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活动课创新精神的培养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迎接未来科技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小语专家李吉林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的想象力发展了,他们就如同鸟儿插上了翅膀。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在语文活动课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中学语文活动课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所有的学生
  语文活动课是一种开放性课堂,面对的应是全体学生,教学课堂设计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得到发挥。因为在语文活动的时候,当学生听到或注意到别人不同的想法及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也在接受激烈和深入的碰撞,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寻求创新。
  
  二、大力倡导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是创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在语文活动中,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求知活动过程中,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优势互补,有助于将个人的创新意识通过小组的合作上升为创新成果。而这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小组成员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又从组员那里获得了灵感。例如在《如果我主办校刊》的活动中,学生们8人为一个小组,在明确了办报的宗旨后,大伙共同策划设计、分工合作,然后,画图的画图,找资料的找资料。当一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们捧着一张张散发着笔墨清香、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而成的作品的时候,一张张小脸都写满了兴奋。
  
  三、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能让人产生兴趣,而语文活动则扩展了学生多元学习活动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因此,没有令人跃跃欲试的活动设计,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活动课。活动最热烈的时候,就是学生创新意识最强、收益最大的时候。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鼻、耳等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演等方面全面动起来,积累创新体念,训练敏捷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我当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活动课上,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主持的话题大到伊拉克局势、台湾当局的台独政策,小到学校旁边的污水沟的处理、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眉宇间透露出白岩松、王小丫似的沉着与婉约。通过活动,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包括台下听众的亲和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四、重视语文活动课与其它课程的交互、延伸
  语文活动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往往在活动过程中,渗透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此时,教师要予以肯定并做适时的引导,让学生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而且在活动交流中,学生们有着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其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存在不足,哪能些是新发现的问题,哪些问题有了初步认识但还没感知体念,凡此种种,都使得语文活动课延伸到课外,这样,就使得学生自觉地将创新精神贯穿至其学习的课上与课外,在不断的争鸣中得以强化,在相互的交流中受到启迪、借鉴而领悟。例如,在《我当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活动课上,学生们对话题的把握,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政治敏感性,体现出他们不同的价值判断,并实践着他们不同的知识积累。通过互相间语言的碰撞,学生们了解了更多的除了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并激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思考,促使他们不断拓宽新的、更广泛的知识层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五、在语文活动课中要有教师的引导与激励
  课上组织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语文活动课的意义在于日渐积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情感和心理倾向,并在活动中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创新的品格和能力,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课堂的激励,激励是强化创造兴趣的原动力。
  (作者单位:湖南江华县沱江中学)
其他文献
一、“问题意识”的涵义及作用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过程的总和。问题意识是个体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思维过程及灵活性、深刻性的创造性的表现,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了这种心理状态,才能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要以激发创新思维为
期刊
创造力的强弱是衡量人的素质和价值的一项主要指标,并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成正比,是“人腾飞的翅膀”。孩子应该从小就获得这一能力的开发和培育,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一方面,儿童的创造力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进儿童的这种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对学生
期刊
朗读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回答交谈……讲述见闻,介绍事物,发表意见,做到语音清晰,条理清楚,态度自然。”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那么怎样加强朗读训练呢?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课堂朗读必须有计划、全面、持之以恒    学期初订教学计划时,就
期刊
目前,中学生生命意识相当薄弱,生命理念出现畸形,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基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使之显而易见地成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整合中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许多文本都蕴涵着作者对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对生命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本,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命带来的乐趣,感受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真谛。笔者
期刊
一天,当我在翻阅六年级学生单元测试卷中的作文时,一篇字数不多的习作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篇作文虽短,但内容却值得思考。从卷面分析,这是一位后进生题目为《老师,我想对您说》的习作。文中一段是这样写的:老师,您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半斤八两,八两是我对您的敬佩,半斤是我对您的仇恨。我敬佩您,上课认真、生动,我很喜欢听您的课。而我对您的仇恨是每次我做错事时,您总对我厉声斥责,您对我的批评就像一把刀在我的心上划来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为了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很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做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
期刊
【摘要】要让提问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提问契机,妙选提问方式,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对答问作出多样化的评价。  【关键词】提问 开启 智慧之门 钥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学生的创新来源于“好奇”和“质疑”。《语文新课程标准》提
期刊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几个主要方面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增多,留守学生成了我们教育的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学校的教育对象从学校――学生――家长的传统模式进入到学校――留守学生――无家长的新型模式。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也比政治思想问题更加突出了。  笔者在本文专门研究这一心理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一、留守学生的三大基本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
期刊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在学生丰富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在自主合作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    一、放手自主预习,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
期刊
口语能力是人的重要生存技能、生存素质。低年级学生口语能力是写话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培养和发展学生口语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实践谈谈小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    一、利用教材插图练说    低年级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a o e”一课配图优美:一条清澈的小河从屋前缓缓流过,一个小女孩在河边绿绿的草坪上练声,发出悠扬的“a”音,一只公鸡在女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