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当“回乡知青”那几年,在队里最乐意做的是拉板车,拉的最多的是毛竹。
从我所在的南阳队到公社所在地郭村有20多里板车路,地处皖南太(平)黟(县)边界的高山峡谷间,依山傍河,路面陡峭,稍不慎就会连人带车翻下悬崖。一辆竹车要两人拉,一般是一男带一女或一强带一弱。上坡要两车搭伙,四人推一车,上下两回,身上的背心要湿透两回;下坡奇险,但蔚为壮观,一百多辆竹车一辆接一辆,延亘四五里,犹如一只只长长的绿色的船只穿行在高山峡谷中。如哪位车“技”不到家,可就误事了,因为路窄,一辆车子停下来,后面的車就得全部打住。下坡是后生们逞能的时候,轻轻带刹往下猛冲,干了的紧箍在胸肌上的红色或白色的背心随风轻荡,白色的球鞋如两只银雁随车飞舞,很是矫健和洒脱,透着动感和狂野的力量之美,令姑娘们怦然心跳。
我刚拉车时,可没少挨老哥的训。单说扎车,会扎的能将竹车扎得像一条两头微翘的小船,而不会扎的,则像两头垂地的弯扁担,很难拉得动。后来我学会扎车了:将竹子的前部装上板车,中尾部拖在车后的地上,装满后用棕绳将竹子的前头扎实,再将后尾扎紧,然后两人合力将车尾托起,利用两个车轮前垫着的石头为阻力,将托起的竹车往后拉一点后再猛地前推,直至推得前后一样重,再将前头扎结的棕绳一左一右使劲吊在车架上。为了固定不松动,我们在扎紧前、后面的棕绳时,特别加上一横一竖两道短木杠绞定。这样扎出的竹车,在半路上就不会松动了。这是我们大山里的父辈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
在大山里,我可算半个秀才。但不能不说,我后来的车技是很棒的,能一人拉一车。观音堂上约二里有一路段,奇险,弯急90°偏上,上下20多米,且路面狭窄,沟壑纵横。1984年寒冬,一场冬雪后这里冰滑如镜。我带领村里的民兵、团员、青年拉竹子,卖了后筹办“民兵青年之家”。在这里,别人都是两车搭伙,三四人小心翼翼地拉着放车,唯我敢一人放,竟也有惊无险。其实是很险的,因当时前后都没车没人,我等不及了,故冒险放车。放车时,车子是飞的,我踏着冰面的脚跟,也仿佛离开了路面,整个身子随车飞起来了,只是多年来经常一人放车的经验,使我变得很镇定。我敏捷地避开了路上的沟坎、乱石,把握了车子的方向。
一个小伙子带一个姑娘拉车,那劲头真能把“石壁闯一条坑”。我哥嫂就是拉竹车时拉“出事”的。我家穷,但女方家里再反对,他们依然把竹车拉得飞跑。之后每次拉车,我和嫂子的妹妹便知趣地离他们远些。我本是和老哥拉一车的,但为了均衡力气,也为了方便他们说话,我便和嫂子的妹妹拉一车。谁知后来我们也“出事”了,我竟喜欢上嫂子的妹妹,一位腼腆、羞涩、身段修长、朴实文静的女孩。我觉得她是我们队里最好看最可爱的女孩。推车或放车时,她的腰部、臀部、双脚摆动的曲线很动人,完整地体现了青年女性特有的轻盈和柔韧之美。只是我们未能将车子拉得飞跑,初恋,被竹车的轮子辗碎了……
拉竹车的日子也是挣工分最多的时候。竹车是傍晚就扎好的,早上在我居住的扁担铺村桥头边过磅秤,一车最少800斤,最多千余斤,一天拉一趟竹子,可顶平时两三天的工分。我邻居长久叔是村里的老秀才。他戴着老花镜管称竹和记账。他早上常搬个火桶坐在磅秤边,一坐就是一个多时辰,一称就是20多个春秋。那年拉竹子,我家的工分该是最多的。我们兄弟三人,一人一车,有两三天竟一天两趟,别人家望尘莫及,都说搞不过我们“三只小老虎”(我父亲名中有一“虎”字,故绰号“老虎”)。等我们拉到了公社所在地郭村,又名“谷城”,一个地处黄山西大门的有着千年历史和千亩大畈的小集镇,便是我们最惬意的时候。我三年的初中生涯便是在这里度过的。我们擦干汗,喝足水,到供销社的各商店转上一圈后便吃中饭。开始是用竹筒从家里带饭来,后来是上小吃部,吃大馍、包子、油条和面条之类的,再后来便是上酒上菜了。下午常拉米回家,我们是纯山区,吃米靠公社粮站定量供应。回来的路上,太阳将我们露在背心短裤外面的皮肤,晒得像蛇蜕皮一样。累得半死,但不忘苦中找乐。那天下午,烈日暴晒,我们拉竹子回来的路上,到了一个名叫枫树湾的地方,一个我喜欢的带有点儿诗意的地方。这地方秋天的景色很迷人,路下,数株数丈高的数百年的古枫树拔河而起,冲天耸立,有一半枝叶伸向路面,洒下大片浓荫,也洒下点点、片片的嫣红…… 此时,我哥和福辉俩把车子停在路边的树荫下,领我们钻进了路上的一条荫凉的水沟里。我们咕咚咕咚喝足了山泉水后,他们竟奇迹般地掏出一瓶酒和几包榨菜、花生米来,二人对喝,不到半个时辰便瓶底朝天了……
我最后一次拉竹车是1998年秋,是时我已离开故乡12年了,在解放军总参驻黄山的一家部队单位工作。那次回家待了几天,我在南阳村东“老背后”的自家竹山上砍了一车毛竹,然后装车往回拉。砍竹、放竹我依然利索,扎车、放车我娴熟如昨,面包还会有的,力气还是有的,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十八岁”时代。只是,因为长期不干活,我的手上开始起泡了,手臂上的肌肉拉得很疼,持续了很多天。只是那天,我是一人将竹车放到五里外的我家附近的公路边,不必再拉到20里外的那个名叫郭村的地方了。
那天,我拉竹车路过篮球场时,双喜婶母说的那句话,我很是受用。她叫着我的小名说:“喜,你发福了,但看你拉竹车的样子,还是一把好手。”一股隐退了多年的豪迈之气,顿时在我的心胸涌动起来。尽管,相对于我大山里清瘦的农友,我当时那120斤的体重,也可以算是发福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
从我所在的南阳队到公社所在地郭村有20多里板车路,地处皖南太(平)黟(县)边界的高山峡谷间,依山傍河,路面陡峭,稍不慎就会连人带车翻下悬崖。一辆竹车要两人拉,一般是一男带一女或一强带一弱。上坡要两车搭伙,四人推一车,上下两回,身上的背心要湿透两回;下坡奇险,但蔚为壮观,一百多辆竹车一辆接一辆,延亘四五里,犹如一只只长长的绿色的船只穿行在高山峡谷中。如哪位车“技”不到家,可就误事了,因为路窄,一辆车子停下来,后面的車就得全部打住。下坡是后生们逞能的时候,轻轻带刹往下猛冲,干了的紧箍在胸肌上的红色或白色的背心随风轻荡,白色的球鞋如两只银雁随车飞舞,很是矫健和洒脱,透着动感和狂野的力量之美,令姑娘们怦然心跳。
我刚拉车时,可没少挨老哥的训。单说扎车,会扎的能将竹车扎得像一条两头微翘的小船,而不会扎的,则像两头垂地的弯扁担,很难拉得动。后来我学会扎车了:将竹子的前部装上板车,中尾部拖在车后的地上,装满后用棕绳将竹子的前头扎实,再将后尾扎紧,然后两人合力将车尾托起,利用两个车轮前垫着的石头为阻力,将托起的竹车往后拉一点后再猛地前推,直至推得前后一样重,再将前头扎结的棕绳一左一右使劲吊在车架上。为了固定不松动,我们在扎紧前、后面的棕绳时,特别加上一横一竖两道短木杠绞定。这样扎出的竹车,在半路上就不会松动了。这是我们大山里的父辈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
在大山里,我可算半个秀才。但不能不说,我后来的车技是很棒的,能一人拉一车。观音堂上约二里有一路段,奇险,弯急90°偏上,上下20多米,且路面狭窄,沟壑纵横。1984年寒冬,一场冬雪后这里冰滑如镜。我带领村里的民兵、团员、青年拉竹子,卖了后筹办“民兵青年之家”。在这里,别人都是两车搭伙,三四人小心翼翼地拉着放车,唯我敢一人放,竟也有惊无险。其实是很险的,因当时前后都没车没人,我等不及了,故冒险放车。放车时,车子是飞的,我踏着冰面的脚跟,也仿佛离开了路面,整个身子随车飞起来了,只是多年来经常一人放车的经验,使我变得很镇定。我敏捷地避开了路上的沟坎、乱石,把握了车子的方向。
一个小伙子带一个姑娘拉车,那劲头真能把“石壁闯一条坑”。我哥嫂就是拉竹车时拉“出事”的。我家穷,但女方家里再反对,他们依然把竹车拉得飞跑。之后每次拉车,我和嫂子的妹妹便知趣地离他们远些。我本是和老哥拉一车的,但为了均衡力气,也为了方便他们说话,我便和嫂子的妹妹拉一车。谁知后来我们也“出事”了,我竟喜欢上嫂子的妹妹,一位腼腆、羞涩、身段修长、朴实文静的女孩。我觉得她是我们队里最好看最可爱的女孩。推车或放车时,她的腰部、臀部、双脚摆动的曲线很动人,完整地体现了青年女性特有的轻盈和柔韧之美。只是我们未能将车子拉得飞跑,初恋,被竹车的轮子辗碎了……
拉竹车的日子也是挣工分最多的时候。竹车是傍晚就扎好的,早上在我居住的扁担铺村桥头边过磅秤,一车最少800斤,最多千余斤,一天拉一趟竹子,可顶平时两三天的工分。我邻居长久叔是村里的老秀才。他戴着老花镜管称竹和记账。他早上常搬个火桶坐在磅秤边,一坐就是一个多时辰,一称就是20多个春秋。那年拉竹子,我家的工分该是最多的。我们兄弟三人,一人一车,有两三天竟一天两趟,别人家望尘莫及,都说搞不过我们“三只小老虎”(我父亲名中有一“虎”字,故绰号“老虎”)。等我们拉到了公社所在地郭村,又名“谷城”,一个地处黄山西大门的有着千年历史和千亩大畈的小集镇,便是我们最惬意的时候。我三年的初中生涯便是在这里度过的。我们擦干汗,喝足水,到供销社的各商店转上一圈后便吃中饭。开始是用竹筒从家里带饭来,后来是上小吃部,吃大馍、包子、油条和面条之类的,再后来便是上酒上菜了。下午常拉米回家,我们是纯山区,吃米靠公社粮站定量供应。回来的路上,太阳将我们露在背心短裤外面的皮肤,晒得像蛇蜕皮一样。累得半死,但不忘苦中找乐。那天下午,烈日暴晒,我们拉竹子回来的路上,到了一个名叫枫树湾的地方,一个我喜欢的带有点儿诗意的地方。这地方秋天的景色很迷人,路下,数株数丈高的数百年的古枫树拔河而起,冲天耸立,有一半枝叶伸向路面,洒下大片浓荫,也洒下点点、片片的嫣红…… 此时,我哥和福辉俩把车子停在路边的树荫下,领我们钻进了路上的一条荫凉的水沟里。我们咕咚咕咚喝足了山泉水后,他们竟奇迹般地掏出一瓶酒和几包榨菜、花生米来,二人对喝,不到半个时辰便瓶底朝天了……
我最后一次拉竹车是1998年秋,是时我已离开故乡12年了,在解放军总参驻黄山的一家部队单位工作。那次回家待了几天,我在南阳村东“老背后”的自家竹山上砍了一车毛竹,然后装车往回拉。砍竹、放竹我依然利索,扎车、放车我娴熟如昨,面包还会有的,力气还是有的,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十八岁”时代。只是,因为长期不干活,我的手上开始起泡了,手臂上的肌肉拉得很疼,持续了很多天。只是那天,我是一人将竹车放到五里外的我家附近的公路边,不必再拉到20里外的那个名叫郭村的地方了。
那天,我拉竹车路过篮球场时,双喜婶母说的那句话,我很是受用。她叫着我的小名说:“喜,你发福了,但看你拉竹车的样子,还是一把好手。”一股隐退了多年的豪迈之气,顿时在我的心胸涌动起来。尽管,相对于我大山里清瘦的农友,我当时那120斤的体重,也可以算是发福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