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龙江省德语旅游人才匮乏,难以满足地方旅游经濟发展的要求。在这一形势下,分析本省高校德语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黑龙江省高校德语专业旅游人才的培养对策,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导向作用。
关键词:黑龙江;德语旅游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研究意义
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家。德语国家(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经济发达,每年向全球输出大量游客,仅以德国为例,在2012年前,德国蝉联“世界旅游冠军”长达十几年。但是,前往黑龙江省旅游的德语国家游客只占极小的比例,这并非因为当地旅游资源匮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语导游等旅游人才数量严重缺乏。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德语旅游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形势下,黑龙江高校德语专业应积极创新德语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德语旅游人才的素质水平,为本省旅游业输送更多优秀的旅游人才,进而提高涉外旅游服务水平,增强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达到服务黑龙江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黑龙江高校德语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目标性人才培养意识。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涵盖了旅行社、旅游景区、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其中,中高档旅馆和旅行社是黑龙江省旅游企业的主要营收来源,因而对外语旅游人才的需求较大。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专业+语言”,更确切地说是“强专业+弱语言”,这直接导致了小语种旅游人才数量严重匮乏、外语能力不足和人才结构失衡的现状。而面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问题,黑龙江省未来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势必会进一步增加对高、中层次旅游人才的需求,大幅缩减目前已供给过剩的低层级服务人员的规模。与此同时,省内高校德语专业人才培养却没有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对德语旅游人才培养缺乏重视,仅在高年级阶段设置了“旅游口语”一门选修课,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明确服务黑龙江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就业定位。
2.缺乏明晰的人才培养思路。高校旅游专业的“专业+语言”培养模式未能有效培养黑龙江省亟须的德语旅游人才。究其原因,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思路不明晰有密切关系,课程设置方面未能突出外语特色,完成整体化构建;教学内容缺乏与外语相关行业的实践。与此同时,高校德语专业也未能充分重视新时期本省对德语旅游人才的新要求,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此外,与旅游行业脱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令学生难以适应相关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
3.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队伍。以黑龙江省内第一所开设德语专业的本科院校——黑龙江大学为例,除偶尔的外宾陪同和涉外翻译经历以外,该校德语专业教师均无旅游专业学习背景和行业从业经验,而旅游专业教师也缺乏德语知识和必要的德语国家社会、经济、历史等人文背景知识。可以说,现有师资难以胜任德语旅游人才的培养任务。
三、黑龙江高校德语旅游人才培养的对策
1.加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意识,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为了有效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黑龙江高校德语旅游人才培养应以本省未来旅游业发展亟须的高层次智能人才和中层次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将担负项目开发、资本运作和外联管理等难度较高的工作,这是企业高效运营和不断适应市场竞争变化的重要保证。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德语语言能力培养和旅游专业能力培养并重,合理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权重,突出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特色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3.加强产、学、研合作,吸纳并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高校要通过聘请国内及省内一线旅游从业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为德语专业教师提供应用外语教学培训,创造前往旅游行业企业锻炼的机会等方法,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培养以实践为导向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郑洁.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毅.黑龙江省旅游就业的结构特征与发展潜力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7.
[3]任良耀.复合应用型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解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6(8):133-136.
[4]徐志伟,常香莲,周辉.高校外语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1):72-74.
关键词:黑龙江;德语旅游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研究意义
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家。德语国家(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经济发达,每年向全球输出大量游客,仅以德国为例,在2012年前,德国蝉联“世界旅游冠军”长达十几年。但是,前往黑龙江省旅游的德语国家游客只占极小的比例,这并非因为当地旅游资源匮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语导游等旅游人才数量严重缺乏。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德语旅游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形势下,黑龙江高校德语专业应积极创新德语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德语旅游人才的素质水平,为本省旅游业输送更多优秀的旅游人才,进而提高涉外旅游服务水平,增强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达到服务黑龙江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黑龙江高校德语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目标性人才培养意识。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涵盖了旅行社、旅游景区、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其中,中高档旅馆和旅行社是黑龙江省旅游企业的主要营收来源,因而对外语旅游人才的需求较大。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专业+语言”,更确切地说是“强专业+弱语言”,这直接导致了小语种旅游人才数量严重匮乏、外语能力不足和人才结构失衡的现状。而面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问题,黑龙江省未来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势必会进一步增加对高、中层次旅游人才的需求,大幅缩减目前已供给过剩的低层级服务人员的规模。与此同时,省内高校德语专业人才培养却没有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对德语旅游人才培养缺乏重视,仅在高年级阶段设置了“旅游口语”一门选修课,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明确服务黑龙江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就业定位。
2.缺乏明晰的人才培养思路。高校旅游专业的“专业+语言”培养模式未能有效培养黑龙江省亟须的德语旅游人才。究其原因,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思路不明晰有密切关系,课程设置方面未能突出外语特色,完成整体化构建;教学内容缺乏与外语相关行业的实践。与此同时,高校德语专业也未能充分重视新时期本省对德语旅游人才的新要求,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此外,与旅游行业脱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令学生难以适应相关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
3.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队伍。以黑龙江省内第一所开设德语专业的本科院校——黑龙江大学为例,除偶尔的外宾陪同和涉外翻译经历以外,该校德语专业教师均无旅游专业学习背景和行业从业经验,而旅游专业教师也缺乏德语知识和必要的德语国家社会、经济、历史等人文背景知识。可以说,现有师资难以胜任德语旅游人才的培养任务。
三、黑龙江高校德语旅游人才培养的对策
1.加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意识,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为了有效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黑龙江高校德语旅游人才培养应以本省未来旅游业发展亟须的高层次智能人才和中层次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将担负项目开发、资本运作和外联管理等难度较高的工作,这是企业高效运营和不断适应市场竞争变化的重要保证。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德语语言能力培养和旅游专业能力培养并重,合理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权重,突出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特色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3.加强产、学、研合作,吸纳并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高校要通过聘请国内及省内一线旅游从业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为德语专业教师提供应用外语教学培训,创造前往旅游行业企业锻炼的机会等方法,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培养以实践为导向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郑洁.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毅.黑龙江省旅游就业的结构特征与发展潜力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7.
[3]任良耀.复合应用型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解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6(8):133-136.
[4]徐志伟,常香莲,周辉.高校外语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