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歌既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科学有层次的教学尤为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意象、意境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品,是艺术美的高级形式,对诗歌的解读过程就是艺术美的重构过程。高中诗歌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根据诗歌音乐性、情感性的特点,诗歌教学的审美层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咀嚼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更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字字珠玑,往往一句一词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反映出深刻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对包括题目、序言、注释在内的每一字每一词反复咀嚼,把它“泡”成一篇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的优美散文。
例如王维的诗《过香积寺》:
不识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境,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走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古树参天的丛林里杳无人迹,忽然从远处飘来隐隐的钟声。山间危石耸立,清泉在石间艰难穿行,仿佛发出呜咽之声。夕阳的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让人觉得越发冷寂。在这即将黄昏之际,听着飞瀑入潭的声音,可以安心静坐,抛弃尘世的一切烦思杂念。)
从词性的角度,古诗关注动词的使用,它往往是句的关键所在。上面诗中,颈联中的两个动词“咽”和“冷”,精炼传神地描绘出山中的幽寂景象。
另外,要注意修饰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等的使用。
根据语境推断词义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语序颠倒、使用典故等现象。总之,学习诗歌首先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
(一)摄取意象美
诗歌借助形象表情达意。形象即意象,指含有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即情,象即物。意象是主客观的融合,文化的积淀。古典诗歌意象凝结成某种特定含义的符号。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符号,诗歌欣赏是“对艺术形象或符号的全面了解,对其意义的深入发掘而逐步加深扩大的。从不太明白到渐次明白其中深意,以至联类不穷,浮想联翩”的过程(蒲正元《中国艺术意境论》)。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例如,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的上阕借助蒙着愁烟的槛菊、啜泣的兰、不御轻寒的罗幕、双飞双去的燕子、不解离恨的明月这几个景物,注入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点染出“离恨”的情绪。词的下阕借助高楼、远路,抒发出无限思念之情。作者移情于景,使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鲜明。
(二)体悟意境美
在局部咀嚼词语、理解意象的基础上,由意象群进入对诗篇的深层次的、综合性把握,即由意象而进入意境的审美。意境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对意境的深层把握实际上是由“对艺术形象或符号的全面了解及对其意义的深入发掘而逐步加深扩大的,”
根据意境表现出的情感特征,可分为三类:积极意境、消极意境、中性意境。积极意境包括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明丽、绚丽、壮丽等。消极意境包括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僻、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等。中性意境包括恬静、闲适、清新、秀美、淡雅等。从意境所表现出的美感特征上可以把意境分为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中性美。阳刚之美表现为雄壮豁朗(如苏轼《赤壁怀古》)、深邃沉郁(如杜甫《春望》)、苍凉悲壮(如王翰《凉州词》)等。阴柔之美包括浓艳瑰丽(如温庭筠《菩萨蛮》)、淡薄静谧(如王维《山居秋暝》)、清新素雅(如李清照《却把青梅嗅》)等。中性之美的意境有恬淡闲适、宁静优美等。
例如杜甫《登高》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意境开阔壮观;后四句抒登高所感,沉郁悲凉。
(三)吟诵音乐美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音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语言有规律的停顿形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
诗歌的音律美既表现在诗歌语言形式构成的外在韵律上,也表现在诗人思想感情变化形成的内在韵律上。
例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短句铿锵有力,长句深婉沉痛,表现出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赞叹山川之秀美、地势之险要——感慨历史之变迁、王朝之更易——抒发对百姓永远处于深重灾难之中的深切同情。
学习古典诗歌,需吟咏,需朗诵,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音乐美。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并有所感悟。
以上是根据诗歌特点,从不同层次有所侧重地谈了谈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审美能力的重构。在实际鉴赏中,思维是综合从多方位同时进行的。同一首诗歌鉴赏中词语理解、意象摄取、意境领悟、吟诵语言或同时进行,或各有侧重地展开,我们的教学需要根据知识的难易度有层次地展开,这样有力于学生的接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意象、意境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品,是艺术美的高级形式,对诗歌的解读过程就是艺术美的重构过程。高中诗歌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根据诗歌音乐性、情感性的特点,诗歌教学的审美层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咀嚼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更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字字珠玑,往往一句一词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反映出深刻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对包括题目、序言、注释在内的每一字每一词反复咀嚼,把它“泡”成一篇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的优美散文。
例如王维的诗《过香积寺》:
不识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境,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走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古树参天的丛林里杳无人迹,忽然从远处飘来隐隐的钟声。山间危石耸立,清泉在石间艰难穿行,仿佛发出呜咽之声。夕阳的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让人觉得越发冷寂。在这即将黄昏之际,听着飞瀑入潭的声音,可以安心静坐,抛弃尘世的一切烦思杂念。)
从词性的角度,古诗关注动词的使用,它往往是句的关键所在。上面诗中,颈联中的两个动词“咽”和“冷”,精炼传神地描绘出山中的幽寂景象。
另外,要注意修饰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等的使用。
根据语境推断词义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语序颠倒、使用典故等现象。总之,学习诗歌首先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
(一)摄取意象美
诗歌借助形象表情达意。形象即意象,指含有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即情,象即物。意象是主客观的融合,文化的积淀。古典诗歌意象凝结成某种特定含义的符号。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符号,诗歌欣赏是“对艺术形象或符号的全面了解,对其意义的深入发掘而逐步加深扩大的。从不太明白到渐次明白其中深意,以至联类不穷,浮想联翩”的过程(蒲正元《中国艺术意境论》)。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例如,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的上阕借助蒙着愁烟的槛菊、啜泣的兰、不御轻寒的罗幕、双飞双去的燕子、不解离恨的明月这几个景物,注入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点染出“离恨”的情绪。词的下阕借助高楼、远路,抒发出无限思念之情。作者移情于景,使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鲜明。
(二)体悟意境美
在局部咀嚼词语、理解意象的基础上,由意象群进入对诗篇的深层次的、综合性把握,即由意象而进入意境的审美。意境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对意境的深层把握实际上是由“对艺术形象或符号的全面了解及对其意义的深入发掘而逐步加深扩大的,”
根据意境表现出的情感特征,可分为三类:积极意境、消极意境、中性意境。积极意境包括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明丽、绚丽、壮丽等。消极意境包括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僻、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等。中性意境包括恬静、闲适、清新、秀美、淡雅等。从意境所表现出的美感特征上可以把意境分为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中性美。阳刚之美表现为雄壮豁朗(如苏轼《赤壁怀古》)、深邃沉郁(如杜甫《春望》)、苍凉悲壮(如王翰《凉州词》)等。阴柔之美包括浓艳瑰丽(如温庭筠《菩萨蛮》)、淡薄静谧(如王维《山居秋暝》)、清新素雅(如李清照《却把青梅嗅》)等。中性之美的意境有恬淡闲适、宁静优美等。
例如杜甫《登高》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意境开阔壮观;后四句抒登高所感,沉郁悲凉。
(三)吟诵音乐美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音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语言有规律的停顿形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
诗歌的音律美既表现在诗歌语言形式构成的外在韵律上,也表现在诗人思想感情变化形成的内在韵律上。
例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短句铿锵有力,长句深婉沉痛,表现出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赞叹山川之秀美、地势之险要——感慨历史之变迁、王朝之更易——抒发对百姓永远处于深重灾难之中的深切同情。
学习古典诗歌,需吟咏,需朗诵,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音乐美。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并有所感悟。
以上是根据诗歌特点,从不同层次有所侧重地谈了谈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审美能力的重构。在实际鉴赏中,思维是综合从多方位同时进行的。同一首诗歌鉴赏中词语理解、意象摄取、意境领悟、吟诵语言或同时进行,或各有侧重地展开,我们的教学需要根据知识的难易度有层次地展开,这样有力于学生的接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