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教育:学生评优范式的转型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层面的中小学优秀学生评选、表彰(以下简称“学生评优”)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了独特作用,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尽管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一些瓶颈。既然现有的学生评优探索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那就非常有必要建构新的学生评优范式,以期科学地打破学生评优的僵局。
  一、 问题:差额式学生评优遵循的是甄别性管理范式
  目前,大多数学校仍把优秀生名额分配到年级、班级,由教师(更多的时候是班主任)差额评选优秀生。这种“矮中取高”式的差额评选遵循的是甄别性管理范式,学生评优变成了一种甄别性管理行为。学生遵循这种甄别性管理范式,从而衍生了诸多问题。
  1.学生评优价值的定位存在的突出问题
  学生评优是为了找到优秀生,放大了甄别、选拔、管理功能。学生评优起初是为了实现两个目的——鼓励“优秀生”、鞭策“后进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只追求后一个目的了。
  2.学生评优标准的制定存在的问题
  首先,统一标准多,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标准少,缺乏对大多数学生个体实际的关注。其次,标准大多只能评判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预见不足,不利于预测学生今后的发展趋势。再次,标准过于关注优秀生的个别成长体现,漠视其他学生的成长体现。绝大部分评优标准以学习成绩、纪律遵守与音体美特长为基本内容,不能涵盖学生多元化的成长时空、丰富的成长行为。
  3.学生评优主体的选择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学生评优的主体比较单一,一般都由教师来操作评选,学生的自评和同学互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更缺乏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
  4.学生评优方式的选取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用外在评价方式评选出优秀学生。现在,学生评优的项目、标准、程序等大都是教师设定的,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方式的选取。其次,从上到下分配名额评选出优秀生。分配优秀生评选的名额只是考虑了各个班级的人数基数,没有关注各个班级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别。
  5.学生评优效益的发挥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学校、教师组织优秀生评选并不单纯是为了肯定优秀生的成长行为,更不是为了理性地提醒优秀生和其他学生找到今后的成长方向,只是想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近期成长的优秀生榜样,让其他学生向优秀生“看齐”。但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成长轨迹是独特的,不能复制别人的成长经历;每个优秀生的成长轨迹都是独特的,不会被别人复制。尤其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人塑造的优秀生模型。其次,学校、教师在找到优秀生后,不管是发奖状、奖品,还是“登报纸”、“上宣传栏”介绍优秀生的事迹,都是想给学生们传输一种逻辑:成为优秀学生“不白做”,做到了会受到表彰、奖励,大家都应当争做优秀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导向作用会趋于平淡,并不能长时间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再次,这样从横向上评选“优秀生”的同时,还会间接地“评选”出“后进生”,会打击这些“后进生”的成长积极性,也使学生评优的鞭策效应大打折扣。
  二、 归因:学生评优遵循甄别性管理范式的主要因素
  学生评优选取甄别性管理范式,它不是理论或政策支持的取向,而是教育实践中现实存在的取向,它拥有深厚的社会支持文化背景。
  1.影响学生评优价值合理定位的主要因素
  首先,受选拔性评价的负面影响较大。在选拔性评价的背景下,学生评优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要依据,侧重其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的发挥。其次,班级的行政管理功能被放大。为了尽快地形成稳定的班集体并让班集体有秩序地运转起来,学校管理人员尤其是班主任只好不断地强化班级的管理功能,加强对学生的控制、束缚。
  2.影响学生评优标准科学制定的主要因素
  首先,现有的技术支撑只方便教师制定甄别性的学生评优标准。学生评优标准要根据收集到的学生成长信息来确定。由于教师普遍缺乏教育诊断、教育测量与教育统计等专业素养,导致其收集到的都是对比性信息,学生基本信息、即时性成长信息却很少。对比性信息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形成不同规模的学生群体完成管理行为。因此,立足于这些成长信息,学校、教师只能制定一些宏观的便于区分学生目前的成长质量的评优标准,而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实际,更无法预测学生的成长方向。其次,多元智能理论没有在学生评优中真正发挥支撑作用。学校、教师在制定学生评优标准时只能形成大一统的宏观性条文,无法有指向性地契合学生的个性实际。
  3.影响学生评优主体合理选取的主要因素
  首先,由于学生评优片面地强调和追求学生成长质量(主要是学业成绩)评价的精确化、客观化,往往不允许学生参与评优内容的选择、评优标准的制定,从而使学生的自评变得无足轻重。其次,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实质性内涵,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机会、领域普遍较少,差不多只有教师在孤军奋战,学生评优工作也便由教师来完成了。
  4.影响学生评优方式正确选取的因素
  由于中小学的班额普遍过大,为了尽快地完成大量的学生工作任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只能快捷地追求学生的外在成长行为的一致性,从而无暇追求精致的教育行为,学生评优方式的选取自然也不例外。
  5.影响学生评优效益有效发挥的主要因素
  学生评优效益的发挥不注重长期效应,是功利主义的教育倾向在作怪。学校、教师意图让所有学生按照成长人塑造的优秀生模型快速地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生。只关注当前,从不关注长期的教育效应发挥。
  三、 求解:建构发展性教育范式是学生评优改革的必然选择
  发展性教育范式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质,激发学生的成长智慧,让学生在充分关注自己的智能结构、性格志趣、优势特长后,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成长需要,直至成为完整的自我。
  1.学生评优价值的定位:从甄别性管理走向发展性教育   首先,应把学生评优当做“育种行为”去落实。必须让每一位学生从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发展、进步,意识到自己非常有可能成为优秀学生,或在某一方面是优秀的。这样,学生评优的频率越高、项目越多才越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信快乐、幸福成长的种子,有助于学生不断地走向完整的自我。其次,应把学生评优当做“培根行为”去落实。学生评优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取向,运用不同的学生评优方法培育学生挖掘成长潜能的能力。再次,应把学生评优当做“见证行为”去落实。在学生走向优秀的过程中,他们是第一体验人、见证者,学生评优理应有效地引导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从而让学生体验、见证自己的成长。
  2.学生评优标准的制定:从选拔设计走向发现设计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在系统地、科学地、全面地搜集、整理与分析学生的成长信息后,对学生的变化、发展情况进行价值判断,并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学生评优标准。这些标准定位于让学生发现新的自我,能对优秀学生的发展行为、普通学生良好的发展趋势进行肯定,强化学生走向更优秀的意识与行为,促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学生评优主体的选取:从教师为主走向学生为主
  在制定学生评优标准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完成;在收集学生评优信息时,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在形成学生评优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参与互评,通过协商达成学生评优结果;在发挥学生评优效益时,教师更要与学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提高改进措施,以保证能影响别人,尤其是提高自己。
  4.学生评优方式的选取:从他评为主走向自评为主
  学校、教师在选取学生评优方式时,既要有他评,更要有自评,而且要以自评为主。他评的落实载体是教师评判和同伴互评,要帮助学生辨别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继续前进。另外,要突出学生的自评方式。学生要在自我评价中论证、明晰自己应当达到的成长境地,并在具体真实的任务解决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自己、在多种成长表现形式中展示和证明自己,使自己的潜在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激励自己向人生的更高层次迈进。
  5.学生评优效益的发挥:从注重横向引领走向注重自我发现
  首先,学生评优要引导优秀生正确地展示自己的优秀素养。通过发挥优秀生的辐射作用,引领落后的学生走向优秀。其次,学生评优结果出来后,学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新的优秀生创建方向,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寻找到更优秀的自己。
  四、 实践:发展性教育范式的建构方向
  1.确立发展性的学生评优价值追求
  在多元智能理论、发展心理学的视野中,不断地探讨发展性学生评优的核心概念、基本主张,并加大理论的转化力度,使广大教师确立起发展性学生评优观念。
  2.建构序列化的学生评优标准框架
  首先要设置多样化的评优项目。设置选拔类的学生评优项目:学校年度优秀学生、十佳学子等要设定一个时限,明确学生评优的创建目标、规则,让有发展优势的学生进行一个时期的创建,使自己的优势更加突出。设置发展现状鉴定类的学生评优项目:针对有音乐、体育、美术等特长的学生设定一些学生评优项目,意在鼓励这些特长生的特长更为明显。设置促进潜能发掘类的学生评优项目:意在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成长现状,对照优秀生创建标准,找到差距,以便日后做更好的自己。设置及时性肯定类的学生评优项目: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成长体现,然后设置一些每日表现最佳学生、每周进步之星、单元学习进步奖等。
  其次,每种奖项还要设计申报层次,可以设计为基础奖、发展奖、优秀奖三个层次。比如,在“自我服务”这一领域里的“自尊自爱奖”,教师就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奖项:“自尊自爱·基础奖”“自尊自爱·发展奖”“自尊自爱·优秀奖”。还须注意的是,在这些申报项目的设计中要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进来,突出个性化内涵,可在学年或学期初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申报方向,然后开始创建。
  3.选用自主化的学生评优申报方式
  固定时间的优秀生项目的自主申请。学期初,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学生可以一起确定各类优秀学生的申报标准,公示出来,让学生们选择自己的创建方向,并照着标准去努力。学期末,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长情况填写优秀生申报表,注明申报理由后申报相应的优秀生类别。最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学生代表一起根据学生的申报材料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应的优秀生条件。每一类优秀生的名额不作限制,具备条件的学生就可以申报。
  随机优秀生项目的自主申请。学生的成长速度、优秀生在不同班级的出现频率是不一样的,学校、教师理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速度随时申报一些优秀生评选项目,并进行认定。
  学生可以不参加任何奖项的申请。如果学生能自主、理性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自己又对外在评价不感兴趣,完全可以不参加学生评优的申请。学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写日记、总结等方式肯定自己某一个时期的成长质量。尤其那些大型团体活动,学生们普遍参与了,都得到了成长,就不适合再分三六九等地进行所谓优秀团队、优秀学生的评选。
  4.注重动态化的学生评优效应发挥
  督促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教师要定期抽查学生优秀生称号的保持质量。在下一次评选优秀生之前,如果多次抽查某一位同学的某项优秀生称号均显示为合格的话,可以在学期末免评并再度授予该生这一荣誉称号,另外用基础奖励、发展奖励、优秀奖励三个不同的档次加以区分。对于抽查中发现的已不具备优秀生称号的“优秀生”,督促其在一定期限内整改、提高,否则追回证书,取消称号。
  奖励要突出个性化内涵。首先,改变奖状、证书的设计方式,尽量让奖状、证书能凸显学生受表彰时的背景因素,比如学生获奖后拍的照片、学校的校徽等。另外,设计奖状、证书时,教师要征求学生的意见,以保证奖状、证书能体现自己的成长内涵,让学生觉得有收藏价值。其次,奖品设置尽量实现个性化。学校、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保证不同年度的奖品不一样,还要实现奖品的多样化,尽量满足受奖学生的挑选需求。另外,购买奖品前,学校、教师还要征求学生们的意愿,保证购买的奖品是学生们需要的。
  参考文献
  [1] 俎媛媛.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王威.美国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中小学学生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刘付林.学生评价对不同阶层学生的差异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
  [4] 王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5] 王立华.“学生评优”的改革与探索[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2(4).
  [6] 上官子木.现行评优方式需要改革[J].湖南教育,2002(7).
  [7] 鲁淼.中小学学生“评优”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百分数应用题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自主建构,使知识系统化。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发现、创造等学习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周围世界、解释现实生活,逐步形成数学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三角形的高”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的重要内容,教材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从定义的角度来分析,三角形的高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学生并非第一次接触高的概念(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时,已认识到图形的高的概念),且已具备了“通过已知直线外一点向该直线作垂线”的基本
【摘要】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难点,还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能帮助解决一些不等式的问题。学习二次函数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与转化思维,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关键词】二次函数;不等式;中考二轮复习;微专题  一、提出困惑  本校师生初三数学中考复习时的困惑(见图1、图
笔者所指的“三味课堂”是具有“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小学语文课堂。语文味指向语文课程本质,即语文课堂应遵循语文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母语的习得规律,以识(识字)、书(书写)、听、说、读、品、记、写(习作)、思等方式,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等学习内容的同时,获得相关的知能建构、习惯养成与精神成长,彰显语文学科特色。儿童味指向语文课程育人主体,即语文教学应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发展儿童为要义,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本民族文学的阅读与继承,一切文化的继承只有从根部营养方能历数百代乃至千代而不衰。这就是一代又一代学者和教育家大力提倡儿童经典阅读的初衷,也是历史的有力证明。我们看到许多语文教师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许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儿童的经典阅读,许多家长也十分认可并着力配合,但遗憾的是,儿童经典阅读的成效依旧甚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儿童经典阅读的兴趣远远低于现当代儿童文学的阅读。究其原因,主要
“童玩”,是一种基于儿童立场的快乐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学的起始点,也是学的最佳点。玩中启智,玩中正本,玩出灵动,在玩中健康快乐地享受成长。  “童玩”,让儿童作为教与学的主角,关注于成长的快乐与体验,关注于校园生活的全面参与,变化而又平易,自然不加雕琢,使教育和被教育色调统一,更加切近灵魂。玩的直接内涵是学,有趣地学,巧妙地学,聪明地学。  童玩,就是倡导保护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然而当有人把“语文”与“言语行为”[1]划上等号时,我认为这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害,从而把语文教学从过去重知识学习的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对思维的拓展与磨砺,对运用的转化与提升。  “言语行为”其实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动态结合,“言语的本质在语言与思维的组合;既不在语言也不在思想,而在二者的组合上”。[2]所以,语言是思维着的语言,思维是
现象描述  这是一节小学的科学课,内容为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前,教师已经在学生的课桌上摆放了实验材料:两杯水,一堆食盐,一堆沙子。课始,教师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在有水的两个杯子里,观察杯中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  教师则作巡视。当看到一些小组完成了记录,提出了第二个任务:如果你们组记录好
教案是教师备课结果的文本呈现,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的蓝本,它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然而,目前教案出现了种种有悖于新课标的理念,如编写僵化、重备教材轻备学生等现象。教案所存在的弊端是教师教学实践中急需正视和解决的具体、重要问题,对它的审视和重新定位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点。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它却是被忽视的部分。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把教育和教学理念整合到教学实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第84—85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使学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