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兽在家上网课,抓耳挠腮不想学,爹娘捶胸顿足哭,敢问何时才开学?”这是2020年网课的真实写照。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虽然拥有了一个超长寒假,但我们早已谙熟于心、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往常每天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隔着屏幕上课,看得见但摸不着,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经历,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留有这样那样的印记,教师,学生,家长也都遭遇了一些以前未曾遇到過的问题,如教师被逼成主播,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网课课堂软件的掌握是否驾轻就熟;学生听课对自己时间的管理安排,对手机的把控是不是自觉高效;家长再也不是甩手掌柜,也被逼成助教,对孩子的监管与督促,与孩子长时间的相处是不是其乐融融等等不一而足,而开学时间的不断延期,不用去学校的新鲜感已渐渐褪去,网络课堂的枯燥,呆在家中每天只能面对一部手机或电脑学习的乏味,几个月的网课学习,使得学生、家长、老师心理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尤其是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却因为疫情不得已被封闭在家,缺少了与老师的互动,缺少了与同学的玩闹,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变化,学习习惯也会有所变化,从而导致复学后问题迭出,对孩子们即将要面临的人生第一大考——中考不由的担忧。
学生复学后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疫情期间所有老师费尽心思的备课讲课,每天每节课及时的督促激励,在复课后却发现几乎无效,对初三的学生来说,第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尤为重要,特别是数学学科知识间的整体性,分散性,联系性,综合性,稍微落下就步步跟不上,却不知在这个时期就这样错过了,问哪哪不知,点哪哪不会,讲过很多遍的东西依然出错,没有思想,没有方法,根本达不到我们想要的解一题、会一类、通一法,把老师们一个个是气得哭笑不得,还得马不停蹄继续亡羊补牢,一边过基础一边攻专题,却收效甚微,老师急得只怕知识传授不到位耽误孩子,因此更加用心细心,叫到办公室耐心辅导,看怎么能让孩子们用心的学习,而我们的学生却有相当一部分好像根本不是要参加中考似的,脑子里根本没有中考这个概念,依然不紧不慢,吊儿郎当,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纠错也只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已。
毋庸置疑,现在的孩子与以前的孩子相比,头脑灵活,思维清晰,有自己的思想,可是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却没法与之相比,一说到王者荣耀,几乎所有人都两眼放光,说的头头是道;一说到学习就劲头全无,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我就在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何在?后疫情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尽快引导学生: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怎样拿出最好的状态回归正常学习等。
在课间,我设计了一组问题,请一些不爱写作业或干什么都拖拖拉拉的学生来做调查:你来学校干什么?答:学习。再问:你为什么而学习?答:父母说要上大学,然后就有好工作,然后就能挣很多钱。追问:你为谁而学习?答:为父母。继续追问:你是怎么学习的?答:……。从这组对话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很多孩子对生活没有憧憬、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热情,每天行尸走肉般不断重复昨天的事情,把学习看成是奉命的迫不得已的苦差事,缺乏对人生的认知和体验,不懂得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规划,甚至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没有学习的激情,也没有学习的动力,意志力不坚定,成绩自然难以提高,父母老师催一催他们就紧一紧,成绩会好一点,但他们的内心实际是抵触学习的。
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我们能陪一届学生的时间最多只有三年,但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影响一个孩子或一群孩子的一生。经过认真的反思,我发现,可能是我们的教育偏离了轨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教育,不不应该是只为传授已有的知识,不应该只是培养考试能力,更应该是要唤醒人的创造力、生命感和价值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人性的教育。
教育是由“教”和“育”共同组成的,我们只注重了“教”,而忽视了“育”。每天忙忙碌碌疲于应付学校的各种检查,装着一肚子的考试经验,当个传话筒向孩子们要成绩,从没静下心来思考,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我们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然后发自内心的自愿去做一件事情,这样才有可能做好,才能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人。
世界上有两个行业不能忽悠人:一个是医疗,患者把命交给了你;一个是教育,学生把命运交给了你。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们必须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一丝也不能马虎。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别人去生活,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与其给孩子制定一个好高骛远的价值目标,不如和孩子一起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目标,让他们为了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以后也会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感到有幸福感和价值感。
曾记得,有一位教育家在说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说到底,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它不是机械的授予,而是通过人与人的精神交汇,灵魂对接,使人的灵性得以挖掘并施展,使文化得以传承并光大,回归到真正的人才是教育的真谛。我们都应该明白此理并践行之。
学生复学后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疫情期间所有老师费尽心思的备课讲课,每天每节课及时的督促激励,在复课后却发现几乎无效,对初三的学生来说,第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尤为重要,特别是数学学科知识间的整体性,分散性,联系性,综合性,稍微落下就步步跟不上,却不知在这个时期就这样错过了,问哪哪不知,点哪哪不会,讲过很多遍的东西依然出错,没有思想,没有方法,根本达不到我们想要的解一题、会一类、通一法,把老师们一个个是气得哭笑不得,还得马不停蹄继续亡羊补牢,一边过基础一边攻专题,却收效甚微,老师急得只怕知识传授不到位耽误孩子,因此更加用心细心,叫到办公室耐心辅导,看怎么能让孩子们用心的学习,而我们的学生却有相当一部分好像根本不是要参加中考似的,脑子里根本没有中考这个概念,依然不紧不慢,吊儿郎当,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纠错也只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已。
毋庸置疑,现在的孩子与以前的孩子相比,头脑灵活,思维清晰,有自己的思想,可是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却没法与之相比,一说到王者荣耀,几乎所有人都两眼放光,说的头头是道;一说到学习就劲头全无,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我就在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何在?后疫情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尽快引导学生: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怎样拿出最好的状态回归正常学习等。
在课间,我设计了一组问题,请一些不爱写作业或干什么都拖拖拉拉的学生来做调查:你来学校干什么?答:学习。再问:你为什么而学习?答:父母说要上大学,然后就有好工作,然后就能挣很多钱。追问:你为谁而学习?答:为父母。继续追问:你是怎么学习的?答:……。从这组对话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很多孩子对生活没有憧憬、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热情,每天行尸走肉般不断重复昨天的事情,把学习看成是奉命的迫不得已的苦差事,缺乏对人生的认知和体验,不懂得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规划,甚至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没有学习的激情,也没有学习的动力,意志力不坚定,成绩自然难以提高,父母老师催一催他们就紧一紧,成绩会好一点,但他们的内心实际是抵触学习的。
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我们能陪一届学生的时间最多只有三年,但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影响一个孩子或一群孩子的一生。经过认真的反思,我发现,可能是我们的教育偏离了轨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教育,不不应该是只为传授已有的知识,不应该只是培养考试能力,更应该是要唤醒人的创造力、生命感和价值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人性的教育。
教育是由“教”和“育”共同组成的,我们只注重了“教”,而忽视了“育”。每天忙忙碌碌疲于应付学校的各种检查,装着一肚子的考试经验,当个传话筒向孩子们要成绩,从没静下心来思考,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我们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然后发自内心的自愿去做一件事情,这样才有可能做好,才能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人。
世界上有两个行业不能忽悠人:一个是医疗,患者把命交给了你;一个是教育,学生把命运交给了你。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们必须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一丝也不能马虎。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别人去生活,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与其给孩子制定一个好高骛远的价值目标,不如和孩子一起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目标,让他们为了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以后也会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感到有幸福感和价值感。
曾记得,有一位教育家在说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说到底,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它不是机械的授予,而是通过人与人的精神交汇,灵魂对接,使人的灵性得以挖掘并施展,使文化得以传承并光大,回归到真正的人才是教育的真谛。我们都应该明白此理并践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