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开展地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为例,从合理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考察探究、学生汇报成果和交流学习、教师总结及评价等教学步骤论述合作学习在地理实践教学中应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 地理教学 地理实践力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B-0034-0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地理教学不应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满足每一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求,并在地理教学中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为例,探索合作学习在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重要途径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和实践方式十分多样化。课内的有地理实践课程、地理讲演、地理辩论、地图绘制等方式;课外的有研学旅行、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地理观测、地理摄影、墙报编辑等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实践教学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所谓地理实践教学,是指由地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考察、调查、实践等探究方式,获取地理直接经验,从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
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对象十分多样,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对于高中生而言,考虑安全问题和课程安排问题,可以选择乡土地理资源,选择本土具有代表性的气候气象、河流水文、地形地貌、植物土壤、旅游景观等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进行考察探究学习。例如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岩洞的形成原因、植被的分布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应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所选素材也应该与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相关,并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在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已有的地理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偏实践的学科,而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对地理知识的陈述、地理现象的罗列,并没有深入去探究地理过程的形成,同时,地理现象是属于动态变化的,地理教学也应与时俱進。因此,地理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践行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合作学习在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地理实践活动是践行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部分,但是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较为复杂,在考察、探索过程中任务也较为烦琐,学生很难独立完成,这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也有利于学生讨论交流,拓展思维能力。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一般为“布置探究任务—学生提出假设—考察分析—得出结论—代表汇报—教师讲评—学生反思总结”。本文以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为例开展地理实践教学,在完成这一章节的课堂教学后,再以崇左市扶绥县白头叶猴保护区里的九重山洞为课题教学对象,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课外实践考察探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的目标要求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在以九重山洞为教学对象的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中以此课程目标为基础,设计实践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罗盘等工具确定九重山洞的经纬度位置,并标识在地质图上;(2)能够准确判断九重山洞中典型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并填写表格;(3)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九重山洞所受地质作用,并探究溶洞的形成原因。地理实践活动围绕此学习目标进行开展。
(一)合理建立学习小组。在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中,学习小组每组 5 人左右,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因地理活动环境和活动过程较为复杂,探究内容的开放性较强,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存在差异,同时又和谐互补,在分组中应考虑学生的性别、成绩、家庭和性格等特点,每个小组都应该是全班的缩影。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体现自我的同时学习他人,从而提高自我。除此之外,还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在学习小组内,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一名组长,负责引导小组开展野外实践活动,确保指定任务都能全部按时完成;一名记录员,负责拍照九重山洞内的典型地理事物,并记录小组讨论过程,形成实践成果;两名资料员,负责携带工具和设备,并搜集和整理九重山洞的相关资料;一名汇报员,负责汇报小组讨论成果。人数多的小组可适当增加一些角色,要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开展合作考察探究。在进行考察探究前,教师给每小组分发九重山洞的资料、野外观察记录表、罗盘等实践工具,简单介绍扶绥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对罗盘等工具的使用操作进行演示和讲解,指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如何填写野外观察记录表(见表1)。布置本次考察探究的学习任务:(1)使用罗盘确定九重山洞的经纬度位置,并标识在地质图上;(2)拍照采集九重山洞中的典型地貌,填写野外观测记录表;(3)分析九重山洞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解释地质作用对其的影响。
景观图片 地理位置 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及特征 形成原因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以及自己搜集整理的九重山洞的资料以及本次实践学习任务,组内制定方案并进洞考察探究。在考察过程中,教师需要担任整个实践活动的“总指挥”,关注每个小组的任务进度以及完成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为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完成情况较不理想的小组,要层层递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完成得好的小组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尽可能保证每个小组都能正确利用工具进行观察和采集洞穴景观图并填写地理野外观察记录表。 (三)学生汇报成果,交流学习。合作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依次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示野外观测记录表,并对本组所考察景观的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及特征、形成原因以及考察探究过程进行解说,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問。教师要调控好交流、辩论的局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学习,以激发学生多角度深入的思考问题。
(四)教师总结及评价。教师需及时进行具有科学性的总结,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的结果相结合,主要从能量来源、内外力形成的原因以及岩石特征及类型这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反思总结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哪里做得不足。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对学生全面评价,不能仅靠结果性评价,要进行多元化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品质等多方面的表现,结合新课标中地理实践力的四个水平的划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性评价要求学生课后撰写地理野外实践报告,将实践成果绘制为手抄报,评价以学生评价表(表 2)的形式呈现,包括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优秀(≥90 分)、良好(75~89 分)、及格(60~74 分)。
本文将合作学习应用到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创新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教师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采取多元化评价,以达到有效培养地理实践力的目的。同时,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学会表达自我和倾听学习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但是,地理实践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野外实践中不可控因素较多,这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是一大考验。
【参考文献】
[1]宋 强,郭志永,翟秋敏.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0)
[2]徐 哲,白文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地理合作学习模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
[3]张 璐,戴文远,张志雪.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野外教学初探——以人教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J].地理教学,2018(16)
[4]张凌童.基于地理实践力培育的高中学生野外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构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5]杜 妮.高中地理野外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6]陈奕彤.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实证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7]李 丹.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实践活动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8]徐振华.合作学习与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9)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7JGB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芷菲,女,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秦年秀,(1976— ),女,广西桂林人,博士,南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类,教师专业发展,旱涝灾害机理、流域地表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与机理、灾害风险管理;李 栋,男,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朱华芸,女,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 江月阳)
【关键词】合作学习 地理教学 地理实践力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B-0034-0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地理教学不应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满足每一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求,并在地理教学中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为例,探索合作学习在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重要途径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和实践方式十分多样化。课内的有地理实践课程、地理讲演、地理辩论、地图绘制等方式;课外的有研学旅行、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地理观测、地理摄影、墙报编辑等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实践教学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所谓地理实践教学,是指由地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考察、调查、实践等探究方式,获取地理直接经验,从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
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对象十分多样,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对于高中生而言,考虑安全问题和课程安排问题,可以选择乡土地理资源,选择本土具有代表性的气候气象、河流水文、地形地貌、植物土壤、旅游景观等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进行考察探究学习。例如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岩洞的形成原因、植被的分布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应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所选素材也应该与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相关,并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在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已有的地理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偏实践的学科,而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对地理知识的陈述、地理现象的罗列,并没有深入去探究地理过程的形成,同时,地理现象是属于动态变化的,地理教学也应与时俱進。因此,地理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践行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合作学习在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地理实践活动是践行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部分,但是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较为复杂,在考察、探索过程中任务也较为烦琐,学生很难独立完成,这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也有利于学生讨论交流,拓展思维能力。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一般为“布置探究任务—学生提出假设—考察分析—得出结论—代表汇报—教师讲评—学生反思总结”。本文以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为例开展地理实践教学,在完成这一章节的课堂教学后,再以崇左市扶绥县白头叶猴保护区里的九重山洞为课题教学对象,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课外实践考察探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的目标要求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在以九重山洞为教学对象的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中以此课程目标为基础,设计实践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罗盘等工具确定九重山洞的经纬度位置,并标识在地质图上;(2)能够准确判断九重山洞中典型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并填写表格;(3)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九重山洞所受地质作用,并探究溶洞的形成原因。地理实践活动围绕此学习目标进行开展。
(一)合理建立学习小组。在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中,学习小组每组 5 人左右,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因地理活动环境和活动过程较为复杂,探究内容的开放性较强,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存在差异,同时又和谐互补,在分组中应考虑学生的性别、成绩、家庭和性格等特点,每个小组都应该是全班的缩影。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体现自我的同时学习他人,从而提高自我。除此之外,还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在学习小组内,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一名组长,负责引导小组开展野外实践活动,确保指定任务都能全部按时完成;一名记录员,负责拍照九重山洞内的典型地理事物,并记录小组讨论过程,形成实践成果;两名资料员,负责携带工具和设备,并搜集和整理九重山洞的相关资料;一名汇报员,负责汇报小组讨论成果。人数多的小组可适当增加一些角色,要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开展合作考察探究。在进行考察探究前,教师给每小组分发九重山洞的资料、野外观察记录表、罗盘等实践工具,简单介绍扶绥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对罗盘等工具的使用操作进行演示和讲解,指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如何填写野外观察记录表(见表1)。布置本次考察探究的学习任务:(1)使用罗盘确定九重山洞的经纬度位置,并标识在地质图上;(2)拍照采集九重山洞中的典型地貌,填写野外观测记录表;(3)分析九重山洞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解释地质作用对其的影响。
景观图片 地理位置 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及特征 形成原因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以及自己搜集整理的九重山洞的资料以及本次实践学习任务,组内制定方案并进洞考察探究。在考察过程中,教师需要担任整个实践活动的“总指挥”,关注每个小组的任务进度以及完成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为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完成情况较不理想的小组,要层层递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完成得好的小组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尽可能保证每个小组都能正确利用工具进行观察和采集洞穴景观图并填写地理野外观察记录表。 (三)学生汇报成果,交流学习。合作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依次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示野外观测记录表,并对本组所考察景观的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及特征、形成原因以及考察探究过程进行解说,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問。教师要调控好交流、辩论的局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学习,以激发学生多角度深入的思考问题。
(四)教师总结及评价。教师需及时进行具有科学性的总结,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的结果相结合,主要从能量来源、内外力形成的原因以及岩石特征及类型这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反思总结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哪里做得不足。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对学生全面评价,不能仅靠结果性评价,要进行多元化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品质等多方面的表现,结合新课标中地理实践力的四个水平的划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性评价要求学生课后撰写地理野外实践报告,将实践成果绘制为手抄报,评价以学生评价表(表 2)的形式呈现,包括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优秀(≥90 分)、良好(75~89 分)、及格(60~74 分)。
本文将合作学习应用到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创新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教师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采取多元化评价,以达到有效培养地理实践力的目的。同时,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学会表达自我和倾听学习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但是,地理实践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野外实践中不可控因素较多,这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是一大考验。
【参考文献】
[1]宋 强,郭志永,翟秋敏.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0)
[2]徐 哲,白文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地理合作学习模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
[3]张 璐,戴文远,张志雪.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野外教学初探——以人教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J].地理教学,2018(16)
[4]张凌童.基于地理实践力培育的高中学生野外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构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5]杜 妮.高中地理野外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6]陈奕彤.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实证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7]李 丹.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实践活动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8]徐振华.合作学习与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9)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7JGB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芷菲,女,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秦年秀,(1976— ),女,广西桂林人,博士,南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类,教师专业发展,旱涝灾害机理、流域地表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与机理、灾害风险管理;李 栋,男,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朱华芸,女,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