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然而这种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形态,却在农村中学遭遇困境,给农村中学教师带来诸多困难,文章结合农村中学具体环境与特点,就作文教学提出建议,力图消解相关问题。
关键词:农村 作文 教学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作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累了许多的作文教学经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很薄弱,也许是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可是我们不少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困境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原因。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路就越走越窄。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他们的作文也难以情动人。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策略
中学作文教学实践应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张扬学生的个性人格为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塑造个性,丰富学生内涵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对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其一,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丑恶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思想内容的深度也必定会有所提高。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感人至深的文章,必是先感动了自己的文章。
其二,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其三,个性是创造的源泉。学生有个性,表达才有个性。俗话说:“文如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通过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二)教法上力求创新
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
2.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学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三)培养兴趣,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其次,要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直面现实,培养其对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掩盖自己的情感,放开思想的翅膀去写作。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文以载道”,是从先秦儒家教育一直沿袭至今的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
(四)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出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总之,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只要大家有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改革固有方法,就会走出语文作文教学低效的樊篱,撞出一条高效、明朗的教改大道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关键词:农村 作文 教学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作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累了许多的作文教学经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很薄弱,也许是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可是我们不少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困境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原因。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路就越走越窄。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他们的作文也难以情动人。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策略
中学作文教学实践应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张扬学生的个性人格为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塑造个性,丰富学生内涵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对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其一,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丑恶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思想内容的深度也必定会有所提高。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感人至深的文章,必是先感动了自己的文章。
其二,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其三,个性是创造的源泉。学生有个性,表达才有个性。俗话说:“文如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通过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二)教法上力求创新
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
2.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学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三)培养兴趣,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其次,要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直面现实,培养其对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掩盖自己的情感,放开思想的翅膀去写作。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文以载道”,是从先秦儒家教育一直沿袭至今的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
(四)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出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总之,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只要大家有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改革固有方法,就会走出语文作文教学低效的樊篱,撞出一条高效、明朗的教改大道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