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即便暂时无法更换新一代的iPhone,至少能从升级这件事中获得点自我满足。
如果你在9月22日终于更新了跳票一周的Apple Watch新系统watchOS 2,又或者在上周升级了iOS 9,可能你最快发现的不是电池续航增加,运转速率快了点,而是重新启动的瞬间,屏幕上的那些字似乎有点陌生,它们变小了一些。相比今年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花大力气介绍的多任务操作和Force Touch这些玩法,周围的人都将热情投在了截屏比较手机屏幕变化上。
“它看上去有点像安卓。”“字太小了,只适合年轻人。”听上去似乎没什么中听的反应。
人们难得如此集体在意起字体这件事儿。这款新字体叫做旧金山(San Francisco),中文对应字体叫做“苹方”。在西文字体中,被替换掉的是从iOS 7开始使用的Helvetica Neue,它的上一代字体叫做Helvetica,从第一代iPhone开始就被苹果作为默认字体使用。“旧金山”听上去倒是容易记忆多了。过去的中文字体华文黑体,也是苹果与第三方合作的结果。你可能会问,除了看上去变小了,新字体还“新”在哪儿?
“西文字体方面,San Francisco没有太多张扬的风格,比Helvetica Neue更圆润友好一点。而苹方和华文黑体最大的不同,是华文黑体比较收缩,苹方比较扩张,这样每个字在同等字号时后者会显得更大一些。另外是笔画上的处理,华文黑体相对来说笔画的末端外翘,我们叫它‘喇叭口’,现在看就显得多余了。”梁海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的身份是多语言字体技师,曾与苹果多次合作,目前还在帮苹果做印度语字体设计。
不难想象,San Francisco字体的设计,原本不是为了iPhone和Mac,而是与一款屏幕更小的苹果设备Apple Watch有关。早在2014年11月苹果发布Apple Watch时,不少开发者在苹果发布的WatchKit开发工具包里,就发现了名叫San Francisco的新字体文件。当时这件事情就已经引起了讨论。新字体发布后没多久,字体设计师Tobias Frere-Jones就对媒体说,像Apple Watch这种小屏幕的媒介,应该采用区别于较大屏幕电子设备(像手机和电脑)的字体设计,给字母中间留出更多空间,好让它们看着更清楚。
屏幕尺寸一变,苹果在字体方面就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对Apple Watch尚且如此,那么屏幕变得更大、分辨率更高,最重要的—用户更广泛的iPhone呢?
当然也得有解决方案。苹果并不是把“S a n Francisco”直接搬到iPhone和Mac上,而是为San Francisco字体创造了一个字体家族的两个分支,让它们分别适用于手表、手机和电脑。
根据苹果的官方介绍,虽然都叫San Francisco,但为watchOS设计的字体叫做SF Compact,为iOS和OS X设计的字体叫做San Francisco,简称SF。
它们有细微差别。苹果曾在今年的WWDC上介绍过“SF字体家族”,其中提到两者相关却不相同。一位在东京工作的开发者Akinori Machino在内容平台Medium上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如果仔细比较SF和SF Compact,会发现o、e、s这类圆形字母,SF Compact的平直线比SF更多。”
“最开始看到SF Compact的时候还有点困惑,数字和字母风格不一致。后来看到常规版的SF就明白其实SF Compact是个为了节省空间的妥协版。”梁海说。
用户对于改变总有点被动。非专业用户大概只分辨得出大小有别,无法形容字体的细微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可能更分辨不出SF和SF Compact之下又分别有两个“派别”—“常规”(Text)和“显示”(Display)。前者是小字号的正文显示,后者是大字号的标题。
苹果当然考虑到了这一点。梁海说:“因为小字号和大字号设计上有区别,如果不区分,在呈现的时候会不理想。”更重要的是,苹果似乎并不希望用户察觉到字体变化,为此它提供了自动调整的功能。换句话说,你的苹果设备会根据你的输入自动调整字号。
这也可以说是当前流行的“响应式设计”(responsive design)理念的最新样本。“从iPhone 6开始,苹果都在推行这种自动调节,让开发者在设计时更有弹性。SF字体实际上就是系统在幕后帮开发者适应用户,这是非常底层的改动,意味着这个操作系统里凡是有字体显示的地方都会发生改变。”梁海说。
看上去这的确是个不小的改动,那苹果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代变了。关于最早为苹果所使用的Helvetica字体,其最出名的另一项应用是纽约地铁的字体标志。这款经典之作不仅移植了到其他语种字母中,还广泛用于其他品牌商标。它是瑞士平面设计师Max Miedinger和Eduard Hoffmann在1957年设计的西文无衬线字体(衬线字体指字形笔画末端的装饰细节部分,无衬线字体对应汉字中的黑体),为了让字体“像个透明的容器”,令读者阅读时专注于文字内容。
问题在于,这是个在铅字排版印刷时代出现的古老字体。虽然1983年又出现了它的改进版Helvetica Neue,如今也已经过去了30多年。文字排版的审美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电子产品的屏幕尺寸和清晰度都在提高,人们需要新的更现代化的字体。Akinori Machino也在文章中说,“Helvetica是在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中产生的,我相信它仍会被不少公司继续使用。San Francisco则是一款现代字体,它可以在电子设备上根据文本自动调节。”Akinori Machino认为,从某种程度上,San Francisco是一款为数字时代设计的原生字体。
中文方面,华文黑体被苹方替代也有其特别原因。“操作系统层面发生改变,字体选择也会相应改变。iOS 7之后我们采用纤细文本,减少了高光阴影、3D效果的曲面设计。这时华文黑体遇到的直接问题是,它原本的两个粗细标准(华文黑体和华文细黑)不够用了。”梁海解释说,除了华文黑体是铅字时代的风格,中国市场作为苹果最大的收入来源,考虑中国用户的需求也推动着苹果做出改变。
一些人还借机怀旧了一把。苹果声称,S a n Francisco字体由内部团队完成,对多年来已经习惯使用苹果授权的第三方字体的用户来说,新字体多了一层“苹果出品”的情感因素。不过据《第一财经周刊》了解,只有西文字体San Francisco是真正的苹果出品,中文字体苹方依然授权第三方合作完成。
苹果粉当然不会放过每个怀念乔布斯的机会—这可不是San Francisco第一次被当做字体名称在苹果内部提出,最初就是乔布斯的主意。1984年推出Macintosh电脑时,乔布斯要求用城市的名字为苹果系统里的字体命名,包括San Francisco字体。这次San Francisco一经推出,就有媒体猜测这是否是苹果设计精神的回归和对以往的致敬。只是这可能真的是个巧合,此时的San Francisco与31年前的那款字体已经完全不同。
“设计风潮有时候反反复复,有时则一去不回头,就像用户界面Windows XP这种。”梁海说。或许可以换个方式理解,相隔31年,一款同样叫做San Francisco的字体,被苹果赋予了不同使命。
如果你在9月22日终于更新了跳票一周的Apple Watch新系统watchOS 2,又或者在上周升级了iOS 9,可能你最快发现的不是电池续航增加,运转速率快了点,而是重新启动的瞬间,屏幕上的那些字似乎有点陌生,它们变小了一些。相比今年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花大力气介绍的多任务操作和Force Touch这些玩法,周围的人都将热情投在了截屏比较手机屏幕变化上。
“它看上去有点像安卓。”“字太小了,只适合年轻人。”听上去似乎没什么中听的反应。
人们难得如此集体在意起字体这件事儿。这款新字体叫做旧金山(San Francisco),中文对应字体叫做“苹方”。在西文字体中,被替换掉的是从iOS 7开始使用的Helvetica Neue,它的上一代字体叫做Helvetica,从第一代iPhone开始就被苹果作为默认字体使用。“旧金山”听上去倒是容易记忆多了。过去的中文字体华文黑体,也是苹果与第三方合作的结果。你可能会问,除了看上去变小了,新字体还“新”在哪儿?
“西文字体方面,San Francisco没有太多张扬的风格,比Helvetica Neue更圆润友好一点。而苹方和华文黑体最大的不同,是华文黑体比较收缩,苹方比较扩张,这样每个字在同等字号时后者会显得更大一些。另外是笔画上的处理,华文黑体相对来说笔画的末端外翘,我们叫它‘喇叭口’,现在看就显得多余了。”梁海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的身份是多语言字体技师,曾与苹果多次合作,目前还在帮苹果做印度语字体设计。
不难想象,San Francisco字体的设计,原本不是为了iPhone和Mac,而是与一款屏幕更小的苹果设备Apple Watch有关。早在2014年11月苹果发布Apple Watch时,不少开发者在苹果发布的WatchKit开发工具包里,就发现了名叫San Francisco的新字体文件。当时这件事情就已经引起了讨论。新字体发布后没多久,字体设计师Tobias Frere-Jones就对媒体说,像Apple Watch这种小屏幕的媒介,应该采用区别于较大屏幕电子设备(像手机和电脑)的字体设计,给字母中间留出更多空间,好让它们看着更清楚。
屏幕尺寸一变,苹果在字体方面就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对Apple Watch尚且如此,那么屏幕变得更大、分辨率更高,最重要的—用户更广泛的iPhone呢?
当然也得有解决方案。苹果并不是把“S a n Francisco”直接搬到iPhone和Mac上,而是为San Francisco字体创造了一个字体家族的两个分支,让它们分别适用于手表、手机和电脑。
根据苹果的官方介绍,虽然都叫San Francisco,但为watchOS设计的字体叫做SF Compact,为iOS和OS X设计的字体叫做San Francisco,简称SF。
它们有细微差别。苹果曾在今年的WWDC上介绍过“SF字体家族”,其中提到两者相关却不相同。一位在东京工作的开发者Akinori Machino在内容平台Medium上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如果仔细比较SF和SF Compact,会发现o、e、s这类圆形字母,SF Compact的平直线比SF更多。”
“最开始看到SF Compact的时候还有点困惑,数字和字母风格不一致。后来看到常规版的SF就明白其实SF Compact是个为了节省空间的妥协版。”梁海说。
用户对于改变总有点被动。非专业用户大概只分辨得出大小有别,无法形容字体的细微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可能更分辨不出SF和SF Compact之下又分别有两个“派别”—“常规”(Text)和“显示”(Display)。前者是小字号的正文显示,后者是大字号的标题。
苹果当然考虑到了这一点。梁海说:“因为小字号和大字号设计上有区别,如果不区分,在呈现的时候会不理想。”更重要的是,苹果似乎并不希望用户察觉到字体变化,为此它提供了自动调整的功能。换句话说,你的苹果设备会根据你的输入自动调整字号。
这也可以说是当前流行的“响应式设计”(responsive design)理念的最新样本。“从iPhone 6开始,苹果都在推行这种自动调节,让开发者在设计时更有弹性。SF字体实际上就是系统在幕后帮开发者适应用户,这是非常底层的改动,意味着这个操作系统里凡是有字体显示的地方都会发生改变。”梁海说。
看上去这的确是个不小的改动,那苹果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代变了。关于最早为苹果所使用的Helvetica字体,其最出名的另一项应用是纽约地铁的字体标志。这款经典之作不仅移植了到其他语种字母中,还广泛用于其他品牌商标。它是瑞士平面设计师Max Miedinger和Eduard Hoffmann在1957年设计的西文无衬线字体(衬线字体指字形笔画末端的装饰细节部分,无衬线字体对应汉字中的黑体),为了让字体“像个透明的容器”,令读者阅读时专注于文字内容。
问题在于,这是个在铅字排版印刷时代出现的古老字体。虽然1983年又出现了它的改进版Helvetica Neue,如今也已经过去了30多年。文字排版的审美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电子产品的屏幕尺寸和清晰度都在提高,人们需要新的更现代化的字体。Akinori Machino也在文章中说,“Helvetica是在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中产生的,我相信它仍会被不少公司继续使用。San Francisco则是一款现代字体,它可以在电子设备上根据文本自动调节。”Akinori Machino认为,从某种程度上,San Francisco是一款为数字时代设计的原生字体。
中文方面,华文黑体被苹方替代也有其特别原因。“操作系统层面发生改变,字体选择也会相应改变。iOS 7之后我们采用纤细文本,减少了高光阴影、3D效果的曲面设计。这时华文黑体遇到的直接问题是,它原本的两个粗细标准(华文黑体和华文细黑)不够用了。”梁海解释说,除了华文黑体是铅字时代的风格,中国市场作为苹果最大的收入来源,考虑中国用户的需求也推动着苹果做出改变。
一些人还借机怀旧了一把。苹果声称,S a n Francisco字体由内部团队完成,对多年来已经习惯使用苹果授权的第三方字体的用户来说,新字体多了一层“苹果出品”的情感因素。不过据《第一财经周刊》了解,只有西文字体San Francisco是真正的苹果出品,中文字体苹方依然授权第三方合作完成。
苹果粉当然不会放过每个怀念乔布斯的机会—这可不是San Francisco第一次被当做字体名称在苹果内部提出,最初就是乔布斯的主意。1984年推出Macintosh电脑时,乔布斯要求用城市的名字为苹果系统里的字体命名,包括San Francisco字体。这次San Francisco一经推出,就有媒体猜测这是否是苹果设计精神的回归和对以往的致敬。只是这可能真的是个巧合,此时的San Francisco与31年前的那款字体已经完全不同。
“设计风潮有时候反反复复,有时则一去不回头,就像用户界面Windows XP这种。”梁海说。或许可以换个方式理解,相隔31年,一款同样叫做San Francisco的字体,被苹果赋予了不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