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式的渲染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anch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三轮车夫》是著名越南导演陈英雄“越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是一部导演的转型之作,有一点血腥,有一点暴力,但却也不乏美的表现。导演在许多地方没有做出完整的交代,许多事情的发生如生活本身一样,没有结果和原因就戛然而止。电影中让人似懂非懂的陈述,导演丰富多样的镜头表达,都是此片独一无二的特色。
  【关键词】《三轮车夫》 黑社会 父亲
  
  1993年,以《青木瓜飘香》荣获戛纳最佳处女作奖的越南导演陈英雄,描述了越南一户深宅大院里一个少女的成长故事:1995年。陈英雄携新作《三轮车夫》勇夺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仅隔两年,陈英雄电影主题成功从“温婉内敛”转成“尖锐凌厉”,本片成为导演在电影界又一部奠基之作。
  影片讲述了一位父母双亡的三轮车夫,在三轮车被抢以后为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而加入黑社会的经历。
  三轮车夫在少年时期相继失去父母亲,这说明他曾经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拥有过父母亲的爱,即使后来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也有一个爷爷和姐姐来充任家长的角色。电影开始伊始,就逐一介绍了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工作:姐姐挑水,爷爷修车,妹妹擦皮鞋。一家人虽然辛苦但勉强可以度日。其中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年岁已大的爷爷坚持自食其力却经不住身体的拖累肩膀不堪重负时,三轮车夫拿来一个由于邮错地址而送达他家中的体重秤让爷爷“换份工作”,这是一个等了很久却仍无人认领的体重秤,像是上天的恩赐,但爷爷却说了句“再等等”拒绝了。于道德方面,爷爷的拒绝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体现了这个贫苦家庭的价值标尺及生活原则,而从侧面也可以判断三轮车夫的价值观。于后面情节的发展也似乎是一个呼应——三轮车夫在跟随了黑社会以后在一次行动中去搭救一个落水的人。我们都可以看出三轮车夫本质是善良的,他是一个身处黑社会的“好人”,他一直在与黑社会这个环境抗争。
  
  二、暴力与美
  
  关于本片,陈英雄说:“《三轮车夫》是一部描写男性和男性暴力的影片,但处理手法很柔和。”正如导演所说,影片中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段血腥暴力的场面,比如诗人女友的嫖客被诗人血刃的场面,车夫夜晚运送塞着毒品的猪肉时飞来的横尸,以及黑社会成员划破对方喉管血流喷洒的情景……无不显得恐怖与残酷。然而正是在这一部以“男性劳动和男性暴力”为内容的影片,开头却以波澜不惊的纪实风格拍摄,给人以叙事片的错觉:在菜市场辛苦挑水的姐姐,在街头饭店擦鞋的妹妹,还有路边修车的爷爷。影片中间穿插着些许美丽的自然景观,几首非常抒情动听的越南歌曲。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在本片中,很显然导演并没有这样做,代表残酷和美好的两部分内容毫不矛盾地交叉进行,如即将接客的姐姐在此之前跳得舞蹈迷离而又妩媚,结尾时车夫穿着洁白的衬衫幸福地载着全家……和前面从下水道逃出时全身附着可怕的污物的强烈对比,导演似乎在告诉我们,美和丑并不冲突,暴力和美丽也可以同时进行。
  
  三、失父与寻父
  
  影片中父亲的角色似乎不太明显,唯一能使观众感受深刻的也就是三处,一是电影开头三轮车夫的父亲曾对他说过的话成了他生存的信念。二是由梁朝伟扮演的诗人与女友(三轮车夫的姐姐)回到父母家,诗人冷酷的父亲对其棍棒相加。第三处就是老板娘的丈夫,弱智儿子的父亲,在听说孩子有毛病以后就离开了。其他再无对父亲形象的描写。但笔者认为,父亲的形象却影响了影片的始终。先是老板娘弱智儿子父亲的离去造成了老板娘对儿子的溺爱,然后是诗人父亲对诗人的冷酷造成了他对老板娘畸形的爱。一种似对母亲的依恋——俄狄浦斯情结,这使他十分忠诚于老板娘。三轮车夫在影片最后想起父亲的话而最终离开了那个不适合他的环境,结尾是全家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坐在三轮车夫的三轮车上。导演陈英雄坦言:“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部有关父子关系的影片。同时我强烈的感觉到,必需超越现实主义来理解这种关系。”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影片开头就是三轮车夫回想起父亲的话,继而展开了他勤恳卖力蹬三轮的车夫生涯。而父亲的话再一次出现时,则是帮黑社会运送毒品的途中,一具鲜血淋漓的死尸飞来,(镜头切换到)他在噩梦中惊醒后。内心的恐惧如波涛般翻腾,只有父亲的话使他平静,随即他意识到,自己也许更适合在灼热的太阳下蹬三轮车可能更安全更踏实。父亲的话带有生活的指向性,更是结尾三轮车夫迷途知返的伏笔。
  
  四、沉默与安静
  
  纵观整部影片,笔者发现作为主角之一的诗人竟然没有一句台词。诗人的沉默,并未带给观众以深沉和睿智的印象,相反,姐姐第一次接客他在旁边的偷窥,以及于沉默中杀死嫖客的行为,更凸显了其复杂而矛盾的内心。有时候,沉默不代表不懂,沉默也不代表不关心,有时候,沉默正是一种思考的姿态,去寻求某种,至少是暂时性的胆怯与包容。
  诗人的沉默,给影片安上了一种安静的基调。哪怕是镜头对着车辆川流不息的大街,这种简洁单一的画面。仍给人安静的感觉。另有一组镜头对准在风中静坐的诗人和姐姐,而后换成年龄、性别不同的孩子,这一组镜头是为了表达什么?笔者认为,也正是为了体现安静的主题。安静,也许正是生活的本身,暗示芸芸众生平静安稳的生活。有人说,电影就是浓缩了的生活,在短短的一两个钟头时间内,将事件的精华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正是电影与观众这种封闭式的一对一的传播方式,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控制,让观众相信它就是在这么短时间内发生的精彩故事。且不说电影的制作人员在拍摄制作需要多长时间,单单影片中精彩的剧情,若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何止是一两个小时呢?导演陈英雄在影片中以这种安静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给观众以一种真实的感觉,一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似的真实。而导演,正是生活语言和地域文化的记录者。
  
  五、生活式的渲染
  
  电影中有很多细节令观众不明白,比如三轮车夫将自己全身涂满了油漆是为什么,为什么他喜欢穿女式内裤,他把金鱼、壁虎生吞活剥填进肚子是为什么:黑社会里一个枪手向三轮车夫展示AK-47式机枪,称“发射子弹”这种暴力的声音为“音乐”,而当这种“音乐”朝着楼下的人群“响”起时,导演也再没交代下文。这究竟是隐喻还是故意?导演用意何在?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依靠议程设置给大众一个拟态化的环境,让你知道你就知道,不让你知道你就无从知晓(不否认现在的新媒介作用强大,但本质上信源的强势地位仍没有改变)。我们在现实生活亦是如此,知道了某事件的开头或者过程,当我们想要知道几个为什么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事情原因还未查明,本台将继续关注。”似乎给受众一个交代,但事实上,我们也许永远无从知道事件的个中真相。对前一秒所了解的事情也许到了下一秒就忘了。在如今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面前,对某事件的关注往往不过是昙花一现。所以在影片中,有很多事情令我们一头雾水,甚至怀疑导演的逻辑、我们就不妨从这个角度思考,这些有头无尾,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情节,正是一种生活式的渲染。所有的人物,爷爷、小妹、诗人、老板娘、姐姐、三轮车夫(人物的出场都无规律可循)。在拥挤而杂乱的胡志明市,不按时间“出牌”,也不按空间落脚。就像是河流上漂浮的浮萍,无所谓漂浮的意义,“漂浮”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这种无意义的设置本身正是导演记录生活的表达方式。
  
  六、电影镜头
  
  陈英雄和他的摄影师比诺伊·德罗姆都特别喜欢连续拍摄,镜头不按常规地移动,以一种纪实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同时又照顾了观众的观影要求。有一组镜头是这样的,导演在一幢住宅连续拍摄了一组儿童,以俯视的角度,镜头的自然移动给观众一种新闻采访的错觉。而镜头中儿童好奇又无辜的眼神不禁使人联想起主人公三轮车夫的小时候,观众直到最后都相信三轮车夫会重归车夫生涯也许就是从这组儿童特写镜头开始的。
  导演同时擅长用定格的画面来表现电影情节。而这种定格常常长达数秒甚至几十秒之多。比如三轮车夫在烧毁一个小仓库被警察追赶最终逃脱后,镜头切换到他全身沾满污物的恐怖画面,镜头长久对准其面部,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不言而喻。
  
  结语
  
  整部影片,描写越南社会不为人熟知的社会层面,导演陈英雄一半法国一半越南的生活经历给了他独特的观察视角,也给了观众以特殊的观影感受。
其他文献
[摘要] CG的出现是电子时代的产物,当它被运用在电影中为电影的视觉效果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在纪录片领域也出现这一用电脑模拟虚构的画面景象。当cG出现在以真实性为本质属性的纪录片中,从而引发了对纪录片真实性的从新思考的同时,出现在20世纪末西方的新纪录电影提出的新虚构策略同样引起了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讨论。  [关键词] “新纪录电影观” CG 真实    [1] CG就是computer cra
[摘要]《心灵捕手》是美国一部描写心理咨询成功范例的故事片。影片通过一位优秀的l心理学教授肖恩·马奎尔运用倾听、尊重、关注、对峙等专业技巧,成功帮助了一个桀骜不逊有数学天赋和心理问题的叛逆青年成尔·杭汀,消除了他长期郁积的心理痼疾,使他重新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同时给心理工作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技巧。  [关键词]心理咨询 尊重 真诚 倾听 对峙  《心灵捕手》是1997年由美国著名导演格斯
【摘要】通过视觉媒介表达信息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影像、图像”。信息的传达,是通过塑造综合性的形象来进行的。视觉文化其实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其审美标准有很强的潮流性。当网络成为新媒体的主流时,计算机与人的交互方式是通过图形界面来完成的,视觉成为一种思维传递的手段。文字和图像均为视觉元素,他们与其他感觉元素共同营造一个网络阅读环境。给予浏览者一种视觉、听觉、感受、理解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视
[摘要]影片《立春》拥有特殊的电影时空,“慕春”情结和黑白影像以其独特的文化蕴含表征了时间的向度;而小城意象与镜像表达则对影片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关键词]《立春》 理想与现实 电影时空    《立春》的上映引起了无数的关注,我看完之后首先就想到了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信  2000年,冯·提尔导演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两项“金棕榈”奖。在某种意义上,影片可以理解为一个赴美移民的
【摘要】作为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人物,阿仑·雷乃总以其独特的探索精神推动着法国电影的发展,贯穿在影片的代表性元素始终是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过去与现在、偶然的相遇与表象的神秘。  【关键词】阿仑·雷乃 遗忘 记忆 过去 现在    一位导演,贯穿他影片的代表性元素始终是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过去与现在、偶然的相遇与表象的神秘,那反过来思考,他的影片该有怎样一种电影语法?哪种语法才能更为精准
[摘要]越来越多的外文电影,特别是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仔细对比一下英文名字和汉语的译文,就会发觉许多有意思的意译、改译的现象,有的令人眼前一亮,有的则令人啼笑皆非,借助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现象,通过分析英语片名汉译中几种“叛逆”的表现和误区,在片名翻译时应紧扣对原文文本一原片名和影片,并且要严格贯彻“目的论”法则,不能随意妄为。  [关键词]电影片名 汉译 叛逆
[摘要]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知识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又是音乐学习的最佳时期,它对形成人生丰富情感,产生乡音乡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民族音乐更应从小学音乐开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根本。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本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 接龙打击乐    随着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凸显,教育部《新课标》是出了“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
[摘要]高晓松的电影《那时花开》秉承了青春年少的懵懂与成长,同他的音乐一样,一起带我们长大成人。高晓松在《那时花开》中将上世纪末的关注重点放在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暴露的虚荣、自私、不负责任、欲望膨胀上,不得不说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我。  [关键词]成长 友情和爱情 记忆 被关注    高晓松说:“其实我特喜欢电影,我对电影比音乐更钟情。”于是处女作《那时花开》诞生了。作为80后,校园民谣是那个青葱
【摘要】 电影《最好的时光》采用三段式的影片结构,分别讲述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三段不同的爱情。青涩懵懂的恋爱梦、无奈悲伤的自由梦、醉生梦死的青春梦,导演截取了三个时代的光影片段,呈现出三种有着清晰时代烙印的爱情状态,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 纯洁 悲伤 醉生梦死 欲望 记忆    从1980年《就是溜溜的她》到2007年《红气球》二十七年光阴,候孝贤一共创作出18部电
[摘要]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本文通过论述光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效应,光在摄影艺术造型和摄影构图中的作用以及光对摄影艺术作品质感的整体影响,阐述了光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光的认识并全面有效地了解和利用光线来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创作水平。  [关键词]摄影 用光 效应 质感 造型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的,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