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現代信息技术,采用直观画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让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寓学于乐,调动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小学语文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小学语文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这种集声、色、画、乐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容量,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益。在此,对于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好处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是勉强的。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学生在动画刺激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良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立体形象,由此传递的语言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二年级《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主要讲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这一自然现象对城镇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课件播放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画面。学生立刻被生动的画面吸引,眼睛盯着画面看,竖起耳朵听讲解。这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配合老师讲解,他们很快就理解并记住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变具体,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多媒体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示范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高趣味性与启发性,改变了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如:在二年级《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借助多媒体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三个词语,轻而易举。如: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学生大多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了解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影像,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这所特殊的小学,理解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同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多媒体课件可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课件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四年级《鸟的天堂》一课,播放课件录像“群鸟纷飞”的场面让学生观看,学生会更形象地感受这部分动态描写的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运用信息技术,图文音像结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在小学语文写景文章中,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如: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师先播放桂林山水音像,再配合课文学习,学生通过看图学文,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提升教学效率质量
利用课件中独特的播放功效,把教学内容展现再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攻克重点难点。如:《饮湖上初晴雨后》这首诗,学生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太理解。先播放西湖各个季节各种时间的不同美景图片,再播放四大美人之一西施的图片。理解苏轼对西湖的赞誉,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让学生感受到西子湖的独特神韵。如: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因为时代关系,学生对周总理不怎么熟悉,但通过播放周总理事迹影像和图片,可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感性了解,因此也能进一步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再如《葡萄沟》中,课文仅用了几句话叙述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和形成原因,这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凭教师采用传授、口述等讲解是难以掌握课文内容的,学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而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逼真,富有趣味性的动态演示,同学们观看葡萄干制作过程影像,轻松地理解了在葡萄干制作过程中关于“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等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葡萄干的形成原因和制作过程也一目了然。这不仅顺利地完成本课重难点教学,同时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确可以让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宋艳芳.浅谈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与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12(3):109.
[2]黄宝玲,张庆贵。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7(10):9.
[3]陆梦霞.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 华人时刊(校长),2015(12):50-50.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小学语文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这种集声、色、画、乐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容量,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益。在此,对于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好处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是勉强的。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学生在动画刺激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良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立体形象,由此传递的语言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二年级《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主要讲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这一自然现象对城镇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课件播放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画面。学生立刻被生动的画面吸引,眼睛盯着画面看,竖起耳朵听讲解。这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配合老师讲解,他们很快就理解并记住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变具体,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多媒体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示范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高趣味性与启发性,改变了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如:在二年级《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借助多媒体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三个词语,轻而易举。如: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学生大多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了解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影像,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这所特殊的小学,理解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同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多媒体课件可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课件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四年级《鸟的天堂》一课,播放课件录像“群鸟纷飞”的场面让学生观看,学生会更形象地感受这部分动态描写的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运用信息技术,图文音像结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在小学语文写景文章中,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如: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师先播放桂林山水音像,再配合课文学习,学生通过看图学文,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提升教学效率质量
利用课件中独特的播放功效,把教学内容展现再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攻克重点难点。如:《饮湖上初晴雨后》这首诗,学生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太理解。先播放西湖各个季节各种时间的不同美景图片,再播放四大美人之一西施的图片。理解苏轼对西湖的赞誉,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让学生感受到西子湖的独特神韵。如: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因为时代关系,学生对周总理不怎么熟悉,但通过播放周总理事迹影像和图片,可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感性了解,因此也能进一步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再如《葡萄沟》中,课文仅用了几句话叙述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和形成原因,这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凭教师采用传授、口述等讲解是难以掌握课文内容的,学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而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逼真,富有趣味性的动态演示,同学们观看葡萄干制作过程影像,轻松地理解了在葡萄干制作过程中关于“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等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葡萄干的形成原因和制作过程也一目了然。这不仅顺利地完成本课重难点教学,同时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确可以让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宋艳芳.浅谈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与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12(3):109.
[2]黄宝玲,张庆贵。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7(10):9.
[3]陆梦霞.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 华人时刊(校长),2015(12):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