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拟用10年(2010~2020)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卓越计划”相对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而言是大势所趋,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信号。它再次明确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人才标准,是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人才。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工程性质十分明显的专业学科,很多理论、经验及构造等都是从工程实践中得到的。在当前的土木工程教育中,学校集中安排一段时间(一般为第八学期)作为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精神及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1 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弊端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本科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学生在校期间唯一能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在当前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完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充分锻炼,决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传统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部分高校、学生没有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时间安排不尽合理,毕业设计流于形式。毕业设计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恰好是学生找工作或考研复试的时间,对因找工作请假的学生,学校、指导教师往往绿灯放行,只要不影响最终答辩,过程管理相对宽松。
第二,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实践性仍然薄弱甚至缺失。一方面表现在,选题与工程实践脱节,相对单一,与社会需要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学生毕业之前,企业实践经验几乎为零,根本谈不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
第三,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较少,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只能凭个人理解来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多是找一些参考书或直接给一套工程图纸,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掌握,没有系统地进行讲解、说明。
2 毕业设计的改革与策略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优秀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应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计划、决策、组织、协调能力的的复合型、创造型专业人才,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程教学远远不够。不管是高校还是学生,都要把握“卓越计划”的主旨和要义,从顺应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改变实践教学长久以来的附属地位,以强化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以毕业设计为改革的切入点和载体,建设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
2.1 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
当明确了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毕业设计不再是一个制式的、程序化的环节,而是作为一种培养手段融入日常教学中。在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上,首先可以打破时间上的一刀切模式,结合专业实际,在大二第二学期或大三开始布置毕业设计任务。学生经过了一年半到两年基础课的学习,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这个时候布置毕业设计任务,让学生提早进入角色,根据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接下来的专业课程,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2 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方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同时,学校加强校内试验室建设,购置与企业主流生产设备相近的机电设备,搭建模拟工程实际的实践操作系统,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训练,再现生产过程。积极与企业、行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2.3 结合工程实际选题
来自工程建设实际的课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紧迫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培养,也是向工作岗位的良好过渡。实际选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一是学生的工程实践;二是在校教师的科研课题;三是向科研院所、设计单位、企业“借题发挥”。笔者认为,真题真做不一定拘泥于一生一题,可由几个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完成设计课题,既能通力协作、博采众长,较好地完成设计任务,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
2.4 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
一是制度上予以完善。工程教师的职务聘任、考核等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企业实践经历的要求。优先聘任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工科教师职称评定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考核聘任中,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
二是师资配备上予以加强。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聘请有工程背景的优秀人才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将无工程背景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行业中去加强新的工程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3 结语
可以预见,“卓越计划”的推行,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项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入手,改革传统模式的弊端,使毕业设计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探索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探索新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2] 杨杰,艾军,黄东升,等.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
[3] 张荣沂,须莹,付彦虹,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6).
[4] 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0.
[5] 谷倩,彭少民,钟立汉,等.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实施[J].理工高教研究,2005.
[6] 何杰,谢群丹.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设置[J].中国建设教育,2006.
1 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弊端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本科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学生在校期间唯一能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在当前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完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充分锻炼,决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传统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部分高校、学生没有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时间安排不尽合理,毕业设计流于形式。毕业设计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恰好是学生找工作或考研复试的时间,对因找工作请假的学生,学校、指导教师往往绿灯放行,只要不影响最终答辩,过程管理相对宽松。
第二,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实践性仍然薄弱甚至缺失。一方面表现在,选题与工程实践脱节,相对单一,与社会需要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学生毕业之前,企业实践经验几乎为零,根本谈不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
第三,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较少,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只能凭个人理解来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多是找一些参考书或直接给一套工程图纸,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掌握,没有系统地进行讲解、说明。
2 毕业设计的改革与策略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优秀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应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计划、决策、组织、协调能力的的复合型、创造型专业人才,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程教学远远不够。不管是高校还是学生,都要把握“卓越计划”的主旨和要义,从顺应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改变实践教学长久以来的附属地位,以强化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以毕业设计为改革的切入点和载体,建设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
2.1 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
当明确了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毕业设计不再是一个制式的、程序化的环节,而是作为一种培养手段融入日常教学中。在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上,首先可以打破时间上的一刀切模式,结合专业实际,在大二第二学期或大三开始布置毕业设计任务。学生经过了一年半到两年基础课的学习,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这个时候布置毕业设计任务,让学生提早进入角色,根据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接下来的专业课程,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2 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方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同时,学校加强校内试验室建设,购置与企业主流生产设备相近的机电设备,搭建模拟工程实际的实践操作系统,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训练,再现生产过程。积极与企业、行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2.3 结合工程实际选题
来自工程建设实际的课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紧迫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培养,也是向工作岗位的良好过渡。实际选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一是学生的工程实践;二是在校教师的科研课题;三是向科研院所、设计单位、企业“借题发挥”。笔者认为,真题真做不一定拘泥于一生一题,可由几个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完成设计课题,既能通力协作、博采众长,较好地完成设计任务,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
2.4 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
一是制度上予以完善。工程教师的职务聘任、考核等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企业实践经历的要求。优先聘任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工科教师职称评定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考核聘任中,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
二是师资配备上予以加强。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聘请有工程背景的优秀人才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将无工程背景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行业中去加强新的工程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3 结语
可以预见,“卓越计划”的推行,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项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入手,改革传统模式的弊端,使毕业设计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探索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探索新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2] 杨杰,艾军,黄东升,等.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
[3] 张荣沂,须莹,付彦虹,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6).
[4] 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0.
[5] 谷倩,彭少民,钟立汉,等.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实施[J].理工高教研究,2005.
[6] 何杰,谢群丹.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设置[J].中国建设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