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为例,论述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分配、主要教学活动、评价方案、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详细阐述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素养 单元教学设计 分课落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B-0104-04
国际教育界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计划”是相互联系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当今公民时代公民素养的高层概括。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整体描述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下方是学科素养,其次是单元设计,再次是课时计划,一线教师需要根据这些链接开展日常教学活动。
为什么要对一个教学单元进行设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这样做的价值和作用,这是教师转变思想的开始。单元设计是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每节课课时计划的指南。现在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并没有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只是针对某一节课的内容展开,这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知识的整体性。“三维目标”可以是跨课时的,甚至是跨学期的、跨学年的。因此,单元设计应打破课时主义的束缚。在单元设计中,结合章节的内容特点培养学生与之对应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回到知识,回到真理,回到正常状态,克服急于求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是总体目标,不可能全部体现或落实到每一堂化学课。不同的教学素材適合落实的核心素养也有所不同。因此,核心素养要分课落实,一堂课一般只能对应一个或几个核心素养,不可能对应太多。但是,它们应该在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设计中有所体现。可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现以必修 1 第三章为例,谈谈笔者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的前两章主要介绍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此部分主要以实验方法和基本理论为主。《第三章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出现让学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有了具体的素材,学生可以观察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分析反应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反应原理,并利用实验手段和理论分析加以证明。我们还可以利用不同金属性质不同,为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本章内容素材丰富,部分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介绍,其内容与生活较为接近,因此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教材核心素养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利用不同金属分别跟非金属、酸、盐等物质反应,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金属的性质,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金属与酸反应为较活泼的金属的通性,而金属铝比较特别,它还能与强碱发生反应。认识氢氧化铝的两性之后,可以利用此反应实验现象锻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物质未知的性质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结构来预测。但是为了证实我们的预测,则必须借助实验来进行探究。例如,铝箔加热融化是否会滴落?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置换反应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一般来说,探究类实验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先从假设出发,然后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制备实验中,如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氢氧化亚铁的性质,找出可能实验失败的因素,然后小组讨论并制订多种合理的制备方案。实验结束后,小组间还可以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此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锻炼了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本章有较多类型的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在解决氢氧化铝的两性以及铝三角的转化问题上,教师可以介绍氢氧化铝在水中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运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突破反应产物的判断以及方程式的书写的难点。
在探究金属钠的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稳定性环节中,可探究大小试管的巧妙组合、讨论药品放置的位置、对物质的性质提出假设。在实验过程中,收集各种证据,利用证据进行推理,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能力。
材料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特殊领域采用的金属材料我们国家至今没有攻克。让学生了解前沿的化学知识,看到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充分利用教科书中安排的阅读材料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
(三)教材内容
本章的内容框架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金属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掌握并能简述常见金属单质、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
3.掌握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质、转化关系及检验方法。
4.认识合金性质及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与交流、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并能利用化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
2.利用补铁药品、金属材料等与生活相关的材料及用途,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生活,体会化学的社会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3.常见离子的检验。
四、课时分配
计划共 7 课时,见下表 1。
五、主要教学活动
7 个课时的主要教学活动安排如各表所示。
六、评价方案
结果性评价:单元测验成绩,与其他单元测验成绩平均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
七、教学反思
本章大多采用探究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大胆质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实验。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对方案进行评价。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边实验、边探究、边思考、边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不高,有仪器损坏的现象。有些学生加药品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这会造成一定的危险。以上出现的问题可以考虑在学习第一章时多强调仪器的使用规范和实验室的安全守则,防止意外发生。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牛顿说,他发明创造有两条秘诀,一要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二要在研究中勤于思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常见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课本中,我们学习了用肥皂泡的方法检验水蒸气与铁粉反应产生的气体,因此在探究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可以沿用这个方法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脑筋,遇到困难不放弃。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要学会运用学科思维方法进行独立思考,重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彩虹,赵 琴,汪茂华,汪晓慧,吁思敏,向 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2]徐玲玲.指向模型认知的化学教学板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10).
[3]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02).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素养 单元教学设计 分课落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B-0104-04
国际教育界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计划”是相互联系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当今公民时代公民素养的高层概括。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整体描述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下方是学科素养,其次是单元设计,再次是课时计划,一线教师需要根据这些链接开展日常教学活动。
为什么要对一个教学单元进行设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这样做的价值和作用,这是教师转变思想的开始。单元设计是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每节课课时计划的指南。现在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并没有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只是针对某一节课的内容展开,这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知识的整体性。“三维目标”可以是跨课时的,甚至是跨学期的、跨学年的。因此,单元设计应打破课时主义的束缚。在单元设计中,结合章节的内容特点培养学生与之对应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回到知识,回到真理,回到正常状态,克服急于求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是总体目标,不可能全部体现或落实到每一堂化学课。不同的教学素材適合落实的核心素养也有所不同。因此,核心素养要分课落实,一堂课一般只能对应一个或几个核心素养,不可能对应太多。但是,它们应该在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设计中有所体现。可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现以必修 1 第三章为例,谈谈笔者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的前两章主要介绍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此部分主要以实验方法和基本理论为主。《第三章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出现让学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有了具体的素材,学生可以观察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分析反应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反应原理,并利用实验手段和理论分析加以证明。我们还可以利用不同金属性质不同,为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本章内容素材丰富,部分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介绍,其内容与生活较为接近,因此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教材核心素养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利用不同金属分别跟非金属、酸、盐等物质反应,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金属的性质,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金属与酸反应为较活泼的金属的通性,而金属铝比较特别,它还能与强碱发生反应。认识氢氧化铝的两性之后,可以利用此反应实验现象锻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物质未知的性质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结构来预测。但是为了证实我们的预测,则必须借助实验来进行探究。例如,铝箔加热融化是否会滴落?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置换反应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一般来说,探究类实验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先从假设出发,然后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制备实验中,如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氢氧化亚铁的性质,找出可能实验失败的因素,然后小组讨论并制订多种合理的制备方案。实验结束后,小组间还可以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此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锻炼了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本章有较多类型的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在解决氢氧化铝的两性以及铝三角的转化问题上,教师可以介绍氢氧化铝在水中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运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突破反应产物的判断以及方程式的书写的难点。
在探究金属钠的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稳定性环节中,可探究大小试管的巧妙组合、讨论药品放置的位置、对物质的性质提出假设。在实验过程中,收集各种证据,利用证据进行推理,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能力。
材料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特殊领域采用的金属材料我们国家至今没有攻克。让学生了解前沿的化学知识,看到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充分利用教科书中安排的阅读材料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
(三)教材内容
本章的内容框架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金属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掌握并能简述常见金属单质、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
3.掌握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质、转化关系及检验方法。
4.认识合金性质及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与交流、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并能利用化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
2.利用补铁药品、金属材料等与生活相关的材料及用途,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生活,体会化学的社会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3.常见离子的检验。
四、课时分配
计划共 7 课时,见下表 1。
五、主要教学活动
7 个课时的主要教学活动安排如各表所示。
六、评价方案
结果性评价:单元测验成绩,与其他单元测验成绩平均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
七、教学反思
本章大多采用探究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大胆质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实验。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对方案进行评价。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边实验、边探究、边思考、边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不高,有仪器损坏的现象。有些学生加药品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这会造成一定的危险。以上出现的问题可以考虑在学习第一章时多强调仪器的使用规范和实验室的安全守则,防止意外发生。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牛顿说,他发明创造有两条秘诀,一要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二要在研究中勤于思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常见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课本中,我们学习了用肥皂泡的方法检验水蒸气与铁粉反应产生的气体,因此在探究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可以沿用这个方法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脑筋,遇到困难不放弃。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要学会运用学科思维方法进行独立思考,重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彩虹,赵 琴,汪茂华,汪晓慧,吁思敏,向 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2]徐玲玲.指向模型认知的化学教学板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10).
[3]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02).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