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是启智的“杠杆”,是引发和加速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是学生发展、提高的必要前提。
一、创设形式多样的导学情境
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需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有效的导学能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因此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导学探索和实践。
1、比喻导学 即用学生熟知的、且与新知识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事例,对应说明新知识的疑难之处,配合正确讲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光的反射》中,讲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一知识点时,我打个比方,提问学生,“小东,你的相貌跟你父亲像,可否说你父亲的相貌与你像?”大家恍然大悟。讲到“压缩体积,气体液化”时,由于实验难做,用“就书讲书”的方法更难说明问题。于是又用比喻,先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下“液化”两字,不久字迹消失,问:“这两字哪去了?”“蒸发变成气体了。”“若把这些气体叫回来重新集中,重变成液体,不就相当于压缩体积了吗?”恰当的比喻,化解了教学难点。
2、“险”情导学 让学生“绷紧心灵之弦”,再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所传授的知识点就能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如:出示一个钉满大头针的钉床,再把一个塑料袋(上面画笑脸)装上水放在钉床上,学生估计塑料袋非破不可,却没想到塑料袋非但没被刺破,还溢满笑容,学生大为惊讶。再把另一个装上水的塑料袋(画上哭脸)放在只有几个大头针的钉床上,此时哭脸显现,“泪水”汹涌而出。就此引出、印证了公式P=F/S。
又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在天花板上悬挂一个铁球,把铁球拉到教师鼻子近旁,然后释放铁球,让它摆动,当铁球摆回来朝教师打来时,学生发出惊叫声,为教师捏了一把汗。但教师稳坐泰山,安然无恙,学生哑然,惊问何故?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让他们自行思索探索,得出结论,学生还能忘记这个定律吗?
3、“美”景导学 教学不仅在于传授教材,还在于启发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获得美的享受,产生情感的共鸣,全身心投入学习,达到教与学的水乳交融。在讲“着火点”时,一条非常漂亮的绣花手绢浸水后,撑开在铁圈上,倒点酒精,点燃后,只见蓝色的火焰在雪白的手绢上翻腾,“多美的景象啊!”“可怜的手绢!”学生在赞赏之余又不免惋惜。可当火焰消失后,手绢安然无恙,多么神奇!科学奥妙在科学美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4、语音导学 把一些难懂、难区别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制成语音教学篇,如:在讲“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把它归纳成四个步骤:一认、二量、三读、四记。即认“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单位”;量“玻璃泡要全浸入液中,不碰容器的底和壁,放入稍等候,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玻璃泡仍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表面相平”,“记录温度值,标明单位。”编成:“我叫温度计,我铁面无私,一身正气(靠感觉不准确);工作时脚泡要全浸在液体里,不坐底也不碰壁(量);我的液柱面慢慢升起,要等候请别急着回去,我的液泡仍在液体里,直到你的视线与我的液柱面相平齐(读);别忘记,我是物理量,是个有单位和数值的整体(记)”。配合甜美的音乐播放,以感觉器官直接面对物理事物、现象、物理科学思维的可感知的具体形态,学生形成了集中的审美注意,产生一种生理、心理、精神上的愉悦感。
5、故事导学 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把趣味物理小故事适时得体地穿插在章节或段落中,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如在“平面镜的运用”中,我讲了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集中太阳光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儿,船队燃起熊熊大火,船毁人亡。阿基米德运用了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不费一兵一卒打败了敌人,拯救了家乡。由故事再引入到“平面镜改变光的方向的运用”的教学中,更激发学生求知、探索、创新的主动性。
二、营造妙趣横生的实验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如仅仅依照课本提供的实验素材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学生会感觉枯燥、刻板,无新鲜感。所以教师还应努力改进、创新实验,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平面镜成像”一节中,我设置“一箭双雕”小实验;用两根等高蜡烛,把其中一根放在玻璃面前,另一根置于像的位置,点燃前面一根蜡烛,可发现后一根蜡烛也同时被点亮;教师移动后一根蜡烛,发现蜡烛灭了;又移到像位置,又被点燃。一前一后,一亮一灭,普通的操作,神奇的效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再引入到“平面镜成像特点”。
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如何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步骤如下:
1、让一位同学拿镭射笔在倒扣的烧杯上照射(观察不到直线路径现象);2、教师展示蚊香,点燃蚊香,直到烧杯中充满蚊香烟,让一位同学再做前一位同学的实验,光束笔直可见;3、提问,在液体中可否验证光的直线传播?据前,如何可使光线路径可见?4、学生踊跃作答,有的提出滴入墨水,有的提出撒入粉笔灰,有的提出用肮脏的水等,再让学生上台各显身手验证自己的说法;气体、液体的实验后,再让学生考虑固体,由学生讨论后,再出示水果冻进行实验。
实验情境的创设,使实验具有更丰富的色彩,使生硬的器材展现出勃勃生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发丰富多彩的课外情境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变魔术、进行小制作。如“平面镜”应用的空杯变花,“动滑轮”的拔河赛,“着火点”的纸锅烧水,“失重”的自制手电筒等。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学好物理大有裨益。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规律的领悟,形如从低处到高处,需要教师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材料进行实验制作,设台阶引入让学生把握、领悟知识,促进教学思想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一、创设形式多样的导学情境
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需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有效的导学能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因此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导学探索和实践。
1、比喻导学 即用学生熟知的、且与新知识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事例,对应说明新知识的疑难之处,配合正确讲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光的反射》中,讲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一知识点时,我打个比方,提问学生,“小东,你的相貌跟你父亲像,可否说你父亲的相貌与你像?”大家恍然大悟。讲到“压缩体积,气体液化”时,由于实验难做,用“就书讲书”的方法更难说明问题。于是又用比喻,先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下“液化”两字,不久字迹消失,问:“这两字哪去了?”“蒸发变成气体了。”“若把这些气体叫回来重新集中,重变成液体,不就相当于压缩体积了吗?”恰当的比喻,化解了教学难点。
2、“险”情导学 让学生“绷紧心灵之弦”,再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所传授的知识点就能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如:出示一个钉满大头针的钉床,再把一个塑料袋(上面画笑脸)装上水放在钉床上,学生估计塑料袋非破不可,却没想到塑料袋非但没被刺破,还溢满笑容,学生大为惊讶。再把另一个装上水的塑料袋(画上哭脸)放在只有几个大头针的钉床上,此时哭脸显现,“泪水”汹涌而出。就此引出、印证了公式P=F/S。
又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在天花板上悬挂一个铁球,把铁球拉到教师鼻子近旁,然后释放铁球,让它摆动,当铁球摆回来朝教师打来时,学生发出惊叫声,为教师捏了一把汗。但教师稳坐泰山,安然无恙,学生哑然,惊问何故?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让他们自行思索探索,得出结论,学生还能忘记这个定律吗?
3、“美”景导学 教学不仅在于传授教材,还在于启发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获得美的享受,产生情感的共鸣,全身心投入学习,达到教与学的水乳交融。在讲“着火点”时,一条非常漂亮的绣花手绢浸水后,撑开在铁圈上,倒点酒精,点燃后,只见蓝色的火焰在雪白的手绢上翻腾,“多美的景象啊!”“可怜的手绢!”学生在赞赏之余又不免惋惜。可当火焰消失后,手绢安然无恙,多么神奇!科学奥妙在科学美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4、语音导学 把一些难懂、难区别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制成语音教学篇,如:在讲“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把它归纳成四个步骤:一认、二量、三读、四记。即认“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单位”;量“玻璃泡要全浸入液中,不碰容器的底和壁,放入稍等候,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玻璃泡仍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表面相平”,“记录温度值,标明单位。”编成:“我叫温度计,我铁面无私,一身正气(靠感觉不准确);工作时脚泡要全浸在液体里,不坐底也不碰壁(量);我的液柱面慢慢升起,要等候请别急着回去,我的液泡仍在液体里,直到你的视线与我的液柱面相平齐(读);别忘记,我是物理量,是个有单位和数值的整体(记)”。配合甜美的音乐播放,以感觉器官直接面对物理事物、现象、物理科学思维的可感知的具体形态,学生形成了集中的审美注意,产生一种生理、心理、精神上的愉悦感。
5、故事导学 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把趣味物理小故事适时得体地穿插在章节或段落中,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如在“平面镜的运用”中,我讲了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集中太阳光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儿,船队燃起熊熊大火,船毁人亡。阿基米德运用了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不费一兵一卒打败了敌人,拯救了家乡。由故事再引入到“平面镜改变光的方向的运用”的教学中,更激发学生求知、探索、创新的主动性。
二、营造妙趣横生的实验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如仅仅依照课本提供的实验素材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学生会感觉枯燥、刻板,无新鲜感。所以教师还应努力改进、创新实验,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平面镜成像”一节中,我设置“一箭双雕”小实验;用两根等高蜡烛,把其中一根放在玻璃面前,另一根置于像的位置,点燃前面一根蜡烛,可发现后一根蜡烛也同时被点亮;教师移动后一根蜡烛,发现蜡烛灭了;又移到像位置,又被点燃。一前一后,一亮一灭,普通的操作,神奇的效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再引入到“平面镜成像特点”。
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如何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步骤如下:
1、让一位同学拿镭射笔在倒扣的烧杯上照射(观察不到直线路径现象);2、教师展示蚊香,点燃蚊香,直到烧杯中充满蚊香烟,让一位同学再做前一位同学的实验,光束笔直可见;3、提问,在液体中可否验证光的直线传播?据前,如何可使光线路径可见?4、学生踊跃作答,有的提出滴入墨水,有的提出撒入粉笔灰,有的提出用肮脏的水等,再让学生上台各显身手验证自己的说法;气体、液体的实验后,再让学生考虑固体,由学生讨论后,再出示水果冻进行实验。
实验情境的创设,使实验具有更丰富的色彩,使生硬的器材展现出勃勃生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发丰富多彩的课外情境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变魔术、进行小制作。如“平面镜”应用的空杯变花,“动滑轮”的拔河赛,“着火点”的纸锅烧水,“失重”的自制手电筒等。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学好物理大有裨益。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规律的领悟,形如从低处到高处,需要教师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材料进行实验制作,设台阶引入让学生把握、领悟知识,促进教学思想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