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法国女性的魅力

来源 :淑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沙龙”诞生之日起,它的名望就是以其女主人的声望与才学为标准来衡量的。18至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女性引领社会潮流与思想的时期,她们对于礼仪,学术,时尚、政治的影响力,是通过自家客厅完成的。在每个贵妇人的沙龙里,她们就是专制的女王。
  
  女人的时代
  
  由于沙龙18到19世纪在法国的兴盛,这200年被有的人称为“女人的时代”。17世纪时,法国出现了第一个沙龙,它为那一整个世纪的女性客厅文化树立了“精致与优雅”的典范。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他的专制与暴虐宣告终结,自由的空气弥漫法国。此后的200年里,沙龙女主人们广泛地参与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沙龙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来,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地中海转移至西北欧,沙龙的中心也开始向欧洲迁移。最终,是法国的上流贵妇人们为它提供了最广阔的生长空间。这是由法国女性的自身特质决定的,她们天生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正所谓“她们的温柔可以抚平不同观点之间的激烈冲撞,而她们精致的审美倾向又是严肃讨论的最好调剂”。
  这些沙龙女主人们有地位、名望、金钱,因此她们可以讲究排场;她们口齿伶俐,多才多艺,与人沟通是她们的拿手好戏,她们中的有些人不但通晓拉丁文和希腊文,还钟情于科学研究,这就为她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17世纪时,法国出现了第一个沙龙,它是由德·朗布依埃(Mme.De Rambouillet)夫人创办的文学沙龙。这个被称作“优雅社会的摇篮”的场所带着明显的朗布依埃风格:文雅、喜好评论、语言锋利、追求完美品德和周到的礼仪。这个小小的精神绿洲会聚了法国最有才学的文人、名流和上层社会的贵妇人们。当时, “所有的贵妇名媛都渴望得到这种天赐的精神食粮,渴望因为自己的学识得到赞美”。整个17世纪举办的沙龙都是朗布依埃沙龙的沿袭和模仿,它们以文学和哲学问题为主要的探讨话题,奠定了18世纪沙龙的繁荣局面。
  1715年9月1日,专制、暴虐的路易十四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几乎所有的法国人都把他的死看作是从压迫中解脱出来的最大幸事,他下葬的当天成了法国民众的狂欢节。他们上街游行、跳舞、唱歌、喝酒,以一切可以想到的方式尽情释放内心的喜悦。一夜之间,一切都有了转机:喜剧可以上演了,两性间的恋爱可以坦率公开地进行了……为了纪念新生活的到来,著名画家华图创作了名为“朝着西代尔启航”的画作。他的“西代尔”是一座爱情之岛,但它又不仅仅象征着爱情的自由,更代表了摆脱一切束缚、烦扰,奔向快乐、享受的新希望。
  18世纪的法国女性沙龙,在这样自由的背景之下得以重新盛放,它代表着一种陶醉,一种从长期禁锢之中脱身而出的深沉的陶醉。每一位年轻贵妇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沙龙,她们结婚只是要在世上谋得一个合理的身份,然后拥有一个自己的沙龙;她们珍爱和保护着这个小王国,热切欢迎各界名流来提高它的品味,同时小心翼翼地防止不速之客玷污它的名声;沙龙的成败与否更胜于她们自身家庭生活的幸福,她们几乎从不关心家事,反而是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在了沙龙活动中。
  在这些女性的努力下,沙龙就像飓风般难以抵挡,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每一位沙龙女主人,都以不同的“花样”聚拢着贤人、雅士:如果你想听逸闻趣事和漂亮的谈话,就到胡松夫人那里去;如果你想参加最大规模的舞会,就请走进孔代公馆或萨斯纳吉伯爵夫人家的大厅;如果你想见识到社会上最有名望的人士,就请到乔夫林夫人的宅邸聊上几句;假如你想浏览路易十四时代宫廷生活的遗风就该叩响杜·曼伯爵夫人宅邸的门环,而想要观看被禁演的戏剧,维勒罗瓦公爵夫人的客厅就是最佳所在,美好的音乐晚会可以在普雷内夫夫人的沙龙里听到;在格拉蒙特公爵夫人的沙龙里,政治讨论正激烈上演;而喜爱玩牌的人都应该去瓦勒贝尔公爵夫人那里碰碰运气。
  总之,统治阶级的文艺和政治戏码都在贵妇人们的沙龙里进行着。这些女人们外表的端庄、仪态的优雅、手中的扇子和脸上的美人斑,就是社会流行潮流的风向标;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改革家的讨论中少了她们,那么谈话如何进行下去都会成为问题,他们太需要一个足够睿智、有才能和品味高尚的女性引导他们话题的走向,告诉他们什么时候该戛然而止,什么时候该深入探讨,抑或什么时候该立刻转向另一个主题。
  每个时期的沙龙都有不同的使命与影响力,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和拿破仑政权的建立,沙龙担当起了“革命推进器”的职能,很多沙龙女主人像女英雄一样甘愿冒着被推上断头台和被放逐的危险,开始担任强有力的政治党派的重要领袖,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潮中,冀望使法兰西获得新生。这一时期的沙龙与以往的沙龙截然不同,旧式沙龙因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集聚而闪耀光芒,而新式沙龙则是同一思想、同一宗旨的汇合点,沙龙女主人带有明显的政治立场,被她召集到客厅的人都是甘愿为她的“正义”牺牲的人,他们共同在大时代的巨变中担任重要角色。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沙龙女主人的革命活动预示了她们将以另外一种方式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她们可以不再囿于自家的客厅,也不再需要过多地重视谈话技巧,她们需要坚定信念,勇敢向前,不遗余力,由只是动动嘴的“言谈派”变为坚定不移的“行动派”。
  这一时期也是沙龙存在的最后一段日子,它的衰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提倡温文尔雅的礼仪,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张扬;提倡温润和缓的理性思索,排斥会对生活造成困扰的过于强烈的感性因素。这种精致和谐的氛围使生活获得了诗意的光辉,但只有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它才可能生根。一旦社会发生战争,那么它就会遭到破坏;而随着知识分子群体的日益壮大,一个个小小的客厅已经容纳不下他们;男性们也开始逐渐转向专门的男士俱乐部;报章、杂志的出现,则为沙龙的沉没埋下了最后一个危机。
  是时代造就了这些沙龙女主人,反过来,她们也创造了自己的时代。她们曾经独领风骚。也将永远独一无二。
  
  无法抗拒的个人魅力
  
  杜·曼伯爵夫人、夏特莱夫人和乔夫林夫人的沙龙是法国18世纪沙龙的几个最典型标志。她们的个人魅力铸造了各自沙龙的特质,也汇聚了时代的精神。
  
  杜·曼伯爵夫人的沙龙:奥赛盛大的夜晚
  杜曼伯爵夫人的沙龙反映了18世纪社会生活的最突出特点:躁动不安,过分享乐,热闹非凡。作为大孔代的孙女,她的沙龙透着股宫廷生活的排场和余韵。
  1692年,安妮·路易·本奈狄克特嫁给了杜·曼伯爵,两人在巴黎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婚礼。结婚典礼上,一对新人在国工路易十四面前庄严宣誓。第二天一大早,整个巴黎最有名望的社交人士都前去新房拜访,当时,这对年轻的夫妇还躺在床上。他们被前去问安的人们包围着,就是在 这婚后的第一天,而且是在床上,杜·曼伯爵夫人的家正式向社交界开放了。此后的每一天,从一大清早开始,她的卧室就变成了一个沙龙。如果你愿意,你便可以亲眼见证这位娇小的美妇人怎样拉开床帘,怎样伸展筋骨,怎样摇铃铛召唤仕女,怎样把双脚伸进鞋子,怎样耍弄她的宠物,怎样换上漂亮的连衣裙。
  待一切安排就绪,杜·曼伯爵夫人开始了一天当中梳洗打扮的最后一个环节:做发型和涂脂抹粉。这时,等在相邻客厅的学者、官吏和作家,政治家、哲学家们,也开始朝夫人的梳妆间移步。在仕女为伯爵夫人做发型的当口,她自己开始往手指上和耳朵后涂抹香水,而绅士们则依靠在墙上似有若无地看上她一眼,他们每个人手中都端着热巧克力,口中谈论着当日的各种新闻,谈黎塞留公爵最近的烦心事,评价最新的喜剧演出,或者是给孔代公馆举办的舞会打个分数。从他们的谈话中,伯爵夫人了解了自己想知道的一切,她不需要开口,只需张开耳朵,然后朝人群投去微笑或以目光示意,她不敢用太多的力气,因为那样会破坏她正在做的发型。
  当发型最终完工,她脸上的香粉扑毕。她的身躯才开始真正苏醒。此时,她的微笑变成了大笑,她的谈话变得滔滔不绝。这位个头不足10岁孩子身高的娇小妇人,太懂得如何赋予18世纪的沙龙以一种诱人的情调了。她继承了祖父孔代的奢华传统,也为它添加上了浪漫的色彩,使贵族生活焕发了新的生命。后来,为了避开凡尔赛宫的约束,她将沙龙安置到了乡间庄园奥赛。那里有她渴望的田园般的生活和更多的自由。白天,她带领着沙龙成员们在林间漫步,在潺潺的流水中嬉闹,在布满鲜花的草地上晒太阳。夜晚,奥赛庄园的所有厅堂都点上耀眼的灯光,客人们穿着宫廷的华丽衣服,骄傲得仿佛是要晋见国王一般,在室内跳起舞来。伯爵夫人为宾客们准备了数不清的游戏节目,其中有不少是考验他们智力的测试,例如,猜诗谜。游戏中,每个客人抽取一张写有一个字母的纸条。如果字母是S,那么它代表为下次的聚会写一首十四行诗(Sonnet);如果是O,那么这个人则要奉上一首咏叹调(Ode)或是一则歌剧(Opera)。很多人为了写出一首最佳的十四行诗绞尽脑汁,也有不少人为了不丢面子,花钱去请别人为自己代作一首绝世好诗。总之,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参与游戏的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最出色的参与者。
  除此之外,奥赛庄园的小舞台上,每晚还会上演知名的戏剧。来杜·曼伯爵夫人这里捧场的其他贵妇人们自发地上台演出,她们的专业程度有待评判,但参与的积极性甚高,对此,林聂亲王说道:“比起我所知道的任何剧院最好的女演员来,我们地位高贵的夫人们有十几位都表现出更强的歌唱与表演的才能。”伯爵夫人还亲自上台演出,她和著名的霍尔巴哈男爵一起表演莱辛的悲剧《阿达莉》。在聚会的时候,他们还探讨科学问题,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用显微镜观察地上的生物。
  孔代的这位公主最初组建沙龙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她希望有一天可以接过法兰西的国王权杖。为此,她密谋反对摄政王,部署属下“在王国的各个角落兴风作浪”,最后,她的党羽们作鸟兽散,而她自己也在监狱里待了5年。重获自由后,她又开始了奥赛的热闹生活。其实,她也是一位颇具才华的女人:她可以阅读原版的维吉尔和特伦斯的著作,热爱希腊悲剧和哲学,对多门科学都有所了解,而且富有语言天赋,能够把一首平淡无奇的田园牧歌润色成流畅自然、抑扬顿挫的佳作。大家评价她:“您亲口说出的语言和人们说到您时所用的语言都是完美的,谁的言谈都不及您准确、清晰、迅捷,风度也不能像您这般高贵。”
  在杜·曼伯爵夫人的努力促进下,地沙龙的常客中也出了几位法兰西学院院士,但在人们的记忆中,她沙龙的最大特色还是宫廷式的享乐和奢侈之风,她虽然也像其他沙龙女主人一样崇尚知识,但她的沙龙对知识的追求与表达未免显得有些不求甚解,可以说,她是将18世纪的享乐之风发挥到了极致。
  奥赛盛大的夜晚,娱乐是永远不会缺乏的。这位娇小的伯爵夫人绝对不会容许自己看到人们无聊的样子。在她的沙龙里,没有来宾会顾得上怀里的名贵怀表,他们都忘记了,时间,如果你问他们怀表和伯爵夫人有什么关系,他们会脱口而出:“前者提醒你时间,而后者则使你忘却时间。”后来,当其他的沙龙在巴黎逐渐兴起之后,人们仍然不能停止谈论杜·曼伯爵夫人的晚会,每当说起这个,到过那里的人们眼里都会闪耀出快乐的回忆之光。
  
  夏特莱夫人的沙龙:“女伏尔泰”之家
  夏特莱夫人被视作沙龙女主人中的异类:在学术上,她专攻女性极少涉猎的数学和物理学,在所有人都将爱情看作转瞬即逝的小摆设的时候,她却一再地投入热恋之中。因为她毕生对学术研究的热衷,她被称作“女伏尔泰”。
  夏特莱夫人和杜·曼伯爵夫人完全不同。这点从外表上就可以看出,看看当时的一位夫人对她略带挖苦的描述:“想象这么一个女人:身材高大,表情生硬,面色泛红,尖脸,长鼻子——好了,这就是‘神圣的艾米莉’。她对自己的头脑满意至极,不遗余力地动用一切东西来陪衬它,发卷、头饰、宝石,无所不用其极。她天赋很好,可她还想显得更有才华,所以特地去学习抽象的科学而不是其他更有趣的知识门类。她希望以这种独特之处赢得更广的声誉,并取得高出其他女人的绝对优势。”
  夏特莱夫人的沙龙也设在乡间,一个叫希瑞的小地方,它与奥赛大庄园截然不同,那是一座单层的家居小房子,淹没在群山、原野和森林之中,距离最近的一处居住区也有4英里那么远。房屋内外的装饰都透着一股温馨的味道·而且在这座房子里居住的,还有大哲人伏尔泰。在夏特莱夫人的每次沙龙聚会中,客人很少超过6个,他们都是互相了解的朋友,来自类似的圈子。人们这样评价她的沙龙:“假如你愿意看到一幅乡村生活与可贵的隐居生活的画面,一个惟有明智才能够得到的平静之家与秋季魅力的象征——互相尊重,哲学的磨砺和诗歌的气息都在分享着其中的出神入化——那么你就必须到希瑞来。”
  只有一个人不适应这个圈子,那就是夏特莱侯爵本人。但他并不干扰任何人,他用餐时沉默地坐在餐桌旁,随后就径直回到卧房睡觉去了。他呆在希瑞的日子很少,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军营里度过,军队是唯一能让他产生热情的地方。在妻子夏特莱夫人的希瑞,他更像是一个客人,而伏尔泰却像是一位真正的男主人。当时,人人都是这样看的。凡是见到伏尔泰和他“神圣的艾米莉”的人,都毫不怀疑地将他们认作是一对有合法婚姻关系的夫妇。共同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默契十足,尽管夏特莱夫人才27岁,而伏尔泰已经40岁了。伏尔泰对这位夫人的爱情持续了20年之久,直到她去世。
  那个时代,虽然法国上层社会的人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要是一个贵族女子真正严肃地研究起数学和物理学来, 大家还是难以接受。不仅男人,就连女人们都发出疑问,为什么一个女人要忙于抽象的智慧而不是有趣的知识?为什么一个女人竟然有胆量去竞争学院奖?为什么一个女人能忍受坐在冷板凳上的寂寞,逐字逐句地翻译牛顿的《原理》?他们思考不出答案。但他们大概能够理解。正是因为夏特莱夫人对知识的热衷,才让伏尔泰把她看作人生路上的同道。在夏特莱夫人的沙龙晚宴上,伏尔泰朗诵着自己的诗歌和戏剧作品,他讲的故事总是让人一会儿悲哀,一会儿狂喜,他还会即兴作诗,为客人们耍弄牵线木偶和魔术灯笼。而夏特莱夫人则在旁边对他的诗歌评头论足,或者担任他戏剧的女主角。这个沙龙的学究气很浓,前来参加的都是著名科学家、学者和大诗人。他们谈话涉猎的范畴广泛。无所不包:“还有什么我们不谈论的吗?诗歌、科学、艺术,一切事物,而且都用着一种优雅风趣的语调。”
  18世纪的法国已经没有几个人还相信真正存在爱情这回事,夫妻间的关系变得极其松散,不定期地更换情人是社会风气。当时所有的女性都把爱情看作转瞬即逝的东西,追求的只是它昙花一现的美丽。但夏特莱夫人却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爱情的烈焰当中,在43岁的时候,地和伏尔泰一起接受波兰国王的邀请。前往那里的宫廷做客。在王宫里,她认识了年轻的侍卫官圣·兰贝尔,瞬间便爱上了这位小伙子。这段感情的结果是,高龄的夏特莱夫人10个月后生下了一个女婴,伏尔泰曾对她的生产过程有过这样的描述:“正当夏特莱夫人像往常一样,在她惯常生活的写字台旁,她自言自语道:‘我感到有点什么事了!’她刚一呼唤她的女仆,女仆就从她的裙子里抱出一个女婴,把它放在摇篮里。母亲本人则停下来细心地把纸整理好,然后上了床。”当时,夏特莱夫人正坐在书桌前潜心翻译牛顿的物理学著作,生完孩子几天后,她认为自己已经恢复了体力,便接着做起了翻译工作,但这不当心的后果就是她高烧不止,几天之后就死了。
  很多人都因为夏特莱夫人竟然生下一个私生女而对她大加挞伐,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在一个表面道貌岸然、内在骄奢淫逸的贵族圈子里,夏特莱夫人为爱承担的勇气、对爱情负责的行为反而显得更加可贵。伏尔泰曾为夏特莱夫人的移情别恋伤心、苦恼,但在他的心里,他更认为自己的这位情人是一切美德的化身,他曾经写过文章专门赞美她:“荣耀与简约通常不能并存,但她既欣赏壮丽光荣的事物又有一种简约纯朴的情怀。这是严肃的学习思考的产物。没有一位妇人像她这么博学,‘女学者’的称号也没有谁比她更当之无愧。她天生具备一种独特的雄辩口才,只有在她认为值得认真研究的事物上才表现出来,措辞得体,准确、公允、有力是她的风格。她能深入骨髓地感受到诗歌和文字的魅力,她对和谐性的敏感无人能及,她热爱学习也热爱这个世界。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除了谣言诽谤,都是她所关注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听过她重复无聊的故事,她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注意这种事情。”
  
  乔夫林夫人的沙龙:“18世纪的重要机构”
  乔夫林夫人被誉为“哲学的养母”,她凭借着出色的交际能力和乐于倾听的温和品质。让自己的沙龙40年不衰,她的影响力不只存在于法国,还辐射到了波兰等国家。
  18世纪后半叶开始,沙龙在法国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沙龙的普遍特点是:许多最著名的沙龙都是因为某个特定的哲学家而声震四海。在某个女主人的客厅里,大家热衷讨论的不再是信仰或情感、礼仪或道德,而是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众多的哲学沙龙中,影响力最大的当然是乔夫林夫人所主持的沙龙。
  乔夫林夫人本名玛丽·特里·罗蒂,她父亲是勃艮地公爵夫人的管家,逝世后,他为女儿留下了可观的嫁妆。14岁时,玛丽嫁给了法国国家卫队的一位中校乔夫林,他同时还是一位富有的玻璃制造商。与此后光临乔夫林夫人沙龙的那些杰出人物相比,他的才学微不足道,但他能够为她提供举办沙龙活动的所有支出。对于乔夫林夫人来说,这样的婚姻当然不算理想,但终究还过得去,当时的夫妻有几对是因为感情而结合的呢?
  乔夫林夫人进入社交界的时候已经年龄不小了,但是她有一种纯净、简洁而又优雅的气质,令人心生敬畏。她很安于自己的年龄。从不像别的老贵妇人一样打扮得花枝招展,她经常穿着素色衣服,简单地点缀以轻巧的花边。她身材高挑,形貌端庄,仪态高贵可亲,狄德罗曾给一位小姐写信描述他在格朗达瓦领略到的这位妇人的风姿:“乔夫林夫人实在是令人爱慕。我时常为这位妇人高贵娴静的衣着品味而惊叹。她今天穿了一件样式简单、色彩朴素的衣裳,宽大的袖子,用最平滑细致的亚麻织成,从内至外散发着简约的优雅气质。”
  在沙龙的人员选择与搭配上,乔夫林夫人显示出一位艺术家的匠心。她每周举行两次宴会——星期一招待艺术家,星期三招待文人。她认为女人会分散男人们的注意力,使谈话不那么精彩,因此很少邀请女性出席。只有一位女性经常受到邀请,她是德·莱斯比纳斯小姐,因为她的才学足以与这些名士为伍。她一般就坐在乔夫林夫人的对面,协助后者引导谈话的走向。乔夫林夫人善于把一个故事说得娓娓动听,她对人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她的谈话方式和语言会让每个人都如沐春风,舒服畅快。她不喜欢热烈的辩论,也不喜欢过于武断极端的观点。于是,她虽然欣赏狄德罗的自由思想和雄辩口才,却认为他太鲁莽、言辞太过激烈而不适合参加她的沙龙。
  每一次举办沙龙会谈时,乔夫林夫人都端坐在人群的中央,目光沉思般地打量着她的客人们。人们以为她并没有认真聆听辩论,实际上她听到、看到了一切。每次辩论进行到一个十字路口,她就会说出那句惯用语:“好了,这样就够了”,这句话说得正是时候,决不会越过礼貌的限度。这就是她的伟大才华——一种灵巧把握生活的艺术。当有客人破坏了沙龙的和谐气氛或者是得意忘形的时候,地就会不留情面地批评他们。
  这位妇人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这只要从她沙龙的座上宾就可窥见一斑。出入她宅邸的人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其核心成员虽然不多,但却十分优秀,足以吸引整个世界的目光。大哲学家丰特奈尔、达朗贝尔,小说家兼戏剧家马里沃、莫赫耶神甫,两届法兰西学院院士梅朗,大诗人圣·朗贝尔,夏斯特洛克斯骑士,经济学家加里亚尼等等不一而足。
  在乔夫林夫人的客人中,有一位叫斯坦思拉斯·波里亚托瓦斯塔的年轻人,后来成为了波兰国王。在巴黎的时候,他差一点因为欠债而锒铛入狱。乔夫林夫人听说后,立即前往营救,并为他还清了债务。他因此感激道:“如果我要竖一座象征友谊的塑像,我一定要用您的形貌。您慈悲的心怀来自神圣的灵魂。”成为国王后,他立即给乔夫林夫人写去信件:“妈妈,您的儿子现在是国王了。请您来看看他吧。”彼时,乔夫林夫人已将近70岁,她以这样的高龄开始了华沙之旅。一路上,她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盛情款待,在维也纳,她参加了 一次游行典礼,奥地利皇帝经过她身边时,特意下车向她致意,并热情地称赞她,其态度“就好像在我自己星期三的晚会上那样随和”。她的国王“儿子”亲自派了一位使者从华沙前来迎接,为她安排了一切可能需要的用品,使她的旅程极尽舒适豪华。等她到达华沙时,她的房间早已准备好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其陈设和她自家的卧房装饰十分相似。在华沙,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就像所有的名人一样,乔夫林夫人也会受到一些善妒之人的攻击。在戏剧《哲学家》中,编剧曾专门设置了一个角色用来影射她,一些批评孟德斯鸠的人也对她大肆中伤,她被激怒了,动用了自己的朋友们进行反击。但这些都不能损害她的声望,她始终保持镇定、平和、慈善的处世原则,既不造作,也不骄傲,一直到1777年去世,她的地位都没有动摇过。莫赫耶神甫说:“她的沙龙因为她而40年不衰。她一直都是那么高尚,那么慈善。”经由乔夫林夫人的沙龙,作家、艺术家还可以和重要的文艺赞助人直接接触,特别是来自国外的赞助人,她以这种方式对法国艺术和文学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她的沙龙因为在法国国内外的影响而被列为“18世纪的重要机构”。
  
  革命的推进器
  
  大革命的炮声唤起了法国贵妇人们的爱国热情,她们所主持的沙龙成了革命党的聚集地,冒着被流放或被推上断头台的危险,她们化身为革命的领袖。
  
  罗兰夫人的沙龙:平等人道的发声场
  罗兰夫人是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女性,她以自家沙龙为基点,推动了革命的到来,她也曾是革命的女英雄,最后,她又成了革命祭坛上的殉道者。
  罗兰夫人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资产阶级家庭,既没有特权封号,也没有贵族家世。她生长的地方非常偏僻,书本是她了解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在父亲的雕刻室里,原名玛丽·弗里彭的罗兰夫人常常一手捧着父亲的雕塑,一手拿着书,她偏爱那些讲述革命理论的著作,也正是这些思想决定了她今后的人生。由于母亲早逝、父亲放荡不羁,她很小就开始在修道院生活,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6岁。
  成年之后的玛丽身材纤细高挑,棕色的秀发非常浓密;她笑起来的样子尤其甜美,嗓音沉着优美;她的举止温柔、谦恭,略显含蓄和拘谨。这样一位曼妙的少女,经过仔细的权衡,最终决定嫁给严肃、俭朴,出身良好、中等富裕,但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罗兰先生。大革命爆发时,罗兰夫人远在法国的乡间拉·普拉蒂尔,她的家庭生活安宁平静。除了和丈夫一起从事哲学经济研究之外,她还喜欢去附近照顾贫病交加的村民,然后是操持家务、教育子女。做完所有的这一切,她仅有的属于自己的时间都留给了热爱的诗歌创造和到田野中散步以放松心情。
  大革命的爆发,唤起了早年就开始潜伏在罗兰夫人心中的“反动”因子,她一直在思考等级制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对这一制度她深恶痛绝,脑子里充满了卢梭的启蒙思想和许多未经实践证明的理论。慢慢地,她开始在家里主持一个小沙龙,作为革命党派别之一吉伦特派的聚会场所。在每周举行的4次聚会中,主题都是围绕着严峻的革命问题展开。每次,在场的唯一女性就是罗兰夫人,起初她并没有担当领袖的想法。她只是坐在这些男人外围的一张小桌子旁一边倾听,一边写着信件或是做着针线活。但是她始终都能深切领会大家讨论的内容,偶尔,她也会大胆插话来发表建议或进行劝告。她的沙龙会聚了不少革命党,罗伯斯皮尔就是其中的一员。罗兰夫人常常对这些人的谈话感到不耐烦,一整个晚上也不能得出任何明确的结论。随着她对他们的进一步了解,她变得敢于发表意见,她还督促怯懦保守的丈夫参与政治,为他拟订请愿书、起草书信。许多意志软弱,优柔寡断的人都为她的热情,雄辩与勇气折服。大革命发生后的几个月里,许多巨变都发端于她的沙龙,国民公会中的许多议案都是在这里酝酿产生的,许多成功的革命宣传家也是在这里获得了灵感。
  罗兰夫人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新世界,因为她的这些努力,她被列入最著名的法国女性的行列。最终,她的革命理想没能成功,在身陷囹圄后,她被架上了断头台。在监狱里,她写下了大量的回忆文字,让后人得以了解她自童年开始的人生经历。在她死后5天,深爱她的丈夫自杀身亡。
  罗兰夫人的沙龙创造了女性沙龙的另·种模式,女主人不必口齿伶俐、反复权衡自己的言语得失,在时代巨变面前,她们更需要行动起来,以自身的勇敢和信念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会进程中。
  
  德·斯达埃夫人的沙龙:拿破仑的坚强反对者
  德斯达埃夫人的个性并不适合主持沙龙,因为她太过强势,无法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思想。好在,聚集在她周遭的人都是她的同道。被拿破仑放逐多年之后,这位夫人才最终得以重返巴黎。
  德·斯达埃夫人主持的沙龙横跨法国革命时期的前后两个阶段:大革命时期和拿破仑专政时期。作为经历过前后两个革命阶段的女性,她·生的生活跟法国社会的大起大落息息相关。
  相较于罗兰夫人的成长过程,斯达埃夫人的童年幸福得多。继承了侯爵父亲的哲学天赋和母亲内克夫人的文学才华,少女时代的吉曼娜·内克在母亲沙龙聚集的才子圈中长大。家庭出身富裕、天生具备聪明的头脑和刻苦读书的勤奋精神,吉曼娜注定会成为巴黎社交界的社交女王。接掌了母亲的沙龙后,她与温和的母亲作风完全不同,她是独断专制的。从严格的意义来讲,她并不是传统所要求的合格的沙龙女主人,她不善于调和不同思想的冲撞;张扬的个性,使她并不甘干收敛自己的才华来启发他人的灵感;她也不是一个好听众,反倒是个天生的演说家,不管随手拈来什么话题,她都能滔滔不绝地演讲一番,引得人人引颈倾听。或许是时代变了,事实证明,她的这种沙龙领导才能,使得她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直到今天,谈到法国的著名沙龙及其女主人,都不能绕开她的名字。
  1786年,吉曼娜同瑞典的德·斯达埃男爵成婚,他是一位仪态优雅、身材挺拔、长相英俊的男士,只是,他缺少了斯达埃夫人最看重的才华。这桩婚姻只是符合当时的社会习俗,却不能令斯达埃夫人自己满意,或许正是这并不圆满的婚姻让她终身保持了对沙龙的热情。早在结婚之前,斯达埃夫人就已经改变了母亲的沙龙,她为那里注入了新元素,同时,她还为其灌注了政治色彩。结婚后,斯达埃夫人对政治的兴趣变得越发浓厚,她在母亲沙龙里的中心位置也越来越突出。她的气质和格调与她生活的贵族环境非常适宜,而她的理性和同情心让她把自己和普通民众的疾苦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斯达埃夫人是两个对立阶级的结合点。
  随着阅历的逐渐丰富,她形成了一个自己的以革命领袖为主的沙龙组织。然而,突如其来的革命风暴将这个组织推翻,许多人死于非命。斯达埃夫人一直坚持挽救她的这些朋友和同志,直到1792年9月的大屠杀前夜,她才离开巴黎,逃过了一劫。1795年,她得以东山再起,重新回到巴黎组建沙龙。但显然,她只能活在危机四伏、腹背受敌的境遇之中。对于贵族阶层来说,她过于倾向共和党;而对共和党而言,她又过于贵族化。两派人物都不信任她,加上“监政委员会”的警告,在短短几个月后,她就不得不离开巴黎到乡间隐居。两年后,她又再次出现在巴黎。起初,她被拿破仑的政治天才折服,认为他将重建社会秩序,但是她的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她看穿了拿破仑集权统治的野心,她的沙龙也相应地变成了反对拿破仑的集合地。
  斯达埃夫人天生具有爱才之心,只要才识卓著,她可以不做任何计较地将其吸收入自己的沙龙里来。政府官员和报社编辑都是她的座上宾,拿破仑的堂兄弟约瑟夫也是她的挚友。斯达埃夫人以出色的才能、自由化观点和令人信服的雄辩口才,对立宪派领导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未来法兰西政体的宪法设计,在她的沙龙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然而,此时的拿破仑就像曾经的路易十四一样专制,他怎能容忍一个女人与他抗衡。最终,他把斯达埃夫人逐出了巴黎。直到拿破仑政权走到了末路,斯达埃夫人才重获自由。回到朝思暮想的巴黎后,她再次开启了沙龙,凭借着曾经的良好声望,巴黎的名流几乎都前去拜访了她。然而,由于健康原因,她的生命力已经逐渐衰落,让她最为自豪的沙龙风光已然无法重现。
  随着法国社会的发展,沙龙很快成为了历史。那些沙龙的女主人们也成为了史书里的内容。可惜的是,她们所生存的时代没有录音和影像设备,她们曾经的辉煌我们只能在文字中读到和重现。
其他文献
各大品牌的秋冬款包已经陆续上市,金属链条装饰的包带绝对是下一季的王道。
期刊
做梦这回事儿    最近,我老是梦见我的初恋情人,醒来后心绪不安,写信给你唠叨唠叨。星座书上说,我最近有反常的事,比如说怀念旧恋人之类的。我开始不信,可是最近,我初恋男友频频地跑到我的梦里,醒来还久久不能忘记,我有点心虚了。我与他已经10年没见了。这10年间,我谈过好几次恋爱。现在都有老公了,怎么还会这样呢?  其实,我和我老公的感情很好,在一起的时候,就像两个小孩子一样,整天打打闹闹的,非常开心
期刊
我并不是村上春树的忠实读者。《1Q84》第一卷5月底在国内上市,宣传攻势很强,我怀着好奇心,仔仔细细地读完这本小说。套用村上春树在小说中的一句话:“世上的人大多不懂得小说的真正价值,却又不愿被世间的潮流遗弃,只要有本书得了奖或成了话题,就会买来看……”我也未能免俗。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村上在小说中设置了诸多悬念,令人情不自禁地期待起第二部来。  一如往常,音乐、电影、阅读和那
期刊
6月2日,美国主流媒体纷纷转载一条消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妻子蒂帕共同宣布,结束两人长达40年的婚姻。这对从高中时就一见钟情,在大风大浪中患难与共近半个世纪的名人夫妻,居然在耳顺之年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令人大惑不解。    阿尔·戈尔(Al Gore)、蒂帕·戈尔(Tipper Gore)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前副总统和“第二夫人”,现在依然活跃在镁光灯下;他们的婚姻催生了埃里克·西格尔的小说《爱情故事
期刊
近日,美国史学教授艾伦·布林克利推出了新的作品,这次他把目光对准了已经去世40余年、在美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的亨利·鲁斯(Henry Luce)先生。作为《时代》周刊、《财富》杂志等著名刊物的创始人,《出版人:亨利·鲁斯和他的美国世纪》一书以传记的形式,罕有地披露了鲁斯的私人生活。    作为当今美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时代》周刊有世界“史库”的美誉,它每年推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期刊
以家庭真人秀《乔恩、凯特和他们的八个孩子》走红的美国电视明星凯特·戈赛林,在该节目开播两年多之后,和丈夫乔恩分道扬镳。离婚后的凯特继续保持高曝光率,争议不断,两人间的抚养权大战也轰然上演。今年4月,凯特推出新书《我只想让你知道:给孩子的信,关于爱、忠诚与家庭》,希望孩子“在72岁时还能回味此书”,铭记她的一片母爱。  想象一下,作为一个家长,身后有8个小孩跟着,你会不会焦头烂额?如果这8个孩子分别
期刊
法国前第一夫人伯纳黛特·希拉克是一位时髦的巴黎女人,她出身名门,举止优雅,对时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即使在丈夫雅克·希拉克卸任之后,她的一举一动依然牵动着公众的视线。最近,关于她加入LVMH集团董事会的消息更是成为一枚重磅炸弹,响彻整个法国。     4月底,LVMH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Bernard Arnault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
期刊
如果英格兰国脚阿什利·科尔与明星妻子谢丽尔的婚姻是一场足球比赛,那么这位花花公子在连续不断地向谢丽尔“恶意犯规”之后,终于被出示了红牌,请出赛场。 这对有着“小贝辣妹第二”之称的夫妻的婚姻在世界杯开赛之前走到了尽头,再次证实了“球星妻子不易当”的说法。    4年前的德国世界杯,谢丽尔和英格兰“太太团”成为赛场内外的一道养眼风景线,但是谁也不会料到,4年后谢丽尔会与阿什利·科尔分道扬镳。据《太阳报
期刊
北美4月票房冠军电影《海扁王》亮出的最煞人武器,不是小胡子大叔尼古拉斯·凯奇,不是90后帅哥阿伦·约翰逊,而是顶着紫色假发神出鬼没,手持双枪左右开弓,把坏蛋撕扯得七零八碎的萝莉杀手克罗伊·莫瑞兹。这下,无论是追捧或是抨击,媒体都找到了新目标。    13岁女孩克罗伊·莫瑞兹的偶像娜塔莉·波特曼和她一样大的时候,出演了《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一头短发、面无表情的玛蒂尔德,与让·雷诺结成暧昧的革命友谊。如
期刊
村上春树的新书《1Q84》在日本创造T发售12天销量就突破百万的奇迹。中文简体版本《1Q84》第一册在今年5月首发,第二册也在6月26日上架。村上春树引发的热潮再次席卷了都市人的孤寂心灵世界。而村上春树笔下不断重复的物质符号和这位摩羯座作家的生活品味,更是成为了都会雅痞世界的生活标签。    上世纪90年代,喜欢村上春树的人还不敢告诉别人。那时村上是个流行的标签,是20年代生于都市的脆弱孩子的代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