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麦子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的麦子熟了,村庄里飘荡着暖暖的麦香。此时,母亲正安睡在村庄南面的那片麦地上,日夜守望着她最爱的麦子。
  母亲独自守望这片麦田已经十三年了。那年腊月,小雪飘飘,麦苗青青,我们把母亲送到了这里安息。从此,麦子陪伴着母亲,走过了一个个春秋冬夏。
  温暖的麦子拥裹着母亲的一生。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麦子是母亲极其珍爱的粮食。母亲珍惜每一粒麦子,麦粒如同金子,极其珍贵地储存在母亲沉甸甸的岁月里。
  麦季的时候,孩子们也不上学。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捡麦穗,这是母亲安排的任务。我到处捡拾着麦穗,在道路上,在生产队已经“放哄”过的田间地头。所谓“放哄”,就是生产队把麦子收割清理之后,田里还有些麦穗,队长宣布“放哄”,然后,男女老少就争先恐后捡麦穗,捡到的麦穗可以归自家所有。因此,有些女人或者男人在割麦子的时候故意留几棵麦子不割下来,期待“放哄”的时候能多捡点属于自己的麦子。那个年代,麦子对每家每户来说都是最稀缺最珍贵的粮食,所以,家家的孩子都被父母逼着去捡麦穗。其实我很不想去捡麦穗,孩子的天性是随意玩,再加上天很热,我怕热,太阳一晒我就头疼。况且,“放哄”之后,人们已经把田里的麦子捡得很干净了,我再去田里捡麦穗,一天也捡不了多少,常常跑好几米远才会发现一个干瘪的麦穗,那是“放哄”过后的漏网之穗。麦穗并不容易捡到,一天捡的麦穗搓成麦粒也就那么半斤八两的。可是,母命难违,我又是个听话的孩子,我只好每天到处捡麦穗。一个麦季下来,母亲会把我撿到的麦穗用棒槌敲打出麦粒,称称重量,大约十多斤,但在当时,那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了。
  生产队的男女劳力早起晚睡,奋战半个多月才能忙完麦季。打完麦子就开始分麦子,然而,每家分到的麦子却极少,我家分到的就更少,因为我家劳力少,是缺粮户。那时候,母亲带着三个孩子,父亲在外工作,挣的工分就少,工分少,分的麦子自然也少。我记得小时候我和母亲一起去生产队的场院分麦子的情景。场院被打扫得白白净净,一小堆一小堆分好的麦子躺在场院里,如同尖顶的微型小山,等待认领。场院属于我家的麦子只有那么尖尖的一小堆,我张着袋子口,母亲用簸箕盛麦子,然后倒在袋子里,扎上袋子口,运回家里存放。
  母亲把分到的麦子放在一个泥土烧制成的缸里,上面结结实实地盖好,以防老鼠偷吃。过几天,母亲把缸里的麦子弄出来,在院子里晾晒,仍然存放在麦缸里,如此要反复三遍才能把麦子晒干。之后,我们就守着缸里的麦子,不能轻易动它,留着过年的时候用,只有在极其缺钱的时候,母亲才会取出一小部分换几个零钱用。
  有一次,家里没有买油盐的钱了,母亲就扛着小半袋麦子去集市卖。我跟在母亲的身后,希望母亲卖了麦子能买点好吃的。天很热,我的脸都被晒疼了。我蹲在母亲身边,希望有人快点买走我们的麦子。开始有几个人想买,但母亲却没有卖,可能是因为给的价低,母亲希望能卖个高一点的价钱,结果没成交。一直到快散集的时候,母亲才心疼地卖掉了麦子。我不记得那时候的麦子多少钱一斤,只记得母亲花两角钱给我买了个香喷喷甜丝丝的大烧饼,但她却舍不得尝一口!
  现在想起来这事,心里酸楚楚的。若是亲爱的母亲健在,一万只烧饼我也能买得起,她老人家想吃多少吃多少啊!可惜母亲已登仙界,再也不能品尝我买的烧饼……
  我是被地瓜和玉米喂养长大的。那时候,鲁西南农民的主食就是地瓜和玉米,我家和所有家庭的梦想就是一年四季都能饱饱地吃上麦子。可是,那时候,麦子的产量低,分到的麦子太少了,麦子是一种奢侈的粮食,只有过年的几天才能享用,或者急缺零花钱的时候拿出一部分卖掉。
  在我们家,过年的时候,母亲会用一天的时间蒸几锅白白胖胖的麦子面馍馍。我的任务就是烧锅,烧锅虽然很累,但闻着日夜渴望的白面馍馍的气息,心里也是幸福的。第一锅馍馍蒸熟后,母亲会拿出两个馒头,嘴里念念有词,大致就是请天地众神和逝去的亲人们来享用过年的馒头。母亲祈祷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开吃馒头了,那美美的馒头味道啊,令人终生难忘!
  除了蒸馒头,母亲还要蒸上一些玉米面的团子,团子里有馅,是红糖枣泥的,但我们小孩子不爱吃这个,吃了一年的地瓜玉米面,就盼着过年吃白面馍馍。可是,这玉米团子却是母亲每天的主食。这些白面馒头,年后走亲戚要带,招待客人也要用。走完亲戚,招待完客人,白面馒头也就剩得不多了,为了让孩子们吃上一个正月,亲爱的母亲只能吃玉米团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分了责任田,各家种各家的麦子,人们也开始科学种田,鲁西南的人们才开始一年四季能吃上麦子了。
  我家有七八亩责任田,父亲不在家,母亲一个人打理。秋分时节,麦子播种。母亲选好上等的麦种,用农药拌好,以防被虫子吃掉麦种。那时候还没有播种机,只有傋地的耧,但需要牲口或者几个人拉着才能完成播种。我家没有牲口,也缺少人力,所幸,爷爷带领家族里的人集体合作播种,十几岁的我也不得不作为一个劳力拉耧。拉耧是个苦力活,小小的我累得气喘吁吁,肩膀也常常被绳子磨得红肿起泡。
  种上麦子,母亲就了却了一桩大心事。母亲会时常跑到责任田里,看看麦子出得怎么样,出得不好的地方,母亲就会补种,唯恐影响了麦子的收成。整个冬天,除了到田里看麦苗,母亲没有多少农活。但勤劳的母亲是闲不住的,母亲在家里为全家人做鞋子做靴子做衣服,浆洗缝补、纺棉织布。母亲织出一匹匹的白色的和方格棉布,做褥子被子的里表,并且为三个女儿每人织出了出嫁陪送的十条床单。那时候我和妹妹还小,可是,母亲已经开始谋划我们的赔嫁了。三十多年过去了,一直到今天,母亲亲手纺织的陪嫁我的床单还完好地存放在我的衣橱里。这是母亲留给我的永远的礼物,我时常抚摸这些床单,如同抚摸着母亲温暖的手臂,亲切而柔软。
  春天来了,冬雪消融,土地绵软,母亲的农活也就来了。母亲开始早出晚归,在麦田里锄地、拔草、打药、施肥,天天伺候着她心爱的麦子。麦青麦黄,扬花灌浆,母亲是关于麦子消息的第一个报信人。由于母亲的精心打理,我家的麦子长势良好。麦子颗粒饱满的时候,一穗穗麦子劲抖抖、沉甸甸的,很是喜人。随母亲到田里,我想吃甜甜青青筋道的麦粒,又怕麦芒扎手,就让母亲给搓。母亲就会掐两穗麦子在手掌里,反复揉搓几下,吹去麦芒和麦皮,把干净的麦粒倒进我的张开的嘴里,那味道,真鲜!有时候,母亲还会掐一些麦穗带回家,在锅里蒸或者在烧火的时候在锅底门前烧,无论哪种方式,母亲给我们整熟的麦粒都很好吃。后来,母亲走了,今生今世,那样好吃的的麦粒的味道就再也闻不到了。   责任田里的麦子熟了,母亲一年之中最忙碌最辛苦最宝贵的时节就到来了。母亲常说,一麦赶三秋,意思是说麦收时节是很重要,麦季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麦子熟了,就一定要抢收,做到颗粒归仓。
  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全靠镰刀割麦子。母亲常常在早晨三四点钟左右就起来割麦子去了。母亲一出发,就意味着一天不回家了。母亲带上几个馍馍和一小桶凉水,这就是母亲一天的饭食。母亲舍不得叫我,但有时候我会自动起来,跟着母亲去割麦子。母亲从年轻的时候就是割麦子的能手,一垄垄厚厚的麦子躺在母亲锋利的镰刀下,整整齐齐。我割得很慢,速度不及母亲的百分之一,也不过是和母亲做做伴。那么毒热的天,母亲挥汗如雨,白白的脸晒得红红的。可是,母亲不说一声天热,就那样在火热的麦田里一直割着麦子,直到一块地里的麦子割完!
  一块地的麦子割完,母亲就把割倒的麦子用地排车拉到场院里去晒。我的任务就是帮母亲扶着地派车,母亲用叉子把麦子装到地排车上,然后用绳子拴好麦子,母亲在前面拉着地排车,我在后面推着给母亲助力。麦季,母亲仿佛一架不知停歇的机器,一天到晚不停地忙碌。即便是暑天,只要地里的农活没干完,母亲也依然會在烈日下劳作。我常常惊讶于母亲的坚韧和顽强,亲爱的母亲,您的血肉之躯如此坚硬,今生今世我望尘莫及,愧为您的女儿啊!
  后来,我外出求学,麦忙季节也不能回来帮母亲收割,不知道母亲怎么忙过来整个麦季的。有一次,我不放心母亲,请假回来看看。回到家,母亲不在,我就去地里找母亲。走到半路,正好遇到母亲自己吃力地拉着装满麦子的地排车。汗水湿透了母亲几乎所有的衣裤,头发上布满了灰尘,脸上的泥土和汗水交织在一起,麦子上的黑尘沾满了母亲的脸,原来白净的皮肤荡然无存,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黑黑的母亲!那一刻啊,我抑制不住心疼的泪水。母亲却只是笑笑,还问我回来会不会耽误上学,给老师请假没有。我什么都说不出,只是赶快接了母亲的车子,咽下眼泪,拼命往前拽着地排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一茬茬地播种着麦子,收割着麦子,不辞辛苦,无怨无悔。若是那样的时光一直持续下去多好,若是母亲一直在播种麦子收割麦子多好。可是,时光总是短暂,幸福不肯停留,十一年前,在母亲六十岁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带走了我亲爱的母亲。母亲走了,麦子还在,可是我却再也不能陪伴母亲割麦子了。母亲带走了她的土地,她的麦子,带走了所有温暖的故事和歌谣。
  而今,麦子即将收割。亲爱的母亲,守着这满地的麦子,您开心吗?您着急吗?您是否已经给我们安排好了收割的行程?亲爱的母亲,您再也不必担心麦子会收不好了,再也不必那么辛苦奔忙了,现在有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一个上午就把麦子收好了。若是您健在,看到今天这景象,不知道会有多开心!
  母亲的麦子,温暖,饱满,喂养着我的一生!
  亲爱的母亲,天堂安好!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明崇祯一十七年(公元1642年)霜降节气过后一天傍晚,一场大雾罩住了荣成伟德山。此时,一位神情黯然、浓雾裹身的旅人,在暮色苍茫中,走进伟德山余脉——西山(今荣成俚岛王家山)一间竹庵。此时的西山,早已被秋风吹瘦,倚红偎翠的胜景只是这个旅人日后的春风词笔。眼下的西山,满目萧瑟凋敝。面对老秋的枯山瘦水和沉沉雾霾,茫茫暮色,这位精疲力竭的旅人,似有万千感慨在胸,表情显得怆然而凝重。他随身在一块山石上坐下,
期刊
吃罢午饭,小孙子闹腾纠缠着要去耍山。天气很暖和,阳光也好,我也来了兴致。  于是,我带孙子驱车来到盟旺山的东山脚下。这里是中老年人及孩子们登山游玩的理想起点,也是盟旺山公园的东门处。从这里出发,山势平缓,视野开阔。本来海拔只有百多米的峰顶,在山下就能一目了然。  新建的盟旺山公园,作为新区的一处景点,里边雕塑,鲜花,珍木奇树,河道,木栈道,草坪凉亭,设施齐全,风景优美。成为了东部即墨人民新的游玩和
期刊
那一年,我的嘴角冒着绒绒的胡须,像一颗六月深绿色的橘子,打着井字形的绿背包离开故乡。临别时,母亲在村口的桥头流着泪,那哗哗向北流淌的小河,也在哭泣。  那一年,我的青春和赤诚留在祖国的西部戈壁军营,像一枚出镗而燃着烈焰的子弹,穿越大漠和繁星的夜空。告别时,祁连山的大雪铺天盖地的来送我,车站是喧天的锣鼓,人海如泪水一样流动,那温暖的目光留在我的心里。  这一次,我带着点点白发和额前的皱纹回来了,中年
期刊
从村后的善人桥算起至村前路口,张家胡同全长三百多米,宽约两米,但是从大柳树底向南至湾前路口,路面逐渐增宽到三米。整条胡同为土石路,青砖泥墙(榆树林子是土墙),房子的高矮不等,错落有致,多数是石头青砖和土墙。不过,房子砌砖的高矮与砖的层数,决定一个家庭富裕程度,因为砖的层数越多说明你的家庭越富裕。反之,砖的层数越少,说明你的家庭越贫穷。  整条胡同住着十八九户,只有三户王姓人家,其他人都为张姓。故,
期刊
今年假期回家,问起爸爸以前田野里的那口泉。爸爸说,好多年没去过了,不知道那里还有没有泉水。妈妈说,肯定有,前几年种地时候还特意去取水喝。打我嫁到这里,那泉就在,多少年了泉水一直汪汪直流。  怀着满心的欢欣,午饭带着孩子和爸爸一路溜达着过去看那口泉。  离开家乡多年,如今居住在城市里。很多时候,却很怀念小时候的时光,想念家乡。家乡的河,家乡的泉眼,那些伴随我成长的美好记忆。  村东头有一条河,河里水
期刊
早早的起床,与内心的懒虫做了一番小小的较量,实在是不忍心辜负这大好的时光,外面的阳光正好,清凉的夏风,欢快的鸟鸣,亮丽簇拥的花朵,成荫的树丛,幽深干净的小路,清澈潺潺的流水,沐浴在晨阳下的楼群,还有赶趟似的晨练的人们……多好的早晨,多好的太阳,多好时光,多好的生命。青涩的春季已经褪去,晦涩的秋季还未到来,就在这最美的时刻,生命的色彩与温度绽放到刚刚好,让感思的藤蔓爬满夏日馨香硕绿的灵动中,变成这一
期刊
近几年朋友圈火了,男女老少没事都爱刷刷朋友圈,给紧张的生活带来乐趣,形形色色的朋友朋友圈里不乏有活宝们的精彩创意。  有的朋友圈有点像脑筋急转弯,在不经意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笑果”。一次刷朋友圈时,一行字闪过:老婆失踪后,老公第一时间报警。警察对老公说:“你先冷静一下……”我感到好奇,怎么会失踪呢?老公一定急坏了吧,本能的点开后,下面大片空白,使劲往后划,终于看到最下面一行字“你这样一直笑我没办法
期刊
1988年,四年级下学期。  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大、很成熟了,是时候做点事情证明一下自己了。  麦收总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昨天还带青头的麦穗,经过一天毒日头的暴晒,今天就黄了,且低下了头,如果明天之前不收割,便什么都迟了。形容一个人分不出轻重缓急,通常会说“麦子掉头了还是该吃吃,该睡睡”。  麦子成熟是从内陆先开始的,逐渐往海边蔓延,因为受海水的影响,海边夏天温度要低于内陆,且昼夜温差小。  麦收季
期刊
1.题记  走进文明,走进内心。我停下来,静下来,以博物馆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目的地,去拜望我们的人类文明。  我不知道古人的生活,那些璀璨的古文明遗址让我走进远古家园;我不知道秦汉时期的世界,那些陶俑和青铜器让我感受到天地绝响;我不知道魏晋南北朝的面貌,那些石刻给我留下了时代剪影;我不知道唐宋时期的经济,唐诗宋词给我呈现了盛世和衰颓……  内心被远古呼唤,远古被内心企盼,于是开始了又一次春节假期
期刊
70年代,“光棍村”已无人查证它的原名,还处在一个穷山恶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里,仍然沿袭着祖上的“传统”,“转亲、换亲”,谁家有儿又有了闺女,谁家就不愁找儿媳妇,谁家的父母就可以在大街上,叉着腰站成圓规状高声讲话。  15岁的春妮在父母的逼迫下,为给30岁出头的哥哥娶妻,通过换亲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出嫁那天,吹吹打打的迎亲曲,击碎了一对恋人的心。情人山牛恨这故土的贫穷,恨这千古不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