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启航……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江苏省演艺集团选择的歌剧题材都与“水”有关。从2013年的《运之河》到2016年的《郑和》,演绎完“运河”又瞄准“大海”。《运之河》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获得了优秀剧目奖,《郑和》也是为明年在江苏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而潜心打造的一部大型歌剧作品。两部与水有关的歌剧都出自作曲家唐建平之手。2016年10月20日、21日,原创歌剧《郑和》在南京保利剧院上演。
  大明宣德五年,南京静海寺,老年郑和手持牵星板,遥望星空,追忆往昔。二十多年前,郑和奉旨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在锦衣卫周禹清挑唆下,林寄儿认为郑和是杀父仇人,于是混入缝纫船,密谋刺杀郑和。林寄儿与郑和的护卫刘玉龙是恋人,郑和让林寄儿上宝船为侍女。船行至某海域,西岛王挑起事端,刘玉龙为救大明商人被困,郑和亲去解救。周禹清为置郑和于死地,故意抓住西岛王的儿子纳迦拉加剧矛盾,后在郑和的努力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西岛王还请郑和将王子纳迦拉带到中国求学,从此西岛王国成为和平海域。目睹一切的林寄儿,被郑和的磊落、仁爱所打动,开始怀疑杀父之因。船队即将返航,眼看林寄儿迟迟不动手,刺杀计划即将泡汤,周禹清挟持纳迦拉威胁林寄儿尽快动手,林寄儿终于明白真正的杀父仇人原来正是周禹清,搏斗之中,周禹清被林寄儿杀死。暴风雨来袭,船队陷入前所未有的险境,郑和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度过艰险,并感恩妈祖护佑大明船队平安归航。回忆以往,老年郑和感慨万千,此时皇帝再传圣旨,宣郑和再下西洋,和睦万邦,两鬓染霜的郑和率宝船带着梦想再次扬帆启航。
  历史上,郑和因率队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传奇人物。歌剧《郑和》必然会将视角关注于海上航程。然而,郑和七下西洋历时近30年,其间所历所感能够在史料中查阅到的记载并不多,并且歌剧的演绎方式对于内容的选摘也有相当大的限制,因此,该剧以倒叙回忆的方式,以青年郑和某一次航程的经历,为人们集中展示了郑和面对大海航行的惊心动魄以及面临来自别有用心的政敌暗中加害的凶险经历。
  与水有关的题材应该是最适合以音乐来表现的。就像这部歌剧《郑和》,在铜管乐奏出的嘹亮恢宏的号角声中,拉开了大航海的序幕。随着音乐的起伏行进,大海汹涌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中华民族开启了对未知和遥远的探寻,也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开放和包容。歌剧音乐的主题锁定了“启航”,郑和的七下西洋,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启航、全新的探索,这种探索是永不止步的。回想当时创作的过程,唐建平说,为了这个主题动机,他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和功夫——虽然郑和下西洋是起于江苏,但是他并不想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因为郑和下西洋的这一壮举,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发展的精神。因此,在音乐的设计上也应当建立在大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记得歌剧音乐主题确定的那天,唐建平如释重负,因为方向明确了,接下来的“路”就会走得比较顺畅。那天,忙碌的他特别给自己放了个假。
  歌剧《郑和》,源于历史,但是戏剧情境则是在历史背景下的虚构,因而音乐的体现不宜过于写实,这就要求作曲家要根据素材对音乐进行相应的造型。音乐当中可以捕捉到苏浙一带如收歌等的民歌元素;而大航海一路走下去,经过的地域非常多,可选择的音乐语言范围也非常宽。比如作品当中的西岛王国,这是一个虚构的国度,但是在音乐上根据当时航程的路线,运用了一些非洲部落的土著音乐;海上求雨的一段,最初的设计是想选择一个现成的江苏民歌,但之后唐建平还是根据搜集来的各种素材,按照剧情的需要,创作了一首新的唱段。对于民间和地方音乐元素的运用,唐建平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既要有地域风格的依据,又绝不拘泥于某一地域的限制,让观众在作品中捕捉到某种似是而非的地域特征,但却是全新的创作和全新的体验。
  一部大航海题材的歌剧,音乐的交响性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启航”的音乐主题从开始贯穿始终,到结尾形成高潮,当尾声的大合唱《启航,启航……》反复咏唱的时候,在宏大、昂扬的旋律中,每位听者无不动心动容。上半场结尾“升帆”一段,铜管乐奏出的三个层次的号角声与合唱的三个层次有机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奋进、震撼的回响。而在“战台风”一场戏中,作曲家将音乐分为三个大的层次,首先是人与大海的搏击,二是人力无法胜天只能顺应自然之力迂回战斗,三是在最紧迫的时候,妈祖出现,护佑航船平安。这段大交响按照三个层次依次推进,从紧张激烈到悲壮雄浑再到风平浪静,整段音乐将近十几分钟,充分体现了大航海的艰难风险、波澜壮阔,非常震撼。
  作品的核心人物自然是郑和。根据剧情设定,老年郑和为男中音,青年郑和为英雄男高音。郑和的命运是全剧的主线——老年郑和,历尽沧桑、痴心不改,虽然年事渐高,依然心怀梦想,在压抑中渴望新的征程;青年郑和,意气风发、果敢无畏,拥有充满仁爱的宽广胸怀。两“郑”合一,覆盖了郑和生命过程中的主要方面。对于两个郑和的音乐形象,作曲家充分发挥和声的功能,通过音乐结构、音程的跳跃、声音的变化等等,将人物的丰富性充分体现,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包括郑和在内,全剧共有五条线索。
  刘玉龙,角色要求是帅气浪漫的男高音。作为郑和的贴身卫士,既要表现刘玉龙的忠诚,同时又要在他与林寄儿的恋情上体现其浪漫,代表性的便是那段略带忧郁的浪漫曲。
  周禹清,角色要求是比较戏剧化偏高音的男中音。作为典型化的歌剧中以阴谋为主的反面人物,周禹清情绪变化跨度大,用唐建平的话说就是“比较‘浪费’音乐材料。”因为要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一些语气化的段落,就必然要在音调、节奏、音高跨度、强弱等来进行活跃和细致不规则的变化,将这些零散的音乐材料有效统一起来,便是一个活脱的周禹清。对于这个人物,唐建平着墨颇多,最后周禹清的陰谋被识破后的一段唱,体现了人物从阴险狡诈完全变为明目张胆的恶毒与凶残,这段咏叹调需要人物在一分钟之内完成,以表示坏能量的充分释放。
  林寄儿,角色要求是如托斯卡、阿依达这样的典型的歌剧女高音。林寄儿上船的目的是复仇,因此她的主题性音乐一直没有鲜明地表达出来,之前都是在歌唱之前或是在歌唱的下声部伴奏中出现,体现人物充满矛盾的悲剧性。而到最后,当林寄儿决定放弃仇恨转而支持郑和的决断中才唱出来。林寄儿的核心唱段并没有从高音区充满仇恨的“报仇”呐喊声开始,而是从中音区开始,并转为柔和的五声性曲调,旋律的长气息和大跨度,充分体现出戏剧性张力。   另外,西岛王也设置为男中音,虽然在声音的力量上与周禹清相似,但是他有勇无谋、盲目自大,因此人物性格略显傻笨些,音乐特征兼有野性与诙谐。另外一个精神象征妈祖,出现的次数不多,但都是比较重要的段落,因此需要能够在形象和声音上都具有威仪感,设置为大号女高音。
  五个主要人物是本剧的五条戏剧线索。郑和的命运既代表航海之运也代表国运,这是全剧的核心。周禹清代表的是旧恶势力,阻碍进步必然失败。西岛王,代表中国与邻邦和平友好关系。林寄儿则在国运大爱中化恨为爱。刘玉龙代表忠信礼仪。妈祖则是航海人信念的象征,同时体现天佑中华的寓意。
  应该说,歌剧《郑和》在大量的史料中,比较好地选择了适合歌剧表现的素材,也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价值所在。该剧的导演同样是《运之河》的导演邢时苗,舞蹈编导出身的他,对风暴、纤夫等舞蹈场面都处理得既真实又具有律动感,与戏剧的结合非常自然紧密。舞美设计非常宏大,与剧作的要求是一致的。虽然多媒体的运用在大部分地方与实景结合得不错,但是个别地方略显粗糙和虚假,可能还需进一步细化调整。
  我观看的是21日那场,老年郑和的音色稍有欠缺,音乐表现上,一些作曲家给出的东西没有表达出来,还需进一步琢磨。青年郑和的音色不错,但是由于剧场音效的关系,以及乐队在歌剧演奏方面经验的不足,因此青年郑和的声音开始有些突兀。后半场可能经过调试,整体还不错。饰演周禹清和林寄儿的演员,总体表演优于唱功,下一步还需要更进一步认真仔细领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用音樂塑造人物。
  乐队总体表现不错,但是在歌剧演奏的经验方面以及对于作品细腻诠释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抠打磨。从剧本方面来说,对于妈祖这个角色的设置,虽然我能够理解这是航海人的信仰,但是有些段落的处理过实,会让观众有误解。而且,往往在戏剧发展最紧张的阶段,妈祖便出现,反而会削弱作品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歌剧的表现有一定的规范,包括开场、谢幕。这部歌剧的序曲是出字幕的同时进行演奏的,仿佛电视剧开场一般,观众还不明就里,音乐就开始了,不仅缺少仪式感,同时也将作曲家精心写作的序曲埋没在一片嘈杂声中,所以还是希望按照歌剧的演出方式,将主创的相关信息放在舞台两侧或上方字幕条显示,“指挥”字样出现,才是歌剧真正的开始。
  此次《郑和》首演,是这部原创歌剧的首次试水,由于时间紧迫,遗憾和缺失是难免的。明年,作为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东道主的南京,《郑和》将再次亮相,相信经过此后的细心打磨和完善,那时的《郑和》将会再一次吹响号角,来一次更加完美的“启航,启航……”
其他文献
我最敬爱的恩师周小燕先生,于2016年3月4日凌晨驾鹤西去。时间已经过去许久了,我内心仍然不能接受先生已逝的事实——先生,我最敬爱的先生,您真的就这样走了吗?还记得您亲口对我说,您还要给我上课,还要听听我去意大利学习回来后语言有没有进步。可是,还没来得及向您汇报,您怎么就走了呢?您是那么的顽强,总是能创造奇迹,总以为您这次也能一如既往,回到我们身边,回到您钟爱的课堂。  记得最后一次去看您是今年的
期刊
听歌剧,最理想的,应该是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满足。不过,难得有机会现场观摩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来沪上演的《黑桃皇后》(上海大剧院“马林斯基艺术节”首场),我的观剧乐趣却更多偏向了理性——马林斯基剧院这个新版本应是2015年左右的制作,导演是阿列克谢·斯捷潘纽克(AlexieStepanyuk)——解读这个新版的隐藏线索,成了我此次观剧的最大乐趣所在。其实想想,我这回真算是“买椟还珠”,有意无意间忽略了
期刊
“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看到这段文字,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柯湘的形象,而那个熟悉的旋律也会伴着这个形象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来。在中国,45岁以上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杜鹃山》的。京剧《杜鹃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不仅因为那些唱段、那些形象、那个故事深入人心,最重要的是,这部现代京剧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至今难以超越,被奉为经典,让人充满敬意。当歌剧《杜鹃山》的创作开始进入议事日程的
期刊
大都会歌剧院需要一座新剧场——这在前任总经理任职期间,就已经成为路人皆知的事情。1920年代后期,经济危机爆发前,有几个项目已进入议事日程。我们的建筑师华莱士·哈里森(Wallace Harrison,1895-1981,美国著名建筑师),曾向我展示过他绘制的新剧院蓝图,在他的规划中这座剧院将坐落在洛克菲勒中心,那里朝向第五大道方向有小块的空地和溜冰场,还有几座不高的办公建筑。在1930和1940
期刊
柴可夫斯基共有三部歌剧取材于普希金的作品,除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外,另有一部不太知名的《玛捷帕》。但事实上,除了这两部公认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外,他其他的歌剧影响力都不大。柴可夫斯基主要还是器乐作曲家,他的歌剧相对写得松散,有时让人感觉只是带有声乐的大型器乐作品。但柴可夫斯基丰富的旋律创作才能带来的局部精彩,似乎可以弥补其缺乏戏剧动力的不足。  如果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从某种方
期刊
小琼:年轻的中国女高音方颖,在这个月首次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举行独唱音乐会,演绎的作品是莫扎特最负盛名的声乐作品之一。上一次我欣赏她参演的莫扎特作品应该是《费加罗的婚礼》,她在剧中饰演苏珊娜。  小薇:她与纽约爱乐合作的这场音乐会的选曲是《喜悦欢腾》(Exsultate,Jubilate)吧?这部作品的最终部分只有“哈利路亚”这一个词语,并重复多次。我当然听过这部倍受观众们喜爱的优美作品。  小琼:
期刊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跨越21个省,长驱两万五千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2016年正值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掀起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热潮。2016年10月19日至20日,由中央歌剧院创排的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于文化部主办的2016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期间,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  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由胡绍祥编剧,雷蕾作曲,杨洋指挥,陈燕民导演。剧中主
期刊
歌剧《辛夷公主》已经酝酿了近5年的时间,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如今立于舞台,不难想象有多少人付出了努力和艰辛。重庆市歌剧院在我的印象中,务实、踏实、勤奋又充满创新和活力。在《辛夷公主》正式首演的前几个月,重庆市歌剧院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关于这部歌剧创作、排练进度的消息。常常是打开朋友圈,就看到《辛夷公主》的消息在刷屏。而最令我叹服的,是负责这部歌剧微信推送的编辑——每一篇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都
期刊
英国具有国际声誉的“黑色乐队”三人组“虎百合”(The Tiger Lillies),结合丹麦的“共和剧团”(TheatreRepublique)制作的《虎百合的王子复仇记》(The Tiger Lilies perform Hamlet),是一个保留着莎剧原著中的人物情节,但在手法上和意念上却充满现代意识和信息的莎剧版本。至于提出该制作概念及担当导演的马丁·杜连尼艾斯(Martin Tulini
期刊
歌颂长征的文艺题材,戏剧与电影有了《万水千山》,音乐作品有了《长征组歌》,两者都是经典。用歌剧形式来歌颂长征,理论上这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形式。但如何创作?以什么笔调来描写?则是巨大的挑战。今年的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中央歌剧院于10月19日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雷蕾作曲、胡绍祥编剧、杨洋指挥、陈燕民导演),正是旨在挖掘歌剧对这一命题的艺术表现力。  长征是一个史诗性的题材,《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