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制度革新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ti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在进入新的变革期,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要求建立一支类型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因此,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从制度层面进行革新。
  制度不完善是制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建成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逐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稳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教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是,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从根本上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制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问题。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系统,未能形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实现可持续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制度安排。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连续实施了两个周期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部分教师质量和专业水平。但是,由于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缺乏体系化的顶层设计,现有的培养培训措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仍有不少教师存在知识更新难、技能实操弱等问题。
  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未能形成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保障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类型化制度安排。职业教育教师类型多样,来源不同、工作性质和要求不同,但是都采用与普通教育类同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不切合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实际;收入分配和评价制度不完善,职业院校的绩效工资制度还不完善,职称制度改革有待深化;校企双向交流制度不顺畅,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建设难有实质性推进。
  一体化培养培训制度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水平的基石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必须遵循职教教师职业属性和专业发展特殊性,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职前职后一体的、服务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体系化制度。
  基于能力标准构建职教教师培养内容体系。培养内容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制度的重要内核,专业能力标准又是培养内容体系的重要依据。教师能力标准是教师培养体系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既可以规范教师培养内容、统一教师培养质量,也可以指导各培训机构开发培训课程、确立培训方法。整体性地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水平,必须开发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标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基于能力标准与不同受训教师来源(如本科应届生、有相关工作经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者、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分类开发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与培训内容体系。
  创新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制度。要优化布局结构,鼓励有条件的优质高职学校转型为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或开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支持高水平工科院校分专业领域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创新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分类培养模式,建立两种“双师型”专业教师教育模式:一是升级改造现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构建“4+0.5+1+0.5”本硕连读贯通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教育模式,4年在大学学习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半年在企业实习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年在大学学习职业教育理论、课程开发技术、专业教学法等,最后半年在职业学校教学实习,在实践中掌握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二是以本科毕业具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并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者为主要招生对象,探索构建“1+1”两年制专业硕士教育模式,第一年在大学学习职业教育相关理论、职业师范教育相关理论以及专业教学理论和方法;第二年在职业学校实习,培养其专业教学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对职业本科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可以以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具有两年以上本专业相关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者为主要招生对象,探索构建“1+1”两年制专业博士培养模式,用上面类似的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对职业院校文化课(通识课程)教师的培养,也要尽可能体现类型教育特色。在进入教师岗位之前,应该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学习职业教育相关理论,了解职业院校文化课定位、职业院校的学校特点、教学特点、学生认知特点。
  完善职教教师职后培养制度。落实5年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系统设计培养体系。对教师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包括针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系统设计公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对职后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进行系统设计,建立分工明确、互有衔接的培养机构网络。以师范院校和高水平职业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产教融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机构网络。分层定位机构职能,国家与省市层面的培训功能应定位于国家重要职业教育改革思想宣传与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地市层面的培训功能应定位于教师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这是规模最大、覆盖全员的培训;学校层面的培训(校本培训)功能应定位于学校对教师的特色化培养,它是结合学校的特色化办学所进行的培训。
  类型化管理制度是职业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保障
  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分层分类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研究开发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标准,根据专业教师、文化课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进行分类;按照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进行分层。
  完善薪酬评价制度。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健全分层分类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師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分类施策,定向发力”。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完善以教书育人实绩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发挥教学能力比赛“以赛促教”的积极作用,发挥社会第三方评价作用。改革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破除“五唯”倾向,将企业生产项目实践经历、业绩成果等纳入评价标准。改革完善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政策,鼓励教师参与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并依法依规取得收入。
  建立校企双向流动制度。拓宽引才渠道,既招聘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性人才,又招聘行业、企业实操技能型人才。结合放管服系列政策,通过柔性引进、协议工资的方式吸引人才;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探索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师互动的“双转双换”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形成良好的兼职教师选聘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让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来;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机制,在人才引进与使用中,学校出编制、企业给待遇;在学校教书、去企业实践,形成与企业“共引共享”的人才体制。
其他文献
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教育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所需高水平人才队伍的主要渠道,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我国人力资本质量,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履行教育职责、培养人才最重要的践行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对于一篇文章如何能更好地理解其主旨或内涵,在我看来,从作家本人入手,了解其性格无异是一个好办法;而如何了解其性格,学生对其资料的搜集、解读的过程,就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种开发。本文试从刘禹锡和柳宗元這两位同时代、遭遇相似,但文风却截然不同的两位诗人入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去开发课程资源、了解作品。 
期刊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对教学的引人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忽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的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用分数或等级以一个统一的标准简单化一地评价所有学生。这种评价方式压抑了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造成“后进生”反复失败的重要原因,由于“后进生”长期失败,自我贬低的倾向更为严重。由此可见,现在的教育评价体系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学生
期刊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量和数具有同构性,只是儿童对量的认识要略晚于数,测量能力要到8~11岁才完成发展。“因为把连续的整体分成互相替换的单位要比数出已经分开了的元素要困难得多。”因此,幼儿期只是初步学习直接测量,一般不使用常用的计量单位,即是学习自然测量。  所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轻重等或用目测大小、步测远近等。幼儿在自然测量过程
期刊
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
期刊
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发展为主旨,以效益为主标,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了真正的和谐统一,即“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本人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尝试着学案课堂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教师编发学案  教师负责
期刊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它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难关;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也是小学低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分析现象  小学一年级教学,我已经从事了4年,通过教学实践和同事们交流,我发现了以下几点现状影响学生学习拼音。  (一)学生方面  第一种学生是反复地读了许多遍,学得也很用功,但过一会儿又忘记了。第二种学生是上课不动口,不跟着老师读,非要老师强行要求读。第
期刊
康复训练前初次评估  粗大动作能力:头直立、双侧翻身、双手支撑、手支撑坐、坐、坐立起、四点爬姿、爬行、高跪、行走、跪走,个案缺少大量弯曲活动,现有能力停留在跪走,骨盆控制阶段;手部力量弱。常保持一个姿势不动。  感知觉能力:斜视,不能正视,可以主动追踪物品;听力正常,叫他名字,他有反应;对触觉刺激有排斥;味觉刺激良好。  语言沟通能力:语音较轻、不清晰;“爸爸”说得较清楚,大多数都是用“啊”来进行
期刊
身为人师,最大的荣誉感来源于责任与爱心。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用爱心理解与保护的,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爱、理解、保护对一个孩子,尤其是“不一样”的孩子的重要性。爱一个各方面都健全的孩子并不难,而爱一个发展有问题的孩子不容易。正如老师的肺腑之言:“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向‘问题’学生播撒爱的阳光,是教师的天职。”  新学年伊始,我班担任2班、4班的英语
期刊
正确的汉字书写能力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程度的体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正是他们吸收知识的关键时期,让他们学会正确的书写,树立正确的认识,对于其人生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认真分析低年级小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原因,并及时纠正,提高他们正确书写的能力。  一、影响写错别字原因分析  (一)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