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9月,那年我刚师范毕业,带着一片懵懂踏上了三尺讲台,那时,“教师”与我而言,只是一份工作,是一个“铁饭碗”。在一次偶然的教研活动中,一位师姐执教的一堂示范课彻底改变了我对“教师”这个词的认识。课堂上,孩子们跃跃欲试,师姐的声音极甜美,一颦一笑仿佛具有魔力一般,吸引着孩子们,也深深吸引着我。不记得课的内容,不记得讲了什么,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在脑海盘旋:我要成为这样的老师。
心怀梦想,砥砺前行
言必行,行必果。回到自己的学校,我开始努力模仿师姐上课,在模仿中便发现自己的普通话不行,咬字不准;写字也不好看,几乎可以用“难看”来形容;对于教材教法就更是一窍不通,什么钻研教材、什么解读文本,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听天书;此时,学校常规教研,轮到我上一堂课,哎,硬着头皮上吧!一节课下来,上得面红耳赤,评课时硬着头皮坐到办公室,准备接受大家的批判。意外的是,前辈们给我一致的评价是:素质好,声音甜美、具有磁性,很适合做一名语文老师,特别是低段的语文老师。在被幸福笼罩的那一刻,也告诉自己:原来,只要心怀梦想,刻苦努力,你终究会变成你所期待的樣子。从此,做一名专业的语文老师便成了我的教育梦想。在农村学校6年里,我每年都承担乡级示范课,只要有外出听课的机会,我都积极争取,如果公费不行我就自己掏腰包出去听课、学习、开拓自己的眼界。可是,由于缺乏师父的引领,这样的学习之路也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毫无章法。幸运的是,在农村学校几年里,由于自己积极要求进步,很快便入了党,而且担任了校大队辅导员工作。从此,我也时常用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导师引领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我徘徊在“真语文”门外时,2002年的秋天,我被派往县里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其中余江一小张红萍老师的示范课《太阳》让我突然间看到了希望:小班化的班级模式,老师精巧的设计,温柔的教态,智慧的语言,与学生积极的互动不娇柔不造作,整堂课充满了春风化雨般神奇的力量。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快乐,而老师没有撕扯、喊叫,她只要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温柔的话语,孩子们的眼神就始终没有离开过她。是的,此时,我又听到了心底呐喊的声音:我要成为这样的老师。
2006年,县里举行教师选调,我几经周折,终于考进了余江一小,终于和张老师成为同事,有幸的是,我还和她分到了一个年级组。为此,我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张老师当时担任语文中心组组长,在听了我的第一次见面课过后,她很欣慰地告诉我:你的个人素质非常好,好好干。简短的话语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层层涟漪,也更坚定了我继续追寻语文名师的梦想。
进一小后的每一天都是忙碌而充实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也仿佛被幸运之石砸中,以后的每一堂公开课,张老师都手把手地教我:从一堂课的设计到每一句话的锤炼;从板书的设计到课件的选图、文字的摆放、动态功能的调整;再从每一个上课的眼神、动作、姿势到每一次的站位、走位,事无巨细,她都细心指导,严格要求,替我反复演练,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009年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执教的《画家和牧童》获一等奖第一名,并被授予“县优秀授课教师”荣誉称号。同年,再次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只不过此次是以学员和示范课执教者的双重身份参加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执教的《雨点儿》被认定为示范课。后来连续几年在县级教研活动中执教示范课,《美丽的小路》《纸船和风筝》等,获一致好评。2012年执教的《春雨的色彩》获市电教课一等奖,省二等奖。除了上课,我还坚持写论文,自己制作课件,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各种奖项;制做的课件也屡获省、市级奖项。2011年,参加鹰潭市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荣获一等奖,被授予“鹰潭市优秀授课教师”,并被送往参加省素养大赛,获二等奖。荣誉的纷至沓来并没有让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的眼里、话语中只有工作,于是,周围的同事笑称我为“只会教书的呆子”。于我而言,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是一次成长,一次蜕变。
美丽邂逅
一次,政教处邹主任交给我一个全新的任务:上一堂主题为文明礼仪的中队示范课。全新的任务,全新的挑战,有压力就有动力,凡事总有第一次,我没有推诿,还是欣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时间只有半个月。
从哪里开始呢?我从网上多方查找资料,发现主题队会其实就是展示少先队员风采的课堂,这样的展示主题统一,而且要把绝对的自主权交给少先队员们。找到了关键所在,我便开始准备起来。定每一个环节的小节目、选演员、写台词,一有空就往教室里钻,和孩子们一起排练;主持人的训练最为艰苦,孩子们太小,成串的词读都读不顺,别说脱稿了。只能请来家长帮忙,再利用周末加班加点训练。孩子们完全没有舞台经验,走台、眼神、手势我都得在家里先自己练习好,再搬到学校照着模仿给孩子们。有时,孩子练得想哭,其实我也差点儿放弃,但面对孩子们,想想这个对于他们来说难得的展示机会,我还是强忍着放弃的念头一遍又一遍鼓励他们,同时,也是在鼓励我自己。
半个月后,展示的时间到了,不记得教室里坐了多少听课的老师,只记得课后许多老师激动得双眼通红,好几个老师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上得太好了!”潘菲凡老师更是跑到校长室向校长汇报:他当大队辅导员这么多年,这是他听过的最好的中队活动课!如此高的评价让我受宠若惊。时隔一年,江西省关工委交流现场会放在余江举行,地点就定在余江一小,而我又荣幸地接到了任务:上一堂主题中队会展示课,时间同样是半个月,我同样刚好任教二年级。那个冬天天气格外冷,当二(6)班全体孩子走上舞台的那一刻,注定是不平凡的!我们队会的主题为《感恩父母》,一个温暖的话题!二(6)班的孩子们也温暖了全场观众的心。我精心设计的环节,通过孩子们的展示,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一心追随的是语文教学,没想到,两次的中队活动展示让我“意外成名”,2012年9月,我被任命为余江一小大队辅导员。美丽的邂逅!从此,我与德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县城学校毕竟与农村学校不同,虽然一直担任辅导员,但真的要以此为专业,我感觉到自己的任务更重了,新的挑战又开始了。上任之初,每个晚上都是不眠之夜:每天的备课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笔记本,翻看一天的工作记录,完成的打钩,没完成的列出来,放进第二天的清单;除此以外,每天还要准备第二天大课间对全校学生的发言,经常是写了改,改了又写,不知道多少回,有时,就抱着笔记本沉沉睡去。那年还承担了县级示范展示课,白天做完繁杂的事务,再利用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备课、修改课件。好几次,张红萍老师看着我通红的眼,心疼地说:你要注意休息!导师的关切给了我坚持的力量,也给了我继续的勇气。
有付出就有收获。在付出辛勤的汗水之时,我也在收获着成功的喜悦:2011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2013年被评为县“十佳辅导员”;2015年被评为县“优秀辅导员”;2017年12月被评为“余江县学科带头人”“鹰潭市骨干教师”;2017年任教中队被评为“雷锋中队”,本人被评为“优秀少儿工作者”;工作不到两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被提拔为政教副主任,全面负责一小西校区政教工作,2017年9月调至新建的余江六小任副校长。至此,我的工作又迈向新的征程。
我还是那个只会教书的“书呆子”。只不过,这个“呆子”已然懂得:教育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我也依然愿意用汗水与付出期待花开。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六小学)
心怀梦想,砥砺前行
言必行,行必果。回到自己的学校,我开始努力模仿师姐上课,在模仿中便发现自己的普通话不行,咬字不准;写字也不好看,几乎可以用“难看”来形容;对于教材教法就更是一窍不通,什么钻研教材、什么解读文本,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听天书;此时,学校常规教研,轮到我上一堂课,哎,硬着头皮上吧!一节课下来,上得面红耳赤,评课时硬着头皮坐到办公室,准备接受大家的批判。意外的是,前辈们给我一致的评价是:素质好,声音甜美、具有磁性,很适合做一名语文老师,特别是低段的语文老师。在被幸福笼罩的那一刻,也告诉自己:原来,只要心怀梦想,刻苦努力,你终究会变成你所期待的樣子。从此,做一名专业的语文老师便成了我的教育梦想。在农村学校6年里,我每年都承担乡级示范课,只要有外出听课的机会,我都积极争取,如果公费不行我就自己掏腰包出去听课、学习、开拓自己的眼界。可是,由于缺乏师父的引领,这样的学习之路也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毫无章法。幸运的是,在农村学校几年里,由于自己积极要求进步,很快便入了党,而且担任了校大队辅导员工作。从此,我也时常用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导师引领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我徘徊在“真语文”门外时,2002年的秋天,我被派往县里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其中余江一小张红萍老师的示范课《太阳》让我突然间看到了希望:小班化的班级模式,老师精巧的设计,温柔的教态,智慧的语言,与学生积极的互动不娇柔不造作,整堂课充满了春风化雨般神奇的力量。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快乐,而老师没有撕扯、喊叫,她只要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温柔的话语,孩子们的眼神就始终没有离开过她。是的,此时,我又听到了心底呐喊的声音:我要成为这样的老师。
2006年,县里举行教师选调,我几经周折,终于考进了余江一小,终于和张老师成为同事,有幸的是,我还和她分到了一个年级组。为此,我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张老师当时担任语文中心组组长,在听了我的第一次见面课过后,她很欣慰地告诉我:你的个人素质非常好,好好干。简短的话语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层层涟漪,也更坚定了我继续追寻语文名师的梦想。
进一小后的每一天都是忙碌而充实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也仿佛被幸运之石砸中,以后的每一堂公开课,张老师都手把手地教我:从一堂课的设计到每一句话的锤炼;从板书的设计到课件的选图、文字的摆放、动态功能的调整;再从每一个上课的眼神、动作、姿势到每一次的站位、走位,事无巨细,她都细心指导,严格要求,替我反复演练,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009年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执教的《画家和牧童》获一等奖第一名,并被授予“县优秀授课教师”荣誉称号。同年,再次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只不过此次是以学员和示范课执教者的双重身份参加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执教的《雨点儿》被认定为示范课。后来连续几年在县级教研活动中执教示范课,《美丽的小路》《纸船和风筝》等,获一致好评。2012年执教的《春雨的色彩》获市电教课一等奖,省二等奖。除了上课,我还坚持写论文,自己制作课件,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各种奖项;制做的课件也屡获省、市级奖项。2011年,参加鹰潭市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荣获一等奖,被授予“鹰潭市优秀授课教师”,并被送往参加省素养大赛,获二等奖。荣誉的纷至沓来并没有让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的眼里、话语中只有工作,于是,周围的同事笑称我为“只会教书的呆子”。于我而言,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是一次成长,一次蜕变。
美丽邂逅
一次,政教处邹主任交给我一个全新的任务:上一堂主题为文明礼仪的中队示范课。全新的任务,全新的挑战,有压力就有动力,凡事总有第一次,我没有推诿,还是欣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时间只有半个月。
从哪里开始呢?我从网上多方查找资料,发现主题队会其实就是展示少先队员风采的课堂,这样的展示主题统一,而且要把绝对的自主权交给少先队员们。找到了关键所在,我便开始准备起来。定每一个环节的小节目、选演员、写台词,一有空就往教室里钻,和孩子们一起排练;主持人的训练最为艰苦,孩子们太小,成串的词读都读不顺,别说脱稿了。只能请来家长帮忙,再利用周末加班加点训练。孩子们完全没有舞台经验,走台、眼神、手势我都得在家里先自己练习好,再搬到学校照着模仿给孩子们。有时,孩子练得想哭,其实我也差点儿放弃,但面对孩子们,想想这个对于他们来说难得的展示机会,我还是强忍着放弃的念头一遍又一遍鼓励他们,同时,也是在鼓励我自己。
半个月后,展示的时间到了,不记得教室里坐了多少听课的老师,只记得课后许多老师激动得双眼通红,好几个老师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上得太好了!”潘菲凡老师更是跑到校长室向校长汇报:他当大队辅导员这么多年,这是他听过的最好的中队活动课!如此高的评价让我受宠若惊。时隔一年,江西省关工委交流现场会放在余江举行,地点就定在余江一小,而我又荣幸地接到了任务:上一堂主题中队会展示课,时间同样是半个月,我同样刚好任教二年级。那个冬天天气格外冷,当二(6)班全体孩子走上舞台的那一刻,注定是不平凡的!我们队会的主题为《感恩父母》,一个温暖的话题!二(6)班的孩子们也温暖了全场观众的心。我精心设计的环节,通过孩子们的展示,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一心追随的是语文教学,没想到,两次的中队活动展示让我“意外成名”,2012年9月,我被任命为余江一小大队辅导员。美丽的邂逅!从此,我与德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县城学校毕竟与农村学校不同,虽然一直担任辅导员,但真的要以此为专业,我感觉到自己的任务更重了,新的挑战又开始了。上任之初,每个晚上都是不眠之夜:每天的备课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笔记本,翻看一天的工作记录,完成的打钩,没完成的列出来,放进第二天的清单;除此以外,每天还要准备第二天大课间对全校学生的发言,经常是写了改,改了又写,不知道多少回,有时,就抱着笔记本沉沉睡去。那年还承担了县级示范展示课,白天做完繁杂的事务,再利用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备课、修改课件。好几次,张红萍老师看着我通红的眼,心疼地说:你要注意休息!导师的关切给了我坚持的力量,也给了我继续的勇气。
有付出就有收获。在付出辛勤的汗水之时,我也在收获着成功的喜悦:2011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2013年被评为县“十佳辅导员”;2015年被评为县“优秀辅导员”;2017年12月被评为“余江县学科带头人”“鹰潭市骨干教师”;2017年任教中队被评为“雷锋中队”,本人被评为“优秀少儿工作者”;工作不到两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被提拔为政教副主任,全面负责一小西校区政教工作,2017年9月调至新建的余江六小任副校长。至此,我的工作又迈向新的征程。
我还是那个只会教书的“书呆子”。只不过,这个“呆子”已然懂得:教育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我也依然愿意用汗水与付出期待花开。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