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匠精神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培养方向。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产品的设计、制作和生产等整个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与理念。国家需要工匠精神,林业高职院校需要工匠精神,林业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实施、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林业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思想文化;核心文化
  作者简介:傅海英,女,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栽植养护。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9-0023-02
  林业高职院校对于高素质技能型绿色人才培养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当代社会、国家和行业不可缺的宝贵思想文化,而且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需要而进行职业素养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文化。工匠精神应该是具备敬业、专业、耐心、执着、坚持、创新、创造等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
  一、培养林业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一)林业高职院校不能没有“工匠精神”
  高职人才为什么务必具备工匠精神?因為企业离不开工匠精神,企业员工必须具备工匠精神。[1]作为林业高职院校,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为林业行业、绿化企业培养与输送人才,林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林业是艰苦行业,需要“终生坚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吃山野之苦,植绿色之树,解生态之危,造万民之福”。林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林业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外,同时,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工作责任心和林业精神。学生在毕业后,工作能力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培养进步,但做人的道理、工作责任心和林业精神必须依靠学校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确立前灌输给他们。[2]林业高职院校能否持续生存发展下去,最基本的依据就是其培养的林业人才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绿化企业内的竞争力是否够强。因此,林业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市场需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保证学生能够促进绿化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林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二)林业高职院校学生不能没有“工匠精神”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重要的生产力。高职学生要想转变为一个真正合格的职业工人,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细致的工作态度,严谨的职业规范,塑造、培养工匠精神。作为林业高职学院的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学生具备多种职业素质,而林业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所涵盖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有为担当”的精神品种和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求职应聘中增强就业能力和成功求职,而且,在实现由学生转换为员工的角色之后,良好的精神品质与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的需求,为绿化企业创造出更高价值和利益,得到企业的肯定,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3]工匠精神让学生从“无业”到“有业”,从“有业”到“敬业”,从“敬业”到“乐业”。[4]
  二、林业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教育理念提升与工匠精神的培养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让全院师生明确工匠精神对林业高职院校和学生及对未来林业行业、绿化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要让教师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生态文明弘扬、林业精神传承融入到育人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学好林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把对林业的坚守、执着、热爱渗透到学习实训的全过程,力争职业生涯的成功。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与工匠精神培养
  结合林业专业的特点,在广泛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绿化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
  林业是艰苦行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环境远离城市、远离人群,常年工作在深山老林,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树木、树林要求大家齐心齐力,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创造绿色,传承文明还需要有为担当的精神。这些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也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
  (三)课程教学实施与工匠精神培养
  课程教学实施是灌输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之一,要把工匠精神融合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中。同时,也要与课程教学标准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途径和手段,潜移默化的贯彻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
  (四)实践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时刻。实践教学中,与绿化企业紧密结合,以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以实际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后劲、创造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每个学生就像企业中的员工,组成工作小组(每组6~7人)。设立组长,教师充当绿化部门经理,负责分配工作任务,并要求学生按企业工作流程要求,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严格把关,严格考核,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五)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培养
  校园文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熏陶作用,应当从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入手,在校园内增加绿化企业标识,提升职业文化的影响,让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班会和专题实践活动,模拟职业面试、职业技能比武、社团活动、校园专题文化艺术节等。邀请社会企业专家、绿化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利用微信平台定期推出林业行业典型人物和优秀事迹等。通过这些活动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提升。
  (六)师资队伍建设与工匠精神培养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是至关重要的角色。职业院校教师要深刻理解“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能外,还应践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诲人不倦的精神。此外,还应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的局面。[5]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林业高职院校为林业行业、绿化企业输送终端人才,更应该担负起培养管理、生产、服务等多方位人才的重担,更应当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工匠精神上升为一种精神理念,让工匠精神的传承深深扎根于高职院校,扎根于每个职教人的身上、心中。
  参考文献:
  [1] 石搏.高职教育务必引入“工匠精神”[J].科技创业,2016(14):87-88.
  [2] 于洪波,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0-112.
  [3] 刘文韬.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14-17.
  [4] 陈玉华.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河南教育,2016(5):13-14.
  [5] 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责任编辑 李 漪]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传统各行各业对其所需要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思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其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提出需求。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及其对人才的最新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适时作出相应调整,以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应用能力以及岗位迁移能力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
近日全国鸡蛋行情稳中上涨,上涨动力有所减弱,各级环节观望心理增强,高价抑制消费,但目前各级环节依然没有存货,后市养殖户正常出货即可。主产区:河北地区红蛋价格继续扶摇向上,粉蛋
职业学校国际化办学肇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承诺。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对外多边或双边的贸易发展越来越广,海外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非常需要大量的具
橡胶助剂是我国橡胶工业的重要配套产业,包括促进剂、防老剂、黏合剂、偶联剂、硫磺给予体和不溶性硫磺等产品.我国汽车和轮胎工业快速发展,拉动和刺激了橡胶助剂产量快速增
印度尼西亚橡胶业协会(Gapkindo)预测,今年国内生胶产业业绩有望回升。该论断的主要支撑来自于:3个主要天然橡胶生产国政府对出口和国内供给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天然橡
2019年6月5日是第48个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设在中国杭州。今年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旨在动员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打好
最近,职教界顶层正在谋划和制定职业教育2030远景规划。2030职业教育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变成什么摸样?很难预知和精准揣度。但变化发展的方式却不外两种:一种是平顺渐进的发展方式;另一种是激烈剧变的发展方式。前者是以量变为主,当然也不排斥部分质变;后者是显著量变而引发的质变。我们倾向于第一种方式,因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向前追溯,自2000年至今,职业教育已经获得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其规模、数量、发展
北极星市场研究公司报告称,到2026年,全球再生橡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5.3亿美元,2019年~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03%,而这主要是受持续扩张的汽车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推动。
江西上饶人,1984年9月出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讲师,教育学博士(职业技术教育学),《职教通讯》杂志编委。2004年9月-2008年6月就读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获得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位;2008年
摘 要:根据“機械设计”课程基础性、实践性、严谨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以及青年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教学内容总体把握能力较差、教学经验欠缺、工程实践经验匮乏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强化大纲与教材研读、加强与同行交流学习、积极开展工程实践锻炼、认真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等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途径。力求通过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为培养合格的机械设计高级人才奠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