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的热与冷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ywc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6月的法国纪录电影展煽起一股纪录片的热情,西单文化广场的露天放映,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的热烈场面,没有辜负法国纪录电影的导演们——从纪录片作者让·鲁什、雷蒙·德巴斯、尼高拉·菲利贝尔到故事片与纪录片兼做的让·维果、让·雷诺阿、阿仑·雷乃等。法国纪录电影以其优雅的抒情风格、坚定的社会良心与绚丽的电影语言昭示了一个电影大国的光辉,形成与美国、俄罗斯与英国完全不同的纪录电影传统。据法国驻华大使馆电影专员梅兰女士介绍,法国纪录电影进入电影院放映的数量从2001年的17部增加到2005年的29部,纪录电影获得的投资占了法国电影的十分之一,而且电视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数量巨大,影响颇广。
  2006年9月,国产纪录大片《圆明园》在北京电影院上映。这是继《德拉姆》之后又一次悲壮的市场行动。
  然而,中国纪录片并不幸福。中国纪录片处于火与冰的交汇点:一边是被煽动的、疯狂旋舞的、乌托邦式的热,一边是羞羞答答、沉默的、漫无边际的冷。
  主流媒体与民间DV从二种向度燃起中国纪录片的热情: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的主流媒体依然保持了一定数量的纪录片栏目以标识文化品位,《见证》、《纪事》、《探索·发现》、《人物》等央视纪录片栏目还在坚持脚下的位置——尽管《见证》已经改在子夜与忠贞的观众幽会,上海真实频道的广告销售已然从二年前的2千万提升到今年的近7千万,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老故事频道也已挂出招牌;民间DV纪录片来势汹涌,大学生、独立纪录片工作者以及社会爱好者集团式切入,以表达为驱动、以DV为自来水笔的影像写作热潮宛如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运动,各种以DV命名的比赛活动频频出动,躲在高级办公楼里的索尼公司、松下公司的日本人或其中国代理窃窃私喜,一波又一波地抛出换代产品,以兑换汹涌澎湃的人民币。更令中国纪录片人心跳加速的现实是,中国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从巴黎、阿姆斯特丹这样的欧洲首都到乡级小镇——四处出击,获奖连连,似乎一个阳光明媚的纪录片春天就要降临!
  且慢!单单从制作数量看,中国确乎算得上纪录片大国。然而,中国纪录片在一个最关键的动作上极度疲软:市场化。民间DV制作依然是个体表达的窃窃私语,小圈子交流放映不过是在寒冷季节以体温相互取暖,民间展览或校园巡映已是最为宏大的传播方式——既无在主流媒体播出的可能,也乏市场发行渠道,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甚至卖给国外某电视机构还是个别动作。DV纪录片作者是一个极不稳定的群体,多数作者拍了一个片子之后便归于沉默,再无踪影,因为热情无力为拍摄买单,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青春期冲动创作”模式无法维持长时间运转。因此,民间DV制作就其制作方式与资金方式来说,它的存在价值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化景观而不是影像市场。
  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不是意识形态宣传片——大多播完即回到磁带库长眠,只有少数被看好的节目会以DVD的面貌发行,可是手脚迅捷的盗版商不放过任何一个商机,不管市场价值多高,钞票还是飞入盗版商腰包。至于电影院,自从《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少数政治纪录片成功登陆之外,几乎音讯全无,《德拉姆》和《布达拉宫》票房惨败。轰动世界的《鸟的迁徙》却没能轰起中国电影院的一角浮尘——去电影院看纪录片依旧是中国观众无心享受的晦涩的高尚消费,虽然它的票价只是故事片的1/3到1/5。
  中国纪录片热于制作而冷于市场,一热一冷昭示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不管哪一种艺术形式,一旦失去市场,也就失去前行的内在驱动力,尤其是纪录片这样需要资金支持的艺术样式。中国纪录片面临一种艰难却又无法回避的转型:从导演纪录片到制片人纪录片,即从作为艺术的纪录片到作为文化工业的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先天发育不良,瘦弱无力。黎民伟拍摄的关于孙中山和北伐战争的纪录片、孙明经拍摄的教育电影近乎荒漠中的奇异植物,却都不曾市场化生存,而以延安电影团为开端的革命纪录电影则从来没有市场概念,而是政治宣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电视复兴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依然是借助主流媒体实现的。即使有意识进行美学补课、与国际对接的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与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也是媒体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文化色彩浓郁的民间独立纪录片也是借助媒体而开始的,直到价格低廉的DV解开了这种捆绑关系,却始终没有将纪录片与市场连在一起。播出与展览成为中国媒体纪录片和民间纪录片的唯一传播路径。对于从来不曾经历市场的中国纪录片,市场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海。
  然而,市场无可回避。失去市场,也就失去生存的根基。
  如果对照法国纪录片的生存模式,中国纪录片的机制性障碍昭然若揭:艺术纪录片缺少必要的支持元素,如基金会、放映或播出、收藏甚至音像市场——盗版DVD将本来微薄的利益洗劫一空,仅仅靠国际展览远远不能保证纪录片制作所需要的资金。中国艺术纪录片的每一个成功都隐含着特殊的机制与辛劳,并且每一个成功都是孤立的,不管《幼儿园》的导演张以庆还是《铁西区》的制作人王兵——缺少电视台的体制性保护,后者拍摄的合法性甚至都存在疑惑。
  文化工业纪录片缺乏足够的市场空间与制作机制。与新闻节目完全不同的是,纪录片并不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电视节目类型,但上海真实频道局限于上海落地,而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虽然拥有广大的空间,却完全是“传者中心”的电视栏目制作模式,费用低,时间短,缺乏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支撑元素,多数节目仅仅是应付播出,拒绝市场介入,也无力进入市场。 纪录片播出栏目化并不等同于纪录片制作栏目化,因为电视栏目播出受特定时间与地域的约束,而纪录片则拥有多次、多空间传播的可能。栏目化制作方式必然导致纪录片的粗糙与短命,成为一次性消费品。更恶劣的后果是,纪录片栏目化制作的结果损坏了纪录片的声誉,在受众市场上无法与美国发现频道、国家地理频道的作品争锋,从而直接拉低中国栏目化纪录片的收视率。
  中国纪录片面临艺术与市场的双重危机。
  最近,二种向度相反的事件带来新的启示:一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建立“世界地理频道”,二是2005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故宫》和阳光卫视制作的《郑和下西洋》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美国纪录片进入中国市场的步态已经稳健地加速,从节目输入、音像市场到频道介入;中国纪录片也开始有意识地争取国际空间,并取得成功。然而,这一双向运动是不均衡、不对等的。美国纪录片已经是高度工业化,具有全球市场经验与高占有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国际市场的规则是由美国制定的;而中国纪录片缺乏国际市场经验,甚至对国际规则也不太熟悉,成功是偶然的,况且这二部作品都不是中国电视体制的常态生产,而是特别节目。期盼美国等待中国纪录片从容地长大后再进入中国市场只是一种幼稚的幻想,中国纪录片唯一的选择是快速发育长大。
  中国纪录片需要艺术,也需要市场——只有市场才能支持一种艺术样式的生存与繁盛,体制温室无法为纪录片提供足够丰富的营养。中国纪录片需求一次热力传导:从制作向市场。
其他文献
云南是很多旅行者的梦想之地,云南之南,更是这梦想之地中最为异彩纷呈的明珠,春节期间,我们驾驶房车,带着我的SONY 150 DV机,在这片色彩斑斓的土地上行走了近20天,拍摄了大量的云南南部少数民族题材的DV素材,追逐太阳的脚步,从温带,穿越北回归线,到达热带,和太阳一起遛弯儿。    第一站目标: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哀牢山距昆明240公里,是距昆明最近的原始生态自然环境,而哀牢山海拔最
期刊
每一次的试验影像的拍摄,都源于一次次心灵的触动。没有过多的杂念,没有花哨的手段,仅仅只是一次心灵感受的慰藉!  或许我是艺术专业缘故,试验影像在我的影像创作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不小的作用!试验影像就像它本身表现的内容:带有众多的尝试性!在做它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把握性。只是将一些简单想法用运动的画面表现出来!  大多试验影像前期的拍摄不需要像拍一部故事片将所有的镜头作一个详细的统筹,只要把物体或情景表现清
期刊
近日,一头七零年代的猪送了八零年代的猫一张据说是宽银幕修复版的《龙子太郎》,并称:“该动画电影对我们的意义深远。”七零猪旦旦如信誓。他每次吃米饭都要先做成饭团状的毛病一定是从看这部动画片开始的。七零猪不是太郎,不能一口气能吃八十八个团子但对这部电影却充满了崇圣之情。   七零猪在看这部影片时从不开字幕:不是因为太郎嘴里像李阳一样喷出无数英文,而是要听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丁建华阿姨的龙子太郎音。这个猫当
期刊
尽管制片履历上,记录着《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雷恩》等鸿篇巨制,但1982年的《外星人》或许是迄今最贴近斯皮尔伯格心灵的作品。  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曾讲过,电影是玩童的艺术。意思是说,电影制作者最可贵的品格是始终保有一颗爱幻想的赤子之心。这正道出了斯皮尔伯格电影事业的秘密。《外星人》投资仅过千万却票房近八亿,全世界的电影人都试图找到那个可以点石成金、芝麻开门的秘诀,可往往学到的只
期刊
2006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短片、动画电影节  (The International Leipzig Festival for Documentary and Animated Film, 2006)  举办日期:2006年10月30日–11月5日   举办国家和城市:莱比锡,德国  网站:http://www.dokfestival-leipzig.de/homepage/de/index.h 
期刊
(L:记者,Z:郑琼)    L:国内纪录片行业目前都是什么人在做?他们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Z:主要分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体制内的制作者靠电视台拨款,预算大概是每小时5到6万元,但是创作内容的空间比较小,多和宣传相关,而且产权不够清晰。体制外的所谓独立制作人,在纪录片的制作中大多是身兼数职,比如制片、导演、摄像、撰搞、后期等等,题材大多数是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他们一般是自筹资金,做一个片子的预算
期刊
1957年9月5日,杰克凯鲁亚克从梦中醒来,结束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他的那本《在路上》已经使他成为美国的知名人物。尽管昨天晚上,确切地说是凌晨时分,他还对着《纽约时报》的书评皱着眉、摇着头,觉得根本就没有说到他的心里去。  第50年,2007年2月的一个夜晚,同样是凌晨。当我关掉碟机,退出张杨的《落叶归根》,心里思绪难平。大众喜剧明星赵本山饰演的角色完成了一个中国的“在路上”版本,一个普通人的义举
期刊
李磊男26岁甘肃兰州人 2000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在校期间,担任全国十佳学生社团——北京林业大学科学探险与野外生存协会(山诺会)会长,期间组织协会暑期科考队远赴青海可可西里、长江三峡等地进行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2002年,代表山诺会获得共青团颁发的全国环境保护大奖——“母亲河奖”。2003年,独立DV作品《寄望草海》,在凤凰卫视的《DV新世代》栏目播出。      2004年大学毕业
期刊
在广州纪录片大会召开的同时,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正在举行着另一场纪录片的盛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Amsterdam2006)。  看过“中国变迁”单元展映影片的名单, 居然惊喜地发现,有一半的导演都是我们曾经采访过的“老熟人”,便忙不迭地打电话给范俭,欲盖弥彰地:“荷兰可是好地方啊!记得写些笔记回来。”  一
期刊
一  飞机穿越乌兰巴托、西伯利亚、圣彼得堡、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之后,空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农田间、道路旁一排排的风车,荷兰到了。  当地晚上七点半也就是北京的凌晨两点半,我和老周(周浩,拍《厚街》、《高三》的老兄)都仍然很亢奋,于是决定去放映厅看片子。国家剧场里的city 1放映厅比国内的标准放映厅还要大一些,用数字放映机放映,这样任何数字影像都可以清晰地放大到大银幕上。先放了一个10分钟的短片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