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市民李阳到杭州出差,有幸品尝到一杯正宗的西湖龙井新茶,至今仍回味不已。他发现,游客们都将西湖龙井视作杭州手信的代表,纷纷掏钱购买。这让他感慨连连:为什么湖北就少有能作为手信的全国知名茶叶品牌呢?
楚天金报与汉口茶市主办的首届春茶品鉴会启动后,已接到两百多位读者电话报名,他们也发出了跟李阳同样的疑问。
先天优势促龙井扬名
近日,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宣布,为让消费者更直接地辨别西湖龙井茶的真假,将对其使用统一包装,并对能使用“西湖龙井”包装的产品的生产地域范围进行了划定。之所以如此,源于市场上假货太多,但也说明西湖龙井的名气实在是太响。
湖北省茶叶专家李传友分析,西湖龙井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是龙井茶的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从汉族名茶走向世界名品,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龙井茶更多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早已根深蒂固。而湖北茶确实缺乏类似的先天优势,品牌的打造更需后天之力。
湖北绿茶仍“坐井观天”
其实,比较茶叶的品质,湖北茶叶并不逊于西湖龙井。李传友介绍:“早在唐朝,茶圣陆羽就对湖北茶作出高度评价。湖北产茶区多在海拔300米~800米的高山,土壤中富含有机物,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国内其他茶产区不可比拟的。”
可为什么,湖北没有一个像西湖龙井那么知名的茶叶品牌?
据了解,在2006年之前,湖北省大大小小的茶叶品牌多达5000个,茶企规模大多数小而散,之后我省绿茶企业开始抱团发展。2006年,宜昌五峰县5家实力企业合并,组建了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打造出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次年,恩施市通过联合重组,原有的54个茶叶品牌只留下“恩施玉露”等6个。随后,英山云雾、武当道茶、萧氏茶叶等茶叶品牌也纷纷亮相。在这期间,湖北茶产业在中国茶叶版图上迅速崛起,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四,逐渐成为有实力与浙江绿茶、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茶角逐的后起之秀。
然而,时至今日,湖北单个茶叶品牌、单个县市独闯国内外市场的模式却渐显单薄,适应不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湖北茶界专家曾一再呼吁,茶企要抱团应对外省的竞争,塑造“湖北绿茶”整体形象。湖北省农业厅还将14家茶企列入“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寄希望于企业能抱团出击。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湖北各茶叶龙头企业仍各自为政,离全国化品牌之路还有很长的距离。即便是被称为“湖北第一品牌”的采花毛尖,虽然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全国化之路,但在外地人眼中依旧名气不高,没有摆脱“地域茶”的境况。
专家称,如果湖北茶仍继续“坐井观天”,其市场份额难免会被各种后起之秀蚕食。
(来源:楚天金报)
楚天金报与汉口茶市主办的首届春茶品鉴会启动后,已接到两百多位读者电话报名,他们也发出了跟李阳同样的疑问。
先天优势促龙井扬名
近日,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宣布,为让消费者更直接地辨别西湖龙井茶的真假,将对其使用统一包装,并对能使用“西湖龙井”包装的产品的生产地域范围进行了划定。之所以如此,源于市场上假货太多,但也说明西湖龙井的名气实在是太响。
湖北省茶叶专家李传友分析,西湖龙井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是龙井茶的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从汉族名茶走向世界名品,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龙井茶更多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早已根深蒂固。而湖北茶确实缺乏类似的先天优势,品牌的打造更需后天之力。
湖北绿茶仍“坐井观天”
其实,比较茶叶的品质,湖北茶叶并不逊于西湖龙井。李传友介绍:“早在唐朝,茶圣陆羽就对湖北茶作出高度评价。湖北产茶区多在海拔300米~800米的高山,土壤中富含有机物,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国内其他茶产区不可比拟的。”
可为什么,湖北没有一个像西湖龙井那么知名的茶叶品牌?
据了解,在2006年之前,湖北省大大小小的茶叶品牌多达5000个,茶企规模大多数小而散,之后我省绿茶企业开始抱团发展。2006年,宜昌五峰县5家实力企业合并,组建了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打造出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次年,恩施市通过联合重组,原有的54个茶叶品牌只留下“恩施玉露”等6个。随后,英山云雾、武当道茶、萧氏茶叶等茶叶品牌也纷纷亮相。在这期间,湖北茶产业在中国茶叶版图上迅速崛起,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四,逐渐成为有实力与浙江绿茶、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茶角逐的后起之秀。
然而,时至今日,湖北单个茶叶品牌、单个县市独闯国内外市场的模式却渐显单薄,适应不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湖北茶界专家曾一再呼吁,茶企要抱团应对外省的竞争,塑造“湖北绿茶”整体形象。湖北省农业厅还将14家茶企列入“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寄希望于企业能抱团出击。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湖北各茶叶龙头企业仍各自为政,离全国化品牌之路还有很长的距离。即便是被称为“湖北第一品牌”的采花毛尖,虽然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全国化之路,但在外地人眼中依旧名气不高,没有摆脱“地域茶”的境况。
专家称,如果湖北茶仍继续“坐井观天”,其市场份额难免会被各种后起之秀蚕食。
(来源: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