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构建“生态体育”、“和谐体育”的大背景下,通过深入探究传统武术所蕴藏的生 态内涵和生态思想,提出传统武术本质上是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性灵与肉体 高度和谐统一的人,并为消解当今竞技体育凸显出的尖锐矛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论。
关键词:传统武术;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8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11-0139-03
The Ec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WANG Hua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Henan China)
Abstract: In the main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sports" and “harmonious spo rts",through probing deeply the idea of traditional Wushu which contain s the ec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ecological concept,the paper presents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is shaping a high harmony and unity relation b etween people and nature,people and society,people and people and soul and bod y.And it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and methodology for solving the acute conflict in today’s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Wushu; harmony; unity
现代体育种种危机的凸显,正如西方哲学所面临的困境一样,从根源来自西方哲学源头 上的二元对立思想,这种思想把人与自然、肉体与精神看作二元对立的存在,人类要不断的 向自然开战、战胜自然、超越自然,体现在西方体育中就是对自然我的不断超越,以不断接 近“神”的力量,是一种建立在“自然我否定”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然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 为当代体育不断显现的生态危机埋下了深重的伏笔。与之相比,东方哲学以其独特的思想魅 力——“天人合一”的理念,从其诞生伊始就蕴藏了深刻的生态智慧,它把人与自然、人与 人、肉体和灵魂看作辩证统一的整体,在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具备浓厚 的生态文化底蕴,是“和谐的体育”、“生态的体育”、“美与真统一的体育”,而武术作 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支奇葩蜚声于海内外,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通过深入分 析和挖掘这种智慧,对于建设“和谐体育”、“生态体育”的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1 人与自然生态相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指的是人类在进行活动中达到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影响自然但不 破坏自然,最终回归自然,并使两者处于不断地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过程。这种精神在武 术中体现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起源于西周时代,《周易•辞上传》就有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 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1]”的记载;而“天人合一”一词正式出现于北宋哲学家张载 的《正蒙•乾称》:“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2]。 “天人合一”在传统武术上的具体实践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外形和招式“效法 自然”,武术套路中仿生的招式比比皆是,例如模仿动物动作的“白鹤亮翅”、“白猿献果 ”、“金鸡独立”等,也有模仿自然运化的“风扫梅花”、“翻雷滚天”、“拨云迎日”等,这些招法在演练时即有仿生之形,又有自然之韵,仿若一幅 幅动态的写意画,且在优美之余也丝毫不乏巧妙的攻防技击内涵,充分透发出中国古代武术 家观察自然、仿效自然的精神。很多拳种,如咏春拳、通背拳、螳螂拳等,就是在观察了动 物之间的争斗并吸取其形、神、意的精华后创立而成的。充分体现了古人以自然为师,通过 自然万物之启迪而进行不断创造和实践的智慧。 第二个层面体现为“人与自然共存在”的状态,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流派的其发源地 大都是远离喧嚣的山野或是乡村,少林拳源自密林广布、幽僻葱翠的嵩山,武当太极拳源自 纵横绵延、云气萦绕的武当山,峨眉武术则是形成于嵯峨高耸、气候万千、风景秀丽的峨眉 山,另外像陈式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等流派的创发也都是在偏远静僻的乡村。这种现象 非偶然,而是古代武术家们对自然的深切眷恋和人与自然相交融的哲思所决定的,这一特殊 的形成方式正与第一层面“效法自然”而立拳的古典智慧相互呼应。 第三个层面表现为人体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互通共融,中医古典理论认为:“人以天地之 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道家经典《道藏》也认为“人是 盗天气万物精华而成”(三才相盗),宋代哲学家朱熹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人能利用天地 之时则百骸安好,人能掌握运化之机则天下太平,这是盗的基本原则[3]。”内家云“拳起 于易,理成于医”,是说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基础是易经理论,而其理论基础则是源自中国 传统医学,最终形成了内外兼修的独特体系。因此传统武术认为“拳”的高级境界就是人与 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掌握万物运化的规律,从而达到“神明”的境地,其具体实践形式表现 为采气、导气和练气,通过肺的呼吸、毛孔的开合与自然相交融,把自然之气运化入人体系 统,再通过导气把自然精气导入经络,最终归于丹田,逐渐达到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 合道的至高境界。在传统武术的视域中,人体作为一个耗散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 是作为整个宇宙系统的子系统,时时刻刻与外在自然不断的进行交流,因此,只有符合天地 之象、四时之法才能做到气血充盈、精气十足,只有气血充盈才能身体健康,只有精气充足 才能神意十足,正所谓“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发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则超 凡入圣,上乘可登。”(《苌氏武技书》),这是古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哲 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事实上,作为中国道德形上学实践体的传统武术[4],它本身的存在本质上具备 一种使我 们回归到自己的独特性的力量,在道家哲学看来,这种独特性是人类道德秩序的起点也是自 然秩序的起点。武术套路的习练者不像理论家那样通过求助于普遍原则而推导出一种自然伦 理,而是着手于一项关于技击的美学任务,即在技击意向的套路运动中培养一种天人情感, 将自己融入到自然经验中去,并推己及人。
2 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和谐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每个社会人彼此关系的和谐,以谋求人类共同的最大利 益。生态体育学思想认为社会价值应优先于个人价值,因此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上,应把整 体利益看得更为重要。以传统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传统武术,以三 教合一的伦理道德观为行为准绳,形成了一套既有区别又有极大共通性的武德体系。而“德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是具有多重含义的,与西方搏击术相较,中国武术在精妙绝伦招式下的 御敌术背后更多渗透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制服敌人而不是致残敌人”的道德理念, 这种道德理念来自儒家对“仁”的推崇,其中其道德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恭、宽、信、敏、 惠”,即便对待敌人也要存有“以德服人”、“以宽待人”、“以行感人”的大丈夫情怀, 这是“德”的第一重内涵——对待他人的高尚情操。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拿出不 小的篇幅撰写游侠列传,其“侠”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习武者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如匡扶正义、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等行为,都是每一个习武人义不容辞的道义,而这 种责任感作为指导习武者的理想以“德”的形式贯穿存在于习武的过程当中,这是“德”的 第二重内涵——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古之习武者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奋 斗理想,不断自我砥砺,不仅要求自己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求自己有治国平天下、 为民族大义牺牲自我的民族责任感。明代少林寺僧人以“保邦靖世即传灯”为理想,协助明 军抗击倭寇,在淞江一役全部牺牲,可谓可歌可泣,书写了中国武术人一腔报国热血和伟大 的爱国情怀,这便是“德”的第三重内涵。此外“德”在具体的治国理念中被看作实践道的 重要 途径,道家把“天人合一”与“身国同治”作为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体,因此在天人关系上 主张天人同源、天人同构、天人相应。根据这一人天观,人的存在并非只是作为宇宙的单子 而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协同、相互影响的自然当中,《阴符经 》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5]《道德经》曰:“道生之,德蓄之”,就是说德是道体的实践,中国传统武术恰 恰是通过实践德的方式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也是德的最根本内涵。 因而从本质上讲,中华武术是是彰显“德”的技击技术,换而言之,使武术成之为“武 术”的唯一的东西,不是武的动作多么精妙、多么有杀伤力,而是内涵在其物质本体下的“ 精神”——“德”[6]。也就是说,“武”只是一种外在的实现形式,其最终理想 是实现的 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国家价值的高度统一,相较于西方 的搏击术,中国武术也讲求竞争,但核心理念却是在竞争中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以达到 和谐的理想关系。因此,武术追求的并非强大武力下的“权力意志”,而是崇高的“道德意 志”,其本质是为了塑造身心健全的社会人,是为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和谐而“武”。 这种以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创造的传统通过武术变成一种实践运动,它不再是对原始道德 的简单维护和信仰坚持,它事实上是通过有意识地与历史的过去相联系,并将道的实践—— 德,作为一种合理的依据和群体凝聚的粘合剂,通过武德的反复灌输信仰、价值体系和行为 习惯,使之内化成为一种社会规范,这个规范起源于自然之道,根植于人伦之德,即是人道 亦是天道,集中体现了“天道大生曰德” (系辞上传)的蕴意。
关键词:传统武术;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8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11-0139-03
The Ec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WANG Hua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Henan China)
Abstract: In the main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sports" and “harmonious spo rts",through probing deeply the idea of traditional Wushu which contain s the ec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ecological concept,the paper presents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is shaping a high harmony and unity relation b etween people and nature,people and society,people and people and soul and bod y.And it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and methodology for solving the acute conflict in today’s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Wushu; harmony; unity
现代体育种种危机的凸显,正如西方哲学所面临的困境一样,从根源来自西方哲学源头 上的二元对立思想,这种思想把人与自然、肉体与精神看作二元对立的存在,人类要不断的 向自然开战、战胜自然、超越自然,体现在西方体育中就是对自然我的不断超越,以不断接 近“神”的力量,是一种建立在“自然我否定”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然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 为当代体育不断显现的生态危机埋下了深重的伏笔。与之相比,东方哲学以其独特的思想魅 力——“天人合一”的理念,从其诞生伊始就蕴藏了深刻的生态智慧,它把人与自然、人与 人、肉体和灵魂看作辩证统一的整体,在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具备浓厚 的生态文化底蕴,是“和谐的体育”、“生态的体育”、“美与真统一的体育”,而武术作 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支奇葩蜚声于海内外,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通过深入分 析和挖掘这种智慧,对于建设“和谐体育”、“生态体育”的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1 人与自然生态相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指的是人类在进行活动中达到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影响自然但不 破坏自然,最终回归自然,并使两者处于不断地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过程。这种精神在武 术中体现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起源于西周时代,《周易•辞上传》就有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 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1]”的记载;而“天人合一”一词正式出现于北宋哲学家张载 的《正蒙•乾称》:“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2]。 “天人合一”在传统武术上的具体实践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外形和招式“效法 自然”,武术套路中仿生的招式比比皆是,例如模仿动物动作的“白鹤亮翅”、“白猿献果 ”、“金鸡独立”等,也有模仿自然运化的“风扫梅花”、“翻雷滚天”、“拨云迎日”等,这些招法在演练时即有仿生之形,又有自然之韵,仿若一幅 幅动态的写意画,且在优美之余也丝毫不乏巧妙的攻防技击内涵,充分透发出中国古代武术 家观察自然、仿效自然的精神。很多拳种,如咏春拳、通背拳、螳螂拳等,就是在观察了动 物之间的争斗并吸取其形、神、意的精华后创立而成的。充分体现了古人以自然为师,通过 自然万物之启迪而进行不断创造和实践的智慧。 第二个层面体现为“人与自然共存在”的状态,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流派的其发源地 大都是远离喧嚣的山野或是乡村,少林拳源自密林广布、幽僻葱翠的嵩山,武当太极拳源自 纵横绵延、云气萦绕的武当山,峨眉武术则是形成于嵯峨高耸、气候万千、风景秀丽的峨眉 山,另外像陈式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等流派的创发也都是在偏远静僻的乡村。这种现象 非偶然,而是古代武术家们对自然的深切眷恋和人与自然相交融的哲思所决定的,这一特殊 的形成方式正与第一层面“效法自然”而立拳的古典智慧相互呼应。 第三个层面表现为人体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互通共融,中医古典理论认为:“人以天地之 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道家经典《道藏》也认为“人是 盗天气万物精华而成”(三才相盗),宋代哲学家朱熹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人能利用天地 之时则百骸安好,人能掌握运化之机则天下太平,这是盗的基本原则[3]。”内家云“拳起 于易,理成于医”,是说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基础是易经理论,而其理论基础则是源自中国 传统医学,最终形成了内外兼修的独特体系。因此传统武术认为“拳”的高级境界就是人与 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掌握万物运化的规律,从而达到“神明”的境地,其具体实践形式表现 为采气、导气和练气,通过肺的呼吸、毛孔的开合与自然相交融,把自然之气运化入人体系 统,再通过导气把自然精气导入经络,最终归于丹田,逐渐达到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 合道的至高境界。在传统武术的视域中,人体作为一个耗散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 是作为整个宇宙系统的子系统,时时刻刻与外在自然不断的进行交流,因此,只有符合天地 之象、四时之法才能做到气血充盈、精气十足,只有气血充盈才能身体健康,只有精气充足 才能神意十足,正所谓“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发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则超 凡入圣,上乘可登。”(《苌氏武技书》),这是古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哲 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事实上,作为中国道德形上学实践体的传统武术[4],它本身的存在本质上具备 一种使我 们回归到自己的独特性的力量,在道家哲学看来,这种独特性是人类道德秩序的起点也是自 然秩序的起点。武术套路的习练者不像理论家那样通过求助于普遍原则而推导出一种自然伦 理,而是着手于一项关于技击的美学任务,即在技击意向的套路运动中培养一种天人情感, 将自己融入到自然经验中去,并推己及人。
2 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和谐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每个社会人彼此关系的和谐,以谋求人类共同的最大利 益。生态体育学思想认为社会价值应优先于个人价值,因此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上,应把整 体利益看得更为重要。以传统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传统武术,以三 教合一的伦理道德观为行为准绳,形成了一套既有区别又有极大共通性的武德体系。而“德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是具有多重含义的,与西方搏击术相较,中国武术在精妙绝伦招式下的 御敌术背后更多渗透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制服敌人而不是致残敌人”的道德理念, 这种道德理念来自儒家对“仁”的推崇,其中其道德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恭、宽、信、敏、 惠”,即便对待敌人也要存有“以德服人”、“以宽待人”、“以行感人”的大丈夫情怀, 这是“德”的第一重内涵——对待他人的高尚情操。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拿出不 小的篇幅撰写游侠列传,其“侠”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习武者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如匡扶正义、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等行为,都是每一个习武人义不容辞的道义,而这 种责任感作为指导习武者的理想以“德”的形式贯穿存在于习武的过程当中,这是“德”的 第二重内涵——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古之习武者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奋 斗理想,不断自我砥砺,不仅要求自己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求自己有治国平天下、 为民族大义牺牲自我的民族责任感。明代少林寺僧人以“保邦靖世即传灯”为理想,协助明 军抗击倭寇,在淞江一役全部牺牲,可谓可歌可泣,书写了中国武术人一腔报国热血和伟大 的爱国情怀,这便是“德”的第三重内涵。此外“德”在具体的治国理念中被看作实践道的 重要 途径,道家把“天人合一”与“身国同治”作为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体,因此在天人关系上 主张天人同源、天人同构、天人相应。根据这一人天观,人的存在并非只是作为宇宙的单子 而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协同、相互影响的自然当中,《阴符经 》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5]《道德经》曰:“道生之,德蓄之”,就是说德是道体的实践,中国传统武术恰 恰是通过实践德的方式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也是德的最根本内涵。 因而从本质上讲,中华武术是是彰显“德”的技击技术,换而言之,使武术成之为“武 术”的唯一的东西,不是武的动作多么精妙、多么有杀伤力,而是内涵在其物质本体下的“ 精神”——“德”[6]。也就是说,“武”只是一种外在的实现形式,其最终理想 是实现的 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国家价值的高度统一,相较于西方 的搏击术,中国武术也讲求竞争,但核心理念却是在竞争中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以达到 和谐的理想关系。因此,武术追求的并非强大武力下的“权力意志”,而是崇高的“道德意 志”,其本质是为了塑造身心健全的社会人,是为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和谐而“武”。 这种以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创造的传统通过武术变成一种实践运动,它不再是对原始道德 的简单维护和信仰坚持,它事实上是通过有意识地与历史的过去相联系,并将道的实践—— 德,作为一种合理的依据和群体凝聚的粘合剂,通过武德的反复灌输信仰、价值体系和行为 习惯,使之内化成为一种社会规范,这个规范起源于自然之道,根植于人伦之德,即是人道 亦是天道,集中体现了“天道大生曰德” (系辞上传)的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