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应受到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对儿童的高要求、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升学的压力、离婚家庭的增多、父母的分居或冲突及独生子女问题等,都使小学生出现心理困扰问题。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发展状况对其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实践表明,当代小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焦虑问题最严重。本文重点对造成小学生焦虑问题的因素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焦虑 形成原因 解决对策
一、什么是焦虑?
简单地说,焦虑其实是一种对遇到的刺激而无法应对的痛苦反应,任何对身心构成威胁的情况,都可以引起人们的焦虑。适当的焦虑可以把压力变为动力,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点燃工作和学习热情,但是过度焦虑会引起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焦虑分为焦虑状态和焦虑特征,焦虑状态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种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发生,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焦虑特征是指个体焦虑倾向性上的差别,与低特征焦虑儿童相比,高特征焦虑儿童对情境的反应更倾向于高度的威胁感。
二、焦虑的一般表现
①强度高。对于同样紧张的情境刺激,部分小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紧张、忧虑和畏惧,尤其是考试,有些学生把考试、测验看做是一种非常有威胁的事情,惧怕考试甚至逃避。②广度大。草木皆兵,把更广泛的情境看做是有危险或有威胁性的。例如:出席学生会议,客人来访,家人出差,甚至回答课堂问题都有较高的紧张程度,感到忧虑,行为退缩。③年级差异大,尤其是六年级(毕业班)的强度要高于其他年级。④与性格特征有关。一般说来,内向型比外向型性格强度要高。
三、小学生焦虑问题形成原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又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自身身心素质等内在因素,无论哪种因素引起的心理焦虑问题,都是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下面对引起小学生心理焦虑的因素进行简要阐述。
1.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教育是从小学到大学,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升学为目标的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以“灌”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不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有人曾说,我国中小学教育就性质而论,“是一种知识至上,用知识扼杀个性的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考试花样名目繁多,分数重视比例越来越大,知识拓展漫无边际,不仅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极易引起教师的心理疲惫,殊不知,教师的心理压力会间接地过渡到学生身上。
2.教师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来说起着榜样性的作用,尤其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往往会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健康向上的有,消极沉闷的也有,其思想境界和处事方法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3.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我国普遍受传统封建意识和陈腐狭隘的人才观的影响,认为“学而优则仕”,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是人才。所以有些家长认为老师作业留的多,课补的多,作业负担重是老师工作负责的表现,即使一些家长感到课业负担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构成现实威胁,仍以一种“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的变态心理予以宽容和忍受。另外,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让孩子在仅有的一点课余时间学弹琴、绘画、舞蹈、英语等,孩子每天都处于教师和家长的重重包围之下。
(2)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
保姆型的家长、专制型的家长、放纵型的家长目前在我国较普遍,这些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势必造成孩子的娇弱顺从、谨小慎微或放纵、逆反等,所以家庭教育的误区是造成儿童焦虑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四、解决小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对策
1.将心理健康课程整合到日常教学中
心理健康不同于身体健康,是一种无形的健康形式,需要对学生的头脑和思想进行全方位武装才能形成。因此,将心理健康知识融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非常必要。心理健康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民主、尊重、理解的角度,将说教的内容以活动、体验的形式让学生感知。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板报和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性的心理教育。
2.改善学习环境
无论是学生生活的家庭小环境,还是接受教育的学校大环境,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一项出现问题,学生的心理成长都会受到影响。通观全局,改善学生生活的综合环境,使各部分全方位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要注意师生间、生生之间及教师之间的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3.教学要差异化
(1)不同学生不同对待。因为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对他们进行统一化管理就显得美中不足。所以,实行差异化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这样可以避免使学生自尊心受到挫折,以及教师建立信任关系,消除焦虑心理。
(2)加强和学生的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敌对和冷漠心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无论是班集体还是学校或者社会,都需要强大的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价值观,立志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要教育学生理解教师和家长,让他们知道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批评都是善意的,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再次,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努力改善自我,遇到事情后提醒自己尽量克制,多和别人沟通,建立信任感后,理解自然也就会多一些。最后,教师和家长要多注意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
可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心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地发现这些问题,并对它们进行分析,试着采用相应的策略,相信会对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马梁红,蓝琼丽.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2]卫萍,陈雪梅.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
[3]董灿华.浙江中部地区农村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焦虑 形成原因 解决对策
一、什么是焦虑?
简单地说,焦虑其实是一种对遇到的刺激而无法应对的痛苦反应,任何对身心构成威胁的情况,都可以引起人们的焦虑。适当的焦虑可以把压力变为动力,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点燃工作和学习热情,但是过度焦虑会引起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焦虑分为焦虑状态和焦虑特征,焦虑状态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种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发生,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焦虑特征是指个体焦虑倾向性上的差别,与低特征焦虑儿童相比,高特征焦虑儿童对情境的反应更倾向于高度的威胁感。
二、焦虑的一般表现
①强度高。对于同样紧张的情境刺激,部分小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紧张、忧虑和畏惧,尤其是考试,有些学生把考试、测验看做是一种非常有威胁的事情,惧怕考试甚至逃避。②广度大。草木皆兵,把更广泛的情境看做是有危险或有威胁性的。例如:出席学生会议,客人来访,家人出差,甚至回答课堂问题都有较高的紧张程度,感到忧虑,行为退缩。③年级差异大,尤其是六年级(毕业班)的强度要高于其他年级。④与性格特征有关。一般说来,内向型比外向型性格强度要高。
三、小学生焦虑问题形成原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又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自身身心素质等内在因素,无论哪种因素引起的心理焦虑问题,都是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下面对引起小学生心理焦虑的因素进行简要阐述。
1.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教育是从小学到大学,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升学为目标的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以“灌”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不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有人曾说,我国中小学教育就性质而论,“是一种知识至上,用知识扼杀个性的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考试花样名目繁多,分数重视比例越来越大,知识拓展漫无边际,不仅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极易引起教师的心理疲惫,殊不知,教师的心理压力会间接地过渡到学生身上。
2.教师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来说起着榜样性的作用,尤其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往往会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健康向上的有,消极沉闷的也有,其思想境界和处事方法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3.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我国普遍受传统封建意识和陈腐狭隘的人才观的影响,认为“学而优则仕”,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是人才。所以有些家长认为老师作业留的多,课补的多,作业负担重是老师工作负责的表现,即使一些家长感到课业负担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构成现实威胁,仍以一种“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的变态心理予以宽容和忍受。另外,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让孩子在仅有的一点课余时间学弹琴、绘画、舞蹈、英语等,孩子每天都处于教师和家长的重重包围之下。
(2)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
保姆型的家长、专制型的家长、放纵型的家长目前在我国较普遍,这些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势必造成孩子的娇弱顺从、谨小慎微或放纵、逆反等,所以家庭教育的误区是造成儿童焦虑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四、解决小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对策
1.将心理健康课程整合到日常教学中
心理健康不同于身体健康,是一种无形的健康形式,需要对学生的头脑和思想进行全方位武装才能形成。因此,将心理健康知识融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非常必要。心理健康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民主、尊重、理解的角度,将说教的内容以活动、体验的形式让学生感知。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板报和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性的心理教育。
2.改善学习环境
无论是学生生活的家庭小环境,还是接受教育的学校大环境,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一项出现问题,学生的心理成长都会受到影响。通观全局,改善学生生活的综合环境,使各部分全方位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要注意师生间、生生之间及教师之间的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3.教学要差异化
(1)不同学生不同对待。因为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对他们进行统一化管理就显得美中不足。所以,实行差异化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这样可以避免使学生自尊心受到挫折,以及教师建立信任关系,消除焦虑心理。
(2)加强和学生的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敌对和冷漠心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无论是班集体还是学校或者社会,都需要强大的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价值观,立志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要教育学生理解教师和家长,让他们知道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批评都是善意的,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再次,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努力改善自我,遇到事情后提醒自己尽量克制,多和别人沟通,建立信任感后,理解自然也就会多一些。最后,教师和家长要多注意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
可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心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地发现这些问题,并对它们进行分析,试着采用相应的策略,相信会对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马梁红,蓝琼丽.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2]卫萍,陈雪梅.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
[3]董灿华.浙江中部地区农村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