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识形态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20世纪时出现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的侵入、西方制度对我国制度的侵蚀都对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不利于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意识形态终结;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抽象的或者是一种概念,也是那些统治者们统治个人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即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外在表示。那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并主导国家人民的思想,还代表社会中主要的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在社会中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和生产资料的人就会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所支配,因此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思想就是统治阶级那些人在物质观念上的体现。
一、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终结论具体内容
19世纪的普遍性意识形态人道主义正走向衰亡,而新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犹如雨后春笋正慢慢升起,贝尔等为代表的右翼西方资本主义学者就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意识形态已经衰落,历史正走向终结,社会主义这种乌托邦的社会已经破灭了。但是他们表面在表达历史已经终结,实际上是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自由民主制度,推崇他们所维护的资本主义制度,将世界各国的思想引向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也充分暴露他们右翼的欧洲中心论或者西方中心论的倾向。旧意识形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的平等还有广泛的在意识上的自由,新的意识形态是为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昌盛。在新的意识形态的目标上各国的任务和规划都是一致的,因此代表社会主义的“左翼”和代表资本主义的“右翼”之间所讨论的意识形态是否终结已经没有意义,意识形态已经终结了。
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理论依据:其一西方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他反对把美国看成是一个原子化社会的观点,认为美国是一个由各种社会组织形成的大联合国家,社会团体在美国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凝聚美国的最好例证、财产制度和“王朝式”婚姻制度的变化、工人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其二社会主义现实中实践运动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它无力将伦理和政治之间概念正确区分开来”。
二、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局限
“意识形态相当于一个总的概括性的概念,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存在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是由认识论根源和从社会实践的基础决定的。只有当认识论根源人这个客体消失和社会实践物质基础这个客体消失两个因素同时不存在了,意识形态才会消失衰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他们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头脑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依据现实中的客观事物,只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即改造着世界同时也反作用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思维和实践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发展。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真正开始分开时才算真正的分工,从那时候起观念的意识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很大,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也与神学、哲学等同存在的关系发生了矛盾;也就是说等同的社会关系与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意识形态形成最终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社会关系与生产力发生矛盾;因此当现存的社会关系同现存的生产力还存在矛盾時,意识形态不可能发生中终结。”
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过程中,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运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戈尔巴乔夫上任后全面否定斯大林必会导致否定列宁、否定苏联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将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归结为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贝尔并没有弄明白苏联这一个国家能否代表整个社会主义,他夸大了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对整个社会主义的影响,并且他自己也在其书中承认他夸张的书名是他成名的关键原因并非书中的内容。就如安德鲁·甘布尔在《政治和命运》中写道“只有当苏联被视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时,苏联的崩溃才会令人信服地代表着历史的终结”。因此,确立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定义上是很重要的问题。贝尔在其书中已然承认《意识形态的终结》是因为书名的夸大其词而出名,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书中的理论而出名,他在书中的主要观点就是以阶级趋同的利益表示意识形态已经终结了,当两个阶级的利益一样时还有阶级之分吗?但是马克思觉得阶级间的目标一致但并不代表阶级的对立不存在,无产阶级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资产阶级代表的只是少有的资产阶级,并不是代表所有人的利益他混淆了阶级关系与具体分配的本质。
三、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启示
对任何国家而言,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最基本的,仅次于安全的是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作为执政党的政治宣言,既是实现国家基本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又是国家政治利益的集中体现。可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国家利益的诉求会有所不同。比如在“冷战”时期美国把反对共产主义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为了通过反共产主义团结其他西方国家,达到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而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涉及到世界各国更长远的利益。就需要各国更加加深合作,互惠互利。以中国来说,对外而言,弱化意识形态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绳,同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对内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并大力惩戒贪污腐败问题,实施有效的基础政策,贯彻发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此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觉自主的思想意识,而不应满足于表面上的所谓“舆论一律”。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中让每一位老百姓享受改革开放的硕果,亲身体会国家的蓬勃发展,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我们应该牢记马克思的话:“用理论能够将群众心服口服,群众就会拥护统治者的统治;而将政策方针在实践中执行到底言行一致凝聚团结群众的向心力,就会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最根本要素”。
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底线意识上,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中没有被意识形态终结论所击倒,步苏联的后尘,首先在于我党在意识形态区别于一切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两点,“其一,它是代表无产级级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它不是为了特定一个阶级利益服务的,其二,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发展,运用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更能掌握世界发展的真理,执政党们的自我批判和民众的监督使他们在机制上打破了以往意识形态的独断轮,将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打破僵硬的教条”。
参考文献:
[1]侯惠勤.《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著作评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侯惠勤:《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之判断与当代意识形态之争论》[J] .河南大学学报,2002(4).
【关键词】:意识形态终结;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抽象的或者是一种概念,也是那些统治者们统治个人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即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外在表示。那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并主导国家人民的思想,还代表社会中主要的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在社会中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和生产资料的人就会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所支配,因此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思想就是统治阶级那些人在物质观念上的体现。
一、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终结论具体内容
19世纪的普遍性意识形态人道主义正走向衰亡,而新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犹如雨后春笋正慢慢升起,贝尔等为代表的右翼西方资本主义学者就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意识形态已经衰落,历史正走向终结,社会主义这种乌托邦的社会已经破灭了。但是他们表面在表达历史已经终结,实际上是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自由民主制度,推崇他们所维护的资本主义制度,将世界各国的思想引向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也充分暴露他们右翼的欧洲中心论或者西方中心论的倾向。旧意识形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的平等还有广泛的在意识上的自由,新的意识形态是为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昌盛。在新的意识形态的目标上各国的任务和规划都是一致的,因此代表社会主义的“左翼”和代表资本主义的“右翼”之间所讨论的意识形态是否终结已经没有意义,意识形态已经终结了。
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理论依据:其一西方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他反对把美国看成是一个原子化社会的观点,认为美国是一个由各种社会组织形成的大联合国家,社会团体在美国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凝聚美国的最好例证、财产制度和“王朝式”婚姻制度的变化、工人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其二社会主义现实中实践运动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它无力将伦理和政治之间概念正确区分开来”。
二、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局限
“意识形态相当于一个总的概括性的概念,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存在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是由认识论根源和从社会实践的基础决定的。只有当认识论根源人这个客体消失和社会实践物质基础这个客体消失两个因素同时不存在了,意识形态才会消失衰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他们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头脑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依据现实中的客观事物,只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即改造着世界同时也反作用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思维和实践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发展。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真正开始分开时才算真正的分工,从那时候起观念的意识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很大,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也与神学、哲学等同存在的关系发生了矛盾;也就是说等同的社会关系与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意识形态形成最终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社会关系与生产力发生矛盾;因此当现存的社会关系同现存的生产力还存在矛盾時,意识形态不可能发生中终结。”
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过程中,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运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戈尔巴乔夫上任后全面否定斯大林必会导致否定列宁、否定苏联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将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归结为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贝尔并没有弄明白苏联这一个国家能否代表整个社会主义,他夸大了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对整个社会主义的影响,并且他自己也在其书中承认他夸张的书名是他成名的关键原因并非书中的内容。就如安德鲁·甘布尔在《政治和命运》中写道“只有当苏联被视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时,苏联的崩溃才会令人信服地代表着历史的终结”。因此,确立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定义上是很重要的问题。贝尔在其书中已然承认《意识形态的终结》是因为书名的夸大其词而出名,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书中的理论而出名,他在书中的主要观点就是以阶级趋同的利益表示意识形态已经终结了,当两个阶级的利益一样时还有阶级之分吗?但是马克思觉得阶级间的目标一致但并不代表阶级的对立不存在,无产阶级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资产阶级代表的只是少有的资产阶级,并不是代表所有人的利益他混淆了阶级关系与具体分配的本质。
三、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启示
对任何国家而言,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最基本的,仅次于安全的是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作为执政党的政治宣言,既是实现国家基本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又是国家政治利益的集中体现。可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国家利益的诉求会有所不同。比如在“冷战”时期美国把反对共产主义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为了通过反共产主义团结其他西方国家,达到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而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涉及到世界各国更长远的利益。就需要各国更加加深合作,互惠互利。以中国来说,对外而言,弱化意识形态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绳,同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对内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并大力惩戒贪污腐败问题,实施有效的基础政策,贯彻发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此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觉自主的思想意识,而不应满足于表面上的所谓“舆论一律”。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中让每一位老百姓享受改革开放的硕果,亲身体会国家的蓬勃发展,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我们应该牢记马克思的话:“用理论能够将群众心服口服,群众就会拥护统治者的统治;而将政策方针在实践中执行到底言行一致凝聚团结群众的向心力,就会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最根本要素”。
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底线意识上,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中没有被意识形态终结论所击倒,步苏联的后尘,首先在于我党在意识形态区别于一切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两点,“其一,它是代表无产级级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它不是为了特定一个阶级利益服务的,其二,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发展,运用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更能掌握世界发展的真理,执政党们的自我批判和民众的监督使他们在机制上打破了以往意识形态的独断轮,将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打破僵硬的教条”。
参考文献:
[1]侯惠勤.《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著作评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侯惠勤:《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之判断与当代意识形态之争论》[J] .河南大学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