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欣赏活动是以音乐为教学手段。以审美为棱心的素质教育。音乐欣赏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它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不仅能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音乐欣赏 创新能力 自身素质
音乐欣赏可以使人得到巨大的审美享受.得到感情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在我们的欣赏活动中,如何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
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确实使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些更善于用其他方式表达的学生产生了对音乐欣赏的畏难情绪,对参与音乐丧失了信心、兴趣。因此在欣赏互动中要有一套全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身的特点。发现他人的长处。
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欣赏音乐的关键。如何才能让学生投入地听音乐呢?听前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边昕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录像片.配合音乐展现不同画面。调动学生的情绪状态。
二、画出音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地方极为相似。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听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和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创造性地演绎音乐。如在欣赏蒙族歌手用蒙语演唱的歌曲<牧歌:}时,学生们画出了风格各异的蒙古草原美景:有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美丽的牧羊姑娘??。
三、引导学生给听到的音乐取名字。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由于音乐艺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所以。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学生在音响艺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欣赏《二泉映月》,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随着音乐进入想象的情境。曲终睁开眼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给乐曲命名。有人命名《悲泣》,有人命名《苦难》,有人命名《战争的悲哀》,有人命名《哭诉》、《肝肠寸断》……每个学生都为听到的乐曲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同时在命名的过程中也很好的表达了自己听到乐曲后的感受。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
1、在课堂互动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为听到的曲子编故事。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2、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听到乐曲后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用肢体语言表达。。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血肉。”音乐的节奏同时也是舞蹈的生命,而舞蹈能够很好的表达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思想情感。让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用肢体的语言抒发感情。
3、按音乐情绪进行“配乐诗词郎诵”。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曾谈到:“音乐带给他们快感,适当的音乐能帮助营造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按音乐情绪选择内容、情绪与之吻合的诗词进行配乐朗诵,对于学生领略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欣赏乐曲<金色的秋天>时,让学生找出与其情绪相吻合的诗词或文章来配乐朗读。听完音乐后,学生配乐朗诵了散文《秋》等,这种形式既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又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在学习美的过程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旋律、美的世界,懂得做一个正直人的真谛。
总之,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交响音乐欣赏这门课的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载体,能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跨世纪人才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而能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的。因此,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园地,应该认识到音乐教学在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在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取代的,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次诏.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希茅,傅利民.音乐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M].2006.
[5]刘沛.音乐实践与理论研究[M].2006.
关键词 音乐欣赏 创新能力 自身素质
音乐欣赏可以使人得到巨大的审美享受.得到感情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在我们的欣赏活动中,如何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
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确实使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些更善于用其他方式表达的学生产生了对音乐欣赏的畏难情绪,对参与音乐丧失了信心、兴趣。因此在欣赏互动中要有一套全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身的特点。发现他人的长处。
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欣赏音乐的关键。如何才能让学生投入地听音乐呢?听前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边昕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录像片.配合音乐展现不同画面。调动学生的情绪状态。
二、画出音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地方极为相似。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听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和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创造性地演绎音乐。如在欣赏蒙族歌手用蒙语演唱的歌曲<牧歌:}时,学生们画出了风格各异的蒙古草原美景:有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美丽的牧羊姑娘??。
三、引导学生给听到的音乐取名字。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由于音乐艺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所以。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学生在音响艺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欣赏《二泉映月》,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随着音乐进入想象的情境。曲终睁开眼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给乐曲命名。有人命名《悲泣》,有人命名《苦难》,有人命名《战争的悲哀》,有人命名《哭诉》、《肝肠寸断》……每个学生都为听到的乐曲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同时在命名的过程中也很好的表达了自己听到乐曲后的感受。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
1、在课堂互动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为听到的曲子编故事。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2、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听到乐曲后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用肢体语言表达。。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血肉。”音乐的节奏同时也是舞蹈的生命,而舞蹈能够很好的表达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思想情感。让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用肢体的语言抒发感情。
3、按音乐情绪进行“配乐诗词郎诵”。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曾谈到:“音乐带给他们快感,适当的音乐能帮助营造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按音乐情绪选择内容、情绪与之吻合的诗词进行配乐朗诵,对于学生领略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欣赏乐曲<金色的秋天>时,让学生找出与其情绪相吻合的诗词或文章来配乐朗读。听完音乐后,学生配乐朗诵了散文《秋》等,这种形式既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又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在学习美的过程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旋律、美的世界,懂得做一个正直人的真谛。
总之,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交响音乐欣赏这门课的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载体,能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跨世纪人才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而能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的。因此,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园地,应该认识到音乐教学在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在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取代的,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次诏.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希茅,傅利民.音乐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M].2006.
[5]刘沛.音乐实践与理论研究[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