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并发症变化多端,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困难,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笔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列入观察的80例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年龄50一75岁,平均65岁;对照组40例,年龄45—75岁,平均63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西医诊断标准均参照 WHO短暂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1.3 纳入标准①突然起病,眩晕伴视物旋转,可伴有恶心呕吐;②反复发作,可有一过性共济失调、复视和眼震;③有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④除外能引起眩晕的眼、耳及全身疾病;⑤除外小脑、脑干的梗死、出血及肿瘤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⑥经颅多普勒提示: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缺血。
1.4 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合针刺治疗。药物基本组成为法半夏15g炒白术10g天麻15g茯苓10g陈皮10g当归15g川芎15g丹参20g葛根20g石菖蒲15g甘草10g。根据临床症候辩证,随症加减,头昏目涩,视物不清,加薄荷10g蔓荆子10g菊花10g以清利头目;恶心呕吐,加旋覆花15g竹茹10g生姜10g以降逆止呕等。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日二次,15天为一个疗程。针刺分头针和体针,主穴选晕听区,百会、风池、大椎、合谷、内关,晕听区采用快速捻转法,体针采用平补平泻方法,每日针刺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一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
1.4.2对照组选用舒血宁注射液20毫升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毫升静点每日一次,同时口服奥力保克10毫克,睡前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1.5 疗效观察
1.5.1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1.5.2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阳性体征全部改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各项物理指标完全正常;显效:临床症状缓解,主要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和日常活动,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各项物理指标均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及主要阳性体征均减轻,但未能完全缓解,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各项物理指标略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主要阳性体征均无改善,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各项物理指标无明显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7.O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 2 可见,2组治疗前后BA和VA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于治疗2组治疗后BA和V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后出现的一系列脑干症状主要原因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微栓子、脑血管痉挛等导致脑血管狭窄供血减少而产生缺血缺氧。外周血管功能失调则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舒血宁、奥力保克具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 ”范畴,病因复杂,《丹溪心法·头眩》中有“无痰不作眩”及“治痰为先”之说,说明了“痰”在眩晕发病中的重要性以及治痰为本病的治疗要点。故治疗多采用健脾燥湿、化痰祛风的方法,使标去本固,调理善后,以防复发。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因“脾为生痰之本”,同与半夏、天麻配伍,燥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陈皮、丹参两药为臣,理气化痰、活血化瘀以使气顺则痰消,血活则络通。川芎走而不守,善于舒通,为血中之气药;葛根、石菖蒲可温经升阳,通络开窍诸药合用,风痰得除,气虚得补,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瘀血得化,脉络得通,眩晕得止。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改善脑血流量,降低血黏度,增加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中枢镇静和提高脑细胞的抗缺氧能力的作用。针刺对本病的治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头针晕听区能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百会为诸阳之会能够益气血升清阳针风池以息内风大椎能通调督脉行气活血补益脑髓远取合谷疏导经气使气血调和针内关能和胃降浊化痰通络故针刺能够补脾益气上养清窍兼顾祛风化痰祛瘀。本研究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是滿意的该方案治愈率高副作用少、疗程短、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列入观察的80例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年龄50一75岁,平均65岁;对照组40例,年龄45—75岁,平均63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西医诊断标准均参照 WHO短暂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1.3 纳入标准①突然起病,眩晕伴视物旋转,可伴有恶心呕吐;②反复发作,可有一过性共济失调、复视和眼震;③有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④除外能引起眩晕的眼、耳及全身疾病;⑤除外小脑、脑干的梗死、出血及肿瘤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⑥经颅多普勒提示: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缺血。
1.4 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合针刺治疗。药物基本组成为法半夏15g炒白术10g天麻15g茯苓10g陈皮10g当归15g川芎15g丹参20g葛根20g石菖蒲15g甘草10g。根据临床症候辩证,随症加减,头昏目涩,视物不清,加薄荷10g蔓荆子10g菊花10g以清利头目;恶心呕吐,加旋覆花15g竹茹10g生姜10g以降逆止呕等。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日二次,15天为一个疗程。针刺分头针和体针,主穴选晕听区,百会、风池、大椎、合谷、内关,晕听区采用快速捻转法,体针采用平补平泻方法,每日针刺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一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
1.4.2对照组选用舒血宁注射液20毫升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毫升静点每日一次,同时口服奥力保克10毫克,睡前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1.5 疗效观察
1.5.1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1.5.2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阳性体征全部改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各项物理指标完全正常;显效:临床症状缓解,主要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和日常活动,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各项物理指标均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及主要阳性体征均减轻,但未能完全缓解,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各项物理指标略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主要阳性体征均无改善,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各项物理指标无明显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7.O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 2 可见,2组治疗前后BA和VA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于治疗2组治疗后BA和V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后出现的一系列脑干症状主要原因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微栓子、脑血管痉挛等导致脑血管狭窄供血减少而产生缺血缺氧。外周血管功能失调则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舒血宁、奥力保克具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 ”范畴,病因复杂,《丹溪心法·头眩》中有“无痰不作眩”及“治痰为先”之说,说明了“痰”在眩晕发病中的重要性以及治痰为本病的治疗要点。故治疗多采用健脾燥湿、化痰祛风的方法,使标去本固,调理善后,以防复发。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因“脾为生痰之本”,同与半夏、天麻配伍,燥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陈皮、丹参两药为臣,理气化痰、活血化瘀以使气顺则痰消,血活则络通。川芎走而不守,善于舒通,为血中之气药;葛根、石菖蒲可温经升阳,通络开窍诸药合用,风痰得除,气虚得补,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瘀血得化,脉络得通,眩晕得止。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改善脑血流量,降低血黏度,增加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中枢镇静和提高脑细胞的抗缺氧能力的作用。针刺对本病的治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头针晕听区能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百会为诸阳之会能够益气血升清阳针风池以息内风大椎能通调督脉行气活血补益脑髓远取合谷疏导经气使气血调和针内关能和胃降浊化痰通络故针刺能够补脾益气上养清窍兼顾祛风化痰祛瘀。本研究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是滿意的该方案治愈率高副作用少、疗程短、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