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对5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窦内病变清除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灶,创造鼻窦宽敞的通气和引流,冲洗鼻窦,并定期行鼻内镜检查。结果:随访0.5~2年,治愈50例,复发8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鼻内镜 上颌窦炎 非侵袭性真菌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42
真菌性上颌窦炎是鼻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为行上颌窦根治术。近年来,随着鼻内镜的广泛应用,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治愈率高,创伤小。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炎患者5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炎患者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20~65岁,平均32岁;病程0.5~8年。临床表现:单侧鼻塞、流脓涕、血涕、涕中间有豆渣样痂皮及恶臭伴头痛。其中12例无临床表现,行CT检查时发现。查体:鼻腔黏膜慢性充血,下鼻甲肥大,中鼻甲水肿或息肉样变,其中13例合并鼻息肉,19例合并鼻中隔高位偏曲。所有病例均行副鼻窦CT检查,并均为单侧发病。右侧39例,左侧19例。
手术方法:58例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均在局麻下手术(鼻腔黏膜1%丁卡因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蝶腭神经节阻滞麻醉,钩突浸润麻醉)。局部解剖异常及病变处理:根据患者鼻腔局部解剖异常情况,进行鼻中隔矫正19例,切除鼻息肉13例,中鼻甲外侧部分切除18例。所有患者均切除钩突及筛泡。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在0°及70°鼻内镜下用弯头吸引器吸除上颌窦内分泌物及霉菌团块,用息肉钳或黏膜钳取尽窦腔内霉菌团块及病变严重的黏膜,最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直至冲洗干净。术中标本全部分类送病理学检查:曲霉菌42例,毛霉菌16例,黏膜呈慢性炎性改变。
术后处理:①术后24~48小时取出鼻腔及鼻窦内膨胀止血海绵,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次/日,出院后继续冲洗约3周。②术后用窄普抗生素预防感染,静脉用药3天。③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换药,术后1周行鼻内镜下清理术腔痂皮,解除鼻腔黏连,保持鼻腔、上颌窦引流通畅。④术后随诊。术后1个月内每周复查鼻内镜,6个月内每个月1次鼻内镜检查,半年后每3个月检查1次,1年后半年检查1次。
结 果
28例鼻内镜手术顺利,随诊0.5~2年,50例治愈。3~8个月复发8例,复发病例见上颌窦内有少量菌团,再次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诊1年,无复发。
讨 论
既往多认为真菌性鼻窦炎主要发生于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应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以及一些慢性代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肺结核、白血病等或经放疗、化疗的肿瘤患者,但也有许多研究报道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无明显全身性疾病患者。随着影像学的进步及鼻内镜的广泛应用,近几年真菌性鼻窦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真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局部环境为真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时,特别是鼻腔鼻窦框架结构尤其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异常,如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肥大、钩突肥大、鼻息肉等引起鼻腔、鼻窦通气引流障碍,窦腔内形成缺氧、湿润的微环境及分泌物潴留,有利于真菌繁殖,并随着鼻部纤毛运动功能丧失,病情进一步加重。
上颌窦由于解剖特点,窦口位置高不易引流,上颌窦易感染成为必然。真菌性上颌窦炎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最常见为曲霉菌感染。临床表现多见有鼻塞、流脓涕、鼻腔臭味。部分患者头痛及面部麻木感。
诊断依据鼻窦CT检查。CT特征:多发生于一侧上颌窦,较少累及其他窦腔的不均匀密度增高影,内有团块状或线样钙化斑。部分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硬化,多见于内侧壁。
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诊疗原则是尽量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及病变组织,建立足够的通气及长期引流通道,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微环境,鼻内窥镜手术是最佳选择。就上颌窦自然开口而言,只有下缘和后下缘是引流的正常途径,术中需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时,可以扩大前缘或后缘,应避免损伤下缘。但如果术中不易清除上颌窦外下壁、内下壁及底壁的病变时,可考虑联合下鼻道开窗手术。
本组58例术中均未行下鼻道开窗已彻底清除窦腔内病变组织,亦未损伤下缘,为上颌窦的引流创造条件。
术中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既可冲出窦腔内菌团又增加窦腔内有氧环境,同时行局部解剖异常的矫正,使上颌窦口通畅,抑制真菌生长。抗真菌药物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确切疗效并未得到证实,而其不良反应对机体的损害远比鼻窦炎本身更加严重。所以,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一般不需抗真菌治疗。
参考文献
1 白薇琦.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069.
2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05.
3 许庚,史剑波.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核心技术[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7):529—531.
摘 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对5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窦内病变清除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灶,创造鼻窦宽敞的通气和引流,冲洗鼻窦,并定期行鼻内镜检查。结果:随访0.5~2年,治愈50例,复发8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鼻内镜 上颌窦炎 非侵袭性真菌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42
真菌性上颌窦炎是鼻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为行上颌窦根治术。近年来,随着鼻内镜的广泛应用,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治愈率高,创伤小。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炎患者5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炎患者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20~65岁,平均32岁;病程0.5~8年。临床表现:单侧鼻塞、流脓涕、血涕、涕中间有豆渣样痂皮及恶臭伴头痛。其中12例无临床表现,行CT检查时发现。查体:鼻腔黏膜慢性充血,下鼻甲肥大,中鼻甲水肿或息肉样变,其中13例合并鼻息肉,19例合并鼻中隔高位偏曲。所有病例均行副鼻窦CT检查,并均为单侧发病。右侧39例,左侧19例。
手术方法:58例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均在局麻下手术(鼻腔黏膜1%丁卡因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蝶腭神经节阻滞麻醉,钩突浸润麻醉)。局部解剖异常及病变处理:根据患者鼻腔局部解剖异常情况,进行鼻中隔矫正19例,切除鼻息肉13例,中鼻甲外侧部分切除18例。所有患者均切除钩突及筛泡。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在0°及70°鼻内镜下用弯头吸引器吸除上颌窦内分泌物及霉菌团块,用息肉钳或黏膜钳取尽窦腔内霉菌团块及病变严重的黏膜,最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直至冲洗干净。术中标本全部分类送病理学检查:曲霉菌42例,毛霉菌16例,黏膜呈慢性炎性改变。
术后处理:①术后24~48小时取出鼻腔及鼻窦内膨胀止血海绵,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次/日,出院后继续冲洗约3周。②术后用窄普抗生素预防感染,静脉用药3天。③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换药,术后1周行鼻内镜下清理术腔痂皮,解除鼻腔黏连,保持鼻腔、上颌窦引流通畅。④术后随诊。术后1个月内每周复查鼻内镜,6个月内每个月1次鼻内镜检查,半年后每3个月检查1次,1年后半年检查1次。
结 果
28例鼻内镜手术顺利,随诊0.5~2年,50例治愈。3~8个月复发8例,复发病例见上颌窦内有少量菌团,再次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诊1年,无复发。
讨 论
既往多认为真菌性鼻窦炎主要发生于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应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以及一些慢性代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肺结核、白血病等或经放疗、化疗的肿瘤患者,但也有许多研究报道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无明显全身性疾病患者。随着影像学的进步及鼻内镜的广泛应用,近几年真菌性鼻窦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真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局部环境为真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时,特别是鼻腔鼻窦框架结构尤其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异常,如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肥大、钩突肥大、鼻息肉等引起鼻腔、鼻窦通气引流障碍,窦腔内形成缺氧、湿润的微环境及分泌物潴留,有利于真菌繁殖,并随着鼻部纤毛运动功能丧失,病情进一步加重。
上颌窦由于解剖特点,窦口位置高不易引流,上颌窦易感染成为必然。真菌性上颌窦炎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最常见为曲霉菌感染。临床表现多见有鼻塞、流脓涕、鼻腔臭味。部分患者头痛及面部麻木感。
诊断依据鼻窦CT检查。CT特征:多发生于一侧上颌窦,较少累及其他窦腔的不均匀密度增高影,内有团块状或线样钙化斑。部分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硬化,多见于内侧壁。
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诊疗原则是尽量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及病变组织,建立足够的通气及长期引流通道,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微环境,鼻内窥镜手术是最佳选择。就上颌窦自然开口而言,只有下缘和后下缘是引流的正常途径,术中需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时,可以扩大前缘或后缘,应避免损伤下缘。但如果术中不易清除上颌窦外下壁、内下壁及底壁的病变时,可考虑联合下鼻道开窗手术。
本组58例术中均未行下鼻道开窗已彻底清除窦腔内病变组织,亦未损伤下缘,为上颌窦的引流创造条件。
术中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既可冲出窦腔内菌团又增加窦腔内有氧环境,同时行局部解剖异常的矫正,使上颌窦口通畅,抑制真菌生长。抗真菌药物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确切疗效并未得到证实,而其不良反应对机体的损害远比鼻窦炎本身更加严重。所以,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一般不需抗真菌治疗。
参考文献
1 白薇琦.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069.
2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05.
3 许庚,史剑波.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核心技术[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7):52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