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女汉子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499586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巾帼何时让须眉,女性顶起半边天。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广大女性主动作为,甘于奉献,或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或引进扶贫车间“家门口”就业,或自立自强奋勇脱贫,或支持丈夫投身扶贫独自撑起一个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些脱贫攻坚中的女汉子再启征程,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她们是脱贫攻坚的贯彻实施者
  萬载县高村镇有12个村,其中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679户212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6.03%,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脱贫攻坚任务极重的集中连片贫困乡镇。2017年12月,王霞担任高村镇的党委副书记、镇长。接过脱贫攻坚的重担,她跋山涉水步行山路深入到贫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不畏炎热跑项争资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不分昼夜抓细抓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历经三年,高村镇穷貌换新颜,户户通了水泥路,家家住上安居房,玫瑰花变“致富花”,芦笋大棚成为贫困户的“绿色银行”,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摘帽退出,发展势头加速,正朝着乡村振兴大步迈进。2021年2月,中共高村镇委员会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有了潘书记给我们编的《脱贫攻坚一本清》,不懂的都可以在上面查到。”皂下村扶贫专干说。
  潘洁是万载县赤兴乡的党委副书记,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分管领导。她勤于调研,敢于创新,善于总结,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依托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全产业链,让深度贫困村皂下村成了“明星村”,其经验模式在市委参阅件和省市各级媒体聚焦报道。她创办“小康夜校”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建设3000亩茶叶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引进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成为赤兴乡贫困户脱贫致富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三大引擎,在2018年国检中赢得好评获全市通报表扬。其本人被评为宜春市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她们是致富产业的谋划带头人
  走进三月的新田村,处处生机盎然。脱贫户张先桃正在橙柚基地护苗,村支书陈玲珠则拿着两会期间的人民日报在扶贫车间和村民家里宣讲乡村振兴新政策。
  新田村曾是万载县潭埠镇最偏远的深度贫困村,2017年,在镇上任职的80后陈玲珠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她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拆三房”为契机,引进企业搏鹰公司,在闲置的土地上建起了容纳160多人的扶贫车间,每日工资120多元。因工序简单安全,村民还可以领回家做,一共解决了400多人就业。
  脱贫户陈包香早年患有小肠癌,家中2个老人和3个小孩全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陈玲珠帮他们家申请了低保,还介绍她在扶贫车间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还可以照顾家庭,丈夫也来到附近花炮厂工作,日子苦尽甘来,年收入近10万元。
  发展产业是持续稳定脱贫的一条重要途径。陈玲珠在扶贫政策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成立合作社,栽种了140亩高产油茶、300亩酸枣树和150亩橙柚树,还搞起了光伏发电。不仅带富了村民,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0多万元。同时,大力实施修路、改房、改水、改厕和村庄整治项目,昔日穷山村建起了广场、图书馆,亮起了路灯,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村强民富产业兴旺的小康景象。2021年,陈玲珠被评为“宜春市三八红旗手”。
  她们是乡村振兴的时代领头羊
  电商是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黄丽是万载县金色田园电商扶贫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她依托数字互联网,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电商扶贫管理服务体系。全县181个行政村建立电商网点235个,形成县有电商运营中心、乡村有电商服务点的运营网络。实现电商扶贫企业与村扶贫合作社、贫困户产销无缝对接,在生产、销售、培训、信息收集等环节双向互动,以销售端带动生产端,探索创新出“产业+电商+消费”扶贫新模式,让扶贫农产品走出“深闺”不愁销,2020年实现消费扶贫金额1.54亿元。
  “扶贫关键词:扶智和扶志,我一方面搭建电商平台让扶贫农产品不愁销,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的就业竞争力”黄丽介绍说。
  她创办满天星职业技术学校,对接市场需求和贫困户意愿,开展电商、月嫂、烹饪、电工电焊、盲人按摩等“订单式”专业技能培训28期800余人,开展实用技能种养培训1.2万余人次,不仅带动了就业增收,还为乡村振兴培养了各类人才。2019年,黄丽荣获江西省脱贫攻坚奖作为奖。
  她们是搬迁群众的贴心管家婆
  梦想花苑小区是万载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小区,共安置搬迁贫困户224户937人。他们搬出深山,适应城市生活和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是他们无法回避的难题。身为梦想花苑小区负责人的社区干部曾礼涓主动为民解难,逐户上门了解搬迁户的基本情况和意愿想法,并制作成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台账,根据群众的问题,她积极与县工业园对接,在梦想花苑举办专场招聘会,邀请县消防大队开展消防培训学习用煤气做饭。平时还帮居民代办各项业务,鼓励搬迁户创业开店等,曾礼涓成了搬迁群众的贴心人。
  “我们来自不同的山区,人生地不熟,要办点事也不知道找谁,生活中多亏有曾主任帮忙,我开的这间店就是她帮我跑前跑后的。”搬迁户杨荣生感激地说。
  在曾礼涓的努力下,梦想花苑的搬迁户全部落实了后续扶持措施,实现稳定就业465人,有20余人创业当了小老板。2020年,搬迁户李学明先后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互助之星、全市脱贫示范户、全国励志易地搬迁群众等荣誉称号。
  她们是扶贫干部的幕后贤内助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双桥镇干部欧阳梦洁的丈夫李泓杰是县扶贫办党组成员,作为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周末无休、加班熬夜是常有的事,照顾家中年迈体弱的老人和2个年幼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她的身上,她不仅没有抱怨,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地照顾好家庭,还会在闲暇之余到单位陪丈夫和同事们加班,送来一些宵夜,为他们加油鼓劲!潭埠镇山塘村的第一书记潘晨宇,2018年刚来任职时,他的双胞胎女儿刚满半岁,组织有召唤,他的妻子选择支持他,让他安心驻村扶贫。
  她们是自主脱贫的家庭女汉子
  自主脱贫的女同胞同样了不起,她们自立自强,勤劳苦干,以娇小的身躯撑起家庭脱贫致富的半边天。高城镇联胜村贫困户刘会芳,早年丈夫因病逝世,留下巨额债务。在帮扶干部的帮扶下,刘会芳自学酿米酒和做土点茶实现脱贫致富,成为全县脱贫攻坚“自强之星”。高村镇岐源村的潘秀妹,靠勤劳的双手养育3个孤儿长大成人,荣获全省脱贫攻坚“最美家庭”,还有梦想花苑的白招兰,利用平常闲暇时间自学电商销售,不仅每月增收3000多元,而且还帮助小区居民销售土特产品。
  万载县脱贫攻坚系统共有女性干部240人,其中乡镇及扶贫工程牵头单位主要领导9人,分管扶贫领导16人,扶贫办(股)干部40人,驻村第一书记6人,驻村队员78人,村书记(主任)8人,村级扶贫专干83人。此外还有众多从事脱贫攻坚事业的女能人以及贫困户,她们通过各种方式和努力为伟大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献策出力,她们是令人敬佩的榜样。
  作者简介:梁友泉,万载县扶贫办公室宣教部。
其他文献
“我不叫张海迪,我叫张海晶……”  在都昌县大港镇盐田村,有个自强脱贫的“外来媳妇”张海晶。和张海迪相似的是,她也是个自强不息的“轮椅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她为自己的轮椅插上了一雙自由飞翔的“翅膀”。  1990年出生的张海晶,是浙江丽水人。2008年,正值花样年华的她,在一次阳台收衣服时不幸从六楼坠落,盆骨粉碎性骨折,脊髓断裂,脾脏破裂切除,昏迷了三天三夜,住院4个月,做了3次手术!虽然生命被
期刊
武宁县大洞乡彭坪村90后小伙叶志高少年丧父,家贫母衰。他勇敢地挑起家庭重担,17岁赤手空拳开始创业,18岁成立自己的药材加工廠,20岁被保送上大学,22岁成立江西省首家“手上农庄农业科技公司”, 从一名贫困户变成致富领头雁,从默默无闻到远近闻名。  不屈服命运——“我要脱贫”  2008年,对少年叶志高来说极不平常。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击碎了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一同击碎的,还有
期刊
[提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在这篇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们党一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庄严宣告了在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深刻阐明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概括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
期刊
今天故事的主角,名叫周应红,既是一位“无脚”贫困户,又是一名网络主播,还是一个淘宝店主。既知维修家电,又能诗歌朗诵,还会软笔书法。由于身患残疾、行动不便,卧室成了他的“工作室”,电脑成了他的“铁饭碗”,书法成了他的“好朋友”。走进他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幅字画——《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仿佛就是这位贫困户的真实写照。  身残志坚 自学维修家电  1973年,周应红出生在德安县
期刊
在都昌县芗溪乡井头村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她不服输不服老,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圆了自己的脱贫梦。她,就是余水凤。  1944年6月出生的余水凤,是都昌县芗溪乡井头村委会八房自然村人。余水凤的丈夫江孔西,生前是井头村的老支委,一名有着四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余水凤和丈夫一生坎坷,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年幼时就过继出去了,小儿子在1996年、年仅30岁时,查出白血病,医治无效去世,为两个老人留下了两个孙子和一个
期刊
在彭泽县浩山乡乔亭村八房组,有一位45岁的村民叫唐忠于。1998年的一次意外,让24岁的他永远失去了左手。面对年迈的母亲、患病的妻子、幼小的孩子,他陷入迷茫、无助。  出路在哪里啊?对着空寂的群山,他大声地呼喊着。  再无助,生活还要继续。他苦苦思索着脱贫之路,开始尝试养鸭。几年下来,资金不足、场地受限、经验不够,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在唐忠于绝望之时,一缕春风吹进了他的心田,党的扶贫好政策来
期刊
郭金铜是共青城市江益镇栗坂村人。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毁了时年22岁郭金铜的一切,他在医院昏迷了一个多月才醒来。经检查发现,他的大脑里多长了一根血管,血管破裂导致颅内出血,虽然人抢救过来了,但半年后才恢复意识,并落下左手和左脚残疾的后遗症。  治病不仅花光了郭金铜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曾经学会的修车手艺也用不上了,谈婚论嫁的女朋友也离他而去,这对郭金铜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期刊
43岁的陈胜是柴桑区岷山乡分水村的残疾贫困户,多年前的一场车祸,导致他脊髓受损,无法行走,花费家庭巨额的医疗费用不说,还丧失了劳动能力。车祸后,陈胜一度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整天在悲观和失望中度过。  然而,党和政府没有放弃他,社会没有抛弃他,2014年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在了解他的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帮扶干部们经常到他家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及思想动态,宣传政策,希望陈
期刊
走进庐山市南康镇白鹿大道“燕子制衣厂”,车间内机器轰鸣、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开足马力赶制一批羽绒服新订单。一个瘦小却干练的身影正忙碌着安排生产,她叫宋玲燕,是这家制衣厂的老板,也是南康镇四联村曾经的贫困户。  宋玲燕的丈夫因为早年头部受伤,导致劳动能力部分丧失,不能干重活,家中上有公婆要赡养,下有两个孩子要读书,夫妻两人都没有一技之长,苦日子仿佛看不到边。“那个时候自己很自卑,不敢出门,更害怕看到别
期刊
这里没有“武松擒方腊”的豪迈,只有一个自强不息的温暖故事。  他因车祸致残,但身残志坚,通过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并引导身边贫困户积极加入主动脱贫行列。他,就是八里湖新区蔡桥村脱贫致富能人王业灯。  1984年出生的王业灯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201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遭遇车祸致残和妻子离家的双重打击。一时间,他心情跌落谷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蔡桥村村两委得知他家的情况后,帮他申请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