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合作时机,合理安排合作内容,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开展小组评比,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生合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合作的素材,营造浓厚的合作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把握合作时机,培养合作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时,需要突破重难点时,如此等等,都是最好的合作交流的时机。比如在讲授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为巩固分数的概念强调分数概念中“平均分”,我设计了三道判断题。其中第三道题是:把一张圆纸先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二分之一,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我没有作出评判。而是让认为正确的同学坐着不动,认为错误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开展一场辨论,把认为正确的同学编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编为反方,辩论时,正方的代表拿出了一张圆纸片对折,撕开拿出一半向反方振振有词:“我们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一份难道不占二分之一吗?”反方同学也拿出一张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小片向正方示意:我们把圆纸分成两份,这样的一小片难道是二分之一吗?经过一场精彩的辩论,我看同学们也基本理解了“平均分”在概念中的重要后进行小结:看来是否是“平均分”很关键,能不能占二分之一要看是否把圆片“平均分”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与同伴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策略,对问题的解释,并为自己的策略进行辩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合理安排合作内容,让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因此而滥用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合作、探索,学生毫无兴趣,甚至会趁机聊天。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理安排合作内容,让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
三、开展小组评比,激励学生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听别人在说。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是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的好办法。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采取了比一比,哪一组的“合作最好”这一激励方式。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哪一组合作讨论得最激烈、最快得出结果,哪小组汇报得最合理,就给这一组奖励一枚“合作之星”,说得不完整的同学可让组内的其他同学帮忙,答对了同样奖励一颗“合作之星”,到下课前几分钟进行小结,看哪一组的合作之星最多,哪一组就是今天的“最佳合作小组”。
四、从习惯抓起,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巴金。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以下四个习惯:
(1)积极思考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2)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能力和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角的敞亮、思路的宽阔。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方案或想法,也不迷信权威,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认真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合作学习,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4)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別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师组织引导,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如:学习《可能性》一课时,我安排了摸球的小组游戏,让小组成员在不断的尝试、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本课的学习重点。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六、指导学生总结反思,提高合作学习后劲
总结、归纳是人类赖以发现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是数学大厦中的主干。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指导总结、引导反思,才能够提高学生合作的后劲,达到合作目的。
现代社会清晰地向人们昭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正如林格伦所说的,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地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发现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S]
[2]马兰.合作学习[M]
[3]易虹辉.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生合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合作的素材,营造浓厚的合作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把握合作时机,培养合作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时,需要突破重难点时,如此等等,都是最好的合作交流的时机。比如在讲授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为巩固分数的概念强调分数概念中“平均分”,我设计了三道判断题。其中第三道题是:把一张圆纸先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二分之一,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我没有作出评判。而是让认为正确的同学坐着不动,认为错误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开展一场辨论,把认为正确的同学编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编为反方,辩论时,正方的代表拿出了一张圆纸片对折,撕开拿出一半向反方振振有词:“我们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一份难道不占二分之一吗?”反方同学也拿出一张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小片向正方示意:我们把圆纸分成两份,这样的一小片难道是二分之一吗?经过一场精彩的辩论,我看同学们也基本理解了“平均分”在概念中的重要后进行小结:看来是否是“平均分”很关键,能不能占二分之一要看是否把圆片“平均分”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与同伴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策略,对问题的解释,并为自己的策略进行辩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合理安排合作内容,让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因此而滥用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合作、探索,学生毫无兴趣,甚至会趁机聊天。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理安排合作内容,让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
三、开展小组评比,激励学生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听别人在说。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是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的好办法。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采取了比一比,哪一组的“合作最好”这一激励方式。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哪一组合作讨论得最激烈、最快得出结果,哪小组汇报得最合理,就给这一组奖励一枚“合作之星”,说得不完整的同学可让组内的其他同学帮忙,答对了同样奖励一颗“合作之星”,到下课前几分钟进行小结,看哪一组的合作之星最多,哪一组就是今天的“最佳合作小组”。
四、从习惯抓起,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巴金。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以下四个习惯:
(1)积极思考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2)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能力和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角的敞亮、思路的宽阔。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方案或想法,也不迷信权威,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认真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合作学习,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4)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別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师组织引导,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如:学习《可能性》一课时,我安排了摸球的小组游戏,让小组成员在不断的尝试、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本课的学习重点。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六、指导学生总结反思,提高合作学习后劲
总结、归纳是人类赖以发现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是数学大厦中的主干。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指导总结、引导反思,才能够提高学生合作的后劲,达到合作目的。
现代社会清晰地向人们昭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正如林格伦所说的,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地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发现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S]
[2]马兰.合作学习[M]
[3]易虹辉.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