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积极意义来说,课堂“教学”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学”的内驱力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那么,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学生情趣不一,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与爱好区别对待,诱发其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其学习探求的主攻方向。
再次,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术,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入、带领学生做社会调查等,都可由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吸引学生学进去。
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使学生奋发,从而把学习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给预习方法。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习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做必要的提示,如: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记叙事情的经过,作者分几步来写;写人的文章,写了人的哪些事情。这样,便于学生分段、归纳课文。比如一般的记叙文,我都要求学生按记叙文的“六要素”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其次,预习之前要设计好自学题。设计预习题是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指导学生读懂预习提示的内容,让学生在自学前明确要求,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例如,预习《灰雀》这一课时,我提出了如下要求:课文写了几只灰雀?它们各是什么样的?围绕“灰雀”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用“灰雀”做课题?这样,为理解中心作好了铺垫,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效果的舞台。我们的预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之后,检查学生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不够到位。我认为,检查学生预习,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做了没有,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与展示。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学习的成果,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和肯定,课堂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空间,能使他们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三、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如《养花》一课,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来写养花的乐趣,有的学生却体会不出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是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到苦中有乐。
第三,教给学生方法,让其善于质疑。语文课上质疑的角度很多。可以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或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直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矛盾的问题,能在原有的认识上加深理解。不管从什么角度质疑,都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以疑促思,让学生积极释疑。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质疑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释疑才是最终的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的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叶老所说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
一、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学”的内驱力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那么,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学生情趣不一,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与爱好区别对待,诱发其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其学习探求的主攻方向。
再次,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术,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入、带领学生做社会调查等,都可由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吸引学生学进去。
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使学生奋发,从而把学习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给预习方法。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习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做必要的提示,如: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记叙事情的经过,作者分几步来写;写人的文章,写了人的哪些事情。这样,便于学生分段、归纳课文。比如一般的记叙文,我都要求学生按记叙文的“六要素”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其次,预习之前要设计好自学题。设计预习题是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指导学生读懂预习提示的内容,让学生在自学前明确要求,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例如,预习《灰雀》这一课时,我提出了如下要求:课文写了几只灰雀?它们各是什么样的?围绕“灰雀”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用“灰雀”做课题?这样,为理解中心作好了铺垫,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效果的舞台。我们的预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之后,检查学生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不够到位。我认为,检查学生预习,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做了没有,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与展示。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学习的成果,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和肯定,课堂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空间,能使他们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三、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如《养花》一课,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来写养花的乐趣,有的学生却体会不出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是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到苦中有乐。
第三,教给学生方法,让其善于质疑。语文课上质疑的角度很多。可以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或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直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矛盾的问题,能在原有的认识上加深理解。不管从什么角度质疑,都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以疑促思,让学生积极释疑。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质疑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释疑才是最终的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的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叶老所说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