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国际通用的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UPI),对xx学院2017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网络测评分析,结果表明:2017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处于良好状态,但仍有32.15%的“在乎别人视线”,29.90%的“总注意周围的人”和27.21%“缺乏自信心”,这些学生可能在人际关系、情绪性格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障碍。根据测试结果,得出结论,最后对其提出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干预效果
新入大学是青少年离开父母走向独立的重要转折阶段,大学生要重新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问题,本文通过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困惑和压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为学校相关部门制定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工具
本次普查采用的量表是全国高校学生心理普查中最常用的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普查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郑林科研究表明UPI具有较高信、效度(CronbachpsA=0.871,效度检验r= -0.701,P<0.001)。该量表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能够全面掌握、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由3部分组成,共64题(其中4个是测伪题目)。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基本结构与思想状况,作为问卷分析时的参考;第二部分为56个症状题,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和矛盾等状态。肯定选择记1分,否定选择记0分,测验完毕后,标出总分;第三部分是4道附加题,主要了解被测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以及有什么咨询要求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新生三类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第一类学生,有1086人,18.23%,心理健康状况很差,属于重点关注人员 ;第二类学生有1867人,占31.34%,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属于二类次重点关注人员;第三类学生有3004人,占50.43%,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属于三类非重点关注人员(见下表1)
由此得出,属于一类问题的人员总数为1086人,占整个被测试人员的18.23%,其中一类问题人员中,男生人数为328人,占被测试男生的5.51%,女生人数为758人,占被测试女生的12.72%。由此类推,属于第三人员比较多,男生1122,女生1882人,其中31.59%和18.83%的比例也远远大于第一和第二类人员,也是测试的比较乐观的,属于比较健康者。
2.一类人员在各学院的分布情况
2.一类人员在各学院的分布情况
一类指总分达到25分以上(含25分),即具有的阳性因子数达到了25个,或者是回答有过轻生念头的人员,也可以是自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员。此次调查可知,预科学院位列第一;教育学院位列第二;信息学院则是第三,原因可能也是这几个学院参与测试的总人数较多,则在男女各项比例中较明显。
3、一类人员中轻生因子在各学院人数详细分布情况
一类人员标准之一中,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也就是:“25题:想轻生 是√”,在各学院的男女分布情况。
从此表看出,一类人员中想轻生的人员有92人,占被测试人数的总数的1.53%,测试统计得出预科学院占21.74%、教育学院占17.39%和信息学院占16.30%比重较大,一方面时候这三个学院人数较多,占一定比重,还有就是有学生没有认真看题目导致选择轻生,或者本身有这方面的倾向,在整个密封测试的情况,这些数据有一定的有效性。在后期追踪排查中要对排在前面的学院的学生进行多关注,私底下找到这些同学多了解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多关心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做好防范工作,避免危机的发生。
4、十大主要心理问题分布
为了调查的准确性,我们将选择率排在前10的项目进行了比较,详细情况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前10的项目选择率都超过了25%。其中爱操心、对脏很在乎、在乎别人视线这三个问题的选择率都超过了30%以上。
三、讨论及建议
1.从三类人员整体分布情况来看
第一类,男生比例为5.51%,女生比例为12.72%;第二类,男生比例为11.00%,女生比例为20.35%,女生的比例都大于男生,几乎都是男生的二倍。要重视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从人际交往来看
反映人际交往项目的“在乎别人视线”列学生关注的十大问题之首,“总注意周围的人”和“缺乏自信心”项目列十大问题之五和之六,分别达到32.15%、29.90%、27.21%。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影响新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从情绪状况来看
爱操心(33.76%),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31.92%),缺乏决断力(27.08%),此3项列十大问题之一、四、七,表明情绪问题也是困扰新生的问题之一。
4.从神经衰弱类项目来看
记忆力减退(26.05%)思想不集中(25.78%),表明新生没有及时适应大学生活,生活、作息时间不规律,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生活规律、学习规律被打断,各学院也要注意调节、指导新生及时适应新状态。
5.从轻生类项目看
想轻生人数分布看预科学院20人、教育学院16人和信息学院15人,這三个学院要特别关注这些学生。整体上,从一类人员分布比例来看,预科学院、管工学院和信息学院的男生所占比重最大,预科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女生所占比重最大,这四个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重点关注。
四、对策和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201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基本情况总体良好,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1.进一步加强新老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工作
每学年春秋学期对新老生分别做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对心理异常学生要及时启动危机干预措施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进行跟踪随访,并及时建立心理档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中符合第Ⅰ类筛选标准学生,无论目前的表现是否有危机出现,都应该引起重视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危机预案,预防其心理出现异常及危机状况的发生。
2.多元化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课程设置应分为理论课“课堂讲授+情景模拟+影片赏析”和课外实践课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1]。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学校应采用多种途径改善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要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要关注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加强二级学院辅导站和心理社团的建设
学校要重视加强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建设,落实责任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积极主动介入和关注问题学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心理社团的建设,心理社团作为学生自助组织,能够从朋辈的角度发挥其强大的自助功能,在宣传教育、自我服务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意义[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社团成员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加强社团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为全校同学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桂兰,荆玉梅.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与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5):112-114.
[2]王传旭,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88—189
[3]李斌,郭鑫,葛雪亮.北京地区高校心理社团建设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48—51
作者简介:陈晓丽(1984-)女,云南.楚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干预效果
新入大学是青少年离开父母走向独立的重要转折阶段,大学生要重新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问题,本文通过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困惑和压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为学校相关部门制定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工具
本次普查采用的量表是全国高校学生心理普查中最常用的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普查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郑林科研究表明UPI具有较高信、效度(CronbachpsA=0.871,效度检验r= -0.701,P<0.001)。该量表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能够全面掌握、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由3部分组成,共64题(其中4个是测伪题目)。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基本结构与思想状况,作为问卷分析时的参考;第二部分为56个症状题,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和矛盾等状态。肯定选择记1分,否定选择记0分,测验完毕后,标出总分;第三部分是4道附加题,主要了解被测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以及有什么咨询要求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新生三类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第一类学生,有1086人,18.23%,心理健康状况很差,属于重点关注人员 ;第二类学生有1867人,占31.34%,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属于二类次重点关注人员;第三类学生有3004人,占50.43%,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属于三类非重点关注人员(见下表1)
由此得出,属于一类问题的人员总数为1086人,占整个被测试人员的18.23%,其中一类问题人员中,男生人数为328人,占被测试男生的5.51%,女生人数为758人,占被测试女生的12.72%。由此类推,属于第三人员比较多,男生1122,女生1882人,其中31.59%和18.83%的比例也远远大于第一和第二类人员,也是测试的比较乐观的,属于比较健康者。
2.一类人员在各学院的分布情况
2.一类人员在各学院的分布情况
一类指总分达到25分以上(含25分),即具有的阳性因子数达到了25个,或者是回答有过轻生念头的人员,也可以是自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员。此次调查可知,预科学院位列第一;教育学院位列第二;信息学院则是第三,原因可能也是这几个学院参与测试的总人数较多,则在男女各项比例中较明显。
3、一类人员中轻生因子在各学院人数详细分布情况
一类人员标准之一中,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也就是:“25题:想轻生 是√”,在各学院的男女分布情况。
从此表看出,一类人员中想轻生的人员有92人,占被测试人数的总数的1.53%,测试统计得出预科学院占21.74%、教育学院占17.39%和信息学院占16.30%比重较大,一方面时候这三个学院人数较多,占一定比重,还有就是有学生没有认真看题目导致选择轻生,或者本身有这方面的倾向,在整个密封测试的情况,这些数据有一定的有效性。在后期追踪排查中要对排在前面的学院的学生进行多关注,私底下找到这些同学多了解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多关心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做好防范工作,避免危机的发生。
4、十大主要心理问题分布
为了调查的准确性,我们将选择率排在前10的项目进行了比较,详细情况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前10的项目选择率都超过了25%。其中爱操心、对脏很在乎、在乎别人视线这三个问题的选择率都超过了30%以上。
三、讨论及建议
1.从三类人员整体分布情况来看
第一类,男生比例为5.51%,女生比例为12.72%;第二类,男生比例为11.00%,女生比例为20.35%,女生的比例都大于男生,几乎都是男生的二倍。要重视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从人际交往来看
反映人际交往项目的“在乎别人视线”列学生关注的十大问题之首,“总注意周围的人”和“缺乏自信心”项目列十大问题之五和之六,分别达到32.15%、29.90%、27.21%。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影响新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从情绪状况来看
爱操心(33.76%),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31.92%),缺乏决断力(27.08%),此3项列十大问题之一、四、七,表明情绪问题也是困扰新生的问题之一。
4.从神经衰弱类项目来看
记忆力减退(26.05%)思想不集中(25.78%),表明新生没有及时适应大学生活,生活、作息时间不规律,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生活规律、学习规律被打断,各学院也要注意调节、指导新生及时适应新状态。
5.从轻生类项目看
想轻生人数分布看预科学院20人、教育学院16人和信息学院15人,這三个学院要特别关注这些学生。整体上,从一类人员分布比例来看,预科学院、管工学院和信息学院的男生所占比重最大,预科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女生所占比重最大,这四个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重点关注。
四、对策和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201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基本情况总体良好,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1.进一步加强新老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工作
每学年春秋学期对新老生分别做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对心理异常学生要及时启动危机干预措施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进行跟踪随访,并及时建立心理档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中符合第Ⅰ类筛选标准学生,无论目前的表现是否有危机出现,都应该引起重视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危机预案,预防其心理出现异常及危机状况的发生。
2.多元化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课程设置应分为理论课“课堂讲授+情景模拟+影片赏析”和课外实践课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1]。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学校应采用多种途径改善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要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要关注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加强二级学院辅导站和心理社团的建设
学校要重视加强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建设,落实责任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积极主动介入和关注问题学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心理社团的建设,心理社团作为学生自助组织,能够从朋辈的角度发挥其强大的自助功能,在宣传教育、自我服务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意义[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社团成员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加强社团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为全校同学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桂兰,荆玉梅.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与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5):112-114.
[2]王传旭,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88—189
[3]李斌,郭鑫,葛雪亮.北京地区高校心理社团建设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48—51
作者简介:陈晓丽(1984-)女,云南.楚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