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老师命题——学生作文——老师批改”,作文从命题到修改乃至阅读都是老师掌握着主动权。老师想什么时候作文就作文;想布置什么作文就布置什么作文。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穷于应付。学生辛苦作文,老师昼夜批改,一个作者,一个读者。结果是学生怕作文,老师愁批改;学生头疼,老师心烦。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见了作文就痛苦”厌烦心理,每逢作文总是无从下笔,称作文为“憋”文。新课程理念视作文为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视作文为认知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有自由写作权,老师只是主导,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失自己的主导地位就行。当前,为了应试,中学作文一直向中考和高考作文看齐,规定了写作时间,限制了作文字数。典型的是四十五分钟完成六百到八百字,长期的或是强化的训练,学生只能频于应付,被逼着去完成任务,学生就只能说假话、空话、套话,难以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所以中学作文就出现了题材单一,千人一面,众口一说的考试作文模式。学生就抱着作文书找灵感,枕着作文书背范文,彻底放弃独立思考,放弃抒写个性。这样离写作的初衷越来越远,作文之天空愈来愈暗,甚至于乌云滚滚。学生是作文的主体,让学生拥有作文主动权,给学生一方作文的湛蓝天空。是学生作文由“憋”到“爱”的必经之路。
一、给学生以作文的自信心
在一个年级作了一个调查,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怕作文,几乎所有学生都怕限时作文,一提作文就惶恐。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心,不愿意把自己的作文给别人看,不敢与别人交流写作体会,总认为自己的作文差,拿出来羞人。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还是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模式:老师上课出题,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下课收回批改,批改后再发给学生。这样学生作文就只有唯一的读者——语文老师,学生也就认定老师是唯一读者,其他人是不能看的。给学生作文自信心,首先老师要赏识学生的写作,寻求学生作文的亮点,如发现学生拟题的新颖别致之处,构思的别出心裁,词语的准确生动,佳旬的妙手得之,卷面的一丝不苟等等,敢给学生打高分,敢给学生打满分,敢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敢赏识学生些微的创新。要敢正视学生作文现实,再差的学生,再差的作文也是我们老师教出来的。其次。尽量帮助学生找到写作长处,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滋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设法让学生写出真心话,就是动人的作文。语文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熟悉他们的生活圈子,作为一个朋友与他们交流,急学生之所急,帮助他们调整写作心态。
二、给学生以写作的时空
平常作文,老师总是强调时间和字数,用中考高考要求去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应试能力。学生只好强撑着去敷衍几百字了事,既没有作文的责任感,也没有写作成功的愉悦感。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习惯不同,写作的状态、速度以及产生灵感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灵活布置作文。平时作文训练除了个别的课内作文,一般以自由作文为主,即使是课内布置的作文,也应允许学生课外去完成,甚至可以留一周时间让学生去构思、去写作、去修改,尽量让学生的作文素材和作文灵感来自平常的生活中。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平时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作文中就有真话要说,有真情要抒发。很多时候我们写文章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时文思泉涌,有时思路阻塞,有时灵感突来。如果别人逼着写,总写不好,总有一种欠缺感。其实将写作过程交给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写作规律,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写作责任感的过程,更是让学生体会写作快乐的过程。
三、给学生以评改的权利
老师最头疼的事,莫过于修改作文。老师花了三五天甚至一两周时间改完一次作文。发给学生时,学生几乎只看评分或评语,一翻了事,对于老师的批语从不想深究。因为那那些问题,他自己在写的时候就心知肚明了,就是老师太傻,把学生应付之作当成了倾心之作。总而言之,这种作文模式就是“两败俱伤”之举,学生厌烦,老师自己罚自己的苦功。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作文的评改还是要学生自己去做。没有作家说,文章是老师改出来的。一般说来,中学生都能评判作文的好坏,好坏作文的标准并不需要老师去详细解读。学生自改的同时,也可以小组互改,一人改也可以几个人同时改。从改错别字、改标点、改句子到调整结构,以及立意选材,学生基本上都能做。每次作文我老师要求学生找五个读者,并且要求读者怀着恭敬之心诚挚之情去欣赏别人的文章,同时给予一句话的评说。学生作文有了自己的读者,然后优秀作文就有了读者群。这样在阅读别人作文时,就很容易看到自己作文的影子。一学期下来,几乎所有学生都敢或愿意把自己作文拿出来,找几个同学修改或当诚心读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作文轻松,成绩上去了,老师也惬意了。
四、给学生以模仿的理由
老师要教会学生模仿写作,在模仿中让学会创新,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前进那么一点点。模仿,应当是“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即是吸取它的长处,又不是完全照搬;虽以它为师,又不受它的局限。也就是说,要在模仿中求创新,边“仿”边“创’:,“仿”中有“创”。最终目的还是要写出自己有创新的好文章来。例如有位同学学习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写了一篇《我读书,我重要》小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见解颇有独到之处。对自己平说,我读书我追求知识,很重要;对父母来说,我读书我肩负起父母未完成的神圣使命;对所有的亲朋来说,我读书我承载着他们的所有希望,我重要。文中倾注了小作者的深厚感情,在读者赫然站立着一个深谙世事、老成持重的少年,尽展90后之风姿。在模仿中有了创新,是初学写文章的人的一条必由之路。
五、给学生以阅读作文的时间
能听会说,能读会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得多了,自然就有语感。自己的作文反复读,就知道好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问题等。所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有写必读,凡是学生自己写作的东西都尽可能地读给大家听。所以我规定晨读时间除了读教材就是读作文,先读给周围的同学听,然后小组推荐优秀作文,在全班诵读。有了在全班诵读作文之风气,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辛勤劳动要得到认可的重要。在日常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位一体。老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读促说,以说促写。如课堂问答,辨论,演讲等,让学生在演讲中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表达具有说服力;在辩论中学会应对和辩驳,训练敏捷思维;在对话中学会传达思想,表达感情。老师还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讲故事、编故事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作文有“源头活水”,不再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感。
总之,作文教学要走出困境,让学生学有所获,在作文中创新,就必须还作文以本来面目,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提倡自主拟题,自主写作,不把学生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让学生的写作拥有一方蔚蓝的天空。
一、给学生以作文的自信心
在一个年级作了一个调查,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怕作文,几乎所有学生都怕限时作文,一提作文就惶恐。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心,不愿意把自己的作文给别人看,不敢与别人交流写作体会,总认为自己的作文差,拿出来羞人。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还是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模式:老师上课出题,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下课收回批改,批改后再发给学生。这样学生作文就只有唯一的读者——语文老师,学生也就认定老师是唯一读者,其他人是不能看的。给学生作文自信心,首先老师要赏识学生的写作,寻求学生作文的亮点,如发现学生拟题的新颖别致之处,构思的别出心裁,词语的准确生动,佳旬的妙手得之,卷面的一丝不苟等等,敢给学生打高分,敢给学生打满分,敢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敢赏识学生些微的创新。要敢正视学生作文现实,再差的学生,再差的作文也是我们老师教出来的。其次。尽量帮助学生找到写作长处,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滋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设法让学生写出真心话,就是动人的作文。语文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熟悉他们的生活圈子,作为一个朋友与他们交流,急学生之所急,帮助他们调整写作心态。
二、给学生以写作的时空
平常作文,老师总是强调时间和字数,用中考高考要求去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应试能力。学生只好强撑着去敷衍几百字了事,既没有作文的责任感,也没有写作成功的愉悦感。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习惯不同,写作的状态、速度以及产生灵感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灵活布置作文。平时作文训练除了个别的课内作文,一般以自由作文为主,即使是课内布置的作文,也应允许学生课外去完成,甚至可以留一周时间让学生去构思、去写作、去修改,尽量让学生的作文素材和作文灵感来自平常的生活中。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平时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作文中就有真话要说,有真情要抒发。很多时候我们写文章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时文思泉涌,有时思路阻塞,有时灵感突来。如果别人逼着写,总写不好,总有一种欠缺感。其实将写作过程交给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写作规律,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写作责任感的过程,更是让学生体会写作快乐的过程。
三、给学生以评改的权利
老师最头疼的事,莫过于修改作文。老师花了三五天甚至一两周时间改完一次作文。发给学生时,学生几乎只看评分或评语,一翻了事,对于老师的批语从不想深究。因为那那些问题,他自己在写的时候就心知肚明了,就是老师太傻,把学生应付之作当成了倾心之作。总而言之,这种作文模式就是“两败俱伤”之举,学生厌烦,老师自己罚自己的苦功。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作文的评改还是要学生自己去做。没有作家说,文章是老师改出来的。一般说来,中学生都能评判作文的好坏,好坏作文的标准并不需要老师去详细解读。学生自改的同时,也可以小组互改,一人改也可以几个人同时改。从改错别字、改标点、改句子到调整结构,以及立意选材,学生基本上都能做。每次作文我老师要求学生找五个读者,并且要求读者怀着恭敬之心诚挚之情去欣赏别人的文章,同时给予一句话的评说。学生作文有了自己的读者,然后优秀作文就有了读者群。这样在阅读别人作文时,就很容易看到自己作文的影子。一学期下来,几乎所有学生都敢或愿意把自己作文拿出来,找几个同学修改或当诚心读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作文轻松,成绩上去了,老师也惬意了。
四、给学生以模仿的理由
老师要教会学生模仿写作,在模仿中让学会创新,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前进那么一点点。模仿,应当是“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即是吸取它的长处,又不是完全照搬;虽以它为师,又不受它的局限。也就是说,要在模仿中求创新,边“仿”边“创’:,“仿”中有“创”。最终目的还是要写出自己有创新的好文章来。例如有位同学学习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写了一篇《我读书,我重要》小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见解颇有独到之处。对自己平说,我读书我追求知识,很重要;对父母来说,我读书我肩负起父母未完成的神圣使命;对所有的亲朋来说,我读书我承载着他们的所有希望,我重要。文中倾注了小作者的深厚感情,在读者赫然站立着一个深谙世事、老成持重的少年,尽展90后之风姿。在模仿中有了创新,是初学写文章的人的一条必由之路。
五、给学生以阅读作文的时间
能听会说,能读会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得多了,自然就有语感。自己的作文反复读,就知道好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问题等。所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有写必读,凡是学生自己写作的东西都尽可能地读给大家听。所以我规定晨读时间除了读教材就是读作文,先读给周围的同学听,然后小组推荐优秀作文,在全班诵读。有了在全班诵读作文之风气,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辛勤劳动要得到认可的重要。在日常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位一体。老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读促说,以说促写。如课堂问答,辨论,演讲等,让学生在演讲中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表达具有说服力;在辩论中学会应对和辩驳,训练敏捷思维;在对话中学会传达思想,表达感情。老师还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讲故事、编故事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作文有“源头活水”,不再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感。
总之,作文教学要走出困境,让学生学有所获,在作文中创新,就必须还作文以本来面目,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提倡自主拟题,自主写作,不把学生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让学生的写作拥有一方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