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石人或化石收藏爱好者,不应总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引人注目的脊椎动物化石上,应该适当关注一下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云南华宁县盘溪镇东山泥盆纪地层中就含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这里应该是实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最好课堂。
化石出现的规律是:坚硬的大块岩石中化石较少,且不容易采集;松软的泥土状泥灰岩,以及泥灰岩附近的土坡、种玉米的旱地里化石较多,保存更好,品类也丰富,常可见到腕足类化石(无洞贝、鸮头贝)以及各种珊瑚、苔藓虫和层孔虫等化石。
经笔者历次采集与研究,发现盘溪可见到的化石至少有20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未开垦的化石处女地”,以下1-7为四射珊瑚,8为床板珊瑚,9为苔藓虫,10为层孔虫。
1、六方珊瑚:棱柱形的块状复体珊瑚,横切面为五或六边形,可见长短两级辐射状隔壁,隔壁之间有鱼魿状小魿板。
2、杯珊瑚:高脚杯状单体珊瑚,有时可多个连生,珊瑚体从萼部发芽生殖,因萼部呈深度的杯状凹陷而得名。
3、切珊瑚:中小型单体珊瑚,外壁和隔壁强烈加厚而呈白色的边缘,故横截面为白色小圆圈。
4、分珊瑚:长圆柱形丛状珊瑚,隔壁两级,短而规则,横板较平整。
5、泡沫珊瑚:长圆锥状至圆柱状单体或复体珊瑚,只具有泡沫状的众多泡沫板而充满体内;另一相似品种有时个体较大,粗如手臂。
6、内板珊瑚:大型块状复体珊瑚(少数可为丛状而散落成单体),个体边缘具有不规则大型泡沫板,中央有长短两级隔壁。
7、拖鞋珊瑚:较扁的半圆锥状而呈三角锥形的单体珊瑚,因有如尖头的拖鞋而得名,较为罕见(主要出现在泥盆纪早期,极少数可延续到中期)。
8、通孔珊瑚:由众多(数百个)珊瑚虫围绕着共管而组成有序的树枝状群体,属床板珊瑚。
9、笛苔藓虫:为指头般大小的不规则长形、半球形、似蘑菇形的化石团块,其表面常有多处小突起。
10、球状、块状层孔虫:可包含多个属种,由成千上万的虫室组成大小不等的球状-似球状-菜花状或似层状的巨大群体。
【以上全为距今3.72-3.86亿年泥盆纪中期的化石,仅拖鞋珊瑚多为泥盆纪早期的化石】
快到山崖顶时,就出现一条平行崖顶石灰岩层的一连串长草的土山包,这时就要特别注意了!在这些缓坡上的棕黄色小土坡上可以捡到好几种腕足类化石。
1、鸮头贝:是个体最大的腕足类化石,有桃子般大小,喙部强烈内弯呈钩状,样子像猫头鹰类的鹰头勾状嘴而得名。
2、波哈丁贝:比鸮头贝稍小的腕足类化石,较长的喙部平直。
3、巅孔贝:比鸮头贝小得多的中等个体腕足类化石,喙部向腹部斜向直伸,肉茎孔大而明显外露。
4、无洞贝:贝体中等大小,腹瓣平而背瓣凸,壳面布满放射线和同心状纹层,肉茎孔圆而小,化石出现的机率最高。
5、爱曼扭贝:贝体中等大小,腹背两瓣双凸,壳面光滑,绞含线较平直。
6、短嘴贝:贝体中等,横卵圆形,壳面布满粗的放射线,中隆、中槽宽而明显。
7、光嘴贝:贝体中等偏小,横圆形至椭圆形,壳面较光滑或具粗的放射线,中隆、中槽处最明显。
8、软体动物化石:a.螺蛳(腹足类)化石;b.蛤(双壳类)化石;c.鹦鹉螺(头足类)化石。
【以上1-5为泥盆纪中期(距今3.72-3.86亿年)的化石;6-8为泥盆纪晚期(距今3.72-3.54亿年)的化石】
为了能对所采化石做一些初步鉴定,以提高其收藏价值和培养、提高对自然界的兴趣和认识能力,本文提供了部分化石鉴定图像供参考。仍有疑问或有奇特的新品种发现者,也可以拿到昆明的云南奇石城“存真雅石”(“存真雅舍”)来咨询、鉴定。
最后要向化石寻采者提个醒:不乱采、乱挖、乱敲,不破坏化石资源,适当地捡、选一点就可以了,留下些给其他石友和子孙后代们,也让他们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恩惠。不打算带回去的化石千万不要到处乱丢,尽量放回原地(以免人为地把化石的层位搞乱了,失去其应有的科学价值)。一定要保护好化石资源和自然环境,否则你我就都成了破坏古生态的千古罪人啦!那就不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初衷了。
化石出现的规律是:坚硬的大块岩石中化石较少,且不容易采集;松软的泥土状泥灰岩,以及泥灰岩附近的土坡、种玉米的旱地里化石较多,保存更好,品类也丰富,常可见到腕足类化石(无洞贝、鸮头贝)以及各种珊瑚、苔藓虫和层孔虫等化石。
经笔者历次采集与研究,发现盘溪可见到的化石至少有20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未开垦的化石处女地”,以下1-7为四射珊瑚,8为床板珊瑚,9为苔藓虫,10为层孔虫。
1、六方珊瑚:棱柱形的块状复体珊瑚,横切面为五或六边形,可见长短两级辐射状隔壁,隔壁之间有鱼魿状小魿板。
2、杯珊瑚:高脚杯状单体珊瑚,有时可多个连生,珊瑚体从萼部发芽生殖,因萼部呈深度的杯状凹陷而得名。
3、切珊瑚:中小型单体珊瑚,外壁和隔壁强烈加厚而呈白色的边缘,故横截面为白色小圆圈。
4、分珊瑚:长圆柱形丛状珊瑚,隔壁两级,短而规则,横板较平整。
5、泡沫珊瑚:长圆锥状至圆柱状单体或复体珊瑚,只具有泡沫状的众多泡沫板而充满体内;另一相似品种有时个体较大,粗如手臂。
6、内板珊瑚:大型块状复体珊瑚(少数可为丛状而散落成单体),个体边缘具有不规则大型泡沫板,中央有长短两级隔壁。
7、拖鞋珊瑚:较扁的半圆锥状而呈三角锥形的单体珊瑚,因有如尖头的拖鞋而得名,较为罕见(主要出现在泥盆纪早期,极少数可延续到中期)。
8、通孔珊瑚:由众多(数百个)珊瑚虫围绕着共管而组成有序的树枝状群体,属床板珊瑚。
9、笛苔藓虫:为指头般大小的不规则长形、半球形、似蘑菇形的化石团块,其表面常有多处小突起。
10、球状、块状层孔虫:可包含多个属种,由成千上万的虫室组成大小不等的球状-似球状-菜花状或似层状的巨大群体。
【以上全为距今3.72-3.86亿年泥盆纪中期的化石,仅拖鞋珊瑚多为泥盆纪早期的化石】
快到山崖顶时,就出现一条平行崖顶石灰岩层的一连串长草的土山包,这时就要特别注意了!在这些缓坡上的棕黄色小土坡上可以捡到好几种腕足类化石。
1、鸮头贝:是个体最大的腕足类化石,有桃子般大小,喙部强烈内弯呈钩状,样子像猫头鹰类的鹰头勾状嘴而得名。
2、波哈丁贝:比鸮头贝稍小的腕足类化石,较长的喙部平直。
3、巅孔贝:比鸮头贝小得多的中等个体腕足类化石,喙部向腹部斜向直伸,肉茎孔大而明显外露。
4、无洞贝:贝体中等大小,腹瓣平而背瓣凸,壳面布满放射线和同心状纹层,肉茎孔圆而小,化石出现的机率最高。
5、爱曼扭贝:贝体中等大小,腹背两瓣双凸,壳面光滑,绞含线较平直。
6、短嘴贝:贝体中等,横卵圆形,壳面布满粗的放射线,中隆、中槽宽而明显。
7、光嘴贝:贝体中等偏小,横圆形至椭圆形,壳面较光滑或具粗的放射线,中隆、中槽处最明显。
8、软体动物化石:a.螺蛳(腹足类)化石;b.蛤(双壳类)化石;c.鹦鹉螺(头足类)化石。
【以上1-5为泥盆纪中期(距今3.72-3.86亿年)的化石;6-8为泥盆纪晚期(距今3.72-3.54亿年)的化石】
为了能对所采化石做一些初步鉴定,以提高其收藏价值和培养、提高对自然界的兴趣和认识能力,本文提供了部分化石鉴定图像供参考。仍有疑问或有奇特的新品种发现者,也可以拿到昆明的云南奇石城“存真雅石”(“存真雅舍”)来咨询、鉴定。
最后要向化石寻采者提个醒:不乱采、乱挖、乱敲,不破坏化石资源,适当地捡、选一点就可以了,留下些给其他石友和子孙后代们,也让他们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恩惠。不打算带回去的化石千万不要到处乱丢,尽量放回原地(以免人为地把化石的层位搞乱了,失去其应有的科学价值)。一定要保护好化石资源和自然环境,否则你我就都成了破坏古生态的千古罪人啦!那就不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