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读图训练,培养地图能力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4788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近几年高考试题“图像化”的特征亦愈来愈鲜明。因此,加强读图训练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变式读图,探求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
  
  所谓变式读图,就是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地理事物的图形的各种变化,以便让学生透过地理事物纷繁复杂的外部图像,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变式读图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要求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一些变式图形,突出主题、强化效果,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向性、准确性和敏捷性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增强其应变能力。
  
  (一)从空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
  日照图的判读训练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从俯视、侧视、斜视等不同空间角度的变式图,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启发学生从地球的自转方向、时间信息、季节信息进行观察与分析。变式训练过程中,一组图像的变式可以把静态事物变成动态事物,并使学生处于不断的思维中,加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与深化。学生通过变式训练,可以抓住日照图的四个本质特征。
  
  (二)从呈现形式进行变式训练
  地理事物往往具有很多的图形表现形式,变式训练中通过不断地改变其外在的表象训练,可以让学生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拓展思维,提高对地理图形的概括、分析推理和应变能力。如,气候类型图表现形式多样,有柱状图、曲线图、点状图等等。变换气候类型的不同表现图形,让学生通过分析气候类型图形去感悟、升华。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两个基本量:气温和降水进行界定的。因此,从气温和降水的特征人手分析就不难得出此地的气候类型及其本质特征。
  
  二、叠置读图,揭示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
  
  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地图重叠,分析、揭示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地理规律是地理事物间的本质联系,也是地理事物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和变化的必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发展的过程或经历的时间长(如地壳运动、岩石风化)或具有空间属性。因此,地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叠置读图,在时间变化或在空间特征中寻求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把握地理规律。通过多张地图的叠置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特别是在因果联系方面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时间尺度上的叠置读图
  地理变化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时间周期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的地理循环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大洋环流等过程。在读图中,将不同发生时期的地图叠置分析,学生在头脑中容易获得动态的地理变化过程,地理要素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就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二)空间尺度上的叠置读图
  在一定的区域中,地理事物往往具有特定的空间多种属性。地图判读中,我们有时很难根据单一要素的地图获得该区域的空间属性。因此,我们在读图中应遵照统一空间参照系统条件,把两层或两层以上的专题要素图层进行叠置,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如在学习洋流时,可以把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与全球洋流分布示意图放置在一起,探讨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三、比较读图,辨析地理事物的异同性
  
  比较读图主要是在同类图像之间和同幅图像内部中进行的,其过程是进行地理图像的形态比对和内涵(表示的地理事象)比对,提取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期达到对地理图像及其所表示的地理意义有更全面、深入、透彻的理解。
  
  (一)纵比法读图
  同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其自身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上往往具有不同特征。读图中,我们将统一地理对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状况加以比较。此法可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去和现在,并推断其未来,明了其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如2008年全国卷I选择题1-2题图示:
  
  考生可将张某承包的耕地1985、1995、2005年的三幅种植结构图进行纵比读图得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变化如下:水稻→蔬菜→花卉。从中不难分析,市场需求是其主要因素。河流的变迁、天气系统的发展变化(例,冷锋过境前、过境时以及过境后的天气变化)和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域形态演变等等都可以运用纵比法进行读图。
  
  (二)横比法读图
  横比法读图就是在同一发展的阶段上将地理环境或事物的异同性进行比较,以揭示比较对象间的空间分异。读图过程中,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事物间的类似、相反或事物的因果关系去比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展开联想,以此通过横向对比了解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或联系。如在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区位时,教师将《辽中南地区矿产资源与交通分布图》与《德国鲁尔区分布图》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学生通过横比分析,得出两者在资源、海运、铁路运输、河流分布和工业结构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再对工业部门构成进行认真比较观察,发现鲁尔区的电子电器、石油加工和旅游等新兴部门占有很大比例。由此,学生提出辽中南地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及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四、联想读图,感悟地理事物的规律性
  
  地图既包含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又蕴含了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的地理规律。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读图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一)因果联想读图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因果规律。读图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理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联想。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起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起因。
  由因及果联想读图。在区域地图的读图中,我们鼓励学生挖掘自然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我们要求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位置和地形信息联想分析其对当地气候形成的意义;从气候特征人手进一步分析当地的植被、土壤等状况;由地形、气候的特点人手联想分析其河流的水文特征;综合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特征联想推知该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地域类型。
  由果及因联想读图。地理现象复杂多样,但究其现象的发生是有一定地理成因与规律的。在读图研究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由表及里进行逆向联想,直至追溯到地理事物的本质。如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级地震给中国带来了惨重的灾难。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引导学生探求地震发生的原因。
  
  (二)类似联想读图
  在读图活动中,教师利用已知的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与其在成因、表象、结构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其他地理事象。这种联想可以促成地理知识条理化和系列化,有助于学生对地理本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同象联想读图,即由一个地理事象联想到表象相同或相似的其他地理事象。如,在读《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时,由北京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联想到伦敦的植被情况。两地的植被类型相同,但是北京主要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而伦敦却是由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这可谓同象不同因。
  同因联想读图,由一个地理事象联想到成因相同或相似的其他地理事象。如在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分析我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此气候类型的分布主要在亚热带地区且位于大陆的东部。由此,学生联想到美国东南部、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皆有此气候类型分布。另外,还可以由某地联想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似的地区其气候类型分布情况等等。
  读图训练方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实际活动中往往相互交错综合运用。学生地图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合理的读图方式,重视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地图素养。
其他文献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
中学学生正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并渐趋成熟的过渡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都发生急剧而复杂变化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多思多梦,对未来有种种的理想,而又缺乏必要的知识;有充沛的精力而又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有探索的精神而又分不清是非界线。而体育学生是中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兼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这使得他们在与同龄人中的比较中表现出一些特殊的个性特点。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因此如何教育管理好体育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这一新课程标准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
一、问题的发现:讲人情的教师风气上个学期我校召开第二届教师代表大会,需要从全校教师中选举21名教师代表。身为上任不久的校长,我很重视这次教师代表换届选举工作,打算把这次教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不少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模式的同时也将西方的企业文化照搬到中国企业内部,形成了外黄内白的"香蕉"型企业。与此同时,一些企业通过对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