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合作模式演进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我国的旅游人才培养包括学历教育(涵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岗位教育(培训)两部分。其中,学历教育有4个培养层次,即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本科学历教育。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学历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浙江大学成立旅游管理系,标志着旅游管理本科学历教育的开端。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学历教育经历了萌芽、巩固发展、规模扩张、内涵提升4个发展阶段,为旅游产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截至2017年,全国有501所本科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当年招生3.5万人。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由高级管理人才,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转化,由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向理论研究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并重或者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转化。近年来,大多数旅游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由于高校存在实践设施设备更新的先进性和时效性不强、模拟环境的实战真实性较弱、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更新缺乏即时性等问题,许多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政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校企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合作大致经历了探索、阶段性合作、全过程协同培育3个阶段。

一、校企探索联合培养旅游管理人才阶段(1980- 1996年)


  校企探索联合培养旅游管理人才阶段是旅游人才培养的萌芽和巩固发展阶段,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也快速增长。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是高级管理人才,以培养理论研究能力和宏观管理能力为主,主要传授理论知识,培养理念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由于校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师资、专业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匮乏(许多院校没有校内旅游专业实验室),学生在校内不能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在行业内的就业能力不高。高校开始探索通过实习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模式,但由于许多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专业招生规模有限,与企业的联系较少,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实习期很短(2~4周,最长不超过3个月),学生只有到实习单位经过岗位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演练,才能达到顶岗要求,但实际顶岗工作的时间不长。因此,高校与企业的实习洽谈工作比较艰难,一些高校甚至在实习阶段实行“放羊式”管理,校企互动合作流于形式。但仍有一些旅游院校探索校企合作模式,迈出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步伐,并在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建立实习基地,制定实习管理制度,设专人分管实习工作。

二、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阶段(1997-2008年)


  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阶段是旅游人才培养的规模扩张阶段。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显著,199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确立了旅游业的经济产业地位,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目录,在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旅游管理二级学科,提升了旅游管理的学科地位。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和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政策吸引大量院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扩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使我国的旅游管理本科学历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虽然存在旅游学历教育与行业的链接不十分紧密、毕业生行业对口就业率较低、师资力量薄弱、供需错位等问题,但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行业就业能力,许多院校开展了校企之间的阶段性合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阶段,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如下所示。第一,建设校内专业实验室。许多旅游院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增强、办学条件改善,校内开设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加强校内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能获得行业的发展认知、部分岗位技能的训练、部分旅游活动的实战演练。第二,逐渐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邀请大量行业管理人员、岗位实践操作人员、政府相关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讲授行业实践的前沿动态,培训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使校内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行业衔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第三,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一些旅游院校为了拓宽办学视野及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在旅游资源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三亚等地建设了实习基地;有的院校还在日本、美国、英国等境外建立实习基地;一些院校将学生的实习时间延长到半年,有的甚至达到8个月,调动企业培训实习生的积极性(一些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较为精细,培训期较长);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实习生的双重管理制度(企业和学校双重管理),在集中实习地点常年派驻教师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任职,主要负责实习生的管理、沟通、协调等工作。另外,院校建立辅导员教师定期访问制度;实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高校教師和实习单位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点的筛选制度,停止与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比较多、沟通不顺畅的企业合作,同时加强与校企合作声誉好的行业领军企业的联系;制定优秀实习生激励政策,高校和企业共同表彰优秀实习生。

三、校企全过程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阶段(2009年至今)


  校企全过程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阶段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内涵提升阶段。2009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颁布,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强调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1年,《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2011-2015年)》的颁布实施,确立了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一阶段,产教融合协同培育人才受到政府、行业、高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了产教融合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随后,产教融合相继被写入“双一流”建设、应用型高校转型等系列政策文件;201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产教融合迈入了新阶段;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使产教融合制度由人才供给侧延伸到需求侧,进一步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使产教融合由人才供需两侧的制度安排上升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成为教育、产业、科技、人才、金融综合性改革的战略举措。   在这一阶段,我国旅游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从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的广度、深度进行分析,可以分为校企全过程合作、校政企全过程深度融合两个时期。
  (一)校企全过程合作阶段(2009-2013年)
  许多旅游院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稳固的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入了集实践教学、创新设计、理论研究、服务地方经济与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一体的校企联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依托基地建设,高校与旅游企业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统一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等工作。旅游院校依托基地的实践资源开展大学生学习期间4年不间断的综合实践教学,即一、二年级,以见习、调研、岗位技能基本训练为主,三年级以实践操作专项训练为主,四年级以顶岗实习为主。一些院校尝试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行业学分,开设“定制班”,实施定向培养计划,拓展了校企合作内涵:依据企业对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规划,制定具有统一性、连续性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目标;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培训项目,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企业派遣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精英到高校授课,指导、评价学生的校内实践活动,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旅游业发展实际,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应用型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使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发展趋势,成为上岗即成熟的应用型实践人才。校企合作全过程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但是,由于高校和企业的运行目标、运行规律、资源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校企的深度合作仍然存在制度、效率等方面的障碍。
  (二)校政企全过程合作阶段(2014年至今)
  在校企全过程协同培育人才的基础上,一些旅游院校探索校企政全过程深度融合,协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较为典型的合作模式是校企联盟。校企联盟是学校、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采用协议的方式,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相对稳定的组织,利用各自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学生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环节学习有机结合,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培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校企联盟大致分为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校企融合主导型3种模式。
  由政府(地方教育管理、旅游管理的行政机构)指导和管理,旅游院校、政府、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旅游校企联盟(简称联盟),是学校、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之间建立的一种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校政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联盟的总体目标是整合联盟各方资源,解决旅游服务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共性问题,促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各方共同发展,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对旅游服务业的新需求,探索构建联盟单位间智力资源共享、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的新机制。联盟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内容和形式如下所示。
  1.按照“共建、共享、共融、共通”的原则,建设联盟信息平台
  联盟秉“共建、共享、共融、共通”的原则,开设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平台,设置盟员特色简介、旅游政策法规、行业资讯、学术资讯、前沿问题研讨、项目合作、企业人才需求、人才供需双方特色活动展示、人才智库、联盟动态等模块。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利用。
  2.設置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组织保障
  专家咨询委员会结合联盟发展的实际工作需要,指导联盟研究发展规划,协助联盟理事会对联盟战略决策及有关工作进行评估,为联盟提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咨询等方面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第一,保障校企深度融合。联盟遴选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中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研究基础和实战经验的专家,设置专家咨询委员,开展人才供需调研,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问题诊断分析会、决策咨询会,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成果,保障校企深度融合工作开展。第二,保障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专家咨询委员会,吸纳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企业实际需要和行业现实发展参照,发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的优势,为旅游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依据。第三,保障服务地方经济,通过专家咨询委员会确定联盟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方案,结合地方旅游业的现实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联盟内的企业提供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分析诊断、决策咨询、项目研究、培训等服务,使政、校、企各方受益。
  3.确立旅游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驱动系统
  调动联盟内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联盟发展的3个动力驱动系统,即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联盟内企业驱动,以供给侧改革和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凸显特色为驱动的联盟内高校驱动和以推动旅游产业优化创新、均衡发展为驱动的政府驱动,并通过联盟主体自身工作需求推动联盟工作开展。

四、结语


  我国旅游院校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在校企合作、协同培育人才方面开展了许多有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过初始探索、阶段性合作、全过程协同培育3个阶段,使校企按照“共建、共享、共融、共通”的原则,深度融合,全程协同育人,以破解旅游管理人才供需错位的难题。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校企深度融合全程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即联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将不断得到修正、完善。与此同时,高校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资源禀赋、环境因素、产业特征等优势和特色,探索更多的有效模式,推进旅游管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沈阳师范大学第八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联盟的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基金编号:JG2018-ZD05)。
  作者简介:毛金凤(1964—),女,浙江余姚人,经济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学、旅游教育。
其他文献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以旅游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专业人才为培养核心的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行业的需求和发展。在此背景下,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嵌入创意类的专业课程,构建一套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对新时期
期刊
一、移民文化  (一)移民文化的由来  中东铁路的建造将哈尔滨市由一个小村子培养成一个具有近现代化城市雏形的国际性商埠。哈尔滨市作为中东铁路的中心和总管理署的设立处,吸引了大量工商业及人口在此地集聚,前后有30多个国家的十几万余人迁居至此,十几个国家设置领事馆。同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有了较大进步,建立了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确立了哈尔滨市的国际都市地位。  (二)移民文化——建筑  随着中东铁路的开
期刊
引言  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相关学者对该旅游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学者们从各自研究的角度给出了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定义。学者罗永常认为,民族村寨旅游是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纯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其定义最具有代表性。分析定义可知,民族村寨旅游集中在少数民族社区,以异地游客为主要
期刊
引言  传统文化艺术衍生品既有艺术内涵,也有商品屬性,通过物化形态被推向市场,彰显了其艺术内涵和社会影响力,满足了大众新的审美需求。将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艺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理念综合应用到传统文化艺术衍生品中,充分发挥该技艺的审美优势,可以弥补大众日常生活中传统艺术文化缺失的现实问题,丰富大众的艺术审美和生活元素,也为传承发展传统藏族文化和经典手工技艺探寻了新的合理路径。一、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
期刊
引言  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于2018年正式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在这一重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旅游和科技融合、旅游和文化融合、旅游和农业融合、旅游和体育融合、旅游和康养融合等多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快速发展起来,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旅游业的内涵,极大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满足了当前人们高涨的多元化旅游需求。为了适应旅游业改革的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等都应该随之
期刊
“荒野”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似乎是一个被弱化的概念,关于它的古籍甚少,在《书·说命下》中有提及:“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的字样,在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也只是引用“大荒山无稽崖”之说来增加小说的神秘色彩,而我们今天所提及的荒野,则是在欧美生态文学中为人所熟知的概念。  初始的“荒野”在人们心中是荒凉、可怕的所在,人们对荒野充满恐惧、敬畏。直到十九世紀中期的英国著名小说《呼啸山庄》中,荒野还是野蛮
期刊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并利用闲余时间去各国旅游,这对旅游行业提出了严格要求。只有培养大量的旅游行业专业人才,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而旅游相关专业也成为当前学生比较热爱的专业之一。学生数量的增加,给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提出严格标准,且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一、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
期刊
引言  “以就业为导向”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特色。高职院校旅游类大学生指在高职院校里就读的旅游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旅游专业大学生要提高就业质量,入职前具备一定的国际理解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提升高职旅游类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视角下,在人才培养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渗透是旅游类专业建设中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  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46年第一次提出“国际理解”
期刊
一、玉林市乡村旅游人才的发展现状  广西玉林作为农业大市,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独特,素有“荔枝之乡”“桂圆之乡”“沙田柚之乡”的美称,有特色水果30多类150多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枝、龙眼、沙田柚、芒果、香蕉、柑橘、番石榴、甘蔗、松香、禽畜的生产基地。玉林市药材和野生珍稀动物十分丰富,有“南方药都”的美誉。目前,玉林共创建了8个玉林特色岭南文化名镇,17个玉林市特色岭南文
期刊
引言  乡村地区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承载着乡村的独特记忆。目前,中央政策明确提出促进乡村振兴,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升级。依托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实现乡村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乡村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发展方向。乡村地区旅游产业与当地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在以后的发展实践中做出改进。一、乡村旅游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