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语文教学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听说教学缺少的状态,笔者从口头表达能力对于现代初中生的重要性入手,分别从口头表达在课堂的系统科学性训练,在课后的加强巩固性训练,在生活的拓展延伸性训练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 课堂 课后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2-01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会说,话说得好越来越成为生活、工作、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在传统积弊很深的汉语文学界是很难被理解、重视得足够的,或者虽然理解了,重视了,然而在教学中是很难做得足够的。”诚如他所言,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训练在我们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中基本难以找到踪迹。这对于处在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的初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致命的缺陷。看看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存在着有口难开,言之无物,逻辑混乱,啰唆拖沓……问题,这样的他们是很难适应这个经济全球化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如此严峻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新一代初中生的引导者,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于“应试”的狭小范围内,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我们最迫切的是要提升对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一、口头表达在课堂的系统科学性训练
作为教师,课堂是我们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训练学生的主阵地,所以要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这个最佳教学阵地。
首先,坚持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刚开始,让学生当众开口说话,即使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但一登台也会脸色涨红,心慌胆怯,声音颤抖,手足无措,这需要逐步的培养和锻炼。所以我们要为学生创造进行口头表达的机会和环境。这课前的三分钟就是我们为孩子争取的锻炼的时间,演讲的内容从开始简单定向逐步向丰富自由发展,形式也可以在学生熟悉后往多样性发展。
其次,合理安排课文的朗读训练。语文这门功课特殊性,对朗读有一定的要求,这正好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朗读课文,适当安排朗读时间,讲授朗读的小常识、小窍门,并强化训练朗读的语音、语调、停顿、感情等等,在朗读中体悟文本,在朗读中提高自己口头表达的水平。
最后,巧妙利用课文的解读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也得到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由我们所谓的“问题式教学”逐步转变到“提问式教学”,前者以老师问为主,后者以学生提问为主,由重复性提问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提问,逐步训练学生有意识地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围绕关键内容展开讨论,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讨论后的总结更能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口头表达在课后的加强巩固性训练
课堂,毕竟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虽然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却不可能霸占语文课堂。在课上的口头表达的训练我们也只能见缝插针,显然这样的训练时间和强度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课后有所强化和巩固。
首先,角色表演。我们的课文中很多篇精彩的小说,作者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精彩,我们可以把那些精彩的判断节选出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角色表演,学生可以慢慢放开自己,不断去揣摩表达时的语气、语调、神态,无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增加了学生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兴趣。如果再加上一点竞争,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口头作文。另外,我们都把听、说、读作为写的踏脚石,这里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平时,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都会有结合课文的片段写作的训练,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写”作文改成“说”作文。在课后我们把作文的要求布置好,学生可以写关键词但不允许通篇写好,第二天的三分钟演讲就可以作为“说”作文的表演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无疑可以训练他们口头表达的组织、逻辑、现场表达和临场发挥的能力。
最后,课外活动。只是结合课文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多设计些练话的活动,并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争取学生在大量的练习实践后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目前我们就可以为他们组织一些主题班会、朗诵会、辩论会、演讲比赛、故事比赛等等,但要坚持的一点就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是比赛真正的组织者,参赛者,活动者,我们为他们提供机会,同时为了增加积极性,也作为他们进步的评分者和见证人。
三、口头表达在生活的拓展延伸性训练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如果我们口头表达的培养只局限在学校,那无疑会逐步失去它的活力,更不能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所以我们对口头表达的培养必须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首先,找到训练的内容和时机。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在课程标准中写到:“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我们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方面的确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帮助学生能适应这个高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相对于课本无疑更丰富、更精彩、更新颖,不时有新词汇、新句式出现,这些生活化的语言是我们平时沟通和交往的主体,所以学生在生活中要积极地积累这些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表述。除了积累,我们更要表达出来,因此要学生抓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机会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与朋友的谈心,与家人的讨论,与亲戚的沟通,与陌生人的交流等等,这都是学生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场地,只要自己努力,生活中到处都有你训练的机会。
其次,坚持监督评分。只有训练而没有监督无疑会使学生的训练变成空话,所以也要有相应的评分机制。第一,实行家长打分,每星期对他的两次口头表达进行打分。第二,实行学生互评,每周末对他的整体表现进行打分。第三,实行教师抽评,每周选择几位学生,让他对这周中的一次交流进行复述,随后进行打分。这样,在评分的督促下,使生活中的口头表达训练有一定的保障。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可以误国;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当今社会,这种作用更是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国际争论,小到邻里纠纷,没有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将会使自己处于不利之地。所以口头表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为现状的改善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99页.
[2]陶行知教育论文著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 课堂 课后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2-01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会说,话说得好越来越成为生活、工作、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在传统积弊很深的汉语文学界是很难被理解、重视得足够的,或者虽然理解了,重视了,然而在教学中是很难做得足够的。”诚如他所言,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训练在我们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中基本难以找到踪迹。这对于处在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的初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致命的缺陷。看看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存在着有口难开,言之无物,逻辑混乱,啰唆拖沓……问题,这样的他们是很难适应这个经济全球化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如此严峻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新一代初中生的引导者,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于“应试”的狭小范围内,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我们最迫切的是要提升对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一、口头表达在课堂的系统科学性训练
作为教师,课堂是我们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训练学生的主阵地,所以要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这个最佳教学阵地。
首先,坚持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刚开始,让学生当众开口说话,即使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但一登台也会脸色涨红,心慌胆怯,声音颤抖,手足无措,这需要逐步的培养和锻炼。所以我们要为学生创造进行口头表达的机会和环境。这课前的三分钟就是我们为孩子争取的锻炼的时间,演讲的内容从开始简单定向逐步向丰富自由发展,形式也可以在学生熟悉后往多样性发展。
其次,合理安排课文的朗读训练。语文这门功课特殊性,对朗读有一定的要求,这正好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朗读课文,适当安排朗读时间,讲授朗读的小常识、小窍门,并强化训练朗读的语音、语调、停顿、感情等等,在朗读中体悟文本,在朗读中提高自己口头表达的水平。
最后,巧妙利用课文的解读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也得到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由我们所谓的“问题式教学”逐步转变到“提问式教学”,前者以老师问为主,后者以学生提问为主,由重复性提问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提问,逐步训练学生有意识地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围绕关键内容展开讨论,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讨论后的总结更能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口头表达在课后的加强巩固性训练
课堂,毕竟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虽然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却不可能霸占语文课堂。在课上的口头表达的训练我们也只能见缝插针,显然这样的训练时间和强度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课后有所强化和巩固。
首先,角色表演。我们的课文中很多篇精彩的小说,作者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精彩,我们可以把那些精彩的判断节选出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角色表演,学生可以慢慢放开自己,不断去揣摩表达时的语气、语调、神态,无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增加了学生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兴趣。如果再加上一点竞争,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口头作文。另外,我们都把听、说、读作为写的踏脚石,这里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平时,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都会有结合课文的片段写作的训练,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写”作文改成“说”作文。在课后我们把作文的要求布置好,学生可以写关键词但不允许通篇写好,第二天的三分钟演讲就可以作为“说”作文的表演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无疑可以训练他们口头表达的组织、逻辑、现场表达和临场发挥的能力。
最后,课外活动。只是结合课文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多设计些练话的活动,并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争取学生在大量的练习实践后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目前我们就可以为他们组织一些主题班会、朗诵会、辩论会、演讲比赛、故事比赛等等,但要坚持的一点就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是比赛真正的组织者,参赛者,活动者,我们为他们提供机会,同时为了增加积极性,也作为他们进步的评分者和见证人。
三、口头表达在生活的拓展延伸性训练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如果我们口头表达的培养只局限在学校,那无疑会逐步失去它的活力,更不能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所以我们对口头表达的培养必须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首先,找到训练的内容和时机。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在课程标准中写到:“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我们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方面的确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帮助学生能适应这个高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相对于课本无疑更丰富、更精彩、更新颖,不时有新词汇、新句式出现,这些生活化的语言是我们平时沟通和交往的主体,所以学生在生活中要积极地积累这些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表述。除了积累,我们更要表达出来,因此要学生抓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机会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与朋友的谈心,与家人的讨论,与亲戚的沟通,与陌生人的交流等等,这都是学生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场地,只要自己努力,生活中到处都有你训练的机会。
其次,坚持监督评分。只有训练而没有监督无疑会使学生的训练变成空话,所以也要有相应的评分机制。第一,实行家长打分,每星期对他的两次口头表达进行打分。第二,实行学生互评,每周末对他的整体表现进行打分。第三,实行教师抽评,每周选择几位学生,让他对这周中的一次交流进行复述,随后进行打分。这样,在评分的督促下,使生活中的口头表达训练有一定的保障。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可以误国;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当今社会,这种作用更是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国际争论,小到邻里纠纷,没有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将会使自己处于不利之地。所以口头表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为现状的改善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99页.
[2]陶行知教育论文著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