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15年度的大银幕上,侯孝贤导演的新作《刺客聂隐娘》在几个重要电影节上斩获颇丰,成为该年有着重要影响的“现象级”影片。与传统武侠电影相比,侯孝贤导演并不属意于讲述一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武侠传奇,而是想表现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内省的侠客。为了达到这样的创作目的,侯孝贤导演除了在该片中延续了自己一贯的视听风格,还运用了大量后置视点下的主观镜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刺客聂隐娘;侯孝贤;“哈姆雷特”式刺客;后置视点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88-01
侯孝贤凭借十年磨一剑的《刺客聂隐娘》(以下简称《聂》)荣膺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而在第52届台湾金马奖上,《聂》亦是最大赢家,共荣获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侯孝贤)、最佳摄影(李屏宾)、最佳音效(杜笃之、朱仕宜、吴书瑶)、最佳造型设计(黄文英)五项大奖。在2015年度,《聂》无疑是华语影坛现象级的影片。本文将围绕影片对聂隐娘另类的侠客形象塑造以及实现这种塑造所使用的视听技法两个方面进行粗略的解读。
“哈姆雷特”式的刺客
《聂》究竟算不算一部武侠电影,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也非常具有讨论空间的开放式问题。与《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等经典港式武侠电影相比,《聂》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淡化武打场面的设计。虽然《聂》讲了一个刺杀的故事,但影片中的打斗场面寥寥无几,动作设计也是写意多于写实,并不具有经典武侠电影中酣畅淋漓的视听风格。其次,《聂》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架构,甚至于这个故事架构还颇为复杂,但影片的重心却没有放在讲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上。在《聂》最初的剧本中,黑白影调的前奏过后,原本有十场左右交代故事背景的戏,但正式开拍的时候被侯导删掉了,由此可见一斑。本来较为完整的故事背景就这样被侯孝贤导演“砍”掉了,所以观众在第一遍观影过程中,对剧情的前后发展大都困惑不解。
侯孝贤导演针对这部影片曾言,自己真正想表现的是这个“人”,而不是这件“事”。对于一个身怀绝技的刺客来说,刺杀本就是瞬息之事,甚至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之事(如影片前奏中,聂隐娘刺杀大僚,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实在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而值得大书特书的,恰是刺杀前的所思所想、身处刺杀“现场”的所见所感。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内省的刺客、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刺客——究竟要不要杀田季安、杀了他以后会有何后果,这个“终极”问题一直萦绕在聂隐娘的心头。尤其在影片前半部分,我们可以透过大量聂隐娘的主观视点体察到她内心的纠葛与挣扎。在“杀田季安,魏博必乱”,为着大义,也为着年少时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恋,她违抗了师命,摆脱了被人当作杀人“工具”的命运,最终实现了自身主体性的超越。应该说,这部电影承载了太多侯孝贤导演个人的人文情怀,所以与如今大行其道的商业影片相比,该片显得“沉闷”许多;这里不得不提到聂隐娘的表演者——舒淇,她的表演虽然刻画出了一个内省的侠客形象,但显得过于内抑,让本已“沉闷”的影片叙事更显压抑。
后置视点
在《聂》中,侯导延续了具有他个人特色的视听风格。具体而言,镜头方面,全片主要以长镜头和空镜头为主。有观众曾戏言,在观影过程中,空镜头长到他错以为出了技术故障。台湾文艺片导演大都钟情于长镜头,比较有代表性的除了侯孝贤导演外,还有杨德昌、蔡明亮等,代表作品如《一一》《爱情万岁》等。景别方面,《聂》全片以中近景为主,但在影片后半部分,随着主人公聂隐娘走出“纠结”,银幕上也出现了不少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远景镜头,来加以喻示主人公心境的改变;这些远景镜头如中国传统水墨画般颇具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摄影指导李屏宾荣膺金马奖最佳摄影奖,确实是实至名归。运动方面,无论是摄影机的运动还是镜头内画面构图的运动都较少,加上大量的长镜头、空镜头,以及较为克制、冷静的剪辑,全片总体呈现出一种“静”的风格。对于习惯了商业类型电影剪辑多、运动多、特效多等特点的大多数观众而言,《聂》的视听呈现无疑显得較为“沉闷”。
《聂》中独特的视听呈现不止于此,最吸引人的是“视点后置”的手法。所谓“视点后置”是相对于“视点前置”而言的。在绝大多数影片中,如果镜头要表现人物所看到的画面,一般的处理是先给出“人物在看”这样一个画面,紧接着再给出人物看到的“内容”,这就是常规的“视点前置”。这就需要观者自己去揣摩上一个画面是不是聂隐娘的主观镜头。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陈墨研究员就认为,《聂》通片都可看成是聂隐娘主观视点下的镜头连续。
侯孝贤导演为何要作这样的处理?其实原因很简单,为了电影的主旨表现。如前文所述,《聂》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刺杀的故事,而是一个内省的刺客。正是在“刺杀现场”的所见所闻,对聂隐娘的心境及后续的行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影片前奏中,用了一个长镜头表现大僚和小儿的嬉闹,这样的画面内容正是藏在房梁上的聂隐娘所亲见的。小儿的可爱无疑打动了聂隐娘,也激起了她未泯的善良,最终促使他放弃了对大僚的刺杀。通过大量后置的主观视点,我们看到了藏身一隅的聂隐娘所看到的种种事端,也由此更能体会到这种种事端在聂隐娘本波澜不惊的心境上所激起的层层涟漪。正是透过这些后置视点下的主观镜头,观众能更加深入到聂隐娘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更加理解她、“看”懂她。同样,大量后置视点下的主观镜头也更有助于塑造聂隐娘的人物形象。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有太多超越传统艺术之处。就视点而言,电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多视点的视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能以自己的视点去看周围的人事,透过摄影镜头,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以各种视觉范式去看银幕中的一切。这无疑是电影的一大魅力。但有趣的是,在《聂》中,观众的视点、摄影镜头、主人公的主观视点三者达到了统一,侯孝贤导演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个“刺杀现场”的情境之中,主人公之所见即“我“之所见,观众主动参与了与角色的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剧情的灌输,从而也就更能体察到主人公内心情感的纠葛与变化。
好的电影是主题内容与视听形式完美结合的电影,是能让人们久久把玩的电影,亦是能让人们愈看愈有味道的电影。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电影产业里有太多只能博人一笑(还是皮笑肉不笑)的“工业品”,却极度缺乏有艺术诚意的“艺术品”。期望侯孝贤导演老骥伏枥,拍出更多经典的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李迅,陈墨,吴冠平,索亚斌.刺客聂隐娘[J].当代电影,2015(09)
[2]康一雄.《刺客聂隐娘》:视觉华丽的反女性主义电影[J].电影批评,2015(04)
作者简介:曹瑞(1992.3-),男,汉族,陕西,研究生,西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
关键词:刺客聂隐娘;侯孝贤;“哈姆雷特”式刺客;后置视点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88-01
侯孝贤凭借十年磨一剑的《刺客聂隐娘》(以下简称《聂》)荣膺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而在第52届台湾金马奖上,《聂》亦是最大赢家,共荣获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侯孝贤)、最佳摄影(李屏宾)、最佳音效(杜笃之、朱仕宜、吴书瑶)、最佳造型设计(黄文英)五项大奖。在2015年度,《聂》无疑是华语影坛现象级的影片。本文将围绕影片对聂隐娘另类的侠客形象塑造以及实现这种塑造所使用的视听技法两个方面进行粗略的解读。
“哈姆雷特”式的刺客
《聂》究竟算不算一部武侠电影,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也非常具有讨论空间的开放式问题。与《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等经典港式武侠电影相比,《聂》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淡化武打场面的设计。虽然《聂》讲了一个刺杀的故事,但影片中的打斗场面寥寥无几,动作设计也是写意多于写实,并不具有经典武侠电影中酣畅淋漓的视听风格。其次,《聂》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架构,甚至于这个故事架构还颇为复杂,但影片的重心却没有放在讲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上。在《聂》最初的剧本中,黑白影调的前奏过后,原本有十场左右交代故事背景的戏,但正式开拍的时候被侯导删掉了,由此可见一斑。本来较为完整的故事背景就这样被侯孝贤导演“砍”掉了,所以观众在第一遍观影过程中,对剧情的前后发展大都困惑不解。
侯孝贤导演针对这部影片曾言,自己真正想表现的是这个“人”,而不是这件“事”。对于一个身怀绝技的刺客来说,刺杀本就是瞬息之事,甚至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之事(如影片前奏中,聂隐娘刺杀大僚,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实在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而值得大书特书的,恰是刺杀前的所思所想、身处刺杀“现场”的所见所感。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内省的刺客、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刺客——究竟要不要杀田季安、杀了他以后会有何后果,这个“终极”问题一直萦绕在聂隐娘的心头。尤其在影片前半部分,我们可以透过大量聂隐娘的主观视点体察到她内心的纠葛与挣扎。在“杀田季安,魏博必乱”,为着大义,也为着年少时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恋,她违抗了师命,摆脱了被人当作杀人“工具”的命运,最终实现了自身主体性的超越。应该说,这部电影承载了太多侯孝贤导演个人的人文情怀,所以与如今大行其道的商业影片相比,该片显得“沉闷”许多;这里不得不提到聂隐娘的表演者——舒淇,她的表演虽然刻画出了一个内省的侠客形象,但显得过于内抑,让本已“沉闷”的影片叙事更显压抑。
后置视点
在《聂》中,侯导延续了具有他个人特色的视听风格。具体而言,镜头方面,全片主要以长镜头和空镜头为主。有观众曾戏言,在观影过程中,空镜头长到他错以为出了技术故障。台湾文艺片导演大都钟情于长镜头,比较有代表性的除了侯孝贤导演外,还有杨德昌、蔡明亮等,代表作品如《一一》《爱情万岁》等。景别方面,《聂》全片以中近景为主,但在影片后半部分,随着主人公聂隐娘走出“纠结”,银幕上也出现了不少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远景镜头,来加以喻示主人公心境的改变;这些远景镜头如中国传统水墨画般颇具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摄影指导李屏宾荣膺金马奖最佳摄影奖,确实是实至名归。运动方面,无论是摄影机的运动还是镜头内画面构图的运动都较少,加上大量的长镜头、空镜头,以及较为克制、冷静的剪辑,全片总体呈现出一种“静”的风格。对于习惯了商业类型电影剪辑多、运动多、特效多等特点的大多数观众而言,《聂》的视听呈现无疑显得較为“沉闷”。
《聂》中独特的视听呈现不止于此,最吸引人的是“视点后置”的手法。所谓“视点后置”是相对于“视点前置”而言的。在绝大多数影片中,如果镜头要表现人物所看到的画面,一般的处理是先给出“人物在看”这样一个画面,紧接着再给出人物看到的“内容”,这就是常规的“视点前置”。这就需要观者自己去揣摩上一个画面是不是聂隐娘的主观镜头。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陈墨研究员就认为,《聂》通片都可看成是聂隐娘主观视点下的镜头连续。
侯孝贤导演为何要作这样的处理?其实原因很简单,为了电影的主旨表现。如前文所述,《聂》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刺杀的故事,而是一个内省的刺客。正是在“刺杀现场”的所见所闻,对聂隐娘的心境及后续的行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影片前奏中,用了一个长镜头表现大僚和小儿的嬉闹,这样的画面内容正是藏在房梁上的聂隐娘所亲见的。小儿的可爱无疑打动了聂隐娘,也激起了她未泯的善良,最终促使他放弃了对大僚的刺杀。通过大量后置的主观视点,我们看到了藏身一隅的聂隐娘所看到的种种事端,也由此更能体会到这种种事端在聂隐娘本波澜不惊的心境上所激起的层层涟漪。正是透过这些后置视点下的主观镜头,观众能更加深入到聂隐娘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更加理解她、“看”懂她。同样,大量后置视点下的主观镜头也更有助于塑造聂隐娘的人物形象。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有太多超越传统艺术之处。就视点而言,电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多视点的视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能以自己的视点去看周围的人事,透过摄影镜头,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以各种视觉范式去看银幕中的一切。这无疑是电影的一大魅力。但有趣的是,在《聂》中,观众的视点、摄影镜头、主人公的主观视点三者达到了统一,侯孝贤导演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个“刺杀现场”的情境之中,主人公之所见即“我“之所见,观众主动参与了与角色的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剧情的灌输,从而也就更能体察到主人公内心情感的纠葛与变化。
好的电影是主题内容与视听形式完美结合的电影,是能让人们久久把玩的电影,亦是能让人们愈看愈有味道的电影。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电影产业里有太多只能博人一笑(还是皮笑肉不笑)的“工业品”,却极度缺乏有艺术诚意的“艺术品”。期望侯孝贤导演老骥伏枥,拍出更多经典的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李迅,陈墨,吴冠平,索亚斌.刺客聂隐娘[J].当代电影,2015(09)
[2]康一雄.《刺客聂隐娘》:视觉华丽的反女性主义电影[J].电影批评,2015(04)
作者简介:曹瑞(1992.3-),男,汉族,陕西,研究生,西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