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t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需求变化对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河海大学相关专业实际情况研究“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分析了当前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研究了工科院校“设计工作室”的构建,明确了“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要求及实施方式,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完善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项目
  作者简介:丁治中(1980-),男,江苏丹阳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严波(1978-),男,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ZX/12B101-11)、河海大学2011年度建设教学团队项目、河海大学常州校区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84-02
  我国经济由重视制造向重视创造转型,设计行业发展迅猛,需要大量创新人才。艺术类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型大学都开设了设计类专业,但培养模式未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变化。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实践工作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设计人才“一将难求”;另一方面大量应届毕业生缺乏设计经验、专业技能薄弱,就业形势严峻。[1,2]
  设计讲求实践,这对于应用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尤为关键。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是设计理论灌输,教学内容不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践环节也常常是纸上谈兵、虚多实少,从而导致学生不能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吸收、整理,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3]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是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分离
  课程体系建设是各院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一般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根据学科平台、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将理论教学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将实践环节分为课内实践与企业实践。依托学科平台由不同专业的专任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由专职实验员进行实践教学。
  设计类专业一般按照大设计、大艺术理念进行课程设置,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存在共性。河海大学属于工科院校,依托机械学科开设工业设计、数字媒体两个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为加强课程衔接、课程更新,根据课程特征构建课程群,使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工科院校基本教学单元人数多,受人员、设备、场地等因素制约,实践课程仍以虚拟课题训练为主。总体上看,理论教学体系严谨、执行有序,实践教学较为机动。
  2.“工作室”制不完善
  近年来,在借鉴欧洲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基础上,艺术院校率先引入了“工作室”制,即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由教师牵头建立项目小组进行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4]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建设参照相近学科,重视学科平台建设,教学体系严谨、管理规范,人员、设备、场地配置有序,具备设置工作室的条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依托现有实践教学平台实施“设计工作室”制,可以优化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二、工科院校“设计工作室”构建
  高校承担多重社会责任,满足高校实践教学要求并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工作室”具有多个特征: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实验室,拥有教学科研团队,承担教学科研任务;采用设计公司的运营模式,有稳定的设计业务来源,参与市场竞争;是高校科研机构的组成单元,承担纵向项目研究任务。
  工科院校一贯重视团队与实验室建设,构建“设计工作室”是一定意义上的资源重组。工作室模式的架构扩大了实验室外延,将实验室与工作室互为融合。[5]“设计工作室”规模小、设置灵活,可以在调整原有人员构成、实验设备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简而言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资源利用率。
  1.“设计工作室”设置条件与基础
  设置“设计工作室”不能盲目,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充足的生源、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固定的设计业务来源。工作室以专业方向命名,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微调。工作室校内场地用于教学科研,校外基地用于对接市场化需求。
  充分整合利用其他院系资源,进行跨学科协同。以河海大学为例,工业设计专业与机械系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在产品研发、人机工程研究方面联系密切;工业设计专业、数字媒体专业、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有虚拟仿真、图形图像研究方向,只是研究侧重点不同;数字媒体专业、新闻传播系播音与主持专业都涉及影视动画制作与表现,只是数字媒体侧重制作、播音与主持侧重编导。各专业之间持续进行学术交流、设备共享、技术支持等合作,可以进行如图1所示的工作室设置。
  2.“设计工作室”人员构成
  工作室由教师团队领衔,以专业骨干教师、支撑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以实践经验为衡量标准组建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包含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相关人员学科专业方向搭配合理,职责明确,人员配置稳定。
  学生是工作室人员主体,在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基础之后通过选拔进入工作室。进入工作室后根据项目需求和自身能力双向选择,因需设岗、以才定岗。各年级学生根据技能水平、承担任务混编为多个小组,每组3~5人,各组均配备固定的指导教师。人员构成动态变化,不同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变化调整岗位及分组。
  3.“设计工作室”硬件配置
  工作室有固定场所,有必要的办公设备。根据实际需求分成授课区、设计区、实验区、展示区等功能区域。学校已有的设备根据各工作室使用需求进行分配,避免设备闲置。模型制作、摄影、陶艺设备仍然作为公共实验室资源,3D扫描仪、快速成型机、渲染农场、录音室、演播室等可以划归相应工作室有偿使用。多媒体系统、电脑、书刊资料等可通过购置、租赁等方式解决。场地使用、设备购置及使用需要资金投入,主要是由学校专项建设资金、横纵向项目、学生创新项目构成。硬件投入要充分论证,考虑回报率。   三、“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调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要具有应用性与针对性,注重将理论概念放入实践环节中解决。工作室实践教学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教学方式与手段不拘一格,教学内容以实用的设计能力训练为主。
  1.培养目标与要求
  “设计工作室”实行项目制,教学科研活动以项目为依托,以提升实践能力为目标。根据设计机构岗位设置情况设定各岗位培养计划,在实践中给出职业规划建议。教学环节分为实践课程与课外实训两部分。实践课程按照教学大纲实施,课外实训按照企业需求进行。严格执行个性化教学,重视学生的能力差异及动态变化。实施滚动培养、优胜劣汰,随着能力提升晋升实训岗位。改变知识传授方式,由一对多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一对一的指导,营造学生间相互学习的氛围。教学周期大大缩短,不再以教学周次为基准。
  2.项目设立与实施
  根据教学大纲设立各类项目,虚拟课题和实际项目结合,锻炼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推进学分制,加强选课管理,[6]以课程群为基本单元,可以跨课程群选课。有效抑制盲目选课,防止选课过多、课程冲突。
  项目实施过程参照企业研发模式进行,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工作室设有两大团队:核心团队与辅助团队。核心团队由教师与高水平学生构成,承担横纵向项目;辅助团队由指导教师、各层次学生构成,承担各类虚拟项目。两大团队岗位设置类似,对应岗位人员构成不同。核心团队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参与实际项目,通过实战提升实践能力;辅助团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类似实际项目的虚拟课题,引导学生进入角色适应项目制训练。不同项目的参与人员与实施目标如表2所示。
  3.主要优势
  (1)虚实结合,以赛促练。设立虚拟项目弥补企业项目类型单一的缺陷,全面提升设计能力。虚拟项目的成果尽可能通过参加各类设计大赛来评价,使评价标准更为客观。
  (2)贴近社会,校企衔接。设计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具备实战经验的人才。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市场竞争的残酷、适应企业研发的节奏。改变实训模式,在校内就可感受企业氛围。“设计工作室”的地点位于校内,人员熟悉学校制度、了解学生情况,有利于校企衔接。
  (3)多学科交流,拓宽视野。设计无处不在,很多领域都与设计存在交集。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深入了解各种设计需求,深化设计专业内涵。以河海大学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例,该研究机构具有水利行业特色且在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虚拟仿真等领域需要专业设计师。
  四、结语
  设计行业发展迅猛,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理论教学成果显著、实践教学相对薄弱,但其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设立“设计工作室”并进行实践教学。建立健全特色鲜明的“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江鸣,徐晓丽.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探讨[J].艺术百家,2012,(7):414-415.
  [2]权力涛.艺术设计实践技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装饰,2011,(10):133-134.
  [3]郭会娟,汪海波,谢能刚,等.设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128-129.
  [4]陈教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J].艺术百家,2012,
  (2):233-235.
  [5]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6]蒋智丽.工艺设计专业教学板块与工作室制下的教学管理探讨[J].装饰,2011,(9):143-144.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在阐述了高校教学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论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提出了高校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师资队伍建设使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教学质量;途径;思考  作者简介:戴世英(1964-),女,山东莱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教务处,统计师。(辽宁 沈阳 11013
期刊
摘要:人要懂得感恩,方能有一颗平静而知足的心;人要懂得定位,方能有一颗积极而进取的心。基层供电企业在管理中培养员工的感恩意识既是培养员工危机感、打破传统“铁饭碗”不良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更是国有企业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团队精神、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一种有效途径。实践证明,通过管理者率先垂范、环境影响、工作实践、正面教育和事迹感染五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效果良好。  关键词:感恩;理性平和;积
期刊
摘要:培育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国内外人才培育的一项共同任务。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互动的方法,对培育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意义重大,能够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运用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精心设计项目、提高教师素质、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  作者简介:陈立中(1975-),女,湖南益阳人,长沙
期刊
摘要:针对军队院校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计算机类研究生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使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进程,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Seminar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谭月辉(1965-),男,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李召瑞(1977-),男,河北枣强人,军
期刊
摘要:结合长期从事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经验,阐述了“四全”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论述了具体实施过程、特点及实施成效。实践证明,通过全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四全”人才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潜能,全面发展,对学生成长、服务社会是有利的,对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国梦的践行是有利的,对高校和科研单位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四全”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梦 
期刊
摘要:自动化专业课程种类多,理论知识覆盖面大,导致多数学生以授课老师灌输为主的被动方式学习相关知识,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分析了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讨了几种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以专业老师为班导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结合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和科研训练,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关键词:自动
期刊
摘要:针对工业工程课程体系重知识传授、轻综合工程能力培养的现状,根据天津科技大学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和经验,将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创新环节四大平台,提出在课程体系建设时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思想,遵循强化工程素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原则,培养掌握工程技术、具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体系;体验式教学;工业工程专业  作者简介:张付英(19
期刊
摘要:图感思维和图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工程图学课程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主要教学环节画图和读图过程中图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在现有教学条件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图感培养环节,教学实践表明图感培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程图学;图感;形成过程;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伊鹏(1983-),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刘衍聪(19
期刊
摘要:介绍了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地位,通过对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教学现状的反思,提出了提高电气工程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几点应对措施。  关键词:专业任意性选修;毕业班教学;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李春艳(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李春红(1977-),女,辽宁
期刊
摘要:网络资源建设对“钢结构”精品课建设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分析了当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混合教学模式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和将“深层次学习”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的“三个结合”改革思路,通过在“钢结构”精品课网络资源建设实践中创新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模块,大幅提升了网络资源的可学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进一步优化“钢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