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三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ne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是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求索的心理倾向,有力地推动着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出启发性的有效提问,还要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发问,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一、注重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在现代的课堂里,提问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向学生强调要点、给学生表达机会、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掌握知识的反馈等多种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设问、质疑及反馈。
  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经过精心设计,进行有目的、有趣味、有启发性的提问,对促进学生思维会有很大的作用,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初二物理课上,我讲到《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同学们见过器乐合奏吗?你看舞台上多姿的乐器,有长的、圆的,有金属的、竹子的,有吹的、拉的、打的,形状不同,构造各异,可是都能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同学们想一想,它们为什么能发声呢?各种乐器发声的方式虽不一样,但在发声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振动。”教师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把本课所要阐述的问题——物体在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来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中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这就叫“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常常从“疑”、“趣”、“情”这三个字上考虑。所谓“疑”,即给学生造成一个疑点或悬念,以激发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趣”,即增加趣味、活跃思维;所谓情,即用生动活泼的情节和故事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让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我在讲述“摩擦力”时问学生:“有一列火车停在车轨上,一个小孩子能不能推着它向前运动?”话刚说完,同学们先窃窃私语,而后哈哈大笑,认为小孩子怎能推动这样重的火车呢,当然也有的认为能推动。于是我又启发大家:“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到底推动推不动呢?”教室里静了下来,同学们积极思考。“推得动,能推动。”“不仅能推动火车,还能推动地球呢。”“想一想,什么也能推动,但是条件得满足。”教室里又热闹起来。这时,我讲述:“推动还是推不动,不决定于外力的大小,而是决定于物体与接触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于是自然把摩擦力引了出来,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扎实认真,理解透彻。
  通过提问,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求知欲、好奇心融为一体,为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背景,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培养,这就是设置问题情境的教学效果。
  二、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学习
  在讲述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知识作铺垫,我讲述了关于阿基米德为国王检验皇冠真假的故事。谁知学生们对这个故事都很了解,并且都能讲述下来,于是我问:“既然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了解,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物理原理吗?”话刚说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阿基米德原理。”并且把该原理的内容及理解都说了个够,教室里沸沸扬扬,学生情绪异常高涨。
  引导,是学习的助推器,具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巨大力量。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在学习中一心专注、乐此不疲;反之,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就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和惊奇,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从而增强他们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情境激发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我在讲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时,有一段开场白:“夏日清晨,黄莺美妙的歌声把你从梦中唤来;雨季里,雷声震震,让你感觉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舞台上,歌唱家高亢的歌喉、动听的音乐,使你感觉生活多么美好。这一些让我们感悟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山谷里,大山环抱中,一声声震荡发泄着心中的忧闷,使我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与对待生活的方式,这是来自谷底山中的洗礼与忠告吗?万事万物发生的原因都可以用物理来解释,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采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倾诉点明了声音的产生及其反射,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学起来就有味了。
  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共同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经过他们自己努力或者说“起跳”才能解决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过易会使人无所用心,索然寡味;过难会使人失去信心,无所追求。只有那些繁简得当、难易适度、“高而可攀”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他们求知的心扉,激起他们知识追求的热情,点燃他们心中的创造之火,使其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学生从中体验到“艰苦的脑力劳动后的幸福”和自己作为发现者的权威感。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在此基础上,物理教学又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绝妙之处,那就是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解释着生活,物理推动着生活的发展。对物理知识的解释和理解如果放到真实的生活中去,那么这个现实的情境便会把高深的物理知识全部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你欣喜若狂。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维趋向知识的最佳情境中——生活与实践,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在我国,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感悟:  一、明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曾几何时,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语文课上,用“发现”一词造句。孩子甲说:“我发现一只母鸡围着草堆转。”老师嗤之以鼻。孩子乙说:“我发现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老师用可能找到的赞美词把他夸奖一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积极意义来说,课堂“教学”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期刊
针对初一学生学习历史课记忆困难、学习犯难的情况,我在教学中就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进行了尝试。  一、编写历史朝代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记忆基础知识。  初一历史新教材图文并茂,并配有辅助文,可读性强,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能让学生比较感兴趣。但读完历史小故事后,学生短暂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消失了,因此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对学生来讲,没有兴趣可言。针对这种状况,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活动课内容应是开放性并具时代气息的,活动课应以学生为中心,主要体现人人参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内容新颖 人人参与 提升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集各种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期刊
今天我在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上了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课堂上学生与我配合得较好,发言讨论时气氛热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也得到了体现,是一堂比较流畅的科学探究课。  在课前我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摩擦力相关的教学资料,向资历较高、经验很丰富的科学教师不断请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我也从中感受到,以后每次备课都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方向。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将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益的关键。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卢梭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使课堂充满温馨的气氛,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从而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们
期刊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就我们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
期刊
让学生亲历体验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要把握学生在进行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和着力点,很好地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得质的飞跃。要根据教学内容、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体验情境。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
期刊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这就要求老师“关注生成”、“驾驭生成”,使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增添光彩。  一、巧用“意外”,引导探究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课始,我让学生任意报数,师生比赛谁先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正当我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之中,几个“不识时务者”打乱了我课前的预想:
期刊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课堂注意力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但我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能力,随时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好整节课,达到人人爱听课、会听课的效果。  一、创情境,抓好奇   “好奇”可以促使儿童更多地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而与外界频繁地接触和交往,又反过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并且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