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描写祖国山水题材类的课文,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又要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地带。为达此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一是揭开一个自主积累的序幕;二是展现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三是创设一方探究品味的时空;四是搭建一个迁移运用的平台;五是打开一扇开阔眼界的窗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山水题材;探究品味;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山水的课文很多,如《西湖》《三亚落日》《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烟台的海》等。这类课文承载着诸多的教学目标,如通过朗读、欣赏、品味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透过优美语言文字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浓郁的人情风情,让学生神游名山,梦览胜水,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帮助学生积累优美语句和写景类文章的构思与写法。总之,通过教学要把学生引入一个亲近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天地,等等。笔者反思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并结合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此类文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揭开一个自主积累的序幕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意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环节则恰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大好机会。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可能从零开始,也不应从零开始。学生的预习实质上就是一个感知、积累的过程,它好比是一个序幕,可以为课堂学习作好铺垫,打下基础。学习描写祖国山水题材的课文同学习其他题材的课文一样,首先要通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就是预习生字、词语,扫除障碍。生字、新词的学习应是预习的一个重点。对于一会字要读准字音,对于四会字,要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字意、学会运用。这是一个学习生字、积累词语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来完成这些任务。需要“自主积累”的另一方面内容,就是关于课文所描写的景点的相关知识,涉及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等。如学习《西湖》,就要知道西湖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殊的风景,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可以到相关教辅用书中去寻找,可以请教家长,也可以上网查询。如笔者教学此文时,好多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游览”了西湖,了解了“西湖十景”;有的学生还收集了描写西湖的诗词。头脑中有了这些知识,课上跟同伴交流起来自然是兴致勃勃、胸有成竹。
二、展现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描写祖国山水类题材的文章,不仅语言生动、形象,而且意境特别优美。学习此类文章,无论是潜心默读,还是激情诵读,都会得到美的享受。为激发学习兴趣,引发阅读期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现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好奇、惊讶与赞叹。如教学《九寨沟》,笔者通过课件呈现了许多关于九寨沟风光的美丽图片,有飞瀑流泉,有珍稀动物,学生看着图画,如临其境。那么,课文是如何描绘这般美景的呢?学生产生了阅读探究的欲望,于是带着问题,走向文本。又如教学《雾凇》,笔者通过一幅幅图片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伴随着学生的唏嘘、赞叹与向往,笔者适时引导:大自然真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它用出神入化的手法为我们变幻出了这样的天下奇观。你能解开其中的奥秘吗?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此时,学生阅读的“胃口”已被吊起,探究的热情已被点燃。于是,带着兴趣与热情,学生拥抱了文本,融入了文本,通过阅读仿佛也置身于美景之中,尽情游览、观赏。
三、创设一方探究品味的时空
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学山水题材类课文要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因为这类课文语句生动、文质兼美,描摹景物大多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了客观事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文章充满了无限情趣,恰恰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山水题材类课文,教师要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引导学生用心咀嚼、品味、诵读,以发展学生语感和审美能力。如《九寨沟》一文描写湖泊、瀑布和珍稀动物,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教学此文,笔者抓住这些句子,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说说作者运用这样的手法来描写,会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又如《烟台的海》,先后描写了冬天的涌浪扑上堤岸和春天的海浪扑向堤岸的景象,但所用的两个“扑”字含义却大不相同,一个是凶猛地“扑”,一个是温柔地“扑”。理解这两个“扑”在不同位置的不同意思,必须教给学生联系语境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品味、探究词语含义的一个训练点。课文中这样的训练点很多,教师要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去挖掘、运用。
四、搭建一个迁移运用的平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为了理解、吸收、积累,而吸收、积累的目的则是为了迁移运用,提升语用能力,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要牢记这一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一个迁移运用的平台,彰显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潜能。描写祖国山水题材类课文为学生学习语言,迁移运用语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以模拟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当小导游来向“游客”介绍景点,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与创造性地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抓住课文中比较典型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也可以借鉴课文的结构或写法来描写自己家乡的山水,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五、打开一扇开阔眼界的窗口
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教师要把学习课文看作一个机会,借助这个机会帮助打开了一扇开阔眼界的窗口,让学生透过这扇窗口瞭望到更多的风景。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单元的主题进行拓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同一主题的美文,让学生诵读;也可提供同一作者的其他题材的文章,供学生欣赏。例如,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笔者给学生提供了《游善卷洞》一文,让学生比较阅读;学完了《黄果树瀑布》,笔者给学生推荐《云台山天瀑》,让学生诵读;学完《烟台的海》,笔者给学生下发《索溪浴的“野”》和《迷人的张家界》图片,供学生欣赏。这是一种辐射性的拓展阅读方法,由一篇到多篇,学生徜徉于美丽的文字之中,开阔着阅读视野,丰富着情感世界,充实着语言积累,可收获多多、受益匪浅。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山水题材;探究品味;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山水的课文很多,如《西湖》《三亚落日》《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烟台的海》等。这类课文承载着诸多的教学目标,如通过朗读、欣赏、品味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透过优美语言文字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浓郁的人情风情,让学生神游名山,梦览胜水,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帮助学生积累优美语句和写景类文章的构思与写法。总之,通过教学要把学生引入一个亲近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天地,等等。笔者反思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并结合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此类文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揭开一个自主积累的序幕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意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环节则恰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大好机会。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可能从零开始,也不应从零开始。学生的预习实质上就是一个感知、积累的过程,它好比是一个序幕,可以为课堂学习作好铺垫,打下基础。学习描写祖国山水题材的课文同学习其他题材的课文一样,首先要通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就是预习生字、词语,扫除障碍。生字、新词的学习应是预习的一个重点。对于一会字要读准字音,对于四会字,要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字意、学会运用。这是一个学习生字、积累词语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来完成这些任务。需要“自主积累”的另一方面内容,就是关于课文所描写的景点的相关知识,涉及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等。如学习《西湖》,就要知道西湖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殊的风景,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可以到相关教辅用书中去寻找,可以请教家长,也可以上网查询。如笔者教学此文时,好多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游览”了西湖,了解了“西湖十景”;有的学生还收集了描写西湖的诗词。头脑中有了这些知识,课上跟同伴交流起来自然是兴致勃勃、胸有成竹。
二、展现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描写祖国山水类题材的文章,不仅语言生动、形象,而且意境特别优美。学习此类文章,无论是潜心默读,还是激情诵读,都会得到美的享受。为激发学习兴趣,引发阅读期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现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好奇、惊讶与赞叹。如教学《九寨沟》,笔者通过课件呈现了许多关于九寨沟风光的美丽图片,有飞瀑流泉,有珍稀动物,学生看着图画,如临其境。那么,课文是如何描绘这般美景的呢?学生产生了阅读探究的欲望,于是带着问题,走向文本。又如教学《雾凇》,笔者通过一幅幅图片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伴随着学生的唏嘘、赞叹与向往,笔者适时引导:大自然真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它用出神入化的手法为我们变幻出了这样的天下奇观。你能解开其中的奥秘吗?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此时,学生阅读的“胃口”已被吊起,探究的热情已被点燃。于是,带着兴趣与热情,学生拥抱了文本,融入了文本,通过阅读仿佛也置身于美景之中,尽情游览、观赏。
三、创设一方探究品味的时空
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学山水题材类课文要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因为这类课文语句生动、文质兼美,描摹景物大多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了客观事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文章充满了无限情趣,恰恰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山水题材类课文,教师要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引导学生用心咀嚼、品味、诵读,以发展学生语感和审美能力。如《九寨沟》一文描写湖泊、瀑布和珍稀动物,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教学此文,笔者抓住这些句子,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说说作者运用这样的手法来描写,会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又如《烟台的海》,先后描写了冬天的涌浪扑上堤岸和春天的海浪扑向堤岸的景象,但所用的两个“扑”字含义却大不相同,一个是凶猛地“扑”,一个是温柔地“扑”。理解这两个“扑”在不同位置的不同意思,必须教给学生联系语境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品味、探究词语含义的一个训练点。课文中这样的训练点很多,教师要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去挖掘、运用。
四、搭建一个迁移运用的平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为了理解、吸收、积累,而吸收、积累的目的则是为了迁移运用,提升语用能力,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要牢记这一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一个迁移运用的平台,彰显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潜能。描写祖国山水题材类课文为学生学习语言,迁移运用语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以模拟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当小导游来向“游客”介绍景点,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与创造性地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抓住课文中比较典型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也可以借鉴课文的结构或写法来描写自己家乡的山水,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五、打开一扇开阔眼界的窗口
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教师要把学习课文看作一个机会,借助这个机会帮助打开了一扇开阔眼界的窗口,让学生透过这扇窗口瞭望到更多的风景。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单元的主题进行拓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同一主题的美文,让学生诵读;也可提供同一作者的其他题材的文章,供学生欣赏。例如,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笔者给学生提供了《游善卷洞》一文,让学生比较阅读;学完了《黄果树瀑布》,笔者给学生推荐《云台山天瀑》,让学生诵读;学完《烟台的海》,笔者给学生下发《索溪浴的“野”》和《迷人的张家界》图片,供学生欣赏。这是一种辐射性的拓展阅读方法,由一篇到多篇,学生徜徉于美丽的文字之中,开阔着阅读视野,丰富着情感世界,充实着语言积累,可收获多多、受益匪浅。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