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构想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d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语文教学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听说教学缺少的状态,笔者从口头表达能力对于现代初中生的重要性入手,分别从口头表达在课堂的系统科学性训练,在课后的加强巩固性训练,在生活的拓展延伸性训练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 课堂 课后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2-01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会说,话说得好越来越成为生活、工作、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在传统积弊很深的汉语文学界是很难被理解、重视得足够的,或者虽然理解了,重视了,然而在教学中是很难做得足够的。”诚如他所言,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训练在我们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中基本难以找到踪迹。这对于处在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的初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致命的缺陷。看看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存在着有口难开,言之无物,逻辑混乱,啰唆拖沓……问题,这样的他们是很难适应这个经济全球化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如此严峻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新一代初中生的引导者,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于“应试”的狭小范围内,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我们最迫切的是要提升对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一、口头表达在课堂的系统科学性训练
  作为教师,课堂是我们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训练学生的主阵地,所以要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这个最佳教学阵地。
  首先,坚持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刚开始,让学生当众开口说话,即使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但一登台也会脸色涨红,心慌胆怯,声音颤抖,手足无措,这需要逐步的培养和锻炼。所以我们要为学生创造进行口头表达的机会和环境。这课前的三分钟就是我们为孩子争取的锻炼的时间,演讲的内容从开始简单定向逐步向丰富自由发展,形式也可以在学生熟悉后往多样性发展。
  其次,合理安排课文的朗读训练。语文这门功课特殊性,对朗读有一定的要求,这正好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朗读课文,适当安排朗读时间,讲授朗读的小常识、小窍门,并强化训练朗读的语音、语调、停顿、感情等等,在朗读中体悟文本,在朗读中提高自己口头表达的水平。
  最后,巧妙利用课文的解读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也得到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由我们所谓的“问题式教学”逐步转变到“提问式教学”,前者以老师问为主,后者以学生提问为主,由重复性提问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提问,逐步训练学生有意识地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围绕关键内容展开讨论,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讨论后的总结更能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口头表达在课后的加强巩固性训练
  课堂,毕竟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虽然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却不可能霸占语文课堂。在课上的口头表达的训练我们也只能见缝插针,显然这样的训练时间和强度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课后有所强化和巩固。
  首先,角色表演。我们的课文中很多篇精彩的小说,作者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精彩,我们可以把那些精彩的判断节选出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角色表演,学生可以慢慢放开自己,不断去揣摩表达时的语气、语调、神态,无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增加了学生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兴趣。如果再加上一点竞争,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口头作文。另外,我们都把听、说、读作为写的踏脚石,这里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平时,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都会有结合课文的片段写作的训练,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写”作文改成“说”作文。在课后我们把作文的要求布置好,学生可以写关键词但不允许通篇写好,第二天的三分钟演讲就可以作为“说”作文的表演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无疑可以训练他们口头表达的组织、逻辑、现场表达和临场发挥的能力。
  最后,课外活动。只是结合课文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多设计些练话的活动,并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争取学生在大量的练习实践后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目前我们就可以为他们组织一些主题班会、朗诵会、辩论会、演讲比赛、故事比赛等等,但要坚持的一点就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是比赛真正的组织者,参赛者,活动者,我们为他们提供机会,同时为了增加积极性,也作为他们进步的评分者和见证人。
  三、口头表达在生活的拓展延伸性训练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如果我们口头表达的培养只局限在学校,那无疑会逐步失去它的活力,更不能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所以我们对口头表达的培养必须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首先,找到训练的内容和时机。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在课程标准中写到:“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我们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方面的确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帮助学生能适应这个高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相对于课本无疑更丰富、更精彩、更新颖,不时有新词汇、新句式出现,这些生活化的语言是我们平时沟通和交往的主体,所以学生在生活中要积极地积累这些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表述。除了积累,我们更要表达出来,因此要学生抓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机会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与朋友的谈心,与家人的讨论,与亲戚的沟通,与陌生人的交流等等,这都是学生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场地,只要自己努力,生活中到处都有你训练的机会。
  其次,坚持监督评分。只有训练而没有监督无疑会使学生的训练变成空话,所以也要有相应的评分机制。第一,实行家长打分,每星期对他的两次口头表达进行打分。第二,实行学生互评,每周末对他的整体表现进行打分。第三,实行教师抽评,每周选择几位学生,让他对这周中的一次交流进行复述,随后进行打分。这样,在评分的督促下,使生活中的口头表达训练有一定的保障。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可以误国;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当今社会,这种作用更是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国际争论,小到邻里纠纷,没有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将会使自己处于不利之地。所以口头表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为现状的改善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99页.
  [2]陶行知教育论文著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依托。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应该提高语文素养,更应该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审美愉悦。语文教师应该把这些理念落实在课堂上,把这些作品的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关键词】情感 感受 激发 愉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
【摘要】巴甫洛夫说:“争论是思想的最优触媒。”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若能有序地设计讨论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对讨论结果加以系统归纳、升华,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关键词】语文 有序 讨论 引导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46-01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妙手
【摘要】结合当前语言教学领域内的最新理论和方法,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以行动研究为动力,以任务型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以网络为技术支持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试图建立一个发展的,互动的,民主的,开放的对外汉语课堂。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行动研究 研究性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
该实验旨在研究DES与仓鼠附睾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及其对附睾多胺代谢途径的体外调控作用,探讨DES影响附睾功能的作用机制.实验以仓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将一定剂量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2001年在全国中小学实施以来,一直成为教改关注的热点。我市实施的现状却是:部分语文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不强,认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花费时间太多,影响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同时,许多家长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就够了。因而我市大部分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 活动课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
【摘要】在中职语文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和体悟文章中的情感:品悟语言、品悟情感、品悟意境。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散文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3-01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散文类教材量较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也相对较高,散文教学注重鉴赏,以美读和研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品味散文语言魅力的同时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