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幼儿园集体教學活动中,教师的回应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以及幼儿身心的全方位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却普遍是这样一种现状:问题繁杂;“二选一”式问题居多;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过短;开放型问题太少,封闭型问题偏多。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学前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出高效的问题,以及要把“教师回应行为”当成一门艺术。
关键词: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回应行为;问题;对策
G612
自从中国的学前教育蓬勃发展以来,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学前教育研究者对教师回应行为也越来越关注,毋庸置疑,良性的教师回应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从这一角度来审视的话,无论是幼儿个人的发展,还是就我国幼儿教育整体质量这一问题来说,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教师回应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提出的“二选一”式问题居多
笔者在多次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观察得到,教师提问的多半问题中,“二选一”式的居多,例如“好不好”,“是不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大的还是小的”,“长的还是短的”,等等。对于“二选一”式的问题,幼儿基本不用考虑张口即可作答。
(二)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过短
在教师提出问题到提问幼儿开始回答之间,一般停留在1秒上下,甚至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立马叫幼儿回答。面对幼儿的无所适从以及断断续续不太流畅的回答,教师一般都会立马制止幼儿,让其坐下。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幼儿主动思考的热情。
(三)回应幼儿的开放型问题太少,封闭型问题偏多
开放型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可以促使幼儿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去思考,能很好的起到发散幼儿思维的作用。而封闭型问题往往有一个答案或几个固定的答案,这些问题多数为认知型知识。普遍情况下,教师为了教学的顺利,一般会为了答案而特别设置条条框框的线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满意的结果。
二、 教师回应行为的对策
(一)坚持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的回应行为应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幼儿已有的实际经验,以此最大化的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并且要坚决避免对幼儿的回应以教师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昆明一小学校长坚守着这样一个教育信条: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心满意足的坐下去。无疑,该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把孩子真真切切的当做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孩子的作答给出真正适合他个人的反馈。或赞赏,或提出质疑,这都是教师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体的体现。无形之中,教师如此的回应幼儿,既很好的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爱和归属的需求。
(二)加大难度适中问题的数量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特点,设计一些在幼儿能力水平之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幼儿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以及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愉悦和自豪感,并且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另外,教师在回应幼儿时提出的问题,要按照从浅到深的原则来设置,上一个问题的顺利解决,能为下一个问题打下铺垫。以此,幼儿就能饶有兴趣的紧跟教师的步伐,这也将有利于顺畅的达成本次活动的目标。若是学前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来设计问题,自然而然地就能避免了大量“二选一”式问题的出现。
(三)用心倾听幼儿的声音
倾听幼儿的声音是教师有效回应幼儿的前提。对于教师提出的稍有难度的或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幼儿通常一时半会反应不过来,站起来后表现为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甚至答非所问。教师对此,有时会表现出稍许的不耐烦,并立即打断幼儿,随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显然,这种做法并没有建立在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基础之上。相反,教师要认真聆听幼儿的倾诉,并且要根据幼儿的话语分析出其现有的生活经验,据此来引导幼儿。
(四)整合幼儿提供的信息
当面对幼儿的有效的回答时,教师往往会简单的复述一遍,这样固然好,可以加深该幼儿的记忆以及增加其他幼儿的有效经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站到更高的角度,把幼儿提供的信息进行新一轮的加工、整合,进一步丰富幼儿现有的知识。例如,当几个幼儿的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据此,从他们的回答中提取到同类的事物,并在类别的范畴内将此信息传递给幼儿。
(五)抓住幼儿回答中的亮点,因势利导
在幼儿回答的语言中,经常会出现与教师预设答案不一样的信息。教师反而可以抓住这一幼儿感兴趣的点,进而因势利导,启发幼儿继续探索他想探索的这个问题。如在认识几何图形的活动中,教师提问幼儿,“哪些是长方形”,幼儿的回答是“这个和旁边的那个都是白色的,边边的那两个是红色的”,虽然答非所问,但幼儿也是以类别的方式来划分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亮点,进而引导幼儿采用其他的分类标准找图形。
参考文献:
[1]杨莉君,康丹.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7,(2)
[2]王烨芳.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7.
[3]舒永玲. 提升教学质量从有效提问开始.学前教育.2015,(09).
[4]廖晓萍.让课堂“动起来”——集体教学中教师回应艺术的探讨.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作者简介:岳青彬 (1991.5),女,汉族,河南省濮阳市,硕士研究生在读 单位:大理大学, 研究方向: 学前教育
关键词: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回应行为;问题;对策
G612
自从中国的学前教育蓬勃发展以来,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学前教育研究者对教师回应行为也越来越关注,毋庸置疑,良性的教师回应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从这一角度来审视的话,无论是幼儿个人的发展,还是就我国幼儿教育整体质量这一问题来说,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教师回应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提出的“二选一”式问题居多
笔者在多次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观察得到,教师提问的多半问题中,“二选一”式的居多,例如“好不好”,“是不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大的还是小的”,“长的还是短的”,等等。对于“二选一”式的问题,幼儿基本不用考虑张口即可作答。
(二)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过短
在教师提出问题到提问幼儿开始回答之间,一般停留在1秒上下,甚至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立马叫幼儿回答。面对幼儿的无所适从以及断断续续不太流畅的回答,教师一般都会立马制止幼儿,让其坐下。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幼儿主动思考的热情。
(三)回应幼儿的开放型问题太少,封闭型问题偏多
开放型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可以促使幼儿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去思考,能很好的起到发散幼儿思维的作用。而封闭型问题往往有一个答案或几个固定的答案,这些问题多数为认知型知识。普遍情况下,教师为了教学的顺利,一般会为了答案而特别设置条条框框的线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满意的结果。
二、 教师回应行为的对策
(一)坚持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的回应行为应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幼儿已有的实际经验,以此最大化的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并且要坚决避免对幼儿的回应以教师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昆明一小学校长坚守着这样一个教育信条: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心满意足的坐下去。无疑,该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把孩子真真切切的当做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孩子的作答给出真正适合他个人的反馈。或赞赏,或提出质疑,这都是教师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体的体现。无形之中,教师如此的回应幼儿,既很好的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爱和归属的需求。
(二)加大难度适中问题的数量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特点,设计一些在幼儿能力水平之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幼儿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以及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愉悦和自豪感,并且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另外,教师在回应幼儿时提出的问题,要按照从浅到深的原则来设置,上一个问题的顺利解决,能为下一个问题打下铺垫。以此,幼儿就能饶有兴趣的紧跟教师的步伐,这也将有利于顺畅的达成本次活动的目标。若是学前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来设计问题,自然而然地就能避免了大量“二选一”式问题的出现。
(三)用心倾听幼儿的声音
倾听幼儿的声音是教师有效回应幼儿的前提。对于教师提出的稍有难度的或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幼儿通常一时半会反应不过来,站起来后表现为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甚至答非所问。教师对此,有时会表现出稍许的不耐烦,并立即打断幼儿,随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显然,这种做法并没有建立在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基础之上。相反,教师要认真聆听幼儿的倾诉,并且要根据幼儿的话语分析出其现有的生活经验,据此来引导幼儿。
(四)整合幼儿提供的信息
当面对幼儿的有效的回答时,教师往往会简单的复述一遍,这样固然好,可以加深该幼儿的记忆以及增加其他幼儿的有效经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站到更高的角度,把幼儿提供的信息进行新一轮的加工、整合,进一步丰富幼儿现有的知识。例如,当几个幼儿的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据此,从他们的回答中提取到同类的事物,并在类别的范畴内将此信息传递给幼儿。
(五)抓住幼儿回答中的亮点,因势利导
在幼儿回答的语言中,经常会出现与教师预设答案不一样的信息。教师反而可以抓住这一幼儿感兴趣的点,进而因势利导,启发幼儿继续探索他想探索的这个问题。如在认识几何图形的活动中,教师提问幼儿,“哪些是长方形”,幼儿的回答是“这个和旁边的那个都是白色的,边边的那两个是红色的”,虽然答非所问,但幼儿也是以类别的方式来划分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亮点,进而引导幼儿采用其他的分类标准找图形。
参考文献:
[1]杨莉君,康丹.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7,(2)
[2]王烨芳.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7.
[3]舒永玲. 提升教学质量从有效提问开始.学前教育.2015,(09).
[4]廖晓萍.让课堂“动起来”——集体教学中教师回应艺术的探讨.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作者简介:岳青彬 (1991.5),女,汉族,河南省濮阳市,硕士研究生在读 单位:大理大学, 研究方向: 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