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模型思想的建立,如同为数学学习构建了一个理解、表述和检验的立体空间,可以有效帮助低年级的小学生更轻松地掌握各种数学概念、解题思路等,也能提升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在概述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意义的基础上,从数学导入、数学求知以及数学训练等各个方面提出借用模型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模型思想;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改革后,明确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并找到解题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今后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模型思想可以将数学知识中一些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也属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之一。所以,本文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尝试从模型思想的创设里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情境模型渗透,激发思考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正轨的义务教育环境中,对于严肃的课堂气氛还不是十分适应,他们更喜欢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环节。情境,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效果,也能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的距离,在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型的渗透方法,不断激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关于“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本章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空间方位感,教会他们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述一些方位关系。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设定对应的背景:同学们,我们的教室是一个小空间,每一个同学坐的位置也不一样,现在,你们大家互相看一看周围,然后明确一下你的前后左右都有哪些位置特点。然后,班里的小学生就开始进入自我观察和思考环节,他们根据自己额座位锁定了周围有关的描述对象。例如有的同学说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我的前面是老师的讲台、后面是某某同学,左右是某某同学,右边是某某同学。
通过这种引导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特征进行描述的场景练习,学生们可以逐渐参悟都本节课的教学知识规律。他们还会将课堂学到的知识点加以思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一些问题。
2、探究模型思想渗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究的学科,只有思维不停歇,才能在不断的探索中挖掘出各种有用的数学知识。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处于浅表认识能力阶段,很多数学教学内容需要老师的系统化引导,帮助建立一个初步思考的模型,他们才能进入深入思考分析状态。
比如在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中,对称是一种具有重复性特性的图形类型,具有对称图形特性的形状,都有一个可以完全吻合的另一半。在进行这个环节教学时,学生们对于对称的概念理解有些模糊,为了能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对称图形的理解认知,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们发放一些对称、或者不对称的图形种类,引导学生自己动动手折一折,看看会发现什么情况?
通过以上整理、思考、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们就会很容易而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结论:有一条直线对称轴,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沿对称轴折叠,左右两侧的图形完全吻合。这种动手实践探究的模型思想渗透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动手做一做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某些发现来自主思考图形自身的基本特征。
3、生活模型思想渗透,加深学生思考理解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数学元素的认识非常薄弱,他们在某些数学知识的理解上并不占据优势。尤其是一些第一次遇到的空间图形数学问题,低年级小学生的思考状态趋于静止。所以,为了能唤醒小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同时也为了辅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数学空间个概念,数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元素来建构模型思想意识,有计划性地辅助学生在模型思想中快速思考和记忆与之有关的数学知识点。
比如小学绘本《角的度量》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区分角的大小,并学会正确测量角的度数。数学教师可以将角这种图形概念转化为生活中的熟悉事物来搭建模型思想。比如可以利用有时针和分针的钟表来演示角的大小,也可以用剪刀的开合程度来演示角的大小等。或者还可以鼓励学生和同桌之间用书本的开合大小来展示角的大小,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让某一个同学用书本做演示,另一名同学则借助数学工具进行测量角的大小。这样的一系列操作,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对角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利用生活中存在的角来帮助学生们构建初步系统的角的认知模式,更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4、对比模型思想渗透,促进学生思考交流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互为关联的关系,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可能就会成为后面数学新知识拓展的辅助元素。同时,新旧数学知识点之间也具有某种模型化的关联性,可以引导小学生从浅显走向深奥的数学理解。针对这种互为依存的关联关系,数学教师可以建立对比模型思想的渗透教学,借此促进小学生的思考互动和沟通交流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为例,这一章节的学习与前面数学课本中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基础运算都有密切的关联性。要想正确解开某一道混合运算的数学题,就需要小学生具备扎实认真的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能力,然后在领悟小括号运算的准则上展开计算。教学开始后,数学教师可以先给出几道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题,然后在给出几道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题。先不讲解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本法则,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数学题目。例如 (24-18)÷6的混合运算开始之前,先给出“18÷6”、“24-18”、“24÷6”等与之相关的数学运算题目。然后将班级中的小学生划分成合作小组,有了以上的计算作为基础练习,小学生在进行 (24-18)÷6的混合运算时,有的小组将 (24-18)÷6转化成了 24-18÷6的计算模式,有的小组将 (24-18)÷6转化成了 24÷6-18的计算模式,还有的小组是按照正确的 (24-18)÷6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不管是哪一种计算顺序,每一个小组在计算过程中都思考了这几个数字之间的搭配关系,也许他们的计算模式有失误,但是在自己动手计算、思考、交流、反思的环节中,小学生就会慢慢洞察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法则应该是先计算小括号内部的加减,然后在计算括号外的加减乘除。这种对比分析的数学学习过程构建了混合运算的模型思想,这样的教学互动,最大化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能力,引导小学生慢慢学会自己构建模型思维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改革在小学数学中的普及,不仅数学课本的教学内容中发生了改变,课表改革中针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应用,属于一次大胆创新的教学尝试,不同的建模思想应用,可以有效触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同时,课上课下数学模型思想的巧妙应用,充分调动了小学生的数学课堂积极性,引导小学生成为课堂思考分析的主人。每一个小学生都沉浸在建模思維的海洋中,借助模型思想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发挥自身的创意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贴近生活的数学题目计算中获得崭新的认知,并借用生活的感染力寻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伍方良.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模型思想的策略[A].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2]管彩霞.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教学研究,2019(20):80-82.
[3]张治辉.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渗透[J].科技风,2019(18):19.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模型思想;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改革后,明确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并找到解题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今后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模型思想可以将数学知识中一些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也属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之一。所以,本文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尝试从模型思想的创设里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情境模型渗透,激发思考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正轨的义务教育环境中,对于严肃的课堂气氛还不是十分适应,他们更喜欢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环节。情境,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效果,也能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的距离,在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型的渗透方法,不断激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关于“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本章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空间方位感,教会他们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述一些方位关系。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设定对应的背景:同学们,我们的教室是一个小空间,每一个同学坐的位置也不一样,现在,你们大家互相看一看周围,然后明确一下你的前后左右都有哪些位置特点。然后,班里的小学生就开始进入自我观察和思考环节,他们根据自己额座位锁定了周围有关的描述对象。例如有的同学说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我的前面是老师的讲台、后面是某某同学,左右是某某同学,右边是某某同学。
通过这种引导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特征进行描述的场景练习,学生们可以逐渐参悟都本节课的教学知识规律。他们还会将课堂学到的知识点加以思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一些问题。
2、探究模型思想渗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究的学科,只有思维不停歇,才能在不断的探索中挖掘出各种有用的数学知识。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处于浅表认识能力阶段,很多数学教学内容需要老师的系统化引导,帮助建立一个初步思考的模型,他们才能进入深入思考分析状态。
比如在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中,对称是一种具有重复性特性的图形类型,具有对称图形特性的形状,都有一个可以完全吻合的另一半。在进行这个环节教学时,学生们对于对称的概念理解有些模糊,为了能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对称图形的理解认知,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们发放一些对称、或者不对称的图形种类,引导学生自己动动手折一折,看看会发现什么情况?
通过以上整理、思考、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们就会很容易而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结论:有一条直线对称轴,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沿对称轴折叠,左右两侧的图形完全吻合。这种动手实践探究的模型思想渗透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动手做一做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某些发现来自主思考图形自身的基本特征。
3、生活模型思想渗透,加深学生思考理解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数学元素的认识非常薄弱,他们在某些数学知识的理解上并不占据优势。尤其是一些第一次遇到的空间图形数学问题,低年级小学生的思考状态趋于静止。所以,为了能唤醒小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同时也为了辅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数学空间个概念,数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元素来建构模型思想意识,有计划性地辅助学生在模型思想中快速思考和记忆与之有关的数学知识点。
比如小学绘本《角的度量》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区分角的大小,并学会正确测量角的度数。数学教师可以将角这种图形概念转化为生活中的熟悉事物来搭建模型思想。比如可以利用有时针和分针的钟表来演示角的大小,也可以用剪刀的开合程度来演示角的大小等。或者还可以鼓励学生和同桌之间用书本的开合大小来展示角的大小,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让某一个同学用书本做演示,另一名同学则借助数学工具进行测量角的大小。这样的一系列操作,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对角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利用生活中存在的角来帮助学生们构建初步系统的角的认知模式,更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4、对比模型思想渗透,促进学生思考交流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互为关联的关系,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可能就会成为后面数学新知识拓展的辅助元素。同时,新旧数学知识点之间也具有某种模型化的关联性,可以引导小学生从浅显走向深奥的数学理解。针对这种互为依存的关联关系,数学教师可以建立对比模型思想的渗透教学,借此促进小学生的思考互动和沟通交流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为例,这一章节的学习与前面数学课本中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基础运算都有密切的关联性。要想正确解开某一道混合运算的数学题,就需要小学生具备扎实认真的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能力,然后在领悟小括号运算的准则上展开计算。教学开始后,数学教师可以先给出几道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题,然后在给出几道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题。先不讲解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本法则,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数学题目。例如 (24-18)÷6的混合运算开始之前,先给出“18÷6”、“24-18”、“24÷6”等与之相关的数学运算题目。然后将班级中的小学生划分成合作小组,有了以上的计算作为基础练习,小学生在进行 (24-18)÷6的混合运算时,有的小组将 (24-18)÷6转化成了 24-18÷6的计算模式,有的小组将 (24-18)÷6转化成了 24÷6-18的计算模式,还有的小组是按照正确的 (24-18)÷6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不管是哪一种计算顺序,每一个小组在计算过程中都思考了这几个数字之间的搭配关系,也许他们的计算模式有失误,但是在自己动手计算、思考、交流、反思的环节中,小学生就会慢慢洞察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法则应该是先计算小括号内部的加减,然后在计算括号外的加减乘除。这种对比分析的数学学习过程构建了混合运算的模型思想,这样的教学互动,最大化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能力,引导小学生慢慢学会自己构建模型思维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改革在小学数学中的普及,不仅数学课本的教学内容中发生了改变,课表改革中针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应用,属于一次大胆创新的教学尝试,不同的建模思想应用,可以有效触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同时,课上课下数学模型思想的巧妙应用,充分调动了小学生的数学课堂积极性,引导小学生成为课堂思考分析的主人。每一个小学生都沉浸在建模思維的海洋中,借助模型思想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发挥自身的创意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贴近生活的数学题目计算中获得崭新的认知,并借用生活的感染力寻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伍方良.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模型思想的策略[A].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2]管彩霞.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教学研究,2019(20):80-82.
[3]张治辉.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渗透[J].科技风,2019(18):19.