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内,提起舞蹈家沈伟,很多人脸上呈现的是茫然,但是一说到,他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画卷》篇的编导,人们就会豁然开朗,露出“原来是他”的神情。开幕式上,沈伟让一群舞者身着青衣,以身体为笔在巨大卷轴上作画,营造出 “山河大好”的山水意境,这样的画面定格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事实上,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沈伟的名字和他的作品远不及国际上的赫赫有名。1995年,沈伟赴美留学,五年后,在美国纽约创办“沈伟舞蹈艺术”,这是首个以华人命名、全西方成员的非营利性质的舞蹈艺术团体。沈伟获得过多项国际荣誉,其中包括有舞蹈界“奥斯卡”之称的“尼金斯基奖”(2004年)和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7年)等。《华盛顿时报》称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纽约时报》称:“如果说当今舞蹈界还有可谈论的焦点,那就是沈伟作为一个在中国成长的编舞家,其作品带来的无法抵挡的、令人惊讶的想象力。”
“沈伟舞蹈艺术”迄今受邀巡演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一百三十多个城市,成为在国际上接受度最高、沟通和融合东西方文化极深入的华人领衔的舞蹈艺术团体。“沈伟舞蹈艺术”获得过多个世界一流艺术节与艺术机构的委约,其中包括美国林肯中心国际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荷兰国家音乐大剧院、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它常年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发表作品,亦是唯一一个五次受邀美国林肯中心国际艺术节并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驻地长达五年的艺术团体。
近年来,沈伟开始逐渐在国内展示自己的作品。三个月前,他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携代表作《春之祭》《声希》等亮相上海文化广场,这是他的作品首次与上海观众见面。早已听闻大名,不少观众是做足了准备来看的,最后还是觉得低估了沈伟,他的全新、超前的舞蹈语汇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惊艳。演出结束后的观众交流会上,内敛的上海观众虽不似欧洲观众纷纷往台上扔花那样疯狂,但也抢着话筒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激动,“看得我心跳加快了”“太美了,看得我血液凝固”……当然,观众还“投”去了很多的疑问,尤其是舞蹈界的同行。“是什么原因让你的舞蹈语言那么特别?”“你如何在作品中将中西方文化融合得那么天衣无缝?”……
创新、中西合璧、中国文化走出去,这几个都是近年来人们热议的关键词,然而每条路似乎都困难重重。而沈伟这位华人艺术家,才四十多岁就早已跻身于世界级顶尖编导行列,以极具开创性的跨文化和跨媒介创作得到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这在人们眼里几乎是个传奇。因此,当沈伟回到国内,很多人关注的目光中会带着炙热的好奇,迫切地希望得到些沈伟成功的秘诀。
优雅的身材配上别致的西服,沈伟的出现让人颇感气质不凡。在世界舞台上翻滚了十几年的沈伟也是见过大世面了,然而身处公众场合的他,却出人意料地显得有些拘谨,不太自然,他显然不会用一些插科打诨来调节气氛。在面对着观众众多的甚至是雷同的疑问时,他回答得非常认真,轻声细语、娓娓道来。终于,在连轴转的演出、座谈后,沈伟抽出时间接受了笔者的专访,这时他的脸上放松了些,更多地浮现出一种纯粹的少年气。
舞蹈是种身体的运动,而不是Ballet
一群舞者顶着高高的巨大的球根状头饰,穿着缠在腰间的红色曳地长裙,宛如梦游般缓慢有致地移动,随后又出现了几对双人舞者,长长的黑色“塔形”裙子把每对舞者的下半身肢体连接一起,上身是分开的,他们缓慢展现着各种造型奇特的舞姿,和谐统一犹如连体婴儿的感觉。舞蹈选用了由龚志成改编的约翰·塔弗纳的音乐,加入了藏传佛教的咏颂,舞台以八大山人的《游鱼图》作为布景,整个舞蹈充满了仪式感,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理性的大气之美。这就是沈伟的舞蹈《声希》。
缓慢的、克制的,这与人们经常看到的那种飞快地舞动,如杂技般不断炫技的舞蹈截然不同,可是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手投足,如同复活了的雕塑,渗透着一种让人无法言传的神圣感。即便是最后,舞者们整齐地弯腰鞠躬谢幕,也是那样的优雅,似乎连空气都被贯连起了统一的律动,唯美得让人窒息。而事实上,这样的慢动作比想象中难得多。“《声希》跳得好有灵魂出窍的感觉,而且跳这个舞必须是一口气,一呼一吸之间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多一口气就会被打断,就达不到那种状态。而且每个舞者之间都是前面连着后面,气息都是相连的,源源不断的。”曾跳过《声希》的舞者侯莹感慨道。
《声希》是2000年由广东现代舞团委约创作的。沈伟也曾是广东现代舞团的舞者。1992年中国第一个现代舞专业表演团体——广东现代舞团成立,沈伟成为了创始成员之一。1994年,沈伟荣获全国现代舞比赛编舞及舞蹈表演第一名,取得“尼可斯/路易斯舞蹈实验室”的奖学金,由此开始了他的国际舞蹈生涯。
刚到纽约时,沈伟生活得很拮据,他规定自己每天的开销不超过10美元,其中包括了路费、餐费。如果外出,他会带上自己做的便当作为午餐。因此2000年,当朋友打电话建议他去买份《纽约时报》看时,沈伟觉得莫名奇妙,当时他满脑子盘算的是怎样不要去打工,把钱省下去做艺术或者去看演出,怎么可能拿出四美金去买份《纽约时报》看呢?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那期《纽约时报》给了沈伟四大版的报道,谈他的艺术见解和创作。2000年,沈伟排了两部作品:《声希》《天梯》,《声希》在欧洲巡回演出,《天梯》在美国上演,其独特的舞蹈语汇震惊欧美舞坛,沈伟也由此成为倍受瞩目的舞蹈家。
起初沈伟从没想过在美国建自己的舞团,但当他收到了肯尼迪中心的演出邀请,他认为这是个极好的机会,可是没有自己的舞团就不可以组织演出。于是,沈伟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舞者,2000年在纽约建了一个非盈利艺术团体。
“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如何成名,如何成功,这不是我追求的东西,只是忽然有一天被承认了,才知道,原来你的东西已经到那个程度了。如果没有2000年的成功,没有肯尼迪中心的邀约,我还是继续过着10美元一天的生活,还是很开心地继续创作。”沈伟说道。 这样类似的回答似乎从成功人士的口中听得太多了,还有点“得便宜卖乖”的“马后炮”味道,不过看沈伟的经历,能感受到他说这话是真诚的。
也就在2000年,沈伟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归纳自己的独特语言,他发展了名为“自然身体发展”的独特的运动体系。“从宏观来说,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开发是受到很多限制的,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说到舞蹈就说Ballet(芭蕾),但舞蹈应该是种身体的运动,而不是Ballet。”如今沈伟独创的这个体系也已被国外不少舞蹈学校采用。
“你为何那么痴迷于身体的运动?”“你觉得舞蹈最独特的价值是什么?”我问沈伟。
“舞蹈语言、动作本身会给你一种直接的视觉感官,非常丰富、具体,这是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文学无法代替的。我们是人,了解人的身体,然后用我们自己的身体去传达一种感官的沟通,非常独特,也是很有潜力的。”沈伟认为Ballet中有些是反自然、反人性的,而舞者应该“像自然发展身体一样,发展自身的心力”。
2003年,沈伟创作了《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谱写的芭蕾舞剧音乐《春之祭》自面世后的近一百年里,成为了众多知名编舞家挑战的对象,西方诞生了无数种形式的《春之祭》舞蹈作品。在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的音乐里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其原始表现主义色彩也非常强烈,几乎每位编舞家都会在创作中考虑这个风格以及叙事方式,包括享有盛名的舞蹈演员尼金斯基、皮娜·鲍什。而沈伟则创作出一个颠覆所有预想的新版本,大胆地剔除叙事性,只从《春之祭》音乐本身出发,按音乐的结构来构建他的《春之祭》。舞台被沈伟设计得仿若一个棋盘,黑白灰为主的线条和色块构成一块块几何图形,舞者在上面位移、跃动、旋转,透出一股内敛的生命张力。《纽约时报》将其评为“年度最佳作品”:“沈伟的视觉带有美术性、逻辑性以及异质的特点,他的理念和策划与众不同。”
因此,观众看沈伟的现代舞,不用为是否看得懂而焦虑,只是需要像看抽象画一样去欣赏肢体动作所带来的纯粹的美,如同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先被自然的美所感动,再各自生发出不同的或关于人生或关于灵魂的体悟。这也是沈伟期望的,观众认不认可是次要的,“要看我能不能真是从心底里面打动别人,做到了这点,我才会觉得我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一切源于喜爱,从没想过要做中西合璧的作品
如今,各地舞台上出现了一些艺术“搬运工”, 东拿一些国外观众好奇的中国元素,西取一点国内观众陌生的西方元素,然后杂糅在一样,这样的“中西大杂烩”有时倒也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观众。因此如此讨巧的手法也颇受不少艺术家青睐,甚至堂而皇之地成为一种创新模式。
然而,东西方艺术本身无论在艺术观念上、审美趋向上、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在一个艺术作品中融汇两种不同的文化,其难度可想而知,稍有不慎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感觉如同吃夹生饭一样难以下咽,虽然也可能借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元素把观众震撼住,但若仔细看,还是能在华丽丽的盛装下发现一块块生硬的补丁。
但沈伟的很多舞蹈作品却把东西方两种文化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不可思议。中国人看《声希》,觉得好西方,欧美观众又认为它很东方。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公众场合上,观众尤其是业内人士追问的问题。每次回答时,沈伟都是不厌其烦地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说起。
1968年,沈伟出生于湖南长沙,从小生长在一个艺术家庭,爸爸既做戏曲导演,也做演员,还写书法、做设计。“那从小我就在家里写毛笔字、画国画,然后学戏曲。”
六岁时,沈伟就站在舞台上表演了,九岁的时候考入了湖南省艺术学校(现在的湖南省艺术学院),学了六年半的戏曲。那时每天要早起练功,很辛苦,这让沈伟成为一个比较自律的人,同时通过学习戏曲,他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1987年,中国第一个现代舞教育机构——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大专班成立,沈伟成为了第一届学员。在旁人看来,从戏曲到现代舞,似乎跨度很大,但是对沈伟而言,却是自然而然的事。“实际上我从小就喜欢做运动,可能天生就协调性特强,以前也是唱武生的,也学盖派,比较多地用身体来表现,那我对舞蹈的肢体表现也特别有感觉。”1992年沈伟加入广东现代舞团,1995年赴美留学。
“我在中国生活了26年,学中国戏曲、书画,从中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然后去美国生活了20年,对西方文化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古希腊时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及后来印象派的审美观,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那这样一个经历,会让我的世界观的形成,对艺术的追求,有一种新的认识。”
沈伟很认真地回答了提问,但是很多观众,尤其是艺术圈里的人,并不满足,这样的回答似乎太没有实操性了,不具备可复制性啊!
于是,在一次演后谈上,我听到有观众心有不甘地进一步提问:“在中西文化中,你取得什么?改变什么?舍得什么?”在人们惯常的思维里,一部成功的中外合璧的作品应该是能寻找到其中的或东方或西方的独特元素的,那像沈伟这样的高手能融合得天衣无缝,其背后肯定是有秘诀的,就像调配一杯口感佳的鸡尾酒,其中的配方很重要。
“实际上我从来没有要刻意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东西。我觉得艺术家千万不要想着我要做一个中西合璧的作品,这无非是哪个老师上编舞课时,要求学生用东西方文化因素做的一个训练。”在紧追不舍的逼问下,沈伟如此坦言。
好吧,沈伟的意思是压根没考虑过中西合璧这等“高大上”追求,这是让提问观众彻底死心的节奏啊,幸而沈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实际上,很多事情都不要多想,做一个艺术家,第一是要诚实,诚实就是你自己喜欢什么,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你喜欢这个东西,就会认真去学习,去创作。这就像吃饭,我不但喜欢中国菜,也喜欢吃法国菜、意大利菜,我觉得我可以有很多自己的风格。在我创作的时候,我只做我喜欢的东西,好看的东西,认为有意思的东西,那中西方两种文化无形中会影响我对事情的判断。很多自然而然出来的东西,其实根是从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里面发展出来的。” 沈伟透露,《声希》中裙子造型的审美观来源于苏州园林的石头,“因为我小时候特别爱画那个园林里面的石头,它是拧曲的,有一些褶皱。那我做《声希》时,就从服装的选料到颜色、灯光,到演员动作都跟苏州园林的石头有一种一致化的感官感觉,有那种类似的皱褶感,那种质感、雕塑感,但是它又不是原搬出来的。”
如果沈伟不说,可能鲜有观众能联想到苏州园林的石头,但是经一点拨,确能感受到石头和《声希》里的裙子这两种完全不同介质传递出的神似同一的美。在沈伟舞蹈中,还能看到中国戏曲的步法,但是仔细看,却又不同。沈伟受到过西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他舞蹈中的超现实主义又迥异于西方。
“西方的现代舞里面很少会用到东方哲学里对身体的认识,比如说用气、用呼吸、用内力、用圆。我们的关节、我们的身体结构,加上我们肌肉的能量,呼吸的能量,再加上跟地心力、惯性以及跟这个世界宇宙的关系,使我们身体运动起来,那这种运动力可以产生出不同的运动质感,这也是用一种新的语言跟人类沟通,会打开一个新的空间。”沈伟指出。
身心的解放,人与自然的关系,沈伟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而东方哲学深深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早已烙印在他骨子里,成为他与众不同的文化“内功”。
艺术家最重要的责任是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在国内观众眼里,沈伟是一个舞蹈家,但是在国外观众看来,沈伟更是一个跨媒介的艺术家。
近年来,沈伟的舞蹈作品开始更大胆地跨越传统剧场的界限。2010年10月,沈伟带着舞团在纽约地铁、广场、河边、街头做了一系列公共表演;2011年6月,在大都会美术馆著名的雕塑园内,上演了作品《静止的移动》,让舞者与雕塑进行关于“过去与现在、静止与运动”的对话。2011年,沈伟的实景多媒体行为舞蹈《分与合》上演于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5500平方米的大厅。演出区域大量应用了影像、现场装置、行动绘画等媒介,33位裸身舞者周身沾满颜料,在白板上留下不规则的痕迹,观众则没有被固定在座位上,可以自由穿梭于演出区,“零距离”观看演员的表演,而这一互动行为本身也成为该作品的重要部分,此新颖的表演样式也在美国艺术界引起热议。
2014年底,沈伟携作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原定要在首都博物馆里表演,然而由于突发原因改在了国家话剧院,颇令人遗憾。事实上,沈伟多年前就开启了“博物馆系列”,他的舞蹈曾经走进新泽西玛纳当代艺术中心、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
在沈伟看来,传统舞台还是有限制的,而不同的空间会有不同的感染力,给舞者和观众带来不同的启发。相比观众进剧场看演出的那种“被动”接受,沈伟更喜欢让观众走进博物馆“主动”选择沉浸于某种状态,“我会希望舞蹈和人所有的感官都有所连接。”
事实上,在创作时,沈伟的感官都是打开的,从舞蹈的编排、舞美、服装、化妆设计等都是沈伟一手包揽的。
“这些年在做舞蹈的同时,我一直没有放弃在视觉上的实验和提高,包括舞蹈、服装设计、我的家具,或者家庭生活,都会受到我的视觉观的影响。我觉得视觉在我整个人生中间起的作用就像眼睛那么重要,这个窗口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沈伟感言。
2014年12月5日,“沈伟——黑白灰”视觉艺术展(Shen Wei In Black, White & Grey)在迈阿密达德学院艺术与设计博物馆(MDC博物馆)、MDC Live Arts联合呈现。从早年逼真的具象画到如今的抽象画,这一路的转变也是与沈伟的舞蹈创作息息相关的,他那些抽象画作的线条中,亦有着舞蹈的节奏感和结构性,开放而充满情感。
沈伟在视觉艺术上的追求源于他儿时就对绘画的酷爱,同时,这位曾经的戏曲演员也没有忘记戏曲的魅力,且希望把这种民族文化介绍给西方观众。2005年,沈伟排演了《二进宫》,在这个作品里,京剧演员和西方现代舞演员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舞者时而在京剧演员间穿梭,时而变成衬托京剧表演的背景。“一直以来我做的东西都是很抽象的,但《二进宫》是京剧,有一个剧情,有人物角色,要叙述故事。我做这个作品想要尝试的是,如何把抽象的现代舞和现实主义京剧放在同一个舞台上,二者并置是成功的吗?就像参观博物馆,观众会看到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风格,那么在表演艺术中,观众能否像参观博物馆一样,同时去接触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感受?”
沈伟的创新作品总会引起艺术界的一片热议,普遍是叫好声,但也有一些批评,比如有一位国外评价家就认为“《声希》给人一种‘我们欣赏的不是舞蹈而是美术馆中的展品’的感觉。”2012年,在香港,沈伟的新作《限界》和《荧》上演后,很多观众表示不喜欢,还是喜欢以前的《春之祭》《声希》和《天梯》。对此,沈伟并不介意。在他看来,观众还停留在原地,而他已经往前走了,“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责任不是普及,不是票房,而是‘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作品成不成功无所谓,没人要求我一定要排一个大师作品出来,而且我就是自己的领导,没人管我,我要做什么都可以,那我会做很多尝试,去研究。不是每次研究都会成功,但是会发掘一些新的东西,也让我发现生命中一些新的空间。”沈伟笑称,如果自己下辈子不能当编舞者的话,自己应该会当个化学家,因为他酷爱实验,对生命中未知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也正因为对于未知、无尽可能的痴迷,沈伟在创新方面对自己相当苛刻。“无论创作哪个作品,我都觉得这是我最难排的作品,每次好像都排不下去了。有一次排《春之祭》最后一章时,我完全排不下去,便全部放弃重新排。如果没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你可以选择放弃,不要觉得舍不得。只要不存在艺术价值,做什么都没有用。哪怕你花了一年时间去做,也要放弃。这是给你一个更高的机会去看另一种可能性。有时认真是很好,但也要让自己大气一点。”
若哪天作品演出了,有人跟沈伟说,你的某段编舞跟谁谁的很像,其实相像只是巧合,但他也会选择放弃这段原创舞蹈,“完全不要,因为没有必要去重复。”
对于完全创新的执着也让沈伟的创作非常低产,别的艺术家一年也许会排十几个作品,但每个星期都会收到邀请的沈伟,每年基本只做两个制作,且不会做任何商业项目。“生命很短,我只做最纯粹的艺术。”
当然,如此的“任性”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世界艺术中心的纽约,竞争异常惨烈,如果没有好的新作,马上就会被淘汰。沈伟在专心创作之余,还得考虑如何养活整个舞团。虽然美国国家基金会会给予一些优秀的团体一笔资金支持,但其实经费非常少,而且还得跟众多机构团体去竞争。有时无奈下,沈伟会掏出自己的工资捐给舞团。不过,沈伟还是过得很开心,他在物质方面的要求很低。
在美国,没有演出时,沈伟或在泽西城的工作室里排练、画画,或宅在纽约西村的一间小公寓里,听听音乐、写写剧本、构思一下舞蹈,如非必要,不常外出。沈伟觉得,在公众场合“需要更多的伪装,这让我很不自在。”这大概是沈伟在大众面前显得严肃拘谨的原因吧。只是,当沈伟在电脑上展示《分与合》《二进宫》等作品时,我看到了他溢于言表的兴奋,其中也夹杂着些遗憾,不知这样的大胆创新的作品何时能在国内展示。“一步步来吧。”随后沈伟温和地笑说道,又露出了一份只专注于艺术、不谙世故的纯粹的少年气。
“沈伟舞蹈艺术”迄今受邀巡演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一百三十多个城市,成为在国际上接受度最高、沟通和融合东西方文化极深入的华人领衔的舞蹈艺术团体。“沈伟舞蹈艺术”获得过多个世界一流艺术节与艺术机构的委约,其中包括美国林肯中心国际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荷兰国家音乐大剧院、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它常年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发表作品,亦是唯一一个五次受邀美国林肯中心国际艺术节并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驻地长达五年的艺术团体。
近年来,沈伟开始逐渐在国内展示自己的作品。三个月前,他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携代表作《春之祭》《声希》等亮相上海文化广场,这是他的作品首次与上海观众见面。早已听闻大名,不少观众是做足了准备来看的,最后还是觉得低估了沈伟,他的全新、超前的舞蹈语汇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惊艳。演出结束后的观众交流会上,内敛的上海观众虽不似欧洲观众纷纷往台上扔花那样疯狂,但也抢着话筒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激动,“看得我心跳加快了”“太美了,看得我血液凝固”……当然,观众还“投”去了很多的疑问,尤其是舞蹈界的同行。“是什么原因让你的舞蹈语言那么特别?”“你如何在作品中将中西方文化融合得那么天衣无缝?”……
创新、中西合璧、中国文化走出去,这几个都是近年来人们热议的关键词,然而每条路似乎都困难重重。而沈伟这位华人艺术家,才四十多岁就早已跻身于世界级顶尖编导行列,以极具开创性的跨文化和跨媒介创作得到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这在人们眼里几乎是个传奇。因此,当沈伟回到国内,很多人关注的目光中会带着炙热的好奇,迫切地希望得到些沈伟成功的秘诀。
优雅的身材配上别致的西服,沈伟的出现让人颇感气质不凡。在世界舞台上翻滚了十几年的沈伟也是见过大世面了,然而身处公众场合的他,却出人意料地显得有些拘谨,不太自然,他显然不会用一些插科打诨来调节气氛。在面对着观众众多的甚至是雷同的疑问时,他回答得非常认真,轻声细语、娓娓道来。终于,在连轴转的演出、座谈后,沈伟抽出时间接受了笔者的专访,这时他的脸上放松了些,更多地浮现出一种纯粹的少年气。
舞蹈是种身体的运动,而不是Ballet
一群舞者顶着高高的巨大的球根状头饰,穿着缠在腰间的红色曳地长裙,宛如梦游般缓慢有致地移动,随后又出现了几对双人舞者,长长的黑色“塔形”裙子把每对舞者的下半身肢体连接一起,上身是分开的,他们缓慢展现着各种造型奇特的舞姿,和谐统一犹如连体婴儿的感觉。舞蹈选用了由龚志成改编的约翰·塔弗纳的音乐,加入了藏传佛教的咏颂,舞台以八大山人的《游鱼图》作为布景,整个舞蹈充满了仪式感,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理性的大气之美。这就是沈伟的舞蹈《声希》。
缓慢的、克制的,这与人们经常看到的那种飞快地舞动,如杂技般不断炫技的舞蹈截然不同,可是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手投足,如同复活了的雕塑,渗透着一种让人无法言传的神圣感。即便是最后,舞者们整齐地弯腰鞠躬谢幕,也是那样的优雅,似乎连空气都被贯连起了统一的律动,唯美得让人窒息。而事实上,这样的慢动作比想象中难得多。“《声希》跳得好有灵魂出窍的感觉,而且跳这个舞必须是一口气,一呼一吸之间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多一口气就会被打断,就达不到那种状态。而且每个舞者之间都是前面连着后面,气息都是相连的,源源不断的。”曾跳过《声希》的舞者侯莹感慨道。
《声希》是2000年由广东现代舞团委约创作的。沈伟也曾是广东现代舞团的舞者。1992年中国第一个现代舞专业表演团体——广东现代舞团成立,沈伟成为了创始成员之一。1994年,沈伟荣获全国现代舞比赛编舞及舞蹈表演第一名,取得“尼可斯/路易斯舞蹈实验室”的奖学金,由此开始了他的国际舞蹈生涯。
刚到纽约时,沈伟生活得很拮据,他规定自己每天的开销不超过10美元,其中包括了路费、餐费。如果外出,他会带上自己做的便当作为午餐。因此2000年,当朋友打电话建议他去买份《纽约时报》看时,沈伟觉得莫名奇妙,当时他满脑子盘算的是怎样不要去打工,把钱省下去做艺术或者去看演出,怎么可能拿出四美金去买份《纽约时报》看呢?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那期《纽约时报》给了沈伟四大版的报道,谈他的艺术见解和创作。2000年,沈伟排了两部作品:《声希》《天梯》,《声希》在欧洲巡回演出,《天梯》在美国上演,其独特的舞蹈语汇震惊欧美舞坛,沈伟也由此成为倍受瞩目的舞蹈家。
起初沈伟从没想过在美国建自己的舞团,但当他收到了肯尼迪中心的演出邀请,他认为这是个极好的机会,可是没有自己的舞团就不可以组织演出。于是,沈伟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舞者,2000年在纽约建了一个非盈利艺术团体。
“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如何成名,如何成功,这不是我追求的东西,只是忽然有一天被承认了,才知道,原来你的东西已经到那个程度了。如果没有2000年的成功,没有肯尼迪中心的邀约,我还是继续过着10美元一天的生活,还是很开心地继续创作。”沈伟说道。 这样类似的回答似乎从成功人士的口中听得太多了,还有点“得便宜卖乖”的“马后炮”味道,不过看沈伟的经历,能感受到他说这话是真诚的。
也就在2000年,沈伟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归纳自己的独特语言,他发展了名为“自然身体发展”的独特的运动体系。“从宏观来说,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开发是受到很多限制的,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说到舞蹈就说Ballet(芭蕾),但舞蹈应该是种身体的运动,而不是Ballet。”如今沈伟独创的这个体系也已被国外不少舞蹈学校采用。
“你为何那么痴迷于身体的运动?”“你觉得舞蹈最独特的价值是什么?”我问沈伟。
“舞蹈语言、动作本身会给你一种直接的视觉感官,非常丰富、具体,这是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文学无法代替的。我们是人,了解人的身体,然后用我们自己的身体去传达一种感官的沟通,非常独特,也是很有潜力的。”沈伟认为Ballet中有些是反自然、反人性的,而舞者应该“像自然发展身体一样,发展自身的心力”。
2003年,沈伟创作了《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谱写的芭蕾舞剧音乐《春之祭》自面世后的近一百年里,成为了众多知名编舞家挑战的对象,西方诞生了无数种形式的《春之祭》舞蹈作品。在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的音乐里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其原始表现主义色彩也非常强烈,几乎每位编舞家都会在创作中考虑这个风格以及叙事方式,包括享有盛名的舞蹈演员尼金斯基、皮娜·鲍什。而沈伟则创作出一个颠覆所有预想的新版本,大胆地剔除叙事性,只从《春之祭》音乐本身出发,按音乐的结构来构建他的《春之祭》。舞台被沈伟设计得仿若一个棋盘,黑白灰为主的线条和色块构成一块块几何图形,舞者在上面位移、跃动、旋转,透出一股内敛的生命张力。《纽约时报》将其评为“年度最佳作品”:“沈伟的视觉带有美术性、逻辑性以及异质的特点,他的理念和策划与众不同。”
因此,观众看沈伟的现代舞,不用为是否看得懂而焦虑,只是需要像看抽象画一样去欣赏肢体动作所带来的纯粹的美,如同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先被自然的美所感动,再各自生发出不同的或关于人生或关于灵魂的体悟。这也是沈伟期望的,观众认不认可是次要的,“要看我能不能真是从心底里面打动别人,做到了这点,我才会觉得我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一切源于喜爱,从没想过要做中西合璧的作品
如今,各地舞台上出现了一些艺术“搬运工”, 东拿一些国外观众好奇的中国元素,西取一点国内观众陌生的西方元素,然后杂糅在一样,这样的“中西大杂烩”有时倒也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观众。因此如此讨巧的手法也颇受不少艺术家青睐,甚至堂而皇之地成为一种创新模式。
然而,东西方艺术本身无论在艺术观念上、审美趋向上、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在一个艺术作品中融汇两种不同的文化,其难度可想而知,稍有不慎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感觉如同吃夹生饭一样难以下咽,虽然也可能借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元素把观众震撼住,但若仔细看,还是能在华丽丽的盛装下发现一块块生硬的补丁。
但沈伟的很多舞蹈作品却把东西方两种文化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不可思议。中国人看《声希》,觉得好西方,欧美观众又认为它很东方。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公众场合上,观众尤其是业内人士追问的问题。每次回答时,沈伟都是不厌其烦地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说起。
1968年,沈伟出生于湖南长沙,从小生长在一个艺术家庭,爸爸既做戏曲导演,也做演员,还写书法、做设计。“那从小我就在家里写毛笔字、画国画,然后学戏曲。”
六岁时,沈伟就站在舞台上表演了,九岁的时候考入了湖南省艺术学校(现在的湖南省艺术学院),学了六年半的戏曲。那时每天要早起练功,很辛苦,这让沈伟成为一个比较自律的人,同时通过学习戏曲,他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1987年,中国第一个现代舞教育机构——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大专班成立,沈伟成为了第一届学员。在旁人看来,从戏曲到现代舞,似乎跨度很大,但是对沈伟而言,却是自然而然的事。“实际上我从小就喜欢做运动,可能天生就协调性特强,以前也是唱武生的,也学盖派,比较多地用身体来表现,那我对舞蹈的肢体表现也特别有感觉。”1992年沈伟加入广东现代舞团,1995年赴美留学。
“我在中国生活了26年,学中国戏曲、书画,从中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然后去美国生活了20年,对西方文化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古希腊时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及后来印象派的审美观,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那这样一个经历,会让我的世界观的形成,对艺术的追求,有一种新的认识。”
沈伟很认真地回答了提问,但是很多观众,尤其是艺术圈里的人,并不满足,这样的回答似乎太没有实操性了,不具备可复制性啊!
于是,在一次演后谈上,我听到有观众心有不甘地进一步提问:“在中西文化中,你取得什么?改变什么?舍得什么?”在人们惯常的思维里,一部成功的中外合璧的作品应该是能寻找到其中的或东方或西方的独特元素的,那像沈伟这样的高手能融合得天衣无缝,其背后肯定是有秘诀的,就像调配一杯口感佳的鸡尾酒,其中的配方很重要。
“实际上我从来没有要刻意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东西。我觉得艺术家千万不要想着我要做一个中西合璧的作品,这无非是哪个老师上编舞课时,要求学生用东西方文化因素做的一个训练。”在紧追不舍的逼问下,沈伟如此坦言。
好吧,沈伟的意思是压根没考虑过中西合璧这等“高大上”追求,这是让提问观众彻底死心的节奏啊,幸而沈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实际上,很多事情都不要多想,做一个艺术家,第一是要诚实,诚实就是你自己喜欢什么,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你喜欢这个东西,就会认真去学习,去创作。这就像吃饭,我不但喜欢中国菜,也喜欢吃法国菜、意大利菜,我觉得我可以有很多自己的风格。在我创作的时候,我只做我喜欢的东西,好看的东西,认为有意思的东西,那中西方两种文化无形中会影响我对事情的判断。很多自然而然出来的东西,其实根是从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里面发展出来的。” 沈伟透露,《声希》中裙子造型的审美观来源于苏州园林的石头,“因为我小时候特别爱画那个园林里面的石头,它是拧曲的,有一些褶皱。那我做《声希》时,就从服装的选料到颜色、灯光,到演员动作都跟苏州园林的石头有一种一致化的感官感觉,有那种类似的皱褶感,那种质感、雕塑感,但是它又不是原搬出来的。”
如果沈伟不说,可能鲜有观众能联想到苏州园林的石头,但是经一点拨,确能感受到石头和《声希》里的裙子这两种完全不同介质传递出的神似同一的美。在沈伟舞蹈中,还能看到中国戏曲的步法,但是仔细看,却又不同。沈伟受到过西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他舞蹈中的超现实主义又迥异于西方。
“西方的现代舞里面很少会用到东方哲学里对身体的认识,比如说用气、用呼吸、用内力、用圆。我们的关节、我们的身体结构,加上我们肌肉的能量,呼吸的能量,再加上跟地心力、惯性以及跟这个世界宇宙的关系,使我们身体运动起来,那这种运动力可以产生出不同的运动质感,这也是用一种新的语言跟人类沟通,会打开一个新的空间。”沈伟指出。
身心的解放,人与自然的关系,沈伟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而东方哲学深深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早已烙印在他骨子里,成为他与众不同的文化“内功”。
艺术家最重要的责任是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在国内观众眼里,沈伟是一个舞蹈家,但是在国外观众看来,沈伟更是一个跨媒介的艺术家。
近年来,沈伟的舞蹈作品开始更大胆地跨越传统剧场的界限。2010年10月,沈伟带着舞团在纽约地铁、广场、河边、街头做了一系列公共表演;2011年6月,在大都会美术馆著名的雕塑园内,上演了作品《静止的移动》,让舞者与雕塑进行关于“过去与现在、静止与运动”的对话。2011年,沈伟的实景多媒体行为舞蹈《分与合》上演于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5500平方米的大厅。演出区域大量应用了影像、现场装置、行动绘画等媒介,33位裸身舞者周身沾满颜料,在白板上留下不规则的痕迹,观众则没有被固定在座位上,可以自由穿梭于演出区,“零距离”观看演员的表演,而这一互动行为本身也成为该作品的重要部分,此新颖的表演样式也在美国艺术界引起热议。
2014年底,沈伟携作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原定要在首都博物馆里表演,然而由于突发原因改在了国家话剧院,颇令人遗憾。事实上,沈伟多年前就开启了“博物馆系列”,他的舞蹈曾经走进新泽西玛纳当代艺术中心、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
在沈伟看来,传统舞台还是有限制的,而不同的空间会有不同的感染力,给舞者和观众带来不同的启发。相比观众进剧场看演出的那种“被动”接受,沈伟更喜欢让观众走进博物馆“主动”选择沉浸于某种状态,“我会希望舞蹈和人所有的感官都有所连接。”
事实上,在创作时,沈伟的感官都是打开的,从舞蹈的编排、舞美、服装、化妆设计等都是沈伟一手包揽的。
“这些年在做舞蹈的同时,我一直没有放弃在视觉上的实验和提高,包括舞蹈、服装设计、我的家具,或者家庭生活,都会受到我的视觉观的影响。我觉得视觉在我整个人生中间起的作用就像眼睛那么重要,这个窗口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沈伟感言。
2014年12月5日,“沈伟——黑白灰”视觉艺术展(Shen Wei In Black, White & Grey)在迈阿密达德学院艺术与设计博物馆(MDC博物馆)、MDC Live Arts联合呈现。从早年逼真的具象画到如今的抽象画,这一路的转变也是与沈伟的舞蹈创作息息相关的,他那些抽象画作的线条中,亦有着舞蹈的节奏感和结构性,开放而充满情感。
沈伟在视觉艺术上的追求源于他儿时就对绘画的酷爱,同时,这位曾经的戏曲演员也没有忘记戏曲的魅力,且希望把这种民族文化介绍给西方观众。2005年,沈伟排演了《二进宫》,在这个作品里,京剧演员和西方现代舞演员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舞者时而在京剧演员间穿梭,时而变成衬托京剧表演的背景。“一直以来我做的东西都是很抽象的,但《二进宫》是京剧,有一个剧情,有人物角色,要叙述故事。我做这个作品想要尝试的是,如何把抽象的现代舞和现实主义京剧放在同一个舞台上,二者并置是成功的吗?就像参观博物馆,观众会看到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风格,那么在表演艺术中,观众能否像参观博物馆一样,同时去接触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感受?”
沈伟的创新作品总会引起艺术界的一片热议,普遍是叫好声,但也有一些批评,比如有一位国外评价家就认为“《声希》给人一种‘我们欣赏的不是舞蹈而是美术馆中的展品’的感觉。”2012年,在香港,沈伟的新作《限界》和《荧》上演后,很多观众表示不喜欢,还是喜欢以前的《春之祭》《声希》和《天梯》。对此,沈伟并不介意。在他看来,观众还停留在原地,而他已经往前走了,“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责任不是普及,不是票房,而是‘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作品成不成功无所谓,没人要求我一定要排一个大师作品出来,而且我就是自己的领导,没人管我,我要做什么都可以,那我会做很多尝试,去研究。不是每次研究都会成功,但是会发掘一些新的东西,也让我发现生命中一些新的空间。”沈伟笑称,如果自己下辈子不能当编舞者的话,自己应该会当个化学家,因为他酷爱实验,对生命中未知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也正因为对于未知、无尽可能的痴迷,沈伟在创新方面对自己相当苛刻。“无论创作哪个作品,我都觉得这是我最难排的作品,每次好像都排不下去了。有一次排《春之祭》最后一章时,我完全排不下去,便全部放弃重新排。如果没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你可以选择放弃,不要觉得舍不得。只要不存在艺术价值,做什么都没有用。哪怕你花了一年时间去做,也要放弃。这是给你一个更高的机会去看另一种可能性。有时认真是很好,但也要让自己大气一点。”
若哪天作品演出了,有人跟沈伟说,你的某段编舞跟谁谁的很像,其实相像只是巧合,但他也会选择放弃这段原创舞蹈,“完全不要,因为没有必要去重复。”
对于完全创新的执着也让沈伟的创作非常低产,别的艺术家一年也许会排十几个作品,但每个星期都会收到邀请的沈伟,每年基本只做两个制作,且不会做任何商业项目。“生命很短,我只做最纯粹的艺术。”
当然,如此的“任性”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世界艺术中心的纽约,竞争异常惨烈,如果没有好的新作,马上就会被淘汰。沈伟在专心创作之余,还得考虑如何养活整个舞团。虽然美国国家基金会会给予一些优秀的团体一笔资金支持,但其实经费非常少,而且还得跟众多机构团体去竞争。有时无奈下,沈伟会掏出自己的工资捐给舞团。不过,沈伟还是过得很开心,他在物质方面的要求很低。
在美国,没有演出时,沈伟或在泽西城的工作室里排练、画画,或宅在纽约西村的一间小公寓里,听听音乐、写写剧本、构思一下舞蹈,如非必要,不常外出。沈伟觉得,在公众场合“需要更多的伪装,这让我很不自在。”这大概是沈伟在大众面前显得严肃拘谨的原因吧。只是,当沈伟在电脑上展示《分与合》《二进宫》等作品时,我看到了他溢于言表的兴奋,其中也夹杂着些遗憾,不知这样的大胆创新的作品何时能在国内展示。“一步步来吧。”随后沈伟温和地笑说道,又露出了一份只专注于艺术、不谙世故的纯粹的少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