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进去”“讲出来”是“学讲计划”的两个重要层面,如何让学生“学进去”再“讲出来”是践行“学讲计划”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提出“小老师说”的设想,探讨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开展合作学习,促其互学互助,相互启发,构建新课改下的“学讲”互动课堂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讲计划;互动课堂;“小老师说”
教学改革以来,课堂发生了变化,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发展,尤其是“学讲计划”以来,发挥自主性、发挥合作的作用先“学进去”,发挥“小老师说”再“讲出来”,这样,学生学会、会学,发展数学知识,形成学习技能,提高数学能力。下面,就如何开展“学讲模式”,构建“小老师说”为主的互动课堂谈几点看法和思考。
一、 课前“我会学”
“先学”是“学讲”的前提,先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进去”。“先学”有两种情况,一是课前的先学,一是课堂上的先学。课前先学,也就是预习,“凡事预则立”。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应设计“先学”的任务,让学生或自主或合作,实现“我会学”。
如教学《表内乘法一》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P20的内容,如果简单的“预习P20”,孩子们会不知所措,具体预习什么内容,怎么预习,对于二年级没有养成预习习惯的儿童来说是普遍现象。为此,教师应设计具体的任务,以提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不仅知道预习的内容,也明确预习的目标,更知道如何学习,从而真正“会学”。教师可以拟定下面的预习提纲以及预习任务:
(1)数一数:兔子有几个2只?鸡有几个3只?(2)想一想:兔子有多少只,应该这样计算;鸡有多少只?可以这样计算。(3)从2 2 2=6,我得出了个2是6,兔子是6只;从3 3 3 3=12,我得到__个3是12,鸡是12只。……
课前预习,以教材为主,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的微视频、微课进行先学……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养成先学的习惯,预知课堂要学习的内容,既利于“学会学”的能力的提升,也为课堂学习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 课堂上“我会说”
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上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最好以练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说出来”课前的收获,“讲出来”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会说”。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充分交流、资源共享的过程。
如“表内除法一”的“认识平均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课前对该部分的内容的预习而设计检查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交流。如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下面的思考题:把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
问题提出后,稍微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说出来自己的分法,如:S1:一堆1个,一堆5个;S2:一堆2个,一堆4个;S3:两堆都是3个。再让学生说一说,哪种分法中最合理,分的一般多?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再问:除了这三种方法,还可以怎么分?.....如此的先学展示,实质上就是说出来预习的收获,说出对问题的不同的解决办法。
课堂上“我会说”,也包括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某一个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而设计问题或者活动,通过问题的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后,让学生再把体会说出来。如对于刚刚提到的“分桃”的问题,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是除法的重点和核心思想,对于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分桃”的几种方法,找出哪种、哪几种的分法中,分的桃的个数相同,而得出平均分的概念。这个思维的过程,由学生完成,促其“我会说”的落实。
三、 课堂“我能说”
课堂上学生的“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主要活动,以自主思考、合作感悟而开展的学习形式,“讲”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讲什么”“怎么讲”是“我能说”的根本体现。
如三年级下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的“从问题想起”的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从说题意、说方法、说式子等方面依次说开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提升解题能力。
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呈现生活情境: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超市买衣服和鞋子,价格如下问:买一身运动服一双鞋子,最多剩下多少元?教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你怎样理解这里的“最多剩下多少元?”
学生通过读题、思考,从问题分析,说出“题意”和“要求”:知道两身运动服的价格以及两种鞋子的价格,以及总共带300元,问的是买了一身运动服和一双鞋后,怎么买剩的钱最多。教师问题的引领,促使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以及把握问题要求的习惯,只有了解问题中的具体信息,解决问题才会找到突破口。为此,引导学生“说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其次,引导学生说出方法,方法是数学学习、数学能力提高的核心。仍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例,对于“买运动服、鞋子、帽子的最多剩多少钱”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要求剩下的钱最多,需要花的钱最少,花钱最好,需要买便宜,所以选择运动服130元一身、鞋子85元一双、帽子16元一顶的,这样,剩下的钱最多。说得越详细,思路越清晰,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并且,也说明越“能说”。
对于解决问题的问题,“列式子”是关键,列式不正确,导致问题解决的错误。“说式子”也包含“说答案”,如买服装的问题,由于方法说得详细,具体,式子的列出也不成问题,300-(130 85 16),对于这个式子的原因,可以再次引导学生说出来,这个过程,强化学生再次理解题意,找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提高问题的解题的准确率。
“说题意”“说方法”“说式子”等,学生成为“小老师”,“小老师”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激活课堂氛围。“小老师说”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讲计划”“学讲模式”一脉相通,也一脉相承,“小老师说”实质上是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学生先“学进去”再“说出来”为主要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说”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快乐学习”之效。
作者简介:
郭阳利,江苏省新沂市,新沂市棋盤镇祁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讲计划;互动课堂;“小老师说”
教学改革以来,课堂发生了变化,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发展,尤其是“学讲计划”以来,发挥自主性、发挥合作的作用先“学进去”,发挥“小老师说”再“讲出来”,这样,学生学会、会学,发展数学知识,形成学习技能,提高数学能力。下面,就如何开展“学讲模式”,构建“小老师说”为主的互动课堂谈几点看法和思考。
一、 课前“我会学”
“先学”是“学讲”的前提,先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进去”。“先学”有两种情况,一是课前的先学,一是课堂上的先学。课前先学,也就是预习,“凡事预则立”。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应设计“先学”的任务,让学生或自主或合作,实现“我会学”。
如教学《表内乘法一》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P20的内容,如果简单的“预习P20”,孩子们会不知所措,具体预习什么内容,怎么预习,对于二年级没有养成预习习惯的儿童来说是普遍现象。为此,教师应设计具体的任务,以提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不仅知道预习的内容,也明确预习的目标,更知道如何学习,从而真正“会学”。教师可以拟定下面的预习提纲以及预习任务:
(1)数一数:兔子有几个2只?鸡有几个3只?(2)想一想:兔子有多少只,应该这样计算;鸡有多少只?可以这样计算。(3)从2 2 2=6,我得出了个2是6,兔子是6只;从3 3 3 3=12,我得到__个3是12,鸡是12只。……
课前预习,以教材为主,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的微视频、微课进行先学……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养成先学的习惯,预知课堂要学习的内容,既利于“学会学”的能力的提升,也为课堂学习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 课堂上“我会说”
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上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最好以练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说出来”课前的收获,“讲出来”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会说”。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充分交流、资源共享的过程。
如“表内除法一”的“认识平均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课前对该部分的内容的预习而设计检查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交流。如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下面的思考题:把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
问题提出后,稍微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说出来自己的分法,如:S1:一堆1个,一堆5个;S2:一堆2个,一堆4个;S3:两堆都是3个。再让学生说一说,哪种分法中最合理,分的一般多?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再问:除了这三种方法,还可以怎么分?.....如此的先学展示,实质上就是说出来预习的收获,说出对问题的不同的解决办法。
课堂上“我会说”,也包括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某一个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而设计问题或者活动,通过问题的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后,让学生再把体会说出来。如对于刚刚提到的“分桃”的问题,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是除法的重点和核心思想,对于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分桃”的几种方法,找出哪种、哪几种的分法中,分的桃的个数相同,而得出平均分的概念。这个思维的过程,由学生完成,促其“我会说”的落实。
三、 课堂“我能说”
课堂上学生的“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主要活动,以自主思考、合作感悟而开展的学习形式,“讲”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讲什么”“怎么讲”是“我能说”的根本体现。
如三年级下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的“从问题想起”的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从说题意、说方法、说式子等方面依次说开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提升解题能力。
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呈现生活情境: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超市买衣服和鞋子,价格如下问:买一身运动服一双鞋子,最多剩下多少元?教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你怎样理解这里的“最多剩下多少元?”
学生通过读题、思考,从问题分析,说出“题意”和“要求”:知道两身运动服的价格以及两种鞋子的价格,以及总共带300元,问的是买了一身运动服和一双鞋后,怎么买剩的钱最多。教师问题的引领,促使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以及把握问题要求的习惯,只有了解问题中的具体信息,解决问题才会找到突破口。为此,引导学生“说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其次,引导学生说出方法,方法是数学学习、数学能力提高的核心。仍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例,对于“买运动服、鞋子、帽子的最多剩多少钱”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要求剩下的钱最多,需要花的钱最少,花钱最好,需要买便宜,所以选择运动服130元一身、鞋子85元一双、帽子16元一顶的,这样,剩下的钱最多。说得越详细,思路越清晰,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并且,也说明越“能说”。
对于解决问题的问题,“列式子”是关键,列式不正确,导致问题解决的错误。“说式子”也包含“说答案”,如买服装的问题,由于方法说得详细,具体,式子的列出也不成问题,300-(130 85 16),对于这个式子的原因,可以再次引导学生说出来,这个过程,强化学生再次理解题意,找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提高问题的解题的准确率。
“说题意”“说方法”“说式子”等,学生成为“小老师”,“小老师”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激活课堂氛围。“小老师说”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讲计划”“学讲模式”一脉相通,也一脉相承,“小老师说”实质上是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学生先“学进去”再“说出来”为主要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说”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快乐学习”之效。
作者简介:
郭阳利,江苏省新沂市,新沂市棋盤镇祁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