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绝不能无视市场经济发展本身的规律,长期抱着一些阶段性政策不放,人为造就“避税天堂”的虚假繁荣,却扭曲了对外开放和公平竞争的根本大义。
面积仅150多平方公里的英属维尔京群岛(BVI),散落在万里之外浩瀚的西印度洋中。然而,不少中国人对它还挺熟悉:主管外资引进的中国各级官员都知道,从这个群岛投向中国内地的资金,已连续数年超过美欧发达国家,成为我们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一些民企老板更清楚,这是转移巨额私人财产、或将投资“出口转内销”的绝好中转站;甚至少数财产来源不明的腐败受贿者,也把这里视为洗钱逃逸的一个重要选择。
2005年11月9日,该群岛的金融和经济部长首次访华,拜会中国商务部、国税总局、银监会等部委及一些大型企业高管,以进一步摸清中国潜在市场机会。据该部长称,将各种资本汇集到该群岛后再向中国内地投资,是这个全球知名的“避税天堂”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而有关调查机构估计,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60多万家企业中,近20万家与中国企业有关。
这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所谓“避税天堂”,就是那些对注册公司不征或只征极低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地域。除英属维尔京群岛外,百慕大群岛、西萨摩亚、巴哈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均以其低透明度和极度宽松的管理制度,成为全球知名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天堂”,其核心功能,就是吸引世界各地的资金前去注册,再对外进行投资。
比如,中国内地民企走向海外的一个经典路径是:先到“避税天堂”设立一家壳公司,再将境内企业资产注入,通过国际财务顾问或证券承销商包装,寻求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
这种曲线赴海外模式,由于操作的复杂性,也极容易横生变数。特别是对那些国际经验不足的民企老板而言,一切都要靠外人帮忙,因此受骗上当或被人做手脚转移掉资产者,为数也不少。而明知有种种风险与不便,民企老板们仍前仆后继奔向“避税天堂”,就更引人深思。
长期以来,我们远未建立起通畅的民企投融资渠道,很多领域投资有限制,内地资本市场上市也充满不确定性。既然在内地正常投融资、上市无门,民企唯有走向海外。更重要的是,一些民企老板也不愿把资产集中于内地,能走向海外有所分流,也有利于资产保值增值。
一旦内地民营资产到“避税天堂”改头换面,再重新回到中国内地时,好运气却接踵而至。20多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最重要的一项政策性利好就是减税。中资和外资企业,长期实行极不平等的企业税率,于是这些“出口转内销”的所谓外资,也得以享受优惠税率,而这自然刺激更多民企竞相到海外“避税天堂”改变身份。
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令人深思。一方面,中国每年真正吸引的外资总额,必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国家白白流失巨额企业税收。更严重的是,我们长期对外资实行优惠税率,还形成在华外企经营业绩的一个怪现状:似乎总是亏多赚少。据国税总局统计,迄今累计在华开业的25万家外资企业中,经营亏损面高达51%;在一些外资集中地区,比例还更高。
实际上,并不是多数外企在中国市场不赚钱,而是它们试图通过账面虚亏而少交税。相关调查表明,在过半亏损外企中,许多是国际同行业佼佼者,仅有极少部分属正常经营性亏损,绝大多数早就通过内部交易或做账而把利润转移了。对此,外企美其名曰“合理避税”,其实就是钻空子逃税,外企因此每年至少给中国造成300亿元以上的税收损失。
难怪不少在华外企,“经营红红火火,账面连年亏损”,“一面持续亏损,一面增加投资”。无数真真假假的外商投资企业,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打着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的大旗,大占我们便宜,扰乱市场秩序。有外方投资者私下甚至称,比起只能注册换身份的那些群岛来,中国内地不仅是业务天堂,其实更是个广阔的“避税天堂”呵。
显然,如此两头没着落的困局必须尽快破解,而关键就在于我们必须适当调整对外开放、特别是吸引外资的策略。比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轨问题,既然早已提上议事日程,各方面也认识到这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就应当尽快付诸实施;再比如,民企在内地各领域的投融资限制,也应当本着“内外资进入机会平等”的原则,尽快予以消除。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利人利己的大好事。我们绝不能无视市场经济发展本身的规律,长期抱着一些阶段性政策不放,人为造就“避税天堂”的虚假繁荣,却扭曲了对外开放和公平竞争的根本大义。
面积仅150多平方公里的英属维尔京群岛(BVI),散落在万里之外浩瀚的西印度洋中。然而,不少中国人对它还挺熟悉:主管外资引进的中国各级官员都知道,从这个群岛投向中国内地的资金,已连续数年超过美欧发达国家,成为我们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一些民企老板更清楚,这是转移巨额私人财产、或将投资“出口转内销”的绝好中转站;甚至少数财产来源不明的腐败受贿者,也把这里视为洗钱逃逸的一个重要选择。
2005年11月9日,该群岛的金融和经济部长首次访华,拜会中国商务部、国税总局、银监会等部委及一些大型企业高管,以进一步摸清中国潜在市场机会。据该部长称,将各种资本汇集到该群岛后再向中国内地投资,是这个全球知名的“避税天堂”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而有关调查机构估计,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60多万家企业中,近20万家与中国企业有关。
这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所谓“避税天堂”,就是那些对注册公司不征或只征极低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地域。除英属维尔京群岛外,百慕大群岛、西萨摩亚、巴哈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均以其低透明度和极度宽松的管理制度,成为全球知名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天堂”,其核心功能,就是吸引世界各地的资金前去注册,再对外进行投资。
比如,中国内地民企走向海外的一个经典路径是:先到“避税天堂”设立一家壳公司,再将境内企业资产注入,通过国际财务顾问或证券承销商包装,寻求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
这种曲线赴海外模式,由于操作的复杂性,也极容易横生变数。特别是对那些国际经验不足的民企老板而言,一切都要靠外人帮忙,因此受骗上当或被人做手脚转移掉资产者,为数也不少。而明知有种种风险与不便,民企老板们仍前仆后继奔向“避税天堂”,就更引人深思。
长期以来,我们远未建立起通畅的民企投融资渠道,很多领域投资有限制,内地资本市场上市也充满不确定性。既然在内地正常投融资、上市无门,民企唯有走向海外。更重要的是,一些民企老板也不愿把资产集中于内地,能走向海外有所分流,也有利于资产保值增值。
一旦内地民营资产到“避税天堂”改头换面,再重新回到中国内地时,好运气却接踵而至。20多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最重要的一项政策性利好就是减税。中资和外资企业,长期实行极不平等的企业税率,于是这些“出口转内销”的所谓外资,也得以享受优惠税率,而这自然刺激更多民企竞相到海外“避税天堂”改变身份。
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令人深思。一方面,中国每年真正吸引的外资总额,必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国家白白流失巨额企业税收。更严重的是,我们长期对外资实行优惠税率,还形成在华外企经营业绩的一个怪现状:似乎总是亏多赚少。据国税总局统计,迄今累计在华开业的25万家外资企业中,经营亏损面高达51%;在一些外资集中地区,比例还更高。
实际上,并不是多数外企在中国市场不赚钱,而是它们试图通过账面虚亏而少交税。相关调查表明,在过半亏损外企中,许多是国际同行业佼佼者,仅有极少部分属正常经营性亏损,绝大多数早就通过内部交易或做账而把利润转移了。对此,外企美其名曰“合理避税”,其实就是钻空子逃税,外企因此每年至少给中国造成300亿元以上的税收损失。
难怪不少在华外企,“经营红红火火,账面连年亏损”,“一面持续亏损,一面增加投资”。无数真真假假的外商投资企业,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打着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的大旗,大占我们便宜,扰乱市场秩序。有外方投资者私下甚至称,比起只能注册换身份的那些群岛来,中国内地不仅是业务天堂,其实更是个广阔的“避税天堂”呵。
显然,如此两头没着落的困局必须尽快破解,而关键就在于我们必须适当调整对外开放、特别是吸引外资的策略。比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轨问题,既然早已提上议事日程,各方面也认识到这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就应当尽快付诸实施;再比如,民企在内地各领域的投融资限制,也应当本着“内外资进入机会平等”的原则,尽快予以消除。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利人利己的大好事。我们绝不能无视市场经济发展本身的规律,长期抱着一些阶段性政策不放,人为造就“避税天堂”的虚假繁荣,却扭曲了对外开放和公平竞争的根本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