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改过程中,老师们积极实践,使课堂上各种形式的对话异彩纷呈。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背后,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对话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在对话中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疑问意识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有疑到引导学生解疑,再到产生新疑,这才是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在《珍珠鸟》这篇课文中的导入教学中,老师是这样与学生对话来引发学生产生疑问的:
师:可爱的珍珠鸟让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喜爱上它,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作者更是感触颇深。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他不由自主地发出呼唤:(出示句子)“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指名读句子。(生读句子)
师: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沉默)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结合句子中的“信赖、美好的境界”这些关键词语想一想有什么疑问……
从这个片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没有问题到能够紧扣关键词句提出了多个问题,这个变化实际来自于老师看似简单的一句点拨。教师找到了开启学生思维的对话点,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质疑问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二、在对话中培养感悟的能力
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是告诉,也不能灌输,而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来加深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因领会、感同身受而有所悟。
在《广玉兰》这篇课文中,“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句话是文眼,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解读、感悟这句话的。
师:(出示句子)读读这句话,再读读这段课文,你看到这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了吗?
生:我看到了,广玉兰树上有的含羞待放,有的刚刚绽放,有的盛开了,有的已经凋谢了,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师: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读一读、品一品哪些地方令我们感受到那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呢?
生:“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从“鲜嫩可爱”这个词语我感受到了玉兰花的生命力。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上面的这个片断中,老师带领学生在对话中不断深入,对“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句话的理解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中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对话中培养深入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话式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探究奠定基础。学生在对话中发现问题,并在对话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维生素C的故事》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人们发现维生素C的经过,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老师并不满足于此,还用“维生素C究竟是谁发现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同学们,维生素C究竟是谁发现的呢?
(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举手)
生1:是哥伦布发现的。
他的发言立刻引起一些同学的反对
生2:我觉得是医生发现的。
生3:我觉得是船员发现的。
(班里又陷入一片沉默中,似乎觉得别人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师: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吗?那就请你们再好好读一读课文。
(几分钟后,学生跃跃欲试地请求发言。)
生1:我认为应该是船员发现了维生素C,因为是那些船员留在荒岛上,吃了野果子,治好了坏血病,没有他们就不可能发现维生素C。
师:有没有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并对他的观点进行补充?
生2:我也认为是船员发现了维生素C,要补充的是这些船员告诉哥伦布他们是吃野果子活了下来,还有是他们主动要求留在荒岛上的。
师:嗯,你们认真读了课文,理由也比较充分。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3:我觉得是哥伦布。因为是哥伦布带船员航海的,也是哥伦布由船员的话产生疑惑,告诉了医生。
生4:对,船员可没有想到要把“海上凶神”与野果子联系起来,是哥伦布想到的。
师:那认为是医生发现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生5:哥伦布和船员只是知道吃野果子能治好“海上凶神” ,而医生是专业人员,是他们经过研究发现了水果蔬菜中含有维生素C这种物质。
师:同学们都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全面地去看这个问题,你觉得该怎样说更准确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
由这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通过“维生素C是谁发现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积极 “探究”的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组织学生在对话中不断深入思考,使学生更多地领略他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四、在对话中培养品词析句的能力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捕捉关键词句,在对话中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品读中辨析,在辨析中欣赏,从而提升品词析句的能力。
在《白鹭》这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让我们仔细读读课文,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看到的白鹭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看到白鹭在清水田里捕食。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仔细看看课文中用的是“捕食”这个词吗?
生:课文中用的是“钓鱼”。
师:比较一下,这“钓鱼”和“捕食”有什么区别呢?
生:钓鱼一般用于人,我觉得更生动一些。
生:我从“钓鱼”这个词感觉到白鹭很悠闲。
……
师:是啊,一个“钓鱼”让我们感受到白鹭的那份轻松,那份悠然,那份自在,那份优雅,就让我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发言时误用 “捕食”一词的契机,引导学生品析“钓鱼”和“捕食”这两个词语的不同,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白鹭的优雅姿态。虽然是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但是学生在细细的玩味中提升了对白鹭美的认识,更是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力。
亚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话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不断生成智慧和思想,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生命张力的课堂。
一、在对话中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疑问意识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有疑到引导学生解疑,再到产生新疑,这才是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在《珍珠鸟》这篇课文中的导入教学中,老师是这样与学生对话来引发学生产生疑问的:
师:可爱的珍珠鸟让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喜爱上它,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作者更是感触颇深。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他不由自主地发出呼唤:(出示句子)“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指名读句子。(生读句子)
师: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沉默)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结合句子中的“信赖、美好的境界”这些关键词语想一想有什么疑问……
从这个片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没有问题到能够紧扣关键词句提出了多个问题,这个变化实际来自于老师看似简单的一句点拨。教师找到了开启学生思维的对话点,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质疑问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二、在对话中培养感悟的能力
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是告诉,也不能灌输,而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来加深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因领会、感同身受而有所悟。
在《广玉兰》这篇课文中,“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句话是文眼,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解读、感悟这句话的。
师:(出示句子)读读这句话,再读读这段课文,你看到这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了吗?
生:我看到了,广玉兰树上有的含羞待放,有的刚刚绽放,有的盛开了,有的已经凋谢了,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师: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读一读、品一品哪些地方令我们感受到那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呢?
生:“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从“鲜嫩可爱”这个词语我感受到了玉兰花的生命力。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上面的这个片断中,老师带领学生在对话中不断深入,对“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句话的理解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中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对话中培养深入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话式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探究奠定基础。学生在对话中发现问题,并在对话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维生素C的故事》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人们发现维生素C的经过,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老师并不满足于此,还用“维生素C究竟是谁发现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同学们,维生素C究竟是谁发现的呢?
(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举手)
生1:是哥伦布发现的。
他的发言立刻引起一些同学的反对
生2:我觉得是医生发现的。
生3:我觉得是船员发现的。
(班里又陷入一片沉默中,似乎觉得别人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师: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吗?那就请你们再好好读一读课文。
(几分钟后,学生跃跃欲试地请求发言。)
生1:我认为应该是船员发现了维生素C,因为是那些船员留在荒岛上,吃了野果子,治好了坏血病,没有他们就不可能发现维生素C。
师:有没有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并对他的观点进行补充?
生2:我也认为是船员发现了维生素C,要补充的是这些船员告诉哥伦布他们是吃野果子活了下来,还有是他们主动要求留在荒岛上的。
师:嗯,你们认真读了课文,理由也比较充分。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3:我觉得是哥伦布。因为是哥伦布带船员航海的,也是哥伦布由船员的话产生疑惑,告诉了医生。
生4:对,船员可没有想到要把“海上凶神”与野果子联系起来,是哥伦布想到的。
师:那认为是医生发现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生5:哥伦布和船员只是知道吃野果子能治好“海上凶神” ,而医生是专业人员,是他们经过研究发现了水果蔬菜中含有维生素C这种物质。
师:同学们都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全面地去看这个问题,你觉得该怎样说更准确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
由这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通过“维生素C是谁发现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积极 “探究”的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组织学生在对话中不断深入思考,使学生更多地领略他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四、在对话中培养品词析句的能力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捕捉关键词句,在对话中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品读中辨析,在辨析中欣赏,从而提升品词析句的能力。
在《白鹭》这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让我们仔细读读课文,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看到的白鹭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看到白鹭在清水田里捕食。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仔细看看课文中用的是“捕食”这个词吗?
生:课文中用的是“钓鱼”。
师:比较一下,这“钓鱼”和“捕食”有什么区别呢?
生:钓鱼一般用于人,我觉得更生动一些。
生:我从“钓鱼”这个词感觉到白鹭很悠闲。
……
师:是啊,一个“钓鱼”让我们感受到白鹭的那份轻松,那份悠然,那份自在,那份优雅,就让我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发言时误用 “捕食”一词的契机,引导学生品析“钓鱼”和“捕食”这两个词语的不同,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白鹭的优雅姿态。虽然是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但是学生在细细的玩味中提升了对白鹭美的认识,更是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力。
亚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话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不断生成智慧和思想,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生命张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