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龙烨
职业:记者、自由撰稿人,新作《大院丫头》将出版
感言:改革开放,让我吃到了很多好东西,穿过了很多“花”衣服,一路走来,终于明白个性的就是最美的
“没有最好,只有最个性。”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刘龙烨见证了审美情趣的变化。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个性”成了流行时尚。她最深的记忆,也不可避免地与追逐“个性”的过程有关。
小辫子:从怪异到引领时尚
今年,龙烨大婚,婚礼当天,她特意请造型师做了个发型,从前面看,短发俏皮活泼,从后面看,一条细细的、长达56厘米的小辫子耷在脑后,龙烨还专门买了个中国风十足的刺绣小蝴蝶扎在辫子末梢,代替了童年记忆中的那根红头绳。个性的发型和典雅的白色旗袍对比强烈,挑逗着现场众多“潮人”的神经。龙烨的朋友对她的小辫子有个特定的称谓:神奇的小辫子。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这条小辫子至今已经留了24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龙烨以及众人对它的评价经历了从怪异到时尚的转变。
刚开始留这条小辫子时,龙烨6岁,那时候,她体弱多病,用奶奶的话说,就是“不好养”。迷信的奶奶从龙烨的头发上揪起一撮,用红头绳系住,说这样可以保佑她健康成长。“这撮头发要到成人后才能剪去,甚至有至死不剪的。”
很快,这撮头发长成了一条细细的小辫子,也长成了龙烨的一块心病。小孩子天生喜欢趋同、扎堆,拖着一条小辫子的龙烨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很怪异,所以,她习惯把小辫子藏在衣服里。“那时候,我的发型从前面看是短发,短发的选择无非也就‘小子头’‘学生头’两种。学校里,一眼望去,全是如此。”后来,学校规定可以留长发了,龙烨索性留长发,因为散着头发可以把小辫子遮住。
长到有正确判断力的时候,同学朋友也习惯了龙烨的小辫子,龙烨曾多次想过把辫子剪掉,“因为那种救命草的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但终究留了那么久了还是有点儿舍不得。”犹豫了很久,小辫子最终幸存下来,作为对逝去的多病童年的记忆。
“没想到,有一天,它还能成为时尚。”意识的真正转变大概是2000年左右,审美标准不断变化,大家开始张扬个性,“别人没有小辫子,我有,绝对是件很拉风的事儿。”那时候,大街上早已不只有“小子头”和“学生头”了,各种烫发形式出现,直的烫弯,弯的拉直,众人在“摧残”自己的头发上毫在吝啬,但是发型比龙烨个性的人也没几个。“有时候走在大街上,总会看见路人注视的目光,虽然没想过以此提高回头率,但小辫子在无意间起到了这样的效果,我也乐意接受。”
2003年,龙烨从家乡内蒙来到了北京,在朋友圈里,她的小辫子又成为焦点。“刚来时总有人问我是不是少数民族,我总要费劲解释一番小辫子的来历,以至现在每个朋友都知道我的成长故事。”到了近两年,“接发”开始流行起来,有生人见了龙烨又有了新的问题:小辫子是不是接的?“现在在北京,留一条个性的小辫子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常在大街上看见效仿我的女孩,我很郁闷。”龙烨特意强调之所以用“效仿”这个词并不是因为她有独占欲,而是从那些女孩的年龄看,她们显然没有30岁,她们的辫子自然也没有龙烨的那么原汁原味。龙烨也一直自豪地认为,生于1978年的人中,留这种小辫子至今的独她一个。
二十多年间,龙烨对小辫子的观点经历了从怪异到时尚的转变,折射出审美情趣的变化和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任何事物都找到了存在的合理理由,尤其是现在的北京,它兼收并蓄,包容一切,任个性自由发展。
衣服:从幻想到强调个性
龙烨承认自己是一个爱臭美的人,从小喜欢穿衣打扮。最早对一件衣服产生幻想,大概是在她8岁时,她从电视里看到海军服,也想要一套,但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中山装以及各种大红大绿的衣服充斥街面,海军服显然很难买到。“我撒娇任性,想尽一切办法软缠硬磨让我妈帮我做,我自己画了衣服的大致样子,更为神奇的是,我妈竟然帮我做出来了,和我设计的差不多。”现在想起这事,龙烨还一直说,她有当服装设计师的天赋,只不过现在各式衣服“泛滥”,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她无需再亲自设计服装。
如同龙烨一样,那时的孩子大多穿着妈妈做的衣服,“撞衫”这个现在看来非常敏感的词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根本没这概念。“大家穿着一样的衣服,甚至看谁家孩子的衣服好看,我妈就特意照着给我做一件。”一样的发型,一样的衣服,从背影很难分辨出谁是谁,“我们的童年很不灿烂。”现在再看看各式儿童服装,眼花缭乱,龙烨笑称自己生不逢时。
龙烨一直穿着妈妈做的衣服读到初中,这时,已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上的衣服花样多了起来,她梦想的衣服大多能买到了,“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买的那件衣服,是件当时最时兴的布质夹克,上面钉着四枚硬扣子,花了25块钱。”从买了这件衣服之后,龙烨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再不屑穿妈妈做的“土气”衣服了。龙烨的同学也开始自己买衣服,很多衣服妈妈们看不上眼。“我们的审美观开始和妈妈级别的人正式决裂。她们依旧穿着大红大绿,走着所谓的正统路线,而我们开始寻求个性。黑、白成为受同学追捧的两种颜色,大红大绿则被视为恶俗。”
上高二时,龙烨突然发现有一种衣服叫“牛仔”,不过,那时候的牛仔做工多数还比较粗糙,和现在的没法比。她当时兴冲冲地买了条牛仔裤,放假时穿回去炫耀,她爸如此评价:“你穿的是旧劳动布做的裤子。”一瓢冷水泼下,但是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牛仔的影子,甚至每个人还不止一条牛仔裤,龙烨的衣橱里,牛仔裤就堆了厚厚一叠,有高腰的、中腰的、低腰的、靴裤,还有热裤,“多得到了泛滥的程度”。
时下,都市时尚年轻人又掀起“养牛”热,当然,他们养的,不是活生生的牛,而是牛仔裤。“养牛”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甚至更长。据龙烨介绍,“养牛”族刚买回来的“原装”牛仔裤是一致的深色,玩家需要长时间穿着使它褪色,并且各个区域褪色程度需深浅不同,这样养成后的牛仔裤才立体好看。
关于衣服的记忆,龙烨还特别提到了睡衣。睡衣对于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记忆来说,是一片空白。龙烨回忆当年上初中住校时,晚上睡觉穿的是秋衣、秋裤,宿舍的同学也都这么穿。上高一那年龙烨拥有了第一套睡衣,她至今记得那套睡衣的样子:衣领上有一只小熊猫,天蓝色的,24元钱一套。“那时候睡衣花样还很少,卖睡衣的地方也少,不像现在。”很快,人们生活方式出现多元化需求,开始讲究生活的舒适度和品质,工作、生活、休闲、聚会、睡觉……每种场合都有专门的衣服。睡衣的发展自然也配合着时代的节奏,逐步提升,往个性趋势发展。发展到现在,睡衣成为时装设计师手中的宠儿,开始和正装搭配设计。
改革开放30年间,衣服的花色、款式逐渐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穿衣打扮讲求个性、舒适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我们的生活也因为“个性”的存在越来越自在了。
职业:记者、自由撰稿人,新作《大院丫头》将出版
感言:改革开放,让我吃到了很多好东西,穿过了很多“花”衣服,一路走来,终于明白个性的就是最美的
“没有最好,只有最个性。”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刘龙烨见证了审美情趣的变化。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个性”成了流行时尚。她最深的记忆,也不可避免地与追逐“个性”的过程有关。
小辫子:从怪异到引领时尚
今年,龙烨大婚,婚礼当天,她特意请造型师做了个发型,从前面看,短发俏皮活泼,从后面看,一条细细的、长达56厘米的小辫子耷在脑后,龙烨还专门买了个中国风十足的刺绣小蝴蝶扎在辫子末梢,代替了童年记忆中的那根红头绳。个性的发型和典雅的白色旗袍对比强烈,挑逗着现场众多“潮人”的神经。龙烨的朋友对她的小辫子有个特定的称谓:神奇的小辫子。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这条小辫子至今已经留了24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龙烨以及众人对它的评价经历了从怪异到时尚的转变。
刚开始留这条小辫子时,龙烨6岁,那时候,她体弱多病,用奶奶的话说,就是“不好养”。迷信的奶奶从龙烨的头发上揪起一撮,用红头绳系住,说这样可以保佑她健康成长。“这撮头发要到成人后才能剪去,甚至有至死不剪的。”
很快,这撮头发长成了一条细细的小辫子,也长成了龙烨的一块心病。小孩子天生喜欢趋同、扎堆,拖着一条小辫子的龙烨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很怪异,所以,她习惯把小辫子藏在衣服里。“那时候,我的发型从前面看是短发,短发的选择无非也就‘小子头’‘学生头’两种。学校里,一眼望去,全是如此。”后来,学校规定可以留长发了,龙烨索性留长发,因为散着头发可以把小辫子遮住。
长到有正确判断力的时候,同学朋友也习惯了龙烨的小辫子,龙烨曾多次想过把辫子剪掉,“因为那种救命草的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但终究留了那么久了还是有点儿舍不得。”犹豫了很久,小辫子最终幸存下来,作为对逝去的多病童年的记忆。
“没想到,有一天,它还能成为时尚。”意识的真正转变大概是2000年左右,审美标准不断变化,大家开始张扬个性,“别人没有小辫子,我有,绝对是件很拉风的事儿。”那时候,大街上早已不只有“小子头”和“学生头”了,各种烫发形式出现,直的烫弯,弯的拉直,众人在“摧残”自己的头发上毫在吝啬,但是发型比龙烨个性的人也没几个。“有时候走在大街上,总会看见路人注视的目光,虽然没想过以此提高回头率,但小辫子在无意间起到了这样的效果,我也乐意接受。”
2003年,龙烨从家乡内蒙来到了北京,在朋友圈里,她的小辫子又成为焦点。“刚来时总有人问我是不是少数民族,我总要费劲解释一番小辫子的来历,以至现在每个朋友都知道我的成长故事。”到了近两年,“接发”开始流行起来,有生人见了龙烨又有了新的问题:小辫子是不是接的?“现在在北京,留一条个性的小辫子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常在大街上看见效仿我的女孩,我很郁闷。”龙烨特意强调之所以用“效仿”这个词并不是因为她有独占欲,而是从那些女孩的年龄看,她们显然没有30岁,她们的辫子自然也没有龙烨的那么原汁原味。龙烨也一直自豪地认为,生于1978年的人中,留这种小辫子至今的独她一个。
二十多年间,龙烨对小辫子的观点经历了从怪异到时尚的转变,折射出审美情趣的变化和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任何事物都找到了存在的合理理由,尤其是现在的北京,它兼收并蓄,包容一切,任个性自由发展。
衣服:从幻想到强调个性
龙烨承认自己是一个爱臭美的人,从小喜欢穿衣打扮。最早对一件衣服产生幻想,大概是在她8岁时,她从电视里看到海军服,也想要一套,但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中山装以及各种大红大绿的衣服充斥街面,海军服显然很难买到。“我撒娇任性,想尽一切办法软缠硬磨让我妈帮我做,我自己画了衣服的大致样子,更为神奇的是,我妈竟然帮我做出来了,和我设计的差不多。”现在想起这事,龙烨还一直说,她有当服装设计师的天赋,只不过现在各式衣服“泛滥”,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她无需再亲自设计服装。
如同龙烨一样,那时的孩子大多穿着妈妈做的衣服,“撞衫”这个现在看来非常敏感的词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根本没这概念。“大家穿着一样的衣服,甚至看谁家孩子的衣服好看,我妈就特意照着给我做一件。”一样的发型,一样的衣服,从背影很难分辨出谁是谁,“我们的童年很不灿烂。”现在再看看各式儿童服装,眼花缭乱,龙烨笑称自己生不逢时。
龙烨一直穿着妈妈做的衣服读到初中,这时,已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上的衣服花样多了起来,她梦想的衣服大多能买到了,“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买的那件衣服,是件当时最时兴的布质夹克,上面钉着四枚硬扣子,花了25块钱。”从买了这件衣服之后,龙烨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再不屑穿妈妈做的“土气”衣服了。龙烨的同学也开始自己买衣服,很多衣服妈妈们看不上眼。“我们的审美观开始和妈妈级别的人正式决裂。她们依旧穿着大红大绿,走着所谓的正统路线,而我们开始寻求个性。黑、白成为受同学追捧的两种颜色,大红大绿则被视为恶俗。”
上高二时,龙烨突然发现有一种衣服叫“牛仔”,不过,那时候的牛仔做工多数还比较粗糙,和现在的没法比。她当时兴冲冲地买了条牛仔裤,放假时穿回去炫耀,她爸如此评价:“你穿的是旧劳动布做的裤子。”一瓢冷水泼下,但是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牛仔的影子,甚至每个人还不止一条牛仔裤,龙烨的衣橱里,牛仔裤就堆了厚厚一叠,有高腰的、中腰的、低腰的、靴裤,还有热裤,“多得到了泛滥的程度”。
时下,都市时尚年轻人又掀起“养牛”热,当然,他们养的,不是活生生的牛,而是牛仔裤。“养牛”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甚至更长。据龙烨介绍,“养牛”族刚买回来的“原装”牛仔裤是一致的深色,玩家需要长时间穿着使它褪色,并且各个区域褪色程度需深浅不同,这样养成后的牛仔裤才立体好看。
关于衣服的记忆,龙烨还特别提到了睡衣。睡衣对于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记忆来说,是一片空白。龙烨回忆当年上初中住校时,晚上睡觉穿的是秋衣、秋裤,宿舍的同学也都这么穿。上高一那年龙烨拥有了第一套睡衣,她至今记得那套睡衣的样子:衣领上有一只小熊猫,天蓝色的,24元钱一套。“那时候睡衣花样还很少,卖睡衣的地方也少,不像现在。”很快,人们生活方式出现多元化需求,开始讲究生活的舒适度和品质,工作、生活、休闲、聚会、睡觉……每种场合都有专门的衣服。睡衣的发展自然也配合着时代的节奏,逐步提升,往个性趋势发展。发展到现在,睡衣成为时装设计师手中的宠儿,开始和正装搭配设计。
改革开放30年间,衣服的花色、款式逐渐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穿衣打扮讲求个性、舒适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我们的生活也因为“个性”的存在越来越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