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良唱赞歌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tv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上演了新编大型平弦现代戏《未婚妈妈》。这是一部宣扬正气、为善良唱赞歌的有一定基础的好戏,值得我们关注、研究和扶持,使它精益求精,成为艺术精品。
  《未婚妈妈》讲述了一个很平凡的土族山村的故事。说的是土族姑娘海花儿在北京某建筑工地打工时,捡到了一个弃婴。初冬寒冷的天气,让这个小生命脆弱无助。海花心生怜悯,决定自己抚养这个小生命。她抱着孩子回到了家乡,但善良的心愿并没有换来同情和理解,也不能换来平安和顺遂。未婚妈妈突然有了一个孩子,非议如山,一直无情地压在这个弱小的土族姑娘身上。要抚养一个婴儿,失去了工作,生活没有来源;孩子生病,医药费无从筹措;订了亲的对象因为不理解她的举动,离她而去;等等困难,都让海花儿扛过来了。她的真诚和善良,感动了父亲、母亲、妹妹和乡亲们,养女海小花在土族山村善良的人们中成长起来,考上了大学。一直单身的她,也将与患难与共的善良青年海俊缔结姻缘。就在这时,海小花的生母寻亲来到山村,海花儿强压离别之痛,让小花和生母团圆。
  剧本是特邀著名作者纪丁为平弦戏创作的。这是典型的戏曲剧本,但又加入了一些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非常适合像平弦戏这样的地方戏曲演出。传统的叙述手法,使这个故事显得平易近人,真实可靠,非常契合这个简单而平凡事件的逻辑发展。剧本结构条理清晰,五场戏将这个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简繁得当,节奏明快,演出效果很好。
  对于这出戏,本文拟从故事的现实基础、戏剧矛盾中的情感描写、舞台演出效果等方面,写一点粗浅的观感。
   一
  
   关于收养弃婴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得不少。遗弃亲生婴儿,本是一件违背人伦的事情。但之所以遗弃,总有这样那样“正当”或不正当的理由或难处。好在善良总不会离人类而去,于是又总会有一些好心人,来收养弃婴。随便浏览一下最近的网络,就可以看到不少有关消息。现简摘以下三条:
   56岁未婚女子30年收养30余名弃婴
  2011年05月31日04:17大洋网—广州日报:
  近日,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来了一位特殊母亲和她的五个子女。母亲叫张菲,此行她是带五个患病的子女前来治病的。最大的今年8岁,最小的才两个多月大,他们都是张菲先后捡来的弃婴。昨日,记者走进武警广东总队医院,采访这位特殊的母亲,了解多年来她坚持收养弃婴的故事。自从三十年前,张菲收养了第一名女弃婴以来,她已经成为三十余名弃婴的母亲,目前还有十三名子女和她一同居住,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大家庭里。
  五十六岁的张菲,至今没有结过婚。她一共收养了三十多名弃婴,并将他们抚养长大。虽然生活比较艰难,但她没有放弃再收养弃婴的做法。
  女子25年收养上百个弃婴 靠打零工摆地摊抚养
  2011年09月07日08:19大河网—大河报:
  近日,由于一家杂志的报道,本报6年前的一篇报道又走进公众的视野,随着报道一起走进公众视野的还有兰考县的好心人袁厉害,在她的收养王国里,她是近百名孩子的母亲。如今,围绕在袁厉害身边的还有39个弃婴,这些孩子有的已经上了幼儿园,有的还处在哺乳期,必须喂奶粉。衣服、床、奶粉、学费,这一系列的问题现在都摆在袁厉害面前。
  8旬老人先后领养10余名弃婴 帮人代养30余名小孩
  2011年08月24日11:02大江网—新法制报:
  得知赣州章贡区一位84岁老人,先后领养10多名弃婴、帮人代养30多名小孩的事迹后,记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23日,记者来到老人颐养晚年的赣州添立养生院……84岁的刘意民向新法制报记者讲述她曾经用爱捡起遗失的美好。
  
  从这些各种各样的真实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善良总是“沉底”的,总是在社会的最底层大放异彩。还从来没有听说哪个有钱人抚养了多少多少弃婴。也许善良这朵花,一定是植根在粗茶淡饭中,成长在土墙茅屋里,才能开得茂盛。有一句古话,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或许只有被遗弃者才能体会到被遗弃的孤苦,只有在孤苦中打拼的人才倍加珍惜生活并且对社会做无私的回报。
  在北京打工的土族姑娘海花儿,飘零异乡,劳苦终日。在她的唱词中,我们听到:“每日里苦心劳作身疲惫,风雪中周身寒冷头发昏”,“你可知思念家乡我的心流泪”,“你可知想父母梦中哭醒”,“身沉重似大山欲倾,昏沉沉分不清天和地”。在戏的开头,海花儿就因劳累而昏倒在雪地里。故事发生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千千万万民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廉价劳力的高峰时期,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疾苦,远远不如在新世纪的今天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密切关注。千千万万像海花儿这样的民工,是我们国家今天繁荣昌盛的基石。但是,在最艰苦最劳累的日子里,这些可爱的劳动者也没有丢失做人最基本的准则,也没有泯灭人类互助互爱的良心。我们这个民族最可贵的精神,是他们肩扛手传而继承发扬下来的。所以当海花儿捡到弃婴时,自然地流露出了无限的同情和爱意:“想婴儿正需要拥在娘怀抱,想婴儿正是饥肠辘辘闹。想婴儿怎经冷冻夜幕罩,想婴儿难耐饥渴人心焦。土族人祖辈有古训,从善从爱永记牢……”最后,海花儿不顾男友的强烈反对,还是决定由自己来抚养这个弃婴,完成了她道德成长中的第一次升华。
  关于是否能认同海花儿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这个人物的可信度。剧作在海花个人的性格、经历、处境等方面,都有了符合其戏剧动作的渲染和描述,在第二场一开头,还对海花儿的家庭情况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表现了她父母的勤劳、耿直和善良,加以印证其性格之所以形成的环境。由此可见,海花儿善良性格的形成,大的环境依据已经足够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典型环境中的“这一个”的典型性格的个人依据还欠缺。比如,以上我们引用的网络上三段文字所涉及的主人公,就有两位都有在年幼曾经被遗弃的经历,这与她们的善良性格的形成和善良行为的产生,是有直接关系的。或许,在海花儿的行为上,正是缺少一点这样的典型经历的背景。不然,戏就会更完美可信了。
   二
  
   《未婚妈妈》一剧在情节的铺排和事件的叙述方面,采用了高度戏剧化删繁就简、重情略事的手法,因而紧紧地围绕着人物面对每一场的中心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纠葛和思想交锋。很明显,作者无意让观众只片面地留意剧中人物是如何具体地做,而是大肆地渲染人物在矛盾的焦点和事件的难关中,思想上是如何痛苦地选择和情感上是如何艰难地斗争。写戏实是写人,演戏必要演情,有情方是真实的人,有情方能感人。
  在戏中每一场都有一个中心事件,而这一个中心事件,就是戏中人物首先是海花儿必须面对的问题和考验。第一场是捡得了婴儿是放弃还是收养;第二场是如何化解父母和乡亲们的不理解;第三场是婴儿得了重病没有医药费,没有血源怎么办;第四场是如何度过村里关于长大的养女海小花的身世流言的情感冲击;第五场是面对海小花的生母来访认亲的艰难抉择。在这些场次中,每一个事件,就是一次情感的冲击波,考验着海花儿的心灵和意志,也拷问着人们的良心和品德。
  如第一场,就是捡得了弃婴如何办?作者有层次地塑造了戏中主人公海花儿的思想发展脉络,刚开始是惊诧,紧接着是怜悯,随后是想法救护,但并没有立即做出收养的决定。由于未婚夫刘步近的坚决反对,要她将婴儿送福利院,否则带着一个小孩连打工也打不成了,她说:“还是把她房内抱,要送也得等明天。”可以看出,她的心里并非一开始就考虑收养这个婴儿。经过众人的议论,特别是另一位正直的青年海俊“再小也是一条命,生命攸关休看轻”的表态,到第一场结束前,海花儿的思想已经开始明晰:“倘若老板真的把我除名了,我就抱着娃娃到天安门广场照个相,然后就回青海老家。”海花儿的性格和形象,就是这样一步步在观众心中丰满起来的。
  抚养弃婴,是这部戏的主线,这条主线是通过上述五场中的五个中心事件串连起来的,这是戏的主干。但一部戏只有主干,就像一棵独干树一样是不好看的。戏里还有两个人物的两条副线的发展,丰满了戏的骨肉。一条是海俊和海花儿的情感线,一条是刘步近和海花儿的情感线。
  海俊和海花儿的情感线,作者用很浓重的笔墨进行了渲染,对塑造海花儿的形象,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海俊和海花儿的情感历程,戏中用四段式的方法步步递进地描述,一次比一次明晰,一次比一次情感激烈,可以说是戏中的华彩段。按照戏中的提示,海俊是一位正直善良的青年,实际上与海花儿是“青梅竹马同村长,从小爱恋埋心肠”。在第一场中,海俊就理解和支持海花儿救护弃婴,“人心若有真情在,何惧风险来救婴。还将婴儿抱回去,有缘相遇雪夜情。”这是第一段隐约地埋下了两人的情感伏笔。第二段,是海俊紧跟海花儿回到家乡,表示要在附近的煤矿打工,多挣些钱,“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进一步暗示与海花儿要一条心共同抚养弃婴。第三段,是海小花生病住院急需用钱时,海俊从矿上给海花儿捎来了现金,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明确地表示:“到如今你献爱心把孤儿育养,我愿做患难夫妻度时光。我愿为孤儿把父亲当,我俩患难经风霜。”这时,海花儿为了不拖累海俊,拒绝了海俊的要求,“独木桥上我自闯”。第四段,两人的情感冲突发展到高潮。由于海俊在矿上受伤截瘫,海花儿反过来表示爱意要求与他共同生活,但海俊也拒绝了。两人互诉衷情,海花儿说:“从今往后你就是我的男人,我就是你的媳妇。我们堂堂正正地组家庭,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两个人爱情的产生,是因收养弃婴而起,两个人爱情的苦痛,也是由收养弃婴而起。为了海小花的成长,两个人都长期单身,两个人都身心俱损,两个人都不折不挠,两个人都不离不弃,通过这四段情感戏,海花儿和海俊的善良品德就展示得非常形象和具体了。
  刘步近与海花儿的情感线,就写得很简洁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场中反对海花儿收养弃婴,第四场中刘步近因婚姻失败,打工没有收获,来求海花儿让他到她们办的厂里干活。刘步近的患得患失,关键时刻向后退缩,到最后人财两空,实际上是反衬了海花儿和海俊的高尚。
   三
  
   《未婚妈妈》一剧由剧本搬上舞台,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的演职人员做了许多工作,在导演、音乐、表演等方面,都力求忠实原作,为原作添彩。
  导演在这出戏的二度创作中,基本遵循传统戏曲的表现方法,但又适当采用影视剧的新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特别在第三场海花儿念海俊表露心迹的信这段戏时,对人物的调度作了大胆的处理。原剧本中只有一句提示:在海花儿念信时,“舞台最高端的平台上灯光突起,海俊一身矿工服在灯光中出现”。但导演安排在念信的情深处,让海花儿想象中的海俊在舞台上活动起来,与自己的目光和语言都作交流,甚至在互相倾诉衷情时,还有肢体接触。这就非常形象地将海花儿心中的情感活动以意识流的方式,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在第五场的尾声部分,导演采用了一队舞蹈演员的表演,以表现春夏秋冬的时光交替,之后转接到海小花去外地上学一年后回乡的场面。这时舞蹈演员变成了“雪花”在飘舞,在漫天瑞雪中,海小花与深爱她的土族妈妈再次相逢,剧情在欢乐中结束,令人印象深刻。
  本戏的音乐和唱腔,是由平弦戏的资深音乐人陈启明担纲创作设计的,仍然体现了他优美动听、情感细腻、风格浓郁的创作特色,是本戏的一大亮点。参与表演的青年演员张凌云(饰海花儿)、李超(饰海俊)等,都在艺术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唱腔念白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进步。
  最后要提及两点改进建议,供编导参考。一是本戏的基调从头到尾都是沉重和悲苦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展示得不够,生活中的亮色也太少。比如海俊这个角色,完全可以乐观点,甚至可以幽默点,不能在每一场都似乎背着沉重的责任而郁郁不欢或者泪流满面。这一点在今后的打磨中,编、导、演方面都可以加以补救。二是在不断修改提高待戏的质量有一个大的飞跃后,舞美灯光部分就可以认真配合剧情,作一个切合剧情的设计和调整,更好地为塑造人物、深化剧情服务。
  特别值得提起的是,这出戏是在剧院领导策划和支持,青海大舞台演艺服饰有限公司王笑波经理的提倡和帮助下,专请本剧作者撰写台本,并资助全部服装设计和制作,内外同心协力打造的。这种文企合作的方法和路子,是值得提倡的,我们应该有多一些这样热心艺术事业的人士,共同培育平弦戏这一朵青海土生土长的艺术之花。
  
其他文献
莫言(1956~),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原名管谟业,莫言这个笔名是作家玩的一个拆字游戏(把原名管谟业中的“谟”字一拆为二)。作家人生经历丰富,文革开始后,回乡务农。1974年在高密县棉油厂做临时工。1976年参军,1984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班学习。1997年转业到北京《检察日报》工作。   莫言,
期刊
文化是一种符号,印证着历史的印痕。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时空隧道永久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  然而,当寻根文化的守望者们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文化的根脉时,却发现地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似乎文化价值受到了现代精神的冲击,以至于在一个大区域尘封已久,或者说孤芳独赏。然时至今日寥寥无几的寻根者们依然矗
期刊
隆务寺     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隆务镇,藏语全名叫“隆务德钦曲科尔朗”。该寺地处隆务河中游河畔,依山傍水,环境宜人,其规模在安多地区仅次于甘肃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的塔尔寺。  隆务寺据记载最早建于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当时属于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规模较小。以后多次重建和扩建,规模日臻宏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同仁县隆务庄重建后取名为隆务仓,即隆务寺的前身,距今有
期刊
“纳尼亚传奇”是一部童话,这部童话被文字演绎过,这被电影演绎过。我们在“纳尼亚传奇”系列电影的第四部即将上映的时刻回顾和重温《狮子、女巫、魔衣橱》,是因为想念,更是因为有所期待。   前言   四个从伦敦到郊区古怪教授家里做客的兄弟姊妹,通过教授家的一个魔幻衣橱进入了神秘的纳尼亚国度。居住着许多神奇生物的纳尼亚被邪恶的白女王施下毒咒,成为冰封之地。四个人类的孩子在万兽之王—狮子阿斯兰的
期刊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了前不久召开的六中全会关于文化的《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孕育了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她要有与自己相应的文化,器物与文化同步。发展先进文化是形成“自由而全面发展”个人的基本条件,人类的道德是不断向上的。精神有其力量。《决定》关于文化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具有深刻的内涵。   社会主义要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公平、正义是永恒的法则。正如马克思所曾经说过的:“只要与
期刊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界的发展趋势。大学出版社作为当今出版界的一支主力军,面对新技术、新理念、新形势的挑战,也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文章通过对四川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情况进行分析,剖析当今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及探讨解决思路,为以后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提供借鉴。   随着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时代也应运而来,大众的阅读方式也从传统媒体
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现已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高校共青团工作专题网站。文章以红岩网校为例,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特点,为更好地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途径。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沟通变得迅捷和广泛。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取向与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日趋个性与元化。结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特点,设计出更适合的的载体、模式是当务之急。而重庆邮电大学(
期刊
怀念伟人周恩来   王永聘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至如今。  宰相庶民心相连,  当数周公第一人。    一代英才千古风,  历历在目宛如生。  大度朗朗无私业,  神采奕奕儒雅深。    功高不减忠贞志,  位尊难移公仆心。  生死荣辱皆不顾,  笑傲争利弄权人。     奋斗终身清如水,  耿耿丹心如明镜。  一生廉洁树典范,  国人铭
期刊
吉林卫视的《牛群:》,是一档新闻故事类栏目,创办之初即以其鲜明的栏目定位、精彩宽泛的故事选材、生动且颇具特色的讲述方式及深刻而又富有现实影响力的节目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在各大卫视同等故事类栏目中一举跻身佼佼。作为一档立意并不算“新鲜”的故事类栏目为什么会有如此之显著的收视体现?为什么会越来越多的吸引观众的眼球?为什么会久嚼而不腻,细品愈新鲜呢?究其内由,关键在于它在故事领域中所追求或者说剔选的细小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对人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掌握着各种技能的人才,还需要有健全的人格。以往过于注重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熟不知,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各方面的素质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身心正处于一个逐发展的初级阶段,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后来的情商和智商的发展都起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