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美术新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美术教学进入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精神的时代。本文立足美术教学特点,以“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为宗旨,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一是提高教师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素养;二是挖掘美术教学中的人文内容;三是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美术课程新标准;美术教学;以人为本;人文素养
《新课标》是这样阐述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美术教学已经从过去的注重艺术技能训练转向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提高教学水平,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尊重、关怀、合作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发展。
1 改变观念,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热爱美术教学的事业责任心。要提高美术教师人文素养,首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重视人文知识积累,加强自身修养,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1.1 改变观念,丰富人文思想。受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过去美术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学生的感受、兴趣、合作、交流等等往往被忽略,在新的时期,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中体现出人文性。为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美术教师面要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国际教育思想接轨,从思想上彻底纠错误观念。首先,明确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美术教学是以开发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培养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与创新能力为特点,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明确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次,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情感、价值、道德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美术作品中,因此,新教材重构教科书的体系和美术的知识结构,注重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其三,美术教育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1.2 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首先,美术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为教学主导,决定了教师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的建设,要有热爱教育事业,有无私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人文素质和内涵结构的基石。其次,教师要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美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要求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做到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既要有绘画动手能力,又要掌握现代信息知识;既要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又要提高组织教学能力。其三,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在教师层面,要善于探究和发现问题,学会总结和反思,撰写科研文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学校层面,要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尊重教师独立的人格、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 挖掘美术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挖掘课程中的各种真、善、美的教育因素
美术教学内容是美术课程教育落实的主要依据,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挖掘出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人才。
2.1 挖掘美术教材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美术课堂。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育的载体,目前课改后的教材从以前注重学生美术技能与技法的培养,到现在充满了“人文关怀色彩”,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教材中加入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初中美术教师要以全新的眼光挖掘教材里蕴含的人文精神,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大胆设计教学内容,如在《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一课里,可通过欣赏油画《父亲》,让学生从饱经风霜的父亲画面,强烈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学生的灵魂得到洗涤,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2.2 挖掘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文内涵,把它作为美术创作的素材。 艺术源于生活。教师不仅要挖掘课本中的人文内容,又可延伸到课外。首先,校园美术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最好的载体。我们可在学校搞艺术讲座,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和比赛,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打开视野,陶冶情操。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众,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并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增强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切实提高了校外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应用。
3 切实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本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氛围,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增加体验,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
3.1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体现美术课堂人本思想的前提。首先,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充分展示语言艺术,言词中透露着学识和睿智,体现着自信和风趣,那么学生就会把对老师本人的喜欢迁移为对美术学科的兴趣,课堂就变成轻松活泼,学生会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轻松地展现自我。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机组合各种信息,使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自然地参与其中,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其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美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利用学生爱模仿的特点,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会综合使用美术的相关材料,展示学生们各自的特点和个人风彩。在实践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应该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失败中学到许多东西。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更新颖绘画方式,以培养他们的持久的兴趣。
3.2 营造和谐、自主、开放的美术课堂氛围,打开学生的人文大门。美术教学离不开情境设置,营造适当的情境可以让人由情入境,触动心灵,唤醒潜能,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首先,利用生活情境、实物情境、音乐情境等多个层面营造教学情景。其次,用质疑引起学生对美术世界中的人文殿堂的向往。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挖掘美术作品中的人文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加人文素养。其三,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多创设学生身边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例如布置诸如《我的父亲母亲》作业,学生能立刻回忆与父母共同渡过的时光,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总之,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讨论是积极的,师生关系也是民主、平等、和谐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美术课堂关注人文素养,是人性的回归,是教育的根。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美术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关键词】美术课程新标准;美术教学;以人为本;人文素养
《新课标》是这样阐述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美术教学已经从过去的注重艺术技能训练转向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提高教学水平,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尊重、关怀、合作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发展。
1 改变观念,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热爱美术教学的事业责任心。要提高美术教师人文素养,首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重视人文知识积累,加强自身修养,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1.1 改变观念,丰富人文思想。受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过去美术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学生的感受、兴趣、合作、交流等等往往被忽略,在新的时期,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中体现出人文性。为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美术教师面要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国际教育思想接轨,从思想上彻底纠错误观念。首先,明确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美术教学是以开发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培养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与创新能力为特点,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明确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次,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情感、价值、道德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美术作品中,因此,新教材重构教科书的体系和美术的知识结构,注重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其三,美术教育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1.2 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首先,美术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为教学主导,决定了教师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的建设,要有热爱教育事业,有无私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人文素质和内涵结构的基石。其次,教师要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美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要求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做到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既要有绘画动手能力,又要掌握现代信息知识;既要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又要提高组织教学能力。其三,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在教师层面,要善于探究和发现问题,学会总结和反思,撰写科研文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学校层面,要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尊重教师独立的人格、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 挖掘美术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挖掘课程中的各种真、善、美的教育因素
美术教学内容是美术课程教育落实的主要依据,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挖掘出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人才。
2.1 挖掘美术教材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美术课堂。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育的载体,目前课改后的教材从以前注重学生美术技能与技法的培养,到现在充满了“人文关怀色彩”,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教材中加入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初中美术教师要以全新的眼光挖掘教材里蕴含的人文精神,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大胆设计教学内容,如在《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一课里,可通过欣赏油画《父亲》,让学生从饱经风霜的父亲画面,强烈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学生的灵魂得到洗涤,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2.2 挖掘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文内涵,把它作为美术创作的素材。 艺术源于生活。教师不仅要挖掘课本中的人文内容,又可延伸到课外。首先,校园美术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最好的载体。我们可在学校搞艺术讲座,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和比赛,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打开视野,陶冶情操。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众,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并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增强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切实提高了校外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应用。
3 切实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本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氛围,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增加体验,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
3.1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体现美术课堂人本思想的前提。首先,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充分展示语言艺术,言词中透露着学识和睿智,体现着自信和风趣,那么学生就会把对老师本人的喜欢迁移为对美术学科的兴趣,课堂就变成轻松活泼,学生会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轻松地展现自我。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机组合各种信息,使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自然地参与其中,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其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美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利用学生爱模仿的特点,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会综合使用美术的相关材料,展示学生们各自的特点和个人风彩。在实践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应该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失败中学到许多东西。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更新颖绘画方式,以培养他们的持久的兴趣。
3.2 营造和谐、自主、开放的美术课堂氛围,打开学生的人文大门。美术教学离不开情境设置,营造适当的情境可以让人由情入境,触动心灵,唤醒潜能,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首先,利用生活情境、实物情境、音乐情境等多个层面营造教学情景。其次,用质疑引起学生对美术世界中的人文殿堂的向往。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挖掘美术作品中的人文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加人文素养。其三,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多创设学生身边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例如布置诸如《我的父亲母亲》作业,学生能立刻回忆与父母共同渡过的时光,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总之,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讨论是积极的,师生关系也是民主、平等、和谐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美术课堂关注人文素养,是人性的回归,是教育的根。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美术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